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人美版美术二年级下册教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3 19:58:33
文档

人美版美术二年级下册教案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教材分析一、学生现状分析:本册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学生经过去年美术学习,对美术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美术不只是画画,还包括制作、欣赏等。学生对美术有一定的兴趣,在课堂比较活跃。由于学生的年龄小耐性较差,因此对待作业的态度不够仔细。二(1)班的学生美术突出的比较多,二(2)班的学生语言表述比较好,二(3)班的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强。二、教学内容分析:(一)全册教材简析:第四册美术教材共有19课,分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欣赏与评述、综合与探索等课型,其中综合与探索课比重较大
推荐度:
导读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教材分析一、学生现状分析:本册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学生经过去年美术学习,对美术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美术不只是画画,还包括制作、欣赏等。学生对美术有一定的兴趣,在课堂比较活跃。由于学生的年龄小耐性较差,因此对待作业的态度不够仔细。二(1)班的学生美术突出的比较多,二(2)班的学生语言表述比较好,二(3)班的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强。二、教学内容分析:(一)全册教材简析:第四册美术教材共有19课,分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欣赏与评述、综合与探索等课型,其中综合与探索课比重较大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教材分析

一、学生现状分析:

本册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学生经过去年美术学习,对美术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美术不只是画画,还包括制作、欣赏等。学生对美术有一定的兴趣,在课堂比较活跃。由于学生的年龄小耐性较差,因此对待作业的态度不够仔细。二(1)班的学生美术突出的比较多,二(2)班的学生语言表述比较好,二(3)班的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强。

二、教学内容分析:

(一)全册教材简析:

第四册美术教材共有19课,分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欣赏与评述、综合与探索等课型,其中综合与探索课比重较大,主要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绘画、手工制作技能的探索。

(二)教学总目标:

1.认知目标:

通过轻松的教学游戏,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形形色色的作画方法;认识和了解绘画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造型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用美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三)教材中重点、难点(简要分析):

本册的重点在于促进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难点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兼顾学生个性发展和知识技能两方面的需要,循序渐进的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直接参与并亲身经历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寻找各种材料,表达自己丰富多彩的想象。

第1课  添画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添画的基本方法,掌握如何使图片内容与添加内容统一的相关知识。利用图片情境添加适当内容,采用剪、画、贴的方法进行装饰的添加。

2.通过本课教学,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参与美术活动中,学习相关的美术知识,提高审美情趣。

二、重点难点

重点:根据图片情境添加内容,学习简单的添画方法。

难点:使内容与环境尽可能统一。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德育渗透

培养学生积极动手参与,享受劳动所带来的乐趣。

五、材料准备

风景图片一张(可以使用旧挂历)、剪子、胶水、彩色笔。

六、教学过程

1.提示学生集中注意力,准备好学习用具。

2.组织学生欣赏图片,分小组交流。

了解图片内容,为添画做铺垫。

(介绍、分析、欣赏图片内容)

3.教师讲解,出示课题----添画

4、出示图片,组织同学分析画面情境,讨论问题:

(1)如果以这幅画为背景添画,你认为可以添加什么内容?说一说理由。

(2)你认为根据画面情境添画,应该注意什么?

5.播放教学课件,根据图片内容选择适当内容进行添加。

学习如何使添画内容与图片情境相统一,解决教学重点。

6.看教材第2页、第3页,分析书中作品:

(1)你喜欢哪一幅作品?为什么?

(2)说一说制作方法。

7.组织师生共同演示:在前一张展示图片中完成添画内容。

8.作业:

要求:根据你自己选的图片内容进行添画练习,注意图片情境与添画内容的统一。

老师辅导要点:

(1)能否巧妙图片。

(2)图片内容与添加内容是否统一。

(3)添画构图是否美观。

(4)注意近大远小的关系。

9.组织展示、讲评作业。

布置、展示作品。

10.通过本课教学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

第2课 绘画游戏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课综合游戏的基本方法;会利用随意线条形成的图形想象添加形象,完成一幅有趣的画。

2.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了解线条游戏的方法与内容,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二、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利用随意线条形成的图形,想象添加具象或抽象的形象。

难点:巧妙地利用随意形,添加生动有趣的形象。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德育渗透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对生活的热情。

五、材料准备

图画纸、水彩笔、黑色水笔。

六、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提示学生准备上课,集中注意力,准备好学习用具。

2.讲授新课

(1)画线游戏。

规则:请你在一张纸上随意画一条线,要连贯画满画面。(可以闭上眼睛画。)

(2)请你看看这幅画好看吗?说说理由。

学生活动,相互观看、分析。

(3)教师利用学生作业演示。(实物投影)

利用学生画面上的图形添加具象和抽象形象,学生观察了解绘画方法。

(4)想象练习

利用实物投影仪放映学生作品中的某一个形状,奖形状上下左右翻转让学生联想像什么。

(5)看书第4页、第5页,讨论:

①欣赏米罗的作品(色彩、线条、构图)都表现了什么?

②线的排列,哪张疏密关系处理得好?

③你认为画面哪一部分添加得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形状巧妙?

