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17《地震中的父与子》集体备课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4 17:13:21
文档

17《地震中的父与子》集体备课

课堂教学设计表课题17、地震中的父与子授课时数2时间2014年月日设计要素设计内容教学内容分析《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1994年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及其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3、领悟课文中一些重点语句
推荐度:
导读课堂教学设计表课题17、地震中的父与子授课时数2时间2014年月日设计要素设计内容教学内容分析《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1994年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及其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3、领悟课文中一些重点语句
课 堂 教 学 设 计 表   

课题17、地震中的父与子

授课时数2时间2014年  月  日

设计

要素

设计内容
教学

内容

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1994年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及其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教学目标知识

技能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课文中一些重点语句语言运用的特色。

4、读懂课文,使学生受到父子亲情的感染,受到“爱别人以及做人应有责任感”的教育。

过程

方法

     注重过程与方法,突出能力培养和情感熏陶,以学生为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文章的背景是一次强烈的地震之后,学生在经历了2008年5.12大地震后已有了这方面的体验,对文本当时的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与感悟。这是一篇很能催人泪下的文章,但是学生在理解文章中蕴藏的父爱却有可能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不能将心比心的,从内心去感悟。因此,学生可以通过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景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教学

分析教学

重点

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

难点

难点   

 理解父亲在极其危险的时刻想着遇难的孩子,这种无私的精神。

解决

办法

    抓住《震中的父与子》 “中心线索”,“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来突破“两个亮点” “父亲爱的了不起”和“儿子‘让’的了不起”。

教学策略

1、学习时,可以采用小组讨论、集体研读的方法。

2、在教学时,我依据学生思维导向,引领他们穿梭于语言文字中,想象联想,联系上下文,深入理解文章重难点。

教学资源教学课件、教师教学用书、课本

板书设计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媒体使用

一、故事情境导入教师叙述:2008年5月12日咱们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你知道是什么吗?(播放地震录像)

师继续感情叙述: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在这场触目惊心的地震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同学们,接下来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请你们打开课本读一读这个感人的故事。

    

学生认真看。

介绍自己了解到的相关地震知识以及震后造成的后果。

学生读课文。

    通过看录像,联系我们身边的事情,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会在地震中受到伤害的人们的人情,为学习本文打下感情基调。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自由读课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2)明确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用圈点批注的方法画出使你深受感动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

(4)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注明自己不懂的问题。

    学生自由读文,交流学习收获及问题,重点理解“坚定”“瓦砾”“颤抖”等词语。

    学生在自学中培养识字和阅读的能力。

三、理清层次1、学生细细品读课文,找出能体现父亲救助儿子心理变化的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能体现父亲心理变化的重点句子,并体会父亲当时的心理。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媒体使用

 

3、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学生交流:

 1、冲向废墟(第3自然段),抓住”眼前一片漆黑”“大喊”“大哭”,体会父亲的悲痛和绝望。

 2、寻找儿子(第5──10段),抓住父亲与其他父母的对比和父亲与救火队长、的对话,体会父亲的悲伤和坚定。

 3、发现儿子(第12──19段),抓住父亲与儿子的对话,体会父亲的欣喜。

 4、父子相见(第22──24段),抓住“颤抖”“了不起”“紧紧拥抱”,体会父亲的幸福和自豪。

    通过对人物的心里变化初步了解,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感情读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找到最能感动你的句段,画出来,多读读,多想想为什么那么感人。

   细读课文,以获得更多更深的感受。

 教 学 过 程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媒体使用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1994年1月17日凌晨,美国洛山矶西北部发生的这次地震造成62人死亡,9000多人受伤,25000人无家可归,桥梁坍塌,公路断裂。繁华的城市瞬间变成一片荒原。自然所带来的灾难无情,而人间却有情,这情是怎样的亲情,让我们随作者一起走进《地震中的父与子》,感爱这种浓浓的爱。(板书课题)。

    

学生认真听。

    对上节课的内容复习,引出这节课要学的知识。 

 教 学 过 程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媒体使用

 二、明确学习的切入点1、课件出示:探究问题:

(1) 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文中的父与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板书:了不起)

(3)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

(4)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生明确目标,展开学习。

    学习内容的确定,有利于学生把握重点,很好的凸凹人物的形象。

 三、品读感悟,体会亲情。1、高尔基说: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那么你从课文哪里看出父亲的了不起呢?

2、请自由朗读课文后,找出相关的理由,把父亲感动你的语句画下来。想想为什么?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3、指导朗读学生汇报的句子。4、作者不厌其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语罗列出来,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5、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

6、身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折磨都不能把这位父亲,是什么力量的支撑着他呢?(板书:不论……总……)

1、学生汇报交流、反馈。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

(2)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3)“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4)理解重点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2、学生有感情朗读。

    抓住一句关键的话,这句话是父子心中不变的信念,恒久的承诺

 四、品读感悟1、抓住“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并进行创造性朗读训练。

(1)师:当他看到教学楼变成废墟,悲痛欲绝时,支撑他的就是这句话——

女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巧妙地运用搭桥性的语言,在层层推进中强化感受,促
 教 学 过 程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媒体使用

 (2)师:当人们都来阻挡他,让他放弃时,回响在他耳边的依然是这句话——

(3)师:当他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就要倒下时,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男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全班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使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最后探究父亲的精神支柱,读出伟大形象。
 五、品读课文感悟了不起的儿子

1、过渡:父爱成就了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也成就以一位了不起的儿子。课文哪些地方体现了儿子的了不起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

2、课件出示语句:

(1)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3、指导朗读:这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

 4、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5、小结: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

交流反馈学习的信息。

学生从这儿可以体会到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

读出(惊喜,自信,激动)

体会到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

生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充分体会儿子的耐心、信任、勇敢和先人后己。

让学生充分感悟有的爱就会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教 学 过 程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预期效果

媒体使用

 六、总结全文,升华情感1、 这对了不起地父与子创造了地震中的奇迹,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儿子对父亲的信任,让我们内心震撼。当父亲疲惫不堪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予他无穷的力量……

当儿子在失望边缘徘徊时,是这句话让他信心倍增……

2、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音乐)让我们凝视他们父子相拥的镜头,一起读一读我们期待已久的结局吧!

4、让我们记住这对地震中的父与子,让我们记住这个感人的故事。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同学们,你觉得创造这个奇迹的力量是什么呢?(爱)爱是一曲不老的歌,爱是一首感人的诗,是一个讲不完的故事,爱,会创造奇迹,让我们把这个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把爱传递,让世界充满爱。

学生齐读句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自由谈体会。

学生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在学文中提升情感和得到熏陶、感染。

 七、拓展延伸、作业1、请学生想象一下:在漆黑的瓦砾下,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爸爸妈妈,有的只是13个七岁的小伙伴,阿曼达和小伙伴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

2、能说说生活中父母是怎样爱你们的?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吗?给同学讲讲你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再谈谈自己的想法。

3、阅读有关父爱的文章,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等。

1、学生先在组内讨论和交

2、指名全班交流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

3、阅读《背影》。

“父爱”不仅在文本中、课堂中,更应在生活让它不断延伸下去,让“父爱”在学生心中不断回荡。
 

教学

设计

评价

文档

17《地震中的父与子》集体备课

课堂教学设计表课题17、地震中的父与子授课时数2时间2014年月日设计要素设计内容教学内容分析《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了1994年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及其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3、领悟课文中一些重点语句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