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遇见”黄轩,是上学时,一帮舍友聚在一起,看汤唯主演的《黄金时代》,当时的黄轩出演的是一个小作者罗宾基,同时也是一个小角色,当时的他给人的印象就是文青、温暖以及纯真,但镜头不多,人物形象也随之缺乏了丰满。
后来又看了《红高粱》,这次的他可能是由于剧本的缘故,演了一个彻彻底底模式化的文艺青年,理想知识分子,并且像一般电视剧的套路一样最后从了党。此后的《翻译官》,可定义为一个偶像剧,他的魅力自然无需卖弄就可以俘获女生的心。《芈月传》里的黄歇,他似乎趋向了,演绎的,仍是一个脱去了哔叽布西装,新棉布袍的古代“文青”。
直到《芳华》,黄轩演绎了一个不被人们所能理解的“超人”异类,他太好了,比雷锋都好,所以被人剥去了他人性本身所带有的抑制和感情,他随遇而安,对任何处境都坦然面对,并且像蚂蚁一样渺小的活着。
谈谈《芳华》,剧中别的人物设定都能理解,何小萍的人物线也很清晰有理由。唯独黄轩所饰演的刘峰,这个人物在新时代的种种表现让我感到失落,也许我也和剧中人物一样,把他推向了圣坛,期待他的反转和翻身。但没有,他的一生,就是那么的,忙碌着,渺小着,也活着。花了一部分时间看了严歌苓作家的原著《芳华》,才慢慢可以感受到人物形象的说服力了。
原著中不只一次提到,当刘峰笑的比较开的时候,会笑的露出牙龈,隐隐约约带着的味道,作者其实在处理他对丁丁的爱情时也做了很多铺垫,包括给她做略有些土气的甜点,通过主人公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刘峰并非像银幕上展现的“雷锋”成分那么单一,隐隐地,会有平凡的,普通的,甚至一点点狎昵的成分。这样也使得后来的“触摸事件”不那么突然,文本也忠实于倒叙写作手法,在行文之前多次预告后来要上演的“触摸事件”。
致命的是在原著中,触摸事件是确实发生了的,青春年纪,男男女女处在一个充满荷尔蒙的封闭文工团,别的人都可以干些墙根底下偷偷接吻暧昧的勾当,但这事儿发生在充满光辉岁月的刘峰身上,就是不行。银幕上,把刘峰的真实触摸给抹去了,留下的,仅仅剩下一个简单的拥抱,和审讯室里歇斯底里的纯洁刘峰,这样得处理,黄轩所饰演的人物就有些单薄和说不太通了。
另外,原著中交代了刘峰被标兵之前的历程。他所做的好人好事并非人们所在乎的,那只是一个普通的热心人罢了。但在荧幕上,刘峰和雷锋握手归来的场面被渲染的异常热烈,从一开始就给刘峰打上了光辉人物的基调,而忽视了他土生土长,甚至有些土气的人物背景,原著中提到的人们开始一一和刘峰握手,是不知哪个二百五带的头。
导演改变这一原初的意义,也许是为了把电影中的褒贬调和一下吧。把原著看完,可能会对刘峰的人物形象了解的更加一些,也就能接受他最后的没落和所谓的知足了吧,我总觉得,他和何小萍的知足有些牵强,有些无奈和不尽人意,甚至有一丝苦楚。可能处在我这样的年纪,还不能心平气和的接受目前流行的佛系青年一说吧,不忍看到纯真人物境遇的凄凉。
总之,还是看到了冯导惊鸿一瞥的赤诚之心,时间和荧幕毕竟都有所局限,谁也不能把一个时代囊括其中,一步美好的作品总是和遗憾同时产生,它也基本普罗大众的让观众的心随之荡漾和幻灭。从《夜宴》到《1942》、《老炮儿》到现在热映的《芳华》,我看到了一个有理想和像我们的老师所说的知识分子一样“他想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当他到达一定的高度,他所做的不仅仅是贡献,而是在推动文化、国民精神走向的一鼎大拿了。
回到黄轩,目前这个小家伙的初心和热烈一直没有脱离他,他也在用心演绎每一个人物,希望有一天,能有一个专门为他量身定做的,把他当主角的,有深度的编剧出现,让我看到更有深度的,更有层次和多面性的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