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10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 (2)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3 19:58:24
文档

2010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 (2)

2010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一、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1.(2010年高考湖南文综35题)中日双方对1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
推荐度:
导读2010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一、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1.(2010年高考湖南文综35题)中日双方对1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
2010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一、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1. (2010年高考湖南文综35题)中日双方对1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

[解析]测量目标:历史阐释/对历史的解释作出评价。考试内容:甲午中日战争。分析:题干材料提供了两个对立的历史记载,对照选项,A项准确揭示了对立背后的原因;材料中有当事人的日志(《济远航海日志》),故B项排除;C、D两项均与题干材料无关,故排除。

2.(2010年高考四川文综15题)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致信英国女王,表示相信英国是受到英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欺骗而走上歧途,恳请她制止鸦片贸易。这表明林则徐

A.希望以和平方式实现禁烟 B.希望扩大中英正常贸易

C.开展禁烟得到了英王认可 D.对英国的政治了如指掌

解析:选A。本题考察的是鸦片战争相关内容,其中C和D明显错误,而B选项就当时中国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具体情况而言也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所以也排除。

3.(2010年高考上海文综10题).183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阿美土德”号对上海进行侦察和测绘,鸦片战争后英国通过了一个不平等条约迫使清开放上海。该条约是

   A.《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辛丑条约》      D.《南京条约》

4.(2010年高考江苏单科6题)右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A.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

B.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

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

D.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

5.(2010年高考上海单科37题)      一份对外“和约”

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位团民私自替拟了一份对外“和约”。“和约”虽不具法律效力,作为历史材料却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内容如下:

  一、各国前所索赔款,一概作废。二、各国应偿中国兵费四百兆两。三、各国兵船已在中国口者,不准驶出。四、各国租价照今加倍。五、将总署交还中国。六、康有为回国治罪。七、所有各国教堂一律充公。八、日本将交还中国。九、德国将胶州交还中国。十、俄罗斯将大连交还中国。十一、所有教士各归其国,不准再来。十二、中国仍有管理高丽安南之权。十三、中国海关仍归华人办理。十四、外国使臣来中国者,照乾隆时所定之例,不许进京。十五、另赔义和拳兵费四百兆。十六、日本亦须照乾隆时例入贡。十七、华人交通西人,及不遵官场约束者,归朝廷治罪。十八、所有东西洋人与中国官场相见,须行叩头之礼。十九、外人不准在中国游历。二十、俄罗斯西伯利亚及各处铁路,均须拆毁。二十一、英国须将新安九龙交还中国。二十二、各国运来中国货物合应加倍收税。二十三、洋商船到口者,须先禀明该处守口中国官兵,方准入口。二十四、大米不准出口。二十五、凡货物运往外国者,亦须加倍收税。

问题:(25分)

(1)“和约”中第八、第十九项是针对哪两个不平等条约而提出来的?(4分)

(2)作者在“和约”中提出了哪几类要求?(6分)

(3)你是如何看待这份“和约”的?(15分)

参:

(1)答案1:第-《马关条约》;第十九条-《天津条约》。(4分)其他答案:(0分)

(2)               正义的要求(3分)

答案1:作出合理的概述或描述

•收回国家主权、废除赔款、收回关税主权

保守的观念(3分)

答案1:能准确地对相关材料进行提炼。(3分)

•恢复朝贡体系

•实行闭关锁国

答案2:能进行简单概括(2分)

•各国与中国的外交恢复到乾隆时期

答案3:基本照抄“合约”内容(1分)

•日本照乾隆时期入贡

其他答案:未作答或与题意无关。(0分)

(3)本小题采用SOLO评分法。(15分)

答案1:能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并结合事实进行论述。(13--15分)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抽象视角,如“合约”反映了社会形态更替时农民阶层只能使用传统精神武器和物质武器进行抗争的无奈现实;又如“合约”反映了现代化后来者在反抗不平的的资本主义现代世界体系的同时,却不自觉地运用西方国家“游戏规则”的矛盾心态。