学生分组讨论:分别讨论三个问题,组内进行交流,小组代表进行典型发言,其他成员补充。

3.完成作业

(1)作业要求:

①在一张图画纸上随意画线,最好一笔画完,注意疏密关系。

②利用自己画好的或与别人交换的图形,联想进行添画,注意巧妙利用随意形。

分析作业要求,准备作业用具,选择作业形式,学生完成作业,在完成作业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教师辅导要点:

①随意形的疏密关系。

②添加内容是否生动。

③调整画面的整体感觉。

4.作业展示

学生自评、互评结合。

按照作业要求评价作业。

分析创新表现内容。

5.小结:通过本课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第3课 纸盒变家具

一、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思考、分析与交流,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初步接触和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在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变家具的活动中,感受材料的特性,提高动手能力,发展创新意识。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表现力,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资源共享,使学生的合作精神得以发展。

二、重点难点

重点:打开学生的思路和创作欲望,能从纸盒的造型中展开联想,动手设计和制作家具作品。

难点:家具作品的新颖、美观,造型多样。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德育渗透

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

五、材料准备

学生收集各种大小商品的包装盒、彩色纸、剪子、胶水等。

六、教学过程

1.小组研究:展示家具图片

(1)请学生认一认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木头、铁、玻璃……

(2)你们收集了什么样子的家具?它们最有特点的地方是什么?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3)继续欣赏不同造型的同类家具。例如多种造型的椅子,说说椅背有哪些造型?椅面有哪些形状?椅腿有什么不同?你能想出和它们不一样的造型吗?

2.探究纸盒家具

(1)请大家猜猜这里有什么?(学生猜)快快打开看看!(哇!分小组说说:是用纸盒变成的椅子、床、柜子、书架……)

(2)现在请小组同学来研究一下,你们面前的家具是用哪些形状的纸盒制作的?使用了什么方法?

分小组研究,可拆开分析。(小组教具:铁丝椅子和药盒写字台;纸盒椅子和光盘桌子;牙膏盒沙发;酸奶瓶桌子。)

(3)分组介绍,总结制作方法。

课件展示制作方法:挖、刻、折、剪、装饰粘贴、插、组合。

3.分小组研究创作

(1)请各小组选择一套家具,全组分工合作完成。

(2)小组研究讨论:分别说说家具各部分的形状?选择适合的纸盒,想想用什么方法制作家具?展示图片提出思考问题:你还能想出和作者不一样的制作方法吗?

(3)学生讨论交流。

(4)你认为制作纸盒家具都应该注意什么?

(5)欣赏多种纸盒家具的作品,例如椅子的多种制作方法。

4.古代家具与现代家具对比欣赏,了解家具文化。

(1)现在的家具和古代的家具有哪些地方不同?

用途功能多,造型简洁、色彩多样。

(2)文化介绍:家具的产生,家具材料的多样性,不同年代、国家家具的风格。

(3)提出作业要求:各小组制作出一套造型新颖、漂亮的家具,并将它们布置在你们的“新家”中。

5.学生制作

6.展评

全班家居展览会,互动交流,为最好的作品投票不,评选出集体奖和家具设计奖。

7.拓展

(1)这些家具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2)用我们灵巧的双手还可以将废旧纸盒制作出什么艺术作品?(纸盒动物、飞盘、指偶)

(3)请大家到生活中找一找利用废旧材料变出的艺术品或生活用品。

第4课 和妈妈在一起

一、教学目标

通过泥塑过程,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在观察、分析动物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通过想象小动物和妈妈在一起的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与同学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回忆、观察、分析、表现动物与妈妈在一起的情景。

难点:动物的特征和情节的表现。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德育渗透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五、材料准备

动物和妈妈在一起的图片,彩泥或胶泥、泥塑工具(如尺子、牙签等)。

六、教学过程

1.语言进行组织教学,稳定学生情绪。

2.导入新课

(1)你从小最喜欢和谁在一起?和妈妈在一起时什么样?

(2)动物和妈妈在一起时什么样?你能根据图片编个故事吗?欣赏教材中的图片。

(3)这些图片中有哪几种动物,各有什么特点?

组织小组讨论:小组之间利用自己课前搜集的动物图片,分析动物特征。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大象:腿粗、鼻子长,耳朵大。

企鹅:身体椭圆,嘴尖……

3.提问:怎样用泥表现出动物特征。

讨论:

可以用揉、搓、压、捏、切挖和堆塑等手段来表现动物特征。如:河马的大嘴,可以用切挖和捏的方法;袋鼠的身体可以用堆塑的方法。也可以利用工具来表现动物的特征,如小乌龟壳上的花纹,可以用尺子压出。

4.提问:如何表现出妈妈和孩子在一起?

讨论:

妈妈大孩子小,孩子和妈妈紧紧地靠在一起,孩子爬到妈妈的背上……

5.布置作业,教师巡视辅导。

小组同学将自己的作品集中在一起,组成“母子乐园”,互相评价。

6.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查资料:你今天制作的动物喜欢在哪儿生活?它现在的生活环境怎样?

第5课 茂密的花

一、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回忆、分析与交流,使学生初步了解有关花的知识及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出茂密的花。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造型能力;能初步表现出不同种花的特点,用前后遮挡的方法画出茂密的花。

二、重点难点

重点:花的美感及外形的不同特点和前后关系。

难点:如何表现花的不同特点和前后遮挡关系。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德育渗透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学会与人交流,体验合作的快乐。

五、材料准备

收集一些花的图片,并准备绘画用的彩笔、油画棒等。

六、教学过程

1.播放《自然界的花》录像片,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的美。

学生谈感受:花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美感:

多样的外形

丰富的颜色

不同的姿态

2.(板书课题)组织组际之间的交流

小组同学利用自己带来的花的图片互相介绍花的种类、名称及外形特点。

3.课件介绍几种有特点的花,用线闪烁出外形特点。

①各组派代表介绍本组有特点的花的名称及外形特点。

②学生进行比较,几个同学分别到黑板上用线画出看到的花。

③学生提出修改意见。

4.总结学生画的花,并进行修改,使其外形特点更突出。

引导学生分析教材中自然界中花的图片及画家、小朋友的作品。

提问:如何表现出茂密的花?

