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选考题增分训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资料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3 20:04:51
文档

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选考题增分训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资料

选考题增分训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016·郑州质检)(15分)材料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著名的政治家。为相数十年,政绩显赫。面对郑国“国小而逼,族大宠多”,处在列强夹缝中艰难生存的局面,他首先整理田制,承认土地私有,按亩征税,“作丘赋”,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在认为“礼”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的同时,公元前536年,他铸刑鼎,公布成文法,开创了古代公布法律的先例。子产还实行保护工商业的,不许贵族随意干涉百姓的经商活动,坚持实行“市不豫贾”。他不毁乡校,广开言路。对内宽猛相济的方针
推荐度:
导读选考题增分训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016·郑州质检)(15分)材料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著名的政治家。为相数十年,政绩显赫。面对郑国“国小而逼,族大宠多”,处在列强夹缝中艰难生存的局面,他首先整理田制,承认土地私有,按亩征税,“作丘赋”,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在认为“礼”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的同时,公元前536年,他铸刑鼎,公布成文法,开创了古代公布法律的先例。子产还实行保护工商业的,不许贵族随意干涉百姓的经商活动,坚持实行“市不豫贾”。他不毁乡校,广开言路。对内宽猛相济的方针
选考题增分训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2016·郑州质检)(15分)

材料 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著名的政治家。为相数十年,政绩显赫。面对郑国“国小而逼,族大宠多”,处在列强夹缝中艰难生存的局面,他首先整理田制,承认土地私有,按亩征税,“作丘赋”,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在认为“礼”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的同时,公元前536年,他铸刑鼎,公布成文法,开创了古代公布法律的先例。子产还实行保护工商业的,不许贵族随意干涉百姓的经商活动,坚持实行“市不豫贾”。他不毁乡校,广开言路。对内宽猛相济的方针保持了国内政期稳定。对外他一反过去对大国俯首帖耳的外交,敢于说“不”,维护了郑国的利益,为郑国争取并创造了最大限度的生存空间。子产的改革为其他国家提供了重要借鉴,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郑克堂《子产评传》等

(1)根据材料,分析子产改革的意义。(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子产改革的特点。(7分)

解析:第(1)问,子产改革的措施重在经济建设、礼仪推广、法律制订、教育等方面,其意义要结合措施从对郑国的影响和对后世的影响两方面分析。第(2)问,从其内外分析,对内礼法结合,宽猛相济;“对外一反过去对大国俯首帖耳的外交,敢于说‘不’,维护了郑国的利益。”

答案:(1)意义: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推动了郑国农业及商品经济的发展;礼法结合,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持了郑国国内政局的长期稳定;使郑国的地位大大提高;为其他国家提供了重要借鉴,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2)特点:礼法结合;宽猛相济;保护工商业者;作为小国,敢于对大国说不。

2.(2016·临沂质检)(15分)

材料 汉初将冶铁、采矿、煮盐等山泽之源下放给私人经营,出现了大量靠经营冶铁、煮盐的富商,形成一股与政权相抗衡的社会势力。武帝中期,多次大规模的征讨匈奴,军费开支浩繁,财政入不敷出,朝廷不得已向豪富借贷,而富商大贾却“不佐国家之急”。

公元前118年,大司农颜异提出了盐铁官营的计划,得到武帝的批准。其内容包括:将盐、铁之事收归管理,所得收入用以补充国家赋税;官府招募盐户,提供煮盐的器具和一定的生活费用;严禁私自铸铁、煮盐等。汉武帝在全国设立了数十处盐官和铁官,任命懂经营、会管理的大盐铁商孔仅和东郭成阳为,“除故盐铁家富者为吏”,致使“吏道益杂,不选,而多贾人矣”。

  ——据刘玉峰《汉武帝盐铁官营之得失》等

(1)根据材料,概括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的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盐铁官营的影响。(9分)

解析:第(1)问,第一段话共两句,从两个方面说明了盐铁私营的弊端,据此分析实行盐铁官营的背景。第(2)问,据盐铁官营的内容从有利、不利两方面分析其影响。

答案:(1)背景:实行盐铁私营,商人势力强大并与对抗;对匈奴战争需要大量经费,而财政困难。

(2)影响:打击了盐铁富商势力,增强了对经济的控制;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为对匈奴用兵提供经费;民间私营工商业经济的发展空间狭小,处于劣势地位和附庸地位;私商的化,造成了官商合流和现象。

3.(2016·衡阳联考)(15分)

材料 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其乡村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直至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战国时期,随着以郡领县的“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以上行政组织渐具雏形,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朝廷命官至郡县而止,其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第二阶段大致为隋唐两宋时期。隋朝乡的基层官吏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唐朝对城邑之外纷繁杂乱的各种聚落形态,进行全面规范和整顿,不仅从名称上统一为村,而且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但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为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

