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背景影响分析
16G新平法依据的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在2010版基础上局部修订;主要背景是根据“四节一环保”要求,提倡应用高强、高性能钢筋;《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修订,GB50204-201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修订,主要对设计有影响,对钢筋算量业务无影响;
修订背景
1、根据“四节一环保”要求,提倡应用高强、高性能钢筋
2、根据我国钢筋标准的变化对混凝土结构用钢筋的品种进行了调整,涉及7条条文的修改,部分条文的勘误
主要修订内容
4.2.1混凝土结构的钢筋应按下列规定选用:
1、将400MPa、500MPa级高强热轧带肋钢筋作为纵向受力的主导钢筋推广应用,尤其是梁、柱和斜撑构件的纵向受力配筋应优先采用400MPa、500MPa级高强钢筋;
2、淘汰直径16mm及以上335MPa级热轧带肋钢筋,保留小直径的HRB335钢筋,主要用于中、小跨度楼板配筋以及剪力墙的分布筋配筋,还可用于构件的箍筋与构造配筋;
3、用300MPa级光圆钢筋取代235MPa级光圆钢筋,将其规格限于直径6mm~14mm,主要用于小规格梁柱的箍筋与其他混凝土构件的构造配筋。对既有结构进行再设计时, 235MPa级光圆钢筋的设计值仍可按原规范取值;
4、取消HRBF335牌号钢筋;
5、箍筋用于抗剪、抗扭及抗冲切设计时,其抗拉强度设计值发挥受到(360MPa),不宜采用强度高于400MPa级的钢筋。当用于约束混凝土的间接配筋(如连续螺旋配箍或封闭焊接箍等)时,钢筋的高强度可以得到充分发挥,采用500MPa级钢筋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对设计有影响,需要考虑采用哪种型号钢筋;
对钢筋算量来说,没有影响;
主要修订内容
6.局部修订中将500MPa级钢筋的抗压强度设计值从410N/mm2调整到435N/mm2,保持与抗拉强度设计值一致;对轴心受压构件,由于受混凝土极限压应变0.002的,当采用500MPa级钢筋时,其钢筋的抗压强度设计值取为400N/mm2。
7.按预应力钢筋抗压强度设计值的取值原则,本次局部修订将预应力螺纹钢筋的抗压设计强度由2010版规范中取值410MPa修改为400MPa。
8.HRB500、HRBF500、HTRB600、CRB600H(高延性冷轧带肋钢筋,用于板、墙类构件)、PC棒(用于约束箍筋)。
钢筋用量节省;
设计院有比对钢筋用量的需求;
主要修订内容
高强钢筋的应用,节约了钢筋用量
总体看来,采用HRB400级钢筋代替HRB335级钢筋的节材比率约为10%,采用HRB500级钢筋代替HRB335级钢筋的节材比率约为20%,采用HRB500级钢筋代替HRB400级钢筋后钢筋用量减少也约为10%,即钢筋强度提高一个级别,钢筋用量减少约10%。
案例1:框剪结构商住楼,HRB500与HPB400对比,节约10.6%;
案例2:剪力墙高层住宅,HRB400与HRB335对比,节约10.8%;
案例3:框架大型商场,HRB400与HRB335对比,节约10.4%;
平法依据
区别:
新增《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依据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抗震设计规范均最新修订;
11G101
本图集标准构造详图的主要设计依据: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10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
《建筑结构制图标准》 GB/T 50105-2010
16G101
本图集标准构造详图的主要设计依据: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 18306-2015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5年版)GB 20010-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及2016年局部修订 GB 50011-2010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JGJ 3-2010
《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 50105-2010
平法适用范围
区别:
不适用于非抗震结构;
不适用于砌体结构;