5.分析、讨论画家、小朋友如何利用前后遮挡等手法表现花的茂密。

边观察边思考。

6.课件演示如何利用前后遮挡方法表现茂密的花。

7.布置作业。

每人画一幅茂密的画的图画,并以小组为单位连成茂密的花的长卷。

8.拓展:了解各省、各国家的市花、国花。

第6课 吊饰

一、教学目标

知道吊饰与生活的关系,了解吊饰的结构和基本制作方法;学习吊饰的装饰方法,能利用纸材制作平面或立体的吊饰。

二、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记忆生活中吊饰的种类,了解吊饰的结构,掌握制作方法设计吊饰。

难点:造型的新颖美观。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德育渗透

培养观察生活的习惯和热爱生活的情感,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美术,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和培养创新精神。

五、材料准备

彩色纸、剪子、刻刀、胶水。

六、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组织学生观察吊饰作品,激发制作兴趣。

2.讲授新课

(1)出示课题,讲授新课。

问题:

①你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见到过吊饰?

②说一说吊饰的样子。

③为什么要挂吊饰。

④分析结构。

⑤为什么叫吊饰?

(2)以一个吊饰为例分析:由哪些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吊饰――用来装饰环境并能悬挂的饰物。

①主体部分可以设计什么形状?你有什么创新设计?

②在什么部位装饰效果最好?说说装饰内容和怎样装饰。

③你能设计几种悬挂方法?

(主体部分:吊饰的主体形状,有平面的、立体的。装饰部分:吊饰的关键部位,使吊饰美观漂亮。悬挂部分:吊饰的悬挂部位。)

(3)看教材第12、13页,分析了解制作过程。

(4)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看展品。

讨论:准备制作什么样的吊饰,确定小组合作内容。

(5)播放课件或相关资料,启发创新设计,学习基本制作方法。

3.学生完成作业

(1)确定制作方案:小组合作研究制定方案,落实主体、装饰、悬挂部分的具体设计,进行分工。

(2)教师辅导要点:

主体形象设计新颖美观;

装饰部分特点突出;

创新使用材料。

4.展示作品

集体布置教室,请各小组将作品悬挂起来展示。

观看作品,评价作品。

第7课 节节虫

一、教学目标

了解有关昆虫的知识,知道节节虫的基本结构和制作方法;学会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制作节节虫。

二、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有关节肢动物的知识,学会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制作节节虫。

难点:创新使用材料,制作方法精细。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德育渗透

渗透环保教育,培养创新意识。

五、材料准备

彩色纸、广告纸、饮料瓶、纸杯、酸奶杯、果冻盒、胶卷外壳、发卷、卫生卷纸芯等。

剪子、胶水或强力胶、刻刀、细绳、小饰物。

六、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组织学生看书回答问题。

出示课题――节节虫

(1)书中作品为什么叫节节虫?

(2)自然界中有哪些昆虫似书中的节节虫?

3.看相关资料

教学课件、昆虫图片、昆虫标本等。

讨论内容:

(1)结合资料谈谈节节虫的制作要点:有几部分组成?有什么特点?

节节虫的主要结构:

头部、身体……

特点:身体是一节一节的,由粗变细,头上有触角爬行……

(2)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废旧物可以用来制作节节虫吗?

4.组织学生欣赏作品

(1)作品利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2)哪些地方有创新表现?

5.提作业要求

利用废旧材料设计和制作一个富有想像力的节节虫。

采取合作或个人完成的形式。

6.完成作业

教师辅导要点:

设计构思新颖;

灵活巧妙使用材料;

制作精美细致。

7.组织展示作品、参观作品,讲评作品。

第8课 出壳了

一、教学目标

探索生命伊始的奥秘,展开回忆与想象,大胆自由地表现出一种自己喜欢的生物出壳时的情景。通过观察、幻想、体验与交流,感受生命的不屈与独特的美丽,进行想象与构思,追求表现的新颖与生动。

二、重点难点

重点:启发学生回忆与联想动物出壳的生动情景,利用多种方法打开学生思路,鼓励创新,表现出生动的画面。

难点:表现的自由性和不同种动物的特点,通过欣赏、鼓励等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德育渗透

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生命奥秘的激情和关爱生命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在集体活动的过程中,相互交流、想到启发的良好品质。

五、材料准备

1.欣赏孵化过程的录像、图片资料。

2.绘画用笔和纸。

3.胶棒、彩纸、剪刀。

六、教学过程

1.故事导入

(接故事):胖胖的芦花鸡妈妈每天都下一只蛋。可是有一天蛋全都不见了,鸡妈妈好伤心啊!过了几天,芦花鸡在草丛里捉虫子的时候,发现了有各种各样的蛋,不知是哪个粗心的妈妈丢掉的。芦花鸡用自己胖胖的身体盖住了蛋宝宝,辛辛苦苦地孵化了一个多月。这期间,先先后后地,蛋卵里的小生命一点点发生变化了……

(1)谁会第一个从蛋壳里钻出来呢?