论述:论述充分;论述较充分。

叙述:叙述完整流畅形成结构。

答案2: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8--12分)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视角:从两个以上角度展开分析,如指出“合约”中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合约”中反映爱国精神与盲目排外的要求;“合约”中抵御外来侵略的要求与传统天朝观念(华夷观念)的要求;“合约”中属于农业社会的要求与工业社会的要求。观点清晰;观点较清晰。

论述:论述充分;论述不够充分

叙述:叙述形成结构;叙述连贯流畅。

答案3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维度的解释。(3--7分)

材料与史实:运用较多材料;运用较少材料。

视角:提炼出一个视角。如“合约”反映了作者的排外心理(反帝、抗争、反对教文化);“合约”和与反映了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合约”反映了作者的保守心理。观点清晰;观点不清晰。

叙述:叙述完整流畅;仅能列举。

答案4;找出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1--2分)

其他答案: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和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0分)

二、太平天国运动

6.(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11题)图5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              D.北伐战争

【解析】A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注意图片材料中的“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某些思想具有近代化因素”、“最先进省份的生产力”、“提出的一些是历史的倒退”可联系到太平天国运动,特别是“破坏最先进省份的生产力”这个信息很重要。太平天国运动反侵略反封建,提出了《资政新篇》,战火发生于广东省。提出《天朝田亩制度》,平分土地,会造就大量小农经济,产品统交圣库等,这些是历史的倒退。

三、辛亥

7. (2010高考安徽文综15题)图3 是辛亥时期的漫画《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它表明

A.清朝统治面临崩溃

B.保路风潮已被

C.武昌即将爆发

D.派的实力强大

【解析】A 仔细观察图和注释,漫画瓢上有一个“鄂”字,标题《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表明清统治危机四伏,已经顾此失彼。B不能体现顾此失彼,C无法体现材料所体现的形势,武昌只是其中一个瓢,无法准确的表达当时的形势。漫画中没有体现派力量的强大,排除D.

8.(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20题)下列是孙中山在进程中的言论,其先后顺序是

①自今日始,吾等之非清朝人矣

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

③使全国人民赞成我的,我十年之内必能为中国造二十万里铁道

④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②①③④     D.②③①④

【解析】C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表明的目的是要推翻清的统治,当时,孙中山被一致推举为总理,他说:“自今日始,吾等之非清朝人矣”。“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是14年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团体兴中会成立后,孙中山概括的斗争纲领。“使全国人民赞成我的,我十年之内必能为中国造二十万里铁道”是在1912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致力于发展实业时提出的。“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提出于1918年孙中山第一次运动失败后。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活动。考查材料理解能力和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难度中等。

9.(2010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综15题)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人也”。老农“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党,我非中华人。”这表明

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辛亥对农村影响有限                   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

【解析】C 注意党、中华与老农之间的联系即可。在辛亥之后,老农对情况一无所知,说明辛亥后民主共和观念虽说已日渐深入人心,但对农村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

10.(2010年高考上海单科20题)“前年杀吴禄贞,去年杀张振武,今年又杀宋教仁,你说是应桂馨,他说是洪述祖,我说确是袁世凯。”这幅挽联中提及的事件最终引发了

A.护国运动        B.武昌      C.五四运动      D.二次

四、新民主主义

11. (2010高考安徽文综16题)图4是一幅近代战争示意图,与此对应的时代主题是

A.“荣光,锦绣河山普照”

B.“努力国民,齐奋斗”

C.“共赴国难”

D.“将进行到底”

【解析】B 从图中寻找有效历史信息,从广州出发,进军武昌,南京,上海,可以判定为北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读图能力。

12.(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18题)图7是拍摄于山海关的历史照片,图中的主力即将参加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三大战役的掌握。根据图示反映的东北入关的重要提示,应该先排除辽沈战役,因为根据史实此时的东北入关是为了参加平津的战役,所以此题正确的选项是C。

13.(2010年高考全国Ⅰ卷文综16题)《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这指的是

A.“一大”召开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双十协定》的签订                        D.达成《国内和平协定》

【解析】C 注意题中提供的关键信息:“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强调国共内战的爆发有一定因素的。A项是在1924年初,会议召开后,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B项是在1936年底,说明当时国共两党为即将实现的国共第二次合作铺平了道路;C项是在1945年10月,双方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D项是在1949年,在战争的最后阶段,国共合谈达成《国内和平协定》,但最终未在协定上签字。C项正确。