——据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

及其历史变迁》整理

(1)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其原因。(8分)

(2)分析清末乡镇地方自治取代保甲制的原因及启示。(7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两句话概括其趋势;围绕主义集权来分析原因。第(2)问,从经济上来说,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商品经济发展;从政治上来说,戊戌变法、辛亥的推动;从思想上来说,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启示要从既加强了的权力,同时也给予了地方一定的自治权方面分析。

答案:(1)趋势: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

原因:国家的统一;封建的强化;维护小农经济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2)原因: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民主的推动;自然经济解体,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清末新政的实施。(答对两点即可)

启示:国家既要加强对乡村社会管理,又要保障村民享有自治权,集权与分权适度结合,方可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保持农村发展的活力。

4.(15分)材料一 洪武初年,锦衣卫二百五员,今一千七百余员……“朝廷威福之柄,徒为人臣酬报之资”……明王朝征税土地由洪武时的八百五十万顷下降至正德时的四百二十万顷,明廷税源在减少,开支却在增加。国内农民不断发生,塞外蒙古数次南侵,东南倭寇成患,天下骚动。……张居正病逝,改革事业也付诸东流。改革“利于下,不利于上;利于编氓,不利于士大夫”;张居正“威柄之操,几于震主”,“无老者宽大之风,无大臣休休之量”。

——摘编自赵阳《张居正改革成败刍议》

 材料二 考成法是张居正整顿吏治的一项制度法令。六部、都察院根据考成法规定,把所属应该要办的工作都登记在三本账簿上,并订立完成期限,再根据账簿中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确定奖惩,做到赏罚分明。六科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内阁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该升则升,该奖则奖,该罚则罚,易于操作。考成法要求一定要务实,要有切实的结果和成效,不然没法向六部、六科及内阁还有都察院交代。

——摘编自汪成玉《谈张居正改革的成效、原因及启示

——以“考成法”为视角》

(1)根据材料一归纳张居正改革的背景,并分析其失败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考成法的特点。(6分)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分层,前三句话从三个方面说明了原因,后两句话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原因,从中概括即可。第(2)问,据材料二中省略号分层,概括两层含义即为特点所在。

答案:(1)背景:冗滥,吏治败坏;土地兼并严重,财政困难;阶级矛盾尖锐,边患危机严重。

原因:改革损害了官僚地主的利益;与皇权发生了矛盾;张居正自身性格弱点。

(2)特点:考核内容明确,赏罚分明;考核体系周密健全,强化监督;考核方法操作性强;考核结果有实效性和权威性。(答出三点即可)

5.(2016·昆明质检)(15分)

材料一 1901年,慈禧太后为大势所趋不得不颁布上谕:从第二年起,乡、会试头场,考中国政治、历史论5篇;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科技,艺术)策5道;第三场,考四书义二篇、五经一篇。四书、五经考试都不再用八股文程式,与康有为的方案如出一辙。1905年又宣布,从次年起,所有岁科考试、乡试、会试一律停止。

——成思《千年科举的崩塌》

材料二 没有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1911年很可能就不会发生辛亥。打响辛亥第一的是那些青年军官们,他们本来应该在科举的道路上攀爬,但因为科举制度被废除,他们只能进军事学校,并在后来成为辛亥的重要推动力。

——许纪霖《废科举引发20世纪中国大变局》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新政中科举制改革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科举制改革的历史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材料二的观点。(6分)

解析:第(1)问,从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上分析科举改革的特点;改革的背景要从当时清所面临的政治危机、民族危机等方面分析。第(2)问,根据材料二“没有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1911年很可能就不会发生辛亥”得出清末废除科举制引发了辛亥。此观点是片面的,一方面要肯定科举制对辛亥的作用,另一方面从本质上分析辛亥爆发是社会矛盾的产物。

答案:(1)特点:考试内容中西结合;考试形式废除八股;改革逐步推进直至废除科举制。

背景: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阶级矛盾激化,国内形势发展迅猛;戊戌变法的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科举制度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科举制度已无法应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

(2)观点:清末废除科举制引发了辛亥。

简评:观点片面。废除科举制引发知识分子前途危机,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的到来。但该观点未能从本质上认识到辛亥爆发是中国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

文档

2017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选考题增分训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资料

选考题增分训练(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016·郑州质检)(15分)材料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著名的政治家。为相数十年,政绩显赫。面对郑国“国小而逼,族大宠多”,处在列强夹缝中艰难生存的局面,他首先整理田制,承认土地私有,按亩征税,“作丘赋”,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在认为“礼”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的同时,公元前536年,他铸刑鼎,公布成文法,开创了古代公布法律的先例。子产还实行保护工商业的,不许贵族随意干涉百姓的经商活动,坚持实行“市不豫贾”。他不毁乡校,广开言路。对内宽猛相济的方针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