11G101
本图集适用于非抗震和抗震设防烈度为6~9度地区的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和部分框支剪力墙等主体结构施工图的设计,以及各类结构中的现浇混凝土板(包括有梁楼盖和无梁楼盖)、地下室结构部分现浇混凝土墙体、柱、梁、板结构施工图的设计。
本图集制图规则适用于基础顶面以上各种现浇混凝土结构的框架、剪力墙、梁板(有梁楼盖和无梁楼盖)等构件的结构施工图设计。楼板部分也适用于砌体结构。
16G101
本图集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9度地区的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和部分框支剪力墙等主体结构施工图的设计,以及各类结构中的现浇混凝土板(包括有梁楼盖和无梁楼盖)、地下室结构部分现浇混凝土墙体、注、梁、板结构施工图的设计。
本图集制图规则适用于基础顶面以上各种现浇混凝土结构的框架、剪力墙、梁、板(有梁楼盖和无梁楼盖)等构件的结构施工图设计。
基本锚固长度和锚固长度
区别:如下图
11G101
16G101
16G101新平法实施时间:新平法自2016年9月1日起实施(替代11G101-1、11G101-2、11G101-3)。
变化及影响:16G101-1不适用于非抗震现浇混凝土墙、梁、板等主体结构的设计;
锚固搭接长度及做了局部的调整;
抗震等级、钢筋种类、保护层等方面影响不大。新增连梁(LLK)、楼层框架扁梁(KBL)、托柱转换梁等墙梁、梁、柱类型。
本图集标准构造详图的主要设计依据
1.《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
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5年版)GB 50010-2010
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及2016年局部修订GB 50011-2010
4.《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BJ 3-2010
5.《建筑结构制图标准》GB/T 50105-2010
本次图集的修编按 GB 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及2016年局部修订、GB 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2015年版)等新标准,结合近年来工程实践对图集处理的反馈意见,对原有图集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修订,同时考虑实践工程应用需要又新增了框架扁梁等内容。
适用范围
16G101-1;适用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梁、板,替代原11G101-1
16G101-2;适用现浇混凝土板式楼梯,替代原11G101-2
16G101-3;适用基础、条形基础、筏型基础、桩基础,替代原11G101-3
16G新平台主要内容
1、柱
1.新增柱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注写
嵌固部位在基础顶面时;
嵌固部位不在基础顶面时;
嵌固部位不在地下室顶板;
2.柱编号:“转换柱”替代“框支柱”
3.取消原11G图集“非抗震KZ纵向钢筋连接构造
4.新增:KZ边角柱柱顶等截面伸出时纵向钢筋构造
5.修改:梁上柱LZ纵筋构造:伸至梁底且≥20d,弯折12d改为15d
6.修改:KZ变截面位置纵向钢筋节点,纵筋连续通过节点,弯折起始位置距离楼面50mm
2、墙
1.新增跨高比不小于5的连梁类型,编号LLK
2.新增LLK侧面纵筋“N”打头时的支座锚固要求
3.剪力墙拉筋“双向”更名为“矩形”布置
4.新增一级抗震剪力墙水平施工缝附加竖向插筋的设计要求
5.修改剪力墙水平分布筋转角墙(三)搭接
6.新增剪力墙翼墙(三)节点
7.新增剪力墙端柱端部墙(二)节点
8.新增剪力墙约束边缘翼墙(二)节点
9.新增构造边缘翼墙、构造边缘暗柱、构造边缘转角墙等节点
10.修改剪力墙竖向钢筋构造部分节点露出长度≥0
11.修改双洞口连梁中间支座箍筋配置。
12.新增剪力墙连梁LLK纵向钢筋、箍筋加密区构造
13.修改>300≤800剪力墙洞口补墙筋构造节点
3、梁
1.新增楼层框架扁梁,代号KBL
2.新增框架扁梁中柱节点(一)(二)、扁梁箍筋构造
3.新增托柱转换梁,代号TZL
4.新增框支梁、转换柱配筋构造
5.新增托柱转换梁托住位置箍筋加密构造
6.取消原11G图集“非抗震楼层框架梁纵向钢筋构造”
7.新增非框架梁端支座下部纵筋弯锚构造做法
