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经在网上看到有网友列出七律格式达27式,让许多爱好古典诗词者望而生畏.其实不是如此。严格说来,七律的正格只有四式,即:
一、平起仄收(第一句以平声字开头,以仄声字收尾,以下类推,不再解释)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二、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四、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言诗的组成无非是以下四种句式的组合: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第一、二句叫首联,第三、四句叫颌联,第五、六句叫颈联,第七、八句叫尾联。
所谓的其他格式,是由于作诗过程运用拗救手法演变而成,祖宗还是这四式。
需要说明的是平(仄)声开头并非第一字非为平(仄)不可,关键是第二字。七言句式通常分为四个音节。第一、第二字为一节,谓“顶节”,第三、第四字为一节,谓“头节”,第五、第六字为一节,谓腹节,第七字单独为一音节,谓脚节。
近体诗押平韵,上述各式平声尾字均为韵脚。
未论拗救之前,先说一术语“孤平”,孤平是指平韵脚句式中,除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孤平易犯于句式“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个句式的正格除韵脚之外只有两个平声字,因此初学者容易忽视。古人对犯孤平极为忌讳,我读诗如今,尚未发现古人近体诗有犯孤平之处。
所谓拗救,指的是两方面的情况。拗是指诗句中该平或该仄的地方用了其平仄相反的字,句式中有这种情况叫拗句。近体诗如果拗句太多,就会演变成古风式律诗。“救”则是相对“拗”而言,既然“拗”了,必须设法加以补偿或补救,谓之救。“救”就是在适当的位置对拗句的补偿或补救。
古人写诗,由于格律的缘故,拗句常有出现。拗了怎么办?救呗。
拗救有三种类型。(以七律为例)
一、本句自救
如果一个句式出现“拗”,则在本句适当的位置“救”。有两种情况。
(1)第三字拗,第五字救,俗称3拗5救。在句式“仄仄平平仄仄平”中,如果第三字用了仄声字而不加以补救,则犯孤平了。补救的办法是把第5字的仄声字换成平声字,这样一来句式就成了“仄仄仄平平仄平,除了韵脚之外,依然保持了两个平声字。
拗5救之外还有两种情况须注意:A、在“平平仄仄仄平平”这一句式中,如果第一字用了仄声字,则第三字该改用平声字,原句式相应成为“仄平仄平仄平平”;B、在句式“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一句式中,如果第一字用了平声字,则第三字该改用仄声字,原句式相应成为“平仄仄平平仄仄”。一般而言,这种拗救不如3拗5救重要。原因在于此种拗救一是一般不会出现孤平,二是七言第一字离韵脚最远,无论平仄对本句声韵影响很小,所以这两种拗救可用亦可以不用。
(2)第五字拗,第六字救。俗称5拗6救。在句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中,如果第五字用了仄声字,则第六字该改用平声字,句式相应成为“仄仄平平仄平仄”。需要说明的是采用这种拗救,句中第三字必须保持平声,不能改用仄声字。
例: 宿府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
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
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
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
强移栖息一枝安。
此诗为上所列第二式,按此式第七句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可第五字“十”(入声十四缉)拗了,于是在第六字补救以阳平声字“年”,于是这句句式为“仄仄平平仄平仄”。(“看”在诗中读平声)
二、对句相救
一联之中如果出句(单数句)用了拗字,那么对句(双数句)就必须在适当的位置上用相应的字加以补救,这种方式叫对句相救。于七律而言,对句相救只有如下形式。即对句第三字相救。
在“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这一联中,如果出句拗成“仄仄仄平平仄仄”,则对句相应救为“平平平仄仄平平”,整联成为“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句式。
三、本句相救,又对句相救
在“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联里,如果出句第一字和第三字用了“拗”,那么对句相应的位置就应该用“救”,于是原联变成“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如此一来就构成了本句相救又对句相救。
这种本句相救又对句相救的拗救,古代诗人经常运用。使用这种拗救,不影响诗句的和谐声韵,韵律依然铿锵优美,所以古诗中这样的诗句很多,诗人们几乎习以为常。需要注意的是此种拗救只适用于如上的格式。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联就不适用,否则会犯孤平。
用一个例子来说明。
自嘲
鲁迅
运交华盖欲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
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
管他冬夏与春秋。
此诗亦为上列第二式。首句“运”拗“华”救,是1拗3救,属本句自救;第三句“过”可读平声,可不算拗;第四句首字“漏”拗了,但离韵脚最远,不影响声韵,可以不救;第七句“小”字拗了,第八句对应位置补了平声字:“冬”(本该仄),属对句相救。第八句“管” 拗“冬”救,属本句自救又对句相救。
最后说说关于"一、三、论,二、四、六分明“的问题,这种说法在一般情况下可行。对初学者而言,这个说法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须注意,在未掌握拗救手法时,要注意句式“仄仄平平仄仄平”,这里的第三字一定要平,否则就会犯孤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