(2)会不会只是小鸡呢?

(3)鸡妈妈会不会带着一群宝宝回家了?有小野鸭、小天鹅、小孔雀、小驼鸟,甚至是小鳄鱼……

(4)除了你知道的动物,还会不会有一些神秘的物种呢?

2.观察蛋壳中的神秘现象

10天――血管像树根一样输送营养。

20天――宝宝的身体成形了,安静地睡在里边。

29天――宝宝的身体越来越大,觉得里边的空间太挤了,它们开始动起来了,想冲出这个黑黑的房间。

3.表演

(1)如果你是蛋宝宝。你怎么出来?请表演一下。

(设计一个大纸袋、塑料袋或者是透明的雨衣,打上几个出气孔,假设鸡蛋内的空音。)

组织学生带上尖尖的嘴巴,体会蛋宝宝出壳的艰难和勇气。

(2)怎样用嘴巴啄蛋壳?

啄破一个洞,啄破一圈。

用脚蹬开,露出一半身体,滚出来……

(3)出来时的心情和动态是什么样了的?惊奇、兴奋、自豪、害羞?

讨论心情的具体表现:

兴奋地走来走去;自豪地伸长脖子;害羞地低下头;躲在妈妈的身后。

(3).蛋宝宝看见这么多与自己长得不一样的同伴,会怎么样呢?

①马上成为好朋友,用动作表示友好。

②用眼睛看,用嘴巴碰与自己不一样的地方,表示奇怪与友善。

③帮助未出壳的宝宝出来。

4.构图思路

(1)生命自然形成的连接图。

(2)先出来的宝宝帮助正在出生的宝宝里外呼应。

5.画面具体指导

6.布置作业

7.评价

分小组讨论推荐典型的画面:

(1)选出感情最生动、友情动人的作品。

(2)谁画的家庭成员种类最多?

(3)找出画面里最有意思的地方?

(4)提出一个好的改进建议来。

(5)挣脱蛋壳情趣点。

(6)妈妈关注保护蛋宝宝的情节。

(7)你喜欢哪个家庭?为什么?

第9课 头饰设计

一、教学目标

头饰的设计依据头饰的用途来确定,同时要按戴头饰人的头部来确定大小;按预定的设计用彩色纸剪贴、加工制作头饰。

二、重点难点

重点:根据用途确定头饰的设计,并完成头饰的制作。

难点:巧妙利用材料及创新表现。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德育渗透

学会用简单的材料美化生活,初步培养事先预想和计划行为的习惯。

五、材料准备

各种颜色的彩色纸、彩色笔、剪子、胶水。

六、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导入新课

(1)看一段录像:观察人们头上带的饰物有什么特点?

(2)出示课题:头饰设计

3、讲授新课

(1)观察分析(由学生和教师共同提供资料)

①你知道古代人们戴什么样的头饰吗?

②说一说一些少数民族的头饰有什么特点?(出示图片:回族、维吾尔族、藏族等)

③说一说戏剧中的头饰有什么特点?(出示图片)

④说一说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头饰?

(2)组内研究讨论。(出示头饰作品)

①从外形上看这些头饰有什么不同?

②从图案上看这些头饰有什么特点?

③从颜色上看这些头饰有什么特点?

④从表现手法上看这些头饰有什么不同?

(3)分析研究

①每组挑选一件你们认为最有特点的头饰介绍给大家。

②研究这些头饰是怎么做的?可以动手拆开来进行研究。

4.学生制作

(1)想一想你将用什么材料来进行制作?

(2)想一想你将做一个什么样子的头饰?

(3)动手进行制作。

5.教师辅导

在造型上、材料上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制作出更新奇的头饰。

6.展示作品

想一想你的头饰可以有几种戴法?

8.课后拓展

想一想还能用什么材料来制作头饰?

第10课 艺术作品中的动物

一、教学目标

能够认识辨别青铜、雕塑、泥塑、中国画、儿童画等艺术表现形式的基本特征,知道很多艺术作品中的动物是艺术家在色彩、造型上进行了变形、夸张,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展现动物的特征,以及寄托人们美好的愿望。

学习描述不同形式的作品,能抓住作品在色彩、造型、材质上的特征,正确表达自己喜欢作品的原因。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认识各种美术表现形式,能从色彩、造型、材质、呈现方式方面进行描述。

 2.了解艺术作品中经常运用的夸张、变形手法。

 3.初步了解动物在民间艺术中的寓意。

难点:体会不同艺术形式给我们带来的不同美感,并将此感受加以描述。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德育渗透

培养学生珍视民间文化艺术的情感,同时对学生进行热爱小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育。

五、材料准备

有关动物的图片,以动物为题材的艺术作品,上节课的动物头饰作业。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老师在动物园里给几种动物拍了照片,你们想不想看?”

出示课件:书中六种艺术作品的动物原型。

(看课件,认识马、牛、狮、鸡、猴的自然形象。)

(2)“后来我又在工艺美术商店里找到它们,你们看!”

出示课件:六种动物的艺术形象。

(3)点击鼠标,出示课题:艺术作品中的动物。

2.学习新课

   (1)引导学生对自然界中的动物与艺术作品中的动物对比。

①设问:艺术作品中的动物与自然界中的动物有什么不同?

