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备课人:吴翰生 审核:初三语文 时间:2018/9/12 学生: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2.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背诵全文。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难点: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一、知识储备
1了解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旧时列为“唐宋家”之一,
2.简介背景:庆历5年( 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滁州地处江淮之间,交通不便,民风淳朴。欧阳修虽壮年被贬,仕途失意,但不悲戚嗟叹,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当好他的地方官,为百姓办事。滁州风光秀丽,欧阳修便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与民同乐,把内心的抑郁掩压在山水与诗酒之乐之中。第二年,写了本文。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9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 这有点自嘲的意味。
二、诵读
1.试读课文,圈点字音。
滁( ) 壑( ) 琅琊( )( ) 潺( ) 酿( )
僧( ) 辄( ) 伛偻( )( ) 霏( ) 暝( )
洌( ) 蔌( ) 觥筹( )( ) 翳( ) 弈( )
朝( ) 而往 射者中( )
要求:边读课文边圈点生疏字和多音字。
2.互读课文,找出不足
要求:听读,同学要找出朗读同学在字音和节奏上的错误。并给予更正。
3.指名朗读,师生纠错
要求:注意倾听,读后纠正朗读同学的错误。
4.默读课文,初知文意
要求: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章大意,同时边读边用用规定的符号画出不会翻译的词语和句子.可请教小组成员释疑。
5.赏读课文,感受情景
要求:根据课件上的图片,感受文章所展示出来的情景美。
6.美读课文,把握情感
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二、翻译课文:
1、借助注释,自主翻译。要求:逐字逐句翻译,标出疑难
2、小组合作,解决疑难。要求:交流后,记下疑难。
3、师生交流,合力攻坚。要求:翻译完毕后,各组提出本组未解决的疑难,师生交流。
4. 4、教师验收,巩固难点。提示:教师提问重点词句(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其它重点词语、特殊句式、重点句式等)
5、一读一译,求准求畅。要求:解决疑难后,找同学一读一译。
积累文言知识
一、解释红色的字词。①环滁皆山也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③饮少辄醉 ④醉翁之意不在酒⑤云归而岩穴暝 ⑥至于负者歌于途⑦杂然而前陈者二、一词多义
①归: 云归而岩穴暝: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②乐: 山水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③秀: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佳木秀而繁阴:④谓: 太守自谓也: 太守谓谁:⑤临: 临溪而渔: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三、词类活用。山行六七里: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之者谁:故自号曰“醉翁”也: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四、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②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水山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③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④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⑤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⑥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成语: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地方。美国在联合国大唱高调,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在借此干涉别国内政。
②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比喻大白。
③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形容山峰,道路迂回曲折。
④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
第三课时
一、自主分析
第一段:
1.内容理解
①滁州的地理特点?
②西南诸峰的特点?
③琅琊山的特点?
第二段:
①朝暮景色的特点?
②春夏秋冬景色特点?
第三段:
1画出描写滁人游得句子。
②酒宴上陈列的东西?
③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
④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
第四段:
①描写傍晚情景的句子?
②本段写了几种乐?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提示:理解衬托手法的运用。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以禽鸟乐衬托人之乐,再以人之乐衬托太守乐,层层加高,突出了太守之乐,太守因见人民快乐,才感到快乐。)
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句子?
二、自主思考
1、第一段是如何由远及近,一步步推出醉翁亭的,体会这种描写的效果。
2、贯穿全文的感情主线是什么?
3、课文写了哪些 “乐”?
4、“乐亦无穷”的原因?
5、课文作者“醉”在什么地方?
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和“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这两句的“醉”有何不同?它与全文主线“乐”是什么关系?
7、“太守之乐其乐”中“乐”的含义有哪些?
三、创
1、对对联: ,范仲淹以天下为忧。
2、为开发小石潭的旅游资源,要在小石潭边建造一座凉亭,请给亭子命名,并题写一幅对联。
3、利用课前收集的本地风景名胜的楹联作写对联的指导。
第四课时
巩固练习
一、 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是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 ,谥号文忠,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 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家之一。本文选自《 》。
二、词句练习
1环滁皆山也:环滁,
2林壑尤美:壑, 。尤, 。
3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 。深秀, 。
4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 。临, 。
5名之者谁:名, 。 6 饮少辄醉:辄, 。
7醉翁之意不在酒:意, 。
8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 。寓, 。
9云归而岩穴暝:瞑, 。归, 。
10 晦明变化者:晦, 。
11野芳发而幽香:发, 。
12佳木秀而繁阴:秀, 。
13负者, 。
14伛偻提携:伛偻, 。提携,
15泉香而酒洌:洌, 。
16杂然而前陈者:杂然, 。陈, 。
17宴酣之乐:酣, 。
18觥筹交错:觥, 筹, 交错, 。
19颓然乎其间者:颓然,
20已而夕阳在山:已而, 。
21树林阴翳:翳, 。
2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乐其乐,
23醒能述以文者:述,
24 太守谓谁:谓, 。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伛(yǔ)偻(lǚ)提携(xié),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5、苍颜白发,颓(tuí)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6、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二.课文理解:
1.中心思想:本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骈散结合,层次分明地描写了醉翁亭的 秀丽环境 和变化多端的 自然风光 ,勾勒了一幅 太守与民同乐 的感人图画,表现了作者 随遇而安,与民同乐 的旷达情怀。 全文以“ ”贯穿全篇,并层层推进,前后照应。 用不同的虚词过渡,层次分明。
2、本文们描绘了几幅“与民同乐图”,即: :兴高采烈,生活富足;
:众人动手,就地取材; :投壶下棋,觥筹交错; :与民同乐,心满意足。
3.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4.交代全文核心命意,为写景抒情定下基调的句子是: 。
5.文中交代作者自号“醉翁”的句子是: ;下文与之呼应的句子是: 。最能表现太守与民同乐的语句: 。全文的主旨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的句子)是 。
6.谈谈你对四时之景的感受: ,春意盎然。 ,暑气逼人。 ,秋高气爽。 ,一片寂然。
7.太守宴中饮食之物的共同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8、“太守醉也”并非因酒而起,而是因为:
9、太守真正的醉因是什么?
10、怎样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11、《小石潭记》中的“乐”和本文的“乐”不相同。《小石潭记》中的“乐”是暂时的,心情随作者所见而变化着,并且只有寄情于景。但《醉翁亭记》中,“乐”字贯穿全文,且不仅意味着寄情山水,还包含着与民同乐的思想,有着更高的思想境界。
12、《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心得体会: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登岳阳楼
【作者】杜甫 【朝代】唐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其一
【作者】陈与义 【朝代】宋
译文对照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苏幕遮·怀旧⑴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⑵。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⑶。
黯乡魂⑷,追旅思⑸,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
渔家傲·秋思
【作者】范仲淹 【朝代】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