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什么都可以放弃,这就是人性。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新鲜出炉了,笔者所在的武汉,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居然和疫情没有丝毫关系,而是让学生们根据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的典故,写一篇发言稿,说说对于他们的故事,自己有什么感受。
高考加油
一般来说,写齐桓公就要写他的宽容大度,有远见,有魄力,写管仲就是尽职尽责,在其位谋其政,写鲍叔牙就是有自知之明,为了大局,宁可牺牲一些自己的小利益。反正这样代入这样的点,中庸的作文即便不出彩,分数也不会太低。但类似我这样在社会混迹多年之后的人,再来看这个故事,齐桓公的大气,管仲的尽职尽责,鲍叔牙的谦让,最根本的原因,无非是利益二字罢了。
春秋无义战,看得只有利益
用想杀自己却没成功的人,仅仅有气量是不够的。
齐桓公姜小白在赶回齐国的路上,遇到管仲的伏击,管仲亲自拉弓射箭,想要射杀他,若不是他运气好,箭矢射中了挂钩,他当时就死了,还好他急中生智,慌乱中装死混过去了。对于任何人来说,这种仇,能有不报的?

齐桓公
后来齐桓公不但没有找管仲报仇,还重用管仲,被传为佳话,但这个问题,还真不是齐桓公宽容大度的问题,和齐桓公争夺继承权的,管仲效力的君主公子纠,依旧和管仲平级的公子纠的大臣召忽,都被齐桓公逼死了,当年伏击齐桓公的人里面,只有管仲活了下来,而管仲活下来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管仲十分有才华,管仲能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

齐桓公姜小白诈死骗管仲
齐桓公的内心一定也纠结过,自己想要成就一番事业,需要人才的辅助,鲍叔牙推荐的管仲,确实有才华,但是这个管仲最是可恶,当年出主意埋伏自己的是他,射箭要杀自己的还是他,这样的人,齐桓公当然想要杀之而后快,若真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宽容大度,当年埋伏他的人,他怎么会都杀了。
最后,利益战胜了情感,为了自己未来能取得超越前人的成就,为了能成为一个出色的君主,为了得到更多的好处,齐桓公选择了不杀管仲,而且还重用他。