出示课件:艺术作品中的动物与自然界中的动物对比。

②配合学生汇报的小组讨论情况出示课件。

小结:艺术作品中动物特点是造型夸张、外形简洁、图案漂亮、色彩丰富、形象生动、活泼有趣。

(2)帮助学生了解多种艺术表现形式。

①设问:比较一下艺术家的作品在表现方法、材料上有什么区别?

出示课件:生活中的马和艺术作品中的马。

②设问:艺术家们是怎样表现动物的?

看课件,认识中国画、版画、卡通画、剪纸、青铜器、黑陶、彩陶、雕塑等艺术表现形式。

自由发言,相互启发。(结合自己带来的照片和实物资料、教材中的作品及课件中的作品向大家介绍自己喜爱的艺术作品中的动物形象。)

(3)启发学生体会不同的表现形式给人以不同感受。

教师小结。

出示课件:不同艺术形式的狮子。

①设问:用不同的艺术表现同一种动物,它们给你的感受一样吗?

②设问:这些艺术作品在生活中什么用处?

通过分析、比较,谈艺术品中的动物具有功能性特点,如装饰环境,传递感情,镇宅辟邪等。

(4)引导学生感受人与动物在艺术作品的交融。

①出示课件:体现人与动物和谐相片的艺术作品。(将作品中的人物去掉,与原作对比)

②出示课件:寄托人的情感的艺术作品。

3.实践活动

和学生一起表演。

①用头饰、面具,以及自己带来的各种动物的装饰物,道具等对自己进行装扮。

②以小组为单位,摆六组动物造型;要突出动物的体态和神态,还可以有情节。

4.课堂小结

①用摄像头给学生拍照,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自己和他人的表现。

②小结:人借艺术作品中的动物传递情感,抒发感情。动物是人的好朋友。

第11课 我的收藏卡

一、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交流与制作,了解收藏卡布局与类型;自己制作或与人合作完成一枚或一册大小合适、设计合理的收藏卡,并能进行美化与装饰。

二、重点难点

重点:收藏卡的整体设计与美化,使学生设计出分类新颖、装饰性与体验性为一体的作品。

难点:选材与布局的设计。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德育渗透

培养学生热爱艺术品的情感,对艺术鉴赏活动的兴趣。

五、材料准备

收藏品、绘画用具、剪刀、胶棒、尺子、设计用草稿纸、各种媒材(各色彩纸、布等)。

六、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做好课前的一切准备。

2.展示交流

(1)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能见到名式各样的卡片,请大家介绍一下你找到的卡片。

(2)节日贺卡设计精美,有漂亮的图案;数据记录卡,采用表格形式简单清晰;服装品牌卡颜色鲜艳,设计大方……

这些各式各样的卡片有不同的用途,它们都在帮助我们更好地工作、生活和学习。

3.欣赏讨论

教师向大家介绍一种收藏爱好者使用的卡片――收藏卡。收藏卡是一种记录藏品信息的卡片,收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想法自行设计制作。

讨论:

(1)你能从这些收藏卡中,知道这些同学都收藏了哪些物品吗?

(2)谁也有收藏喜爱物品的习惯?你都收藏了哪些物品?

(3)大家想不想也为自己的收藏品制作一张收藏卡呢?

4.设计应用

组织学生分析:

(1)你想设计一种什么形式的收藏卡?收藏卡的基本布局?

(2)收藏卡上记录哪些内容?你想用什么方法、什么材料制作?

(3)你觉得你收集的卡片上哪一点可以借鉴?

(设计时可以借鉴课前我们收集的卡片,并要有所创新)

(4)收藏卡的藏品形象使用绘画、拓印,还是照片的方式体现?

5.作业要求

每人为自己的藏品制作收藏卡,要求设计新颖、布局合理,并有一定装饰性。

积极参与活动内容,大胆发表个人见解。

自主创造,精心制作。

6.展示交流

游戏:组织同学将收藏卡与藏品的顺序打乱,每个人手中都有一件藏品和一张卡,但不一定是配套的。

规则:随意请一名同学展示收藏卡并大声朗读内容,有相应藏品的同学立即举起手中藏品。能使同学从外观及内容等方面迅速甄别的收藏卡可以获得最佳创意奖、最佳选材奖、最佳设计奖、最佳组合奖……

7.拓展成果

(1)你对自己制作的收藏卡满意吗?有什么改进意见?

(2)你喜欢谁制作的收藏卡?为什么?

(3)你觉得收藏活动有趣吗?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4)你今后还想继续进行收藏活动吗?

第12课  假如我是巨人

一、教学目标

充分利用联想与比较,培养学生敢于冲破常规,自由、大胆、快乐地想象与表现,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创新的能力;引导学生体验美术学习活动的乐趣,在创作中激发探索欲,培养个性。

二、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灵活的比较,启发多种奇妙的联想,力求创新。

难点: 画面的布局与形象的对比。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德育渗透

培养学生的探索欲,创新思维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五、材料准备

1.学生用具:学生作业纸、水彩笔、油画棒。

2.资料:有关巨人的童话故事及卡通片光盘、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1.激趣

同学们,你们看过卡通片《小人国》吗?故事讲的是海上的风浪打翻了一艘轮船,水手格列佛河漂流到了一个神奇小岛,这个小岛就是小人国。你们知道格列佛在小人国里看到了什么?遇到了哪些奇怪的事情吗?