8.取消非框架梁中间支座纵向钢筋连续通过的构造
9.修改竖向折梁钢筋构造(一)弯折由10d改为20d
10.新增上柱小于下柱截面尺寸时,梁上下部钢筋锚固长度起算位置
11.新增KL、WKL中间支座节点0.5HC+5d要求
12.新增井字梁JZg配筋构造
4、板
1.新增板在端部支座的锚固构造节点
2.新增悬挑板阴角附加筋
3.新增局部升降板构造下部纵筋≥h,且≥150
4.新增板柱柱顶纵向钢筋构造节点(一)(二)
5、锚固搭接
1.取消利用基本锚固修正系数计算la、lae的计算过程
2.新增受拉钢筋锚固长度la、抗震锚固长度laE,搭接长度Ll、LlE查询表和注释
1、总说明-平法依据
区别:
1、平法依据变化,参照的规范是近年新修订的版本;
2、新增《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依据,全国基本没有不设防地区,设防区都需要按抗震考虑;
3、平法图集仅是工程建设行业的标准设计,不是强制规范;规范的修订和图集的修订不可能同步,在这个窗口期有不符情况,以规范或标准为准。工程技术人员使用时要加以注意;
16G101-1——P5
11G101-1
2、总说明-适用范围
区别:
图集中取消非抗震框架柱和非抗震框架梁的原因是新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标准中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小于0.05g的分区不再出现,表示在我国范围内消除了不设防区;
只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计建造房屋,都必须要考虑抗震设防的要求;
16G101-1——P5
11G101-1
3、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总则
区别:本图集制图规则楼板部分不适用于砌体结构。
16G101-1——P6
11G101-1
1、嵌固部位不在地下室顶板,地下室顶板需要考虑嵌固作用时需要注明;
2、影响纵筋的连接部位,箍筋的加密范围;
16G101-1——P7
11G101-1
4、基本锚固
1、11G月16G基本锚固lab、labe相同,16G非抗震和抗震拆成2个表;
2、16G没有给出修改系数和计算规则。后面直接给出了锚固搭接表;
3、11G中的换算关系:la=lab*ζa laE= ζaE*la llE=ζl* laE ll= ζl*la (换算起来比较繁琐,取值等方式容易起误差);
16G101-1——P57
11G101-1
5、锚固长度
16G直接用表格列出锚固、搭接长度,让使用者简单、减少争议;
16G101-1——P58
11G101-1
6、纵向钢筋弯钩与机械锚固
纵向受力钢筋搭接取箍筋构造、纵向钢筋的连接
16中注释原11中的第无,不受影响;
16G101-1——P59
11G101-1
7、搭接长度
1、16G直接用表格列出锚固、搭接长度,让使用者简单、减少争议;
2、C20混凝土没有大于25的锚固长度大与25的数据与以前13g变化较大;
16G101-1——P60~61
11G101-1
8、封闭箍筋及拉筋弯钩构造、梁并筋等效直径、最小净距梁柱纵筋间距要求、拉筋构造、螺旋箍筋构造
1、非框架梁以及不考虑抗震的构件,箍筋及拉筋弯钩平直段依然为5*d;
2、剪力墙拉筋构造新增90°和135°组合,更符合实际施工需要;
3、注释原1和3合并为现在的1;
16G101-1——P62
11G101-1
1、柱平法制图规则和标准构造详图
区别:
1、上部嵌固部位注写,新增3种场景的说明;
2、框架柱嵌固部位为基础顶面时,无需注明。11G中要求由设计注明;
3、层高表中,双细线表示嵌固部位不在基础顶面时嵌固部位;双虚线表示嵌固部位不在地下室顶板,仍需要考虑地下室顶板对上部结构实际存在嵌固作用时的表示方法;
16G101-1——P8
11G101-1
区别:
1、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实际图纸说明;
2、层高表中,双细线表示嵌固部位不在基础顶面时嵌固部位;双虚线表示嵌固部位不在地下室顶板,仍需要考虑地下室顶板对上部结构实际存在嵌固作用时的表示方法;
16G101-1——P11
11G101-1
区别:
1、转换柱编号代替旧图集框支柱,影响设计;
16G101-1——P8
11G101-1
区别:
1、对于采用非对称配筋的矩形截面柱,必须每侧均注写中部筋;
2、11G中没有对非对称配筋的注写要求,16G新增注写要求;
16G101-1——P9
11G101-1
2、KZ纵向钢筋连接构造
区别:
1、“同一连接区段”与“同一截面”区别?(严格来讲是有区别的);
2、与纵向钢筋的连接接头说法保持一致“同一连接区段内”;
16G101-1——P63
11G101-1
3、地下一层增加钢筋在嵌固部位的锚固构造
区别:
