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课堂提问的观察和分析
观察
| 维度 | 观察 视角 | 观察点 | 观察情况 | 观察结果 | |
课 堂 提 问 的 观 察 和 分 析 | 师 生 对 话 | 教师提问学生的分布 | 北部学生(10),中间学生(12),南部学生(12),各占比例(30%,35%,35%) | 2年级2班学生人数为48人,教师采用集体回答、个体回答、小组引导等方式共提问学生35次,设计到教室的各个方位,基本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提问学生的问题难易适中,能紧扣教学目标并注意了提问学生的层次性。在学生回到的过程中能耐心倾听,并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 | |
| 教师提问的次数 | 1次(21)人,2次(4)人,3次(1)人,集体(5)次,各占比例(43.75%,8.3%,2.1%,10.4%) | ||||
| 知识的认知难度 | 较简单(2)次,简单(3),需要简单思考(8)次,有些难度(2)次,各占比例(13.3%,20%,53.3%,13.3%) | ||||
| 问题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 紧密相关(33个),相关(2个),不相关(0),所占比例(97.1%,5.7%, 0) | ||||
| 学生回答的情况 | 正确(15)次,需要补充(8)次,学生纠正(7)次,教师纠正(5),各所占比例(43%,23%,20%,14%) | ||||
学 习 指 导 | 导入部分设计的问题 | (两)次,效果(引起学生的想象,激发了学习兴趣) | 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针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习惯的培养,技术的引导,实践体验等方面,采用集体回答,小组合作讨论,自主学习,个体思考举手回答等方式进行了探究性学习。通过活动中的思考、讨论、表述等,在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并在欣赏与表达的同时提高创造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艺术素养。 | ||
启发观察部分设计的问题 | 共(12)次,针对集体(4)次,引导小组讨论(8),个体思考解决的问题(8)次; | ||||
| 涉及到培养兴趣的(6)个,丰富知识的(4),实践体验的(5),习惯培养(3),效果(良好 ) | |||||
探究分析部分设计的问题 | 共(12)次,针对集体(1)次,引导小组讨论(9),个体思考解决的问题(9)次; | ||||
| 涉及到培养兴趣的(5)个,丰富知识的(8),实践体验的(2),习惯培养(3);解决的问题(10),还需要解决的问题(2),新出现的问题(2) | |||||
| 艺术实践环节所涉及的问题 | 共(6)个,习惯培养(4)个,技术指导(3)个,小组讨论(3)个 | ||||
交流评价所涉及的问题 | 引导性的问题(4),指导性的问题(3) 解决问题(5),还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2) | ||||
教 学 机 智 | 突发问题的处理 | 涉及到学生的突发问题(3)解决方法(引导学生想象和以后注意观察生活,丰富生活阅历,引起的思考(学生们急切的探索生活,对一切都充满好奇,教师应该在课前在认真细致的分析学情,才会智应运而生) | 学生在探讨、实践与研究中,对一部分欣赏作品及对制作过程的好奇与质疑,出现了一些教师所始料不及的问题,一是反映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度,另一部则体现出教师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激发了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术实践活动的兴趣,尊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 ||
| 涉及学习情景突发问题(1),解决方法(教师用其他图片代替),引起思考(在课前,教师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们要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 | |||||
| 特色问题 | (5)个,语言引导(5)个,教态涉及(3)个个,丰富学识(3)个,技能培养(2)个,思想火花(2)个 | ||||
| 信息技术应用 | 问题的呈现 | 运用(8)次,方式(视频,音频),效果(良好) |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既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又为受语言,事物等条件的抽象事物的直观化提供了平台,为目标的达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
| 解决方式的呈现 | 解决(12)此,方式(图片,视频,音频),效果(良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