2.欣赏

卡通片《小人国》片断。

引导学生观察格列佛在小人国的奇遇,及小人国景物与格列佛的对比。

3.想象

(1)你们想像格列佛一样成为巨人吗?今天老师就带领你们去现代的小人国,让你们每个人都成为巨人。

板书课题:假如我是巨人

(2)播放多媒体课件:出现一个“巨人”和小人国城门。学生设想在小人国的各种场面组织在一个画面中,讲给同学们听。学生操作时,可以任意放大或缩小各种景物。

(3)小组讨论:

把你在小人国里和别人不一样的奇遇讲给小组的同学听,并把你们小组同学认为最有创意的故事讲给全班同学听。

4.欣赏学生作品

分析教材作品,让学生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并谈感受。

5.学生作业

作业要求:想象你成为巨人的奇遇,并把它画下来,要注意画面的布局与形象的对比。

6.展示评价

自评: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作品。

互评:说出你喜欢的其他同学的作品给你的感受。

第13课  拓印树叶真有趣

一、教学目标

通过对不同叶形的观察与组合,进而与不同的事物进行奇妙的联想;用不同叶形组织出新颖别致的造型,并进行粘贴与美化。

二、重点难点

重点:不同叶形的组织与相似形的联想。激发学生创作出造型、色彩别致的装饰作品。

难点:引导学生如何更好地利用叶形的原始状态进行创造性的组织。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德育渗透

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五、材料准备

收集各种树叶、绘画彩笔、纸、蜡笔等。

六、教学过程

1.问题导入

(出示一片拓印的树叶)

设问:瞧,我给你们带来了什么?

一片树叶,不过好像不是画的。

2.探讨交流

你观察能力真强!这片树叶真的不是画的。可是,它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呢?

回忆:我们曾经学过拓印的方法,还拓印过身边的痕迹呢。

谁还记得拓印的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回忆简单演示,主要是帮助同学直观地回忆起拓印的要点)

3.感知启示

哈哈,一片脉络清晰的叶子拓好了!

同学们都喜欢玩脑筋急转变的游戏吧?就是突破正常的、固定的思路去思考。那么我考考大家:从这一片叶子的形状,你都能想象到哪些东西?

学生想象:

一只手;

倒过来像一棵树;

如果有两个叶柄就像一只蝴蝶了;

对折一下好像一只振翅高飞的大雁可天鹅……

真棒啊,一片树叶你们都能想像到这么多东西,要是几片不同大小种类的树叶组织在一起,你们想到的东西一定更有趣!

4.欣赏

欣赏书中学生作品或身边学生作品,谈谈你的设想。

5.设计制作

(1)可以想好拓印,也可以边拓印边根据效果修改设计。

(2)拓印时不一定将树叶用胶固定,那样比较费时间,容易令学生丧失兴趣。只需用手指将覆盖在上面拓印的纸按牢即可。

(3)一片叶子可以根据情况变换地点反复适用。

6.装饰美化

欣赏并演示,注意装饰要点:

不一定装饰的多就美,保持尽可能多的脉络纹理,使之更具有天然味道。

及时发现创意好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将会起到带动一片的作用。

7.评价交流

组织交流:

勇于展现自己的创作成果并讲述画面情境。

给大家讲讲自己最满意的设计。

谈谈你发现的最有趣的设计。

第14课  做笔筒

一、教学目标

和文房四宝一样,笔筒中蕴含着历史和变化,应引起同学们的关注。利用塑料瓶做笔筒,提醒师生共同关注塑料瓶的多种造型及如何利用彩色纸对瓶筒进行美化装饰。学会用彩色纸剪贴的方法装饰筒形。

二、重点难点

重点:用废旧塑料瓶制作、装饰实用的笔筒。

难点:装饰设计的美感与创新。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德育渗透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五、材料准备

塑料瓶、彩色纸、双面胶、剪子、即时贴。

六、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导入新课(游戏导入)

猜一猜这里面藏着一件什么宝物?

3.讲授新课

(1)出示课题:做笔筒

请把你们带来的笔筒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可以看出生活中的笔筒种类很多,各有各的特点。你最想要了解生活中笔筒的什么特征?

(2)分析研究。(图片和课件同时出现)

①分成四个小组研究生活中的笔筒都有哪些特点?(结合图片和自己带来的笔筒进行研究)

第一组研究笔筒的外形。

第二组研究笔筒的内部构造。

第三组研究笔筒的颜色、图案。

第四组研究笔筒的用途。

②研究用废旧材料制作出来的笔筒。

A 看一看桌上摆放的这些笔筒是用什么做的?

B 想一想用废旧材料制作出来的笔筒有什么好处?

C 小组研究一下用废旧材料制作的笔筒有什么特点?怎么做的?最后每组挑选一个你们认为最有特点、最有新意的笔筒介绍给大家。

D 拿出一个大个的笔筒,让学生进行研究:想一想怎么使剪刀、胶棒、尺子和各种不同类型的笔,摆放在里面不会很乱,拿起来还很方便?

③    拿出自己带来的废旧材料,想一想用你手中的这个废旧材料能做成什么样子的笔筒?

4.布置作业

(1)可以做一个很有特点的笔筒,也可以做一个实用性很强的笔筒。

(2)可以几个人合作完成,也可以自己完成。

5.展示作品

介绍一下你的作品或你们的作品。

6.拓展

(1)了解一些古代笔筒的文化。

通过课件演示出了解古代的笔筒或通过学生课下查找的资料来了解笔筒的文化。

(2)想一想用废旧材料还能做成什么来美化、装饰我们的生活?

