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学期的教学工作已经过半,上周进行了期中测试,回顾前一段的教学工作,从学生的做题情况中我们来认真寻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差距,以便为后一段的教学工作打下基础,找准方向。
试卷题量适当,涉及的面比较广。
从学生的做题情况看,值得欣慰的地方是:
一、基础知识有所进步但掌握不牢固,尤其是数学。
以前,做这些题的时候,出错现象比较多。看拼音写词语、数学概念,在平时的教学和上周的复习中,对这些强调比较多,也进行了听写落实,但学生完成仍不理想。
二、积累运用方面也较扎实
三、阅读能力有待提高
阅读部分,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就做题情况看,课内阅读相对较好,因为这一课是精读课文,在讲课时涉及的内容比较细,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感受到人物的思想品质。
存在的不足:
一、课外阅读有待提高
阅读这块仍很薄弱。对于开放的思考题,学生回答的单一,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的多层面,还不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寻求完美的答案。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很欠缺,一个问题,大多都是一句话就回答完了。虽然点也抓住了,但是总结的不够透彻和全面。
二、听力方面需要加强
1、材料听得不够认真
2、做题时不能针对材料里的内容回答
3、问你有哪些有趣的发现,大多学生写成了“发明”
改进措施:
一、加强学生汉字书写训练。
从试卷书写来看,虽然比较清晰,可是大多书写字迹还不够规范,工整,缺乏美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注意严格要求,加以训练。
二、要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增加积累。
从学生的试卷中不难看出,很多属于语文基础知识的内容,学生掌握得并不理想。如多音字,文中出现的四字词语,还有句式训练,都需要提高,这充分反映出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不够牢固。在倡导学生“理解”和“感悟”的今天,我们不能忽视语文基础知识的落实。
三、要立足于课堂培养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必须立足课堂,立足课本,而不是靠课外的大量的阅读短文的练习。另外: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训练要常抓不懈,并注意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横向、纵向)。通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和理清文脉,加强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2、充分发挥朗读的熏陶感染功能,深化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形象的感受。把教师分析、讲解的时间留给学生朗读、感悟,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朗读课文。3、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宽学生阅读面,加强交流,增进积累。4、文章阅读速度有待提高,促进信息的浏览和整体感知。
四、做好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1、老师要找机会多与学困生交流,多组织活动让他们有表现的机会,增加学习的信心。
2、以课堂为突破口,让学困生不掉队。从每堂课开始,让语文基础薄弱的同学不在课堂上丢失知识。问题的设计要简明,难度要简单,让基础差的学生也能在课堂中找到感觉,找到学习语文的信心。
3、形成互帮小组,让学困生不掉队。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为基础薄弱的学生找到适合他的学习小组,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让互帮小组中的同学成为他的小老师,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上的互助,减少平时知识上的欠缺,并让其形成学习上的自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