1、虚线部分表示弯折既可以内侧、也可以外侧弯折;
2、原“基础底面”,修改为“基础顶面”;
16G101-1——P
11G101-1
4、梁上柱LZ纵筋构造
区别:
1、梁上柱节点,柱纵筋伸入节点内长度和弯折长度发生变化;
2、16G要求伸至梁底且≥20d,弯折长度15d;
3、梁上柱,梁内箍筋间距不大于500要求,至少两道柱箍筋;
16G101-1——P65
11G101-1
5、KZ、QZ、LZ箍筋加密区范围
区别:
1、注4修改无梁且无板连接时,箍筋加密范围的Hn取值;
2、梁上柱,梁内箍筋间距不大于500要求,至少两道柱箍筋;
16G101-1——P65
11G101-1
6、关于“非抗震KZ纵向钢筋连接构造”
区别:
1、总说明已经明确:本图集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6-9度地区,非抗震KZ不适合本图集;
16G101-1
11G101-1
7、KZ边柱和角柱柱顶纵向钢筋构造
区别:
1、节点①:附加角筋,11G是有柱纵筋直径≥25时条件才设置,16G可以理解为必须设置;
2、节点⑤:11G无且伸至梁底的要求;
16G101-1——P67
11G101-1
8、柱变截面位置纵向钢筋构造
区别:
1、16G要求连续通过的纵筋,变截面处弯折位置楼面往下50mm;
16G101-1——P68
11G101-1
9、KZ边柱、角柱柱顶等截面伸出时纵向钢筋构造
区别:
1、框架边角柱柱顶等截面伸出时,伸出长度自梁顶算起≥laE时,柱纵筋伸到柱顶截断;
伸出长度自顶梁算起<laE时,柱外侧纵筋伸到柱顶弯折15d,内侧纵筋伸至柱外侧纵筋内侧12d;
2、梁上部钢筋,伸至对边弯折≥15d.梁下部纵筋按P85页屋面框架梁纵向钢筋构造;
3、当柱顶伸出屋面的截面发生变化时,需另行设计;
16G101-1——P69
11G101-1 ——无此页说明
10、柱平法制图规则和标准构造详图
区别:
1、表达方式发生变化,“取大值”表达明确;
16G101-1——P70
11G101-1
1、剪力墙平法制图规则和标准构造详图
区别:
1、跨高比不小于5的连梁按框架梁设计时,代号为LLK;
2、注写规则同框架梁;
16G101-1——P15
11G101-1
区别:
约束边缘构件阴影区和非阴影区钢筋注写方式;
16G101-1——P15
11G101-1
区别:
拉筋布置节点图名称变化变化双向布置改为矩形布置;
16G101-1——P16
11G101-1
区别:
对跨高比不小于5的连梁,侧面纵筋配置要求及支座内锚固依据,注写规则依据;
16G101-1——P17~18
11G101-1
区别:
一级抗震剪力墙水平施工缝设置附加竖向插筋的制图要求;
16G101-1——P21
11G101-1
区别:
LLK图纸配筋实例;
16G101-1——P22
11G101-1
11版中无此点;
2、剪力墙水平分布钢筋构造
区别:
1、端部无暗柱时剪力墙水平钢筋端部做法,16G合并为一个节点,取消原11GU形封口筋做法。
2、端部有暗柱时剪力墙水平分布钢筋端部做法,要求水平分布钢筋紧贴角筋内侧弯折。以前在外侧弯折。
3、新增端部有L型暗柱时剪力墙水平分布钢筋端部做法;
16G101-1——P71
11G101-1
一、剪力墙水平分布钢筋构造
1、转角墙节点三,剪力墙外侧水平钢筋搭接长度变化;
2、注:水平分布筋、竖向分布筋构造要求;
16G101-1——P71
11G101-1
3、端柱翼墙,新增对翼墙内侧水平钢筋端柱内的构造要求;贯通或分别锚固于端柱内(直锚长度≥laE);
16G101-1——P72
11G101-1
4、新增剪力墙水平筋端柱端部墙节点(二),端柱与剪力墙一侧平齐时:外侧和内侧纵筋弯折15d;
16G101-1——P72
11G101-1
5、新增2个翼墙节点:
翼墙暗柱等截面(11G和16G相同)
翼墙变截面,水平钢筋断开做法。
翼墙变截面,水平钢筋连续通过做法。
16G101-1——P72
11G101-1
二、剪力墙竖向钢筋构造
1、剪力墙竖向钢筋采用绑扎搭接时,下部钢筋的露出长度取消≥0的要求;
16G101-1——P73
11G101-1
2、剪力墙边缘构件纵向钢筋连接采用绑扎搭接时,下部钢筋露出长度取消≥500的要求;
16G101-1——P73
11G101-1
3、新增抗震缝处墙局部构造节点
4、新增施工缝处剪力墙连接构造节点
16G101-1——P73-74
11G101-1
三、剪力墙上起边缘构件纵筋构造
1、箍筋直径不应小于纵向钢筋最大直径间距的0.25倍,间距不大于100,取消原箍筋间距不大于纵向搭接钢筋最小直接的5倍;
16G101-1——P74
11G101-1
四、剪力墙水平分布钢筋计入约束边缘构件体积配箍率的构造做法
1、约束边缘暗柱
2、约束边缘翼墙
3、约束边缘转角墙
16G101-1——P5
11G101-1
微信代码:101db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