第15课  画夜景

一、教学目标

了解美妙的灯火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绚丽多彩,感受到现实生活的美好与幸福。使学生了解到颜色有深浅的不同,就是同一种颜色也有深浅的变化,而深浅颜色会使画面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

学习表现夜色的几种基本方法,能运用明亮色和暗色的对比关系来表现美妙的夜色,进而创作出大胆、生动的画面来。

二、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夜景的观察、回忆和感受,表现夜景的美感,摩顶放踵深浅色使画面产生的对比效果。

难点:如何利用颜色对比表现夜色的美感。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德育渗透

培养学生勇于展示自己的个性,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五、材料准备

课件、彩笔、油画棒、颜料、彩纸、挂历纸、剪刀、胶棒等。

六、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讲授新课

(1)请学生把自己带来的“夜色”图片介绍给大家。

(2)教师把自己准备好的拍摄的白天景色的图片展示给大家。

提出问题:

① 老师带来的图片和同学们的图片有什么不同?

② 白天和晚上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学生对照两种图片,分析、比较,展开讨论。

解决的问题:

①了解亮色和暗色。

②了解亮色和暗色使画面产生的对比效果。

③亮色和暗色是相对而言的,有时是要通过对比来鉴别的。

(3)请学生看书。

提出问题:

①从书中的图片看,你认为哪些是亮的颜色?哪些属于暗的颜色?

学生利用色卡、图片进行探究。

②亮色和暗色是绝对的吗?请你用手中的色卡进行对比,讲出你的理由。

提出问题:

①这些学生作业是以什么为内容来表现夜色的?给你印象深刻的夜色在哪里?

②从书上看,表现夜色都用了哪几种方法?

③这些方法你都会用吗?请你介绍给大家。

④要表现五光十色的夜色,你还能用什么样的工具?还有什么样的方法?

⑤你对表现夜色还有什么困难?

解决的问题:

①确定自己绘画要表现的内容。

②安排画面的构图。

③了解表现夜色的简单方法,如水彩笔油画棒、油水分离、剪贴画等。

3.学生作业

作业要求:

用自己感兴趣的方法,表现一幅美丽的夜色图。

展示,交流,欣赏:

(1)向同学介绍自己的作品。

(2)欣赏其他学生的作品。

(3)交流经验。

(4)欣赏夜色绘画作品。

4.小结

(5)组织学生展示作业

(6)欣赏大师笔下的夜色

第16课  画影子

一、教学目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捕捉和表现生活中美好的景象。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进而能运用几种比较简单的方法表现出生动、活泼、有趣的画面来。

二、重点难点

重点:观察、记忆影子的变化,感受影子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美感。

难点:如何运用各种方法来表现影子。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德育渗透

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好,从而更加热爱生活,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

五、材料准备

课件、图片、彩笔、油画棒、颜料等。

六、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引入新课

用投影引出课题。

3.讲授新课

(1)提出问题

①同学们在什么地方见到过影子?(可以把自己课前收集来的图片展示给大家看)

②我们今天为什么要画影子呢?

(2)放录像

提出问题:

①影子有什么特点?给我们什么感受?

②怎样用绘画的方法表现影子?

通过看录像学生讨论:

灯光下的影子是黑色的;

水中的倒影是彩色的;

影子随着物象动;

影子被风吹得在动。

(3)出示工具材料,让学生大胆尝试。

在画好的画下面添加影子。

(4)老师补充其他的表现方法。

(5)展示其他学生的作业。

4.学生作业(老师指导)

作业要求:

在已经画好的图画或者在准备好的图片下面添加“影子”。

(1)可以采用多种绘画形式。

(2)可以组为单位画一幅长卷。

(3)可以师生合作完成长卷。

5.小结

(1)学生交流。

(2)欣赏画家作品中的“影子”。

第17课  认识身边的树

一、教学目标

了解校园晨各种树的有关知识,以及树木对人类的自下而上环境所起的重要作用。欣赏以树木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加强对身边环境的了解和认识,增强环保意识。

能根据老师提出的要求,搜集有关信息,并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树木的外形对比,找出树的不同特点,并尝试用不同的绘画方法,来表现树的不同特征。

二、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了解树木的不同种类、不同作用、不同生长特点以及树木与人类密切的关系,加深对树的认识和对环保重要性的认识。尝试用绘画的形式表现身边的树。

难点:通过树的外形特征来表现不同的树。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德育渗透

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五、材料准备

图片、课件、彩笔、油画棒、颜料等。

六、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引入新课

(1)让学生看一段录像,观察各种树木的成长过程。

提出问题:

① 你看到了什么?

② 你能讲出它们的名字吗?

③ 它们的生长有什么不同吗?

④ 你们还想了解哪些知识?

3.讲授新课

(1)组织学生展示图片。

提出问题

①你都认识哪些树?

②这些树的生长特点?

③树的各部分都有哪些作用?