齐桓公的大度来自他对霸业的渴望
效力自己曾经想杀却没杀成的人,其实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有人说管仲在得到齐桓公的宽容之后,心怀感激,尽心尽力的报效齐桓公,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有人说他不论是为公子纠效力还是为齐桓公效力,都尽职尽责,这是忠于职守的表现。对此,我想说,他没有别的选择,对于他而言,选择为齐桓公效力,才有最大的收益,而且这也是他唯一的选择。
管仲图
公子纠一系的人,除了他管仲,没有一个人活下来,而且他管仲一生,都在齐桓公的掌握之下,管仲自己心里清楚得很,自己若是对齐桓公没有用处了,齐桓公肯定会想办法报当年自己射杀他的仇恨,尽心尽力,为齐桓公效力,对于管仲而言,是他唯一的活路,若是他不愿意,他的结果就是死,就和为了公子纠尽忠的召忽一样的下场。
齐恒公管仲鲍叔牙
所谓的宽仁大度,所谓的尽心尽力,以及其他表面看起来的美好,最底层最根本的,还是得看是否对自己有利,有利益是基础,自己能从中获利,一切都可以再商议。这世界上,多少不共戴天的仇恨,最后都为了巨大的利益做出了让步,齐桓公连自己的生死都可以让,为什么,因为他要从管仲身上得到更大的利益。
天下熙熙皆为利,熙熙攘攘皆为利往
天下熙熙皆为利,熙熙攘攘皆为利往,成熟后的世界,便是这么的无趣。
高考作文全民写作大赛:鲍叔牙——平凡中的伟大
全国Ⅰ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学们大家好!感谢今天有这么一个宝贵的机会与大家一起分享我的读书感受,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是我对齐桓公成就霸业中关键的三个人物——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中的鲍叔牙的个人看法。
为什么在这三个人当中我对鲍叔牙感触最深呢?如果论这三个人在齐桓公称霸中做出的贡献来看,管仲无疑是贡献最大的那个,没有管仲改革,齐国不可能富强起来,根本就没有号召诸侯的资本,而如果没有齐桓公,管仲这些人就不会有一展雄才的平台,也只能悲守穷庐而不为世人知了。可见,齐桓公和管仲,是齐国霸业的基石和核心。
如果没有鲍叔牙,管仲将会空有才智而屈辱下狱,齐桓公也会空有抱负却无人可用。如果没有鲍叔牙,一个旷世奇才,一个惊世雄主,这两个人生在了同一时代却不能彼此了解反倒因误会和互相怨恨,那可真就成了千古遗憾了。
因此,鲍叔牙这个人妙就妙在,正是他,一举成全了两个时代主角。什么叫“君子成人之美”?这就叫“君子成人之美”,他知道齐桓公的志向,他知道管仲的才干,因此他竭力促成了这两个人的携手,这一携手可不要紧,直接催生出了一个“尊王攘夷”的霸主,使得华夏民族在第一次大大动荡时期,还存在着“藕断丝连”的那个“丝”。
以上是鲍叔牙作为一个历史人物的功绩,但其实鲍叔牙给我们的启示远不止此。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听说过这么一句话,叫做“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也!”这句话是管仲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打仗的时候每次管仲都躲在最后面,别人都嘲笑管仲胆小,但唯有鲍叔牙知道管仲是为了留下可用之身奉养自己的老母亲。请大家试想一下,你们有没有如此设身处地的为自己的朋友考虑过吗?当你的朋友干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你有没有考虑他的难言之隐而不是和别人一起嘲笑他呢?
若论鲍叔牙的难能可贵之处,其实还有更为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那就是胸襟。一个人想要成就大事,可以没有天赋,但是一定要有胸襟,鲍叔牙就是典型的代表。若论天赋,十个鲍叔牙也不及管仲,但是鲍叔牙之所以能与管仲一起名流千古,正是凭借他的广阔胸襟。试想如果鲍叔牙因为嫉妒管仲的才能而在齐桓公抓捕管仲的时候落井下石,那么也就不会有春秋霸主齐桓公和千古良相管仲了,而鲍叔牙最后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平庸之主的谄媚之臣罢了。
不是每个人都像管仲那般有着百年一遇的天赋,也不是每个人都像齐桓公那样有着得天独厚的出身,鲍叔牙是最接近我们平凡人的那个,我们应该在他的身上学到:好好做一个平凡人,做一个有胸襟,乐于成就别人的平凡人,如此,就是平凡中的不凡,平凡中的伟大。谢谢大家!
饮一壶月色,做生活的诗人
关注
可能有时候每个人都会有质疑自己是否有才华的阶段。
我亦如是。只能说有时是被人们类似称赞的语言冲昏了头。回想起或许不过是出于礼貌的回应。让腹中并无太多墨水的我觉得江郎才尽。有时是有福至心灵般的愉悦,但是难辨这乃是灵光乍现还是天时地利,这令人沮丧。或者我是愿意承认这是零碎的才华即——每个抵都是生活的诗人。
妙语连珠不是平地而起, 墨水也不会凭空产生。我不能更赞同哲学的量变引起质变,因此,会腾时间阅读些并不那么有趣的读物, 不过机械阅该实在蹉跎岁月,生硬的让人有些难以下咽。过了很久才意识到,阅读本身不是目的,收获才是。阅读中的思考就像一餐饭中不可或缺的菜肴。文学作品本身只是一碗白饭罢了, 食之饱腹而已。倘若有思辨有神益这餐饭才有滋味。
当然饱腹途径并非只有白饭。充实精神并非仅限于阅读。思考让人卸下包袱。 何出此言?因偶尔听得:“你沮丧不过是不愿意承认自己长大后竟然只是个普通人。醍醐灌顶, 我突然明白自己为何有相当一段时间蛰伏在丧气里。原来这么简单,长大的我不敢放肆的向世界吼叫“我辈岂是蓬蒿人”了!思及至此突然放下了背负很久的所谓压力,我愿意说我是个特殊的普通人。并非"世上的唯我是不可复制这番说辞,而是我无比庆幸我没有在那样的生活里待更久,思考让我的意识在流动,让我边捡起一边丢下。
长大后才明白些许幼时便被教授的箴言,不禁笑自己对世界的感知也太迟钝了些。或许也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一套对我更适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