14. (2010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18题)1925年1月,中国党党员人数为994人,10月增加到3000人,年底发展到10000人。这一时期中国党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

A.国际的大力支持      B.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

C.土地高潮的兴起      D.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解析】D注意时间是1925年,这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属于以“时间”作为基点的选择题类型。1925 年 1 月 11 日至 22 日,中国党在上海举行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的历史功绩在于:一是提出了中国无产阶级在民主中的领导权问题,指出:“中国的民族运动,必须最的无产阶级有力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二是提出了工农联盟问题,指出中国革 命需要“工人农民及城市中小资产阶级普遍的参加”, 三是对中国民主的内容作了更加完整的规定,指出在“反对国际帝国主义”的同时,既要“反对封建的军阀政治”,还要“反对封建的经济关系”。这次大会党已经把新民主主义基本思想的要点提出来了,宣传了自己的思想主张;1925年5月的五卅运动,事件发生后,多次开会研究对策。蔡和森提出:应当把工人的经济斗争转变到民族斗争。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运动浪潮, 以不可遏止的浩大声势迅速席卷全国。中国党在领导五卅运动的过程中也得到很大发展。这年年初党召开四大时还只有党员 994 人,同年 10 月即增加到三千人,年底更达到一万人。说明党快速发展是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所产生的作用。

15.(2010年高考重庆文综18题)《八七会议告全体党员书》指出:“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证明中国主义运动的力量。”这里谈到的错误,主要是指中国党

A.放弃了对武装的领导权             B.采取了“左”倾冒险主义方针

C.放弃了民族战线的领导权           D.排斥了的正确领导

【解析】A “八七会议”当纠正的错误,国民大时期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武装的领导权,因此选A.

五、抗日战争

16.(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17题)“上海的炮声应该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

A.抵抗八国联军侵略               B.辛亥推翻朝廷

C.北伐进入上海               D.抵抗日本全面侵华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抗日战争的掌握。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全民族团结抗战,应该反映的是,此题应该是指1937年,上海“八·一三”战役,所以正确选项是D。

17. (2010年高考天津文综历史部分8题)《大公报》载文说: “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 (今天〉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性。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 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该文发表的历史背景是 

A.甲午战争爆发                        B.中华建立 

C.抗日战争爆发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 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历史事实、历史变迁之间的关联。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抗日战争。分析:从“亡国灭种的危机”等关键词不难做出判断。

18. (2010年高考湖南文综33题)在遭到中国打击之后,侵华日军某部在一份报告中称:“其上级干部多为经验丰富干练之士,其统率才能十分高超,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巧妙的指挥运动,必须瞩目。”上述评论所指的战役应是

A.太原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       D.武汉战役

[解析]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中民的抗日斗争。分析:“尤其对分散于广阔地区之多数小巧妙的指挥运动”,这一描述适合于运动战,选项中符合这一战法的战役只有百团大战。

19.(2010年高考重庆文综19题)美国总统在《致蒋介石并转重庆人民的信函》中说:“为向中国人民——尤其重庆市民——对于联合国家作战努力之伟大贡献表示敬意起见,兹特附呈纪念状一帧。贵国人民对于侵略者之坚强抵抗,已为贵国之友人树立楷模。”此信反映的史实发生在

A.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     B.国共十年对峙期间

C.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     D.国共全面内战期间

【解析】本题具有很强的地域色彩,从材料上可以分析,此事发生在抗战期间,美国总统强调中国当战对世界联合国家作战的贡献,抗战期间属于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

20.(2010年高考江苏单科10题)某年9月6日重庆《大公报》社评:“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据此推断该战事应是

A.百团大战   B.平型关战役       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

21.(2010年高考上海文综12题)中国近现代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战役,如①台儿庄战役,②平型关大捷,③辽沈战役,④淮海战役,⑤武汉会战等,上述战役中,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有

A.①④⑤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②③⑤

22.(2010年高考上海单科26题)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A.七大      B.遵义会议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十二大

文档

2010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 (2)

2010年高考历史试题分类汇编——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一、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1.(2010年高考湖南文综35题)中日双方对1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