(2)课件。

带领学生观察分析。

解决的问题:

①“树”大体可分为几大部分。

②在表现不同树种时,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区分。

③同一种树,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其姿态也不同。

(3)教师展示各种绘画。

提出问题:

画面在构图上有哪些值得你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4.室外写生

教师进行有目的的辅导。

学生散开,自由观察、写生。

5.小结

组织学生展示,交流,讲评。

学生评价:先自评,再大家评,在评论时要简单地介绍一下树的知识。

6.延展

(1)课件:画家笔下的树

(2)录像:我国其他地区有名的树种。

第18课  绘画中的节日

一、教学目标

了解不同地域、民族有丰富多彩的节日,有不同的庆祝方式,这些都是绘画中很好的题材。

学习欣赏画面,提高通过画面获取信息的能力,会从造型、色彩方面对作品作简单的描述,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有着多样的节日庆典,丰富学生文化知识;学习观察画面、分析作品,从画面获得信息的方法,谈出自己的感受;了解画家(学生)表现节日题材作品的不同特点。

难点:学生细致观察画面,从细节中获取信息;针对不同作品大胆谈出自己的感受。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德育渗透

培养学生尊重、发扬各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传承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五、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水彩笔、油画棒。

六、教学过程

1.导入课题

我国是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节日活动丰富多彩。今天我们就走进各民族的节日中感受不同的风情。

(课件)

首先,请你们观看电视屏幕,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猜出这是什么节日?

(教师点击不同节日的图片,学生说)

2.师生共同探究

我们国家有这么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于是就吸引了画家用画笔来表现它们。

(课件)

(1)《火狗舞》:画中人物在干什么?你们能表演给大家看吗?画面表现了什么样的气氛?这种气氛在色彩上是怎么表现的?

色彩的神秘感,火光映在人身上金灿灿的感觉。在画人物时的特殊表现形式。

(2)《腰鼓》:画面中人物与生活中的人物相比,哪个更夸张?画面中的色彩与生活中色彩有什么不同?画家为什么选用这样的色彩进行表现?

色彩上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人物的动势以及人物动作夸张的表现形式。色彩主要是为了表现节日的喜庆祥和的气氛。

(3)《枣园来了秧歌队》:谁是画面上的主要人物?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你知道这是哪儿的农民吗?

毛和几个农民在画面的中间位置,醒目、显眼,所以成为画面的中心点。

3.引导学生分析

这些节日不但吸引了画家的画笔,而且还吸引了与我们同龄的小朋友的目光。下面我们再一起欣赏同学的作品吧。

(1)《吃饺子》与《火狗舞》:用这种构图方法表现节日的祥和气氛。在绘画形式上主要用剪贴的形式。这位同学在选择纸材时非常注意色搭配的问题。

(2)《龙舟》:众多的人物动态表现出节日中的热闹气氛。利用油画棒的特殊效果使画面有了一种动感。

(3)《印尼朋友来中国》

在这幅画中鲜艳的色彩起到了什么作用?

请你想一想,你在各种节日活动中又有多少有趣的事情要与我们分享呢?

(课件)

谁来说一说,如果你来画节日中的活动,你会画什么呢?

提出要求:用色彩表现一个节日活动,要表现出节日的喜庆、祥和、热闹的气氛。

4.讲评作品

讲评学生作品:主要从色彩、表现形式上评价。

绘画是一个窗口,通过窗口我们可以了解各民族的生活以及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每幅作品又可以传递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因此说,绘画是看得见的形象,是记录历史、传递历史的桥梁。

第19课  我喜欢的鸟

一、教学目标

在回忆、观察、分析与交流中,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鸟的美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现鸟,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在对画家的艺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欣赏评述能力。

二、重点难点

重点:鸟的美感及不同种鸟的外形特点。

难点:如何表现鸟的外形特点。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德育渗透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五、材料准备

有关鸟的录像、课件、图片等,绘画工具或纸造型工具。

六、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导入新课

播放鸟的录像片,提观察要求:

(1)你认识这些鸟吗?你认为鸟哪儿美?

(2)鸟有什么共同特点和不同特点?

边看录像,边说出鸟的名称,边思考。

讨论:

(1)鸟的外形美;

身上的羽毛的颜色美;

姿态美……

(2)鸟都有头、嘴、翅膀……雄孔雀尾巴大,仙鹤腿长,鹦鹉……

3.探究式学习活动

组织小组讨论:

各小组同学之间利用课前搜集的鸟的图片,向大家介绍鸟的名称、习性和外形特点,准备向全班介绍。

各组代表介绍特点突出的鸟。

组织组际交流:

引导学生欣赏画家的作品,讨论:

(1)这幅画是谁画的?

(2)荷花、花瓶、鸽子与“和平鸽”有什么关系?

(3)鸽子画得怎样?

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学生的作业。提问:你认为他们画得怎样?

讨论:

鸟的特点比较突出,有的颜色鲜艳……

课件演示如何画出鸟的特点。(学生观察思考)

4.造型训练活动

布置作业,教师巡视辅导。

小结。

提问:通过学习这节课,你有什么想法?

5.课后拓展

布置课后作业:了解世界上有多少种鸟,鸟对人类有什么作用。

文档

人美版美术二年级下册教案

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教材分析一、学生现状分析:本册教学对象是二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学生经过去年美术学习,对美术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美术不只是画画,还包括制作、欣赏等。学生对美术有一定的兴趣,在课堂比较活跃。由于学生的年龄小耐性较差,因此对待作业的态度不够仔细。二(1)班的学生美术突出的比较多,二(2)班的学生语言表述比较好,二(3)班的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强。二、教学内容分析:(一)全册教材简析:第四册美术教材共有19课,分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欣赏与评述、综合与探索等课型,其中综合与探索课比重较大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