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虾米虾米 发表时间:2007-5-5 17:04:15
网络文学的特征及与传统文学的区别
罗芳林
江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教育 学号:2002040122
【内容摘要】网络文学,这个是一个现下流行的一个词语,但是在它作为流行词汇的背后还有什么其他的含义吗?它又是因何而来呢?这个文学样式,在现在这个物质消费丰富的时代,是否能担当起作为这个时代的切实反映的精神消费品呢?这种真切的无国界的文化,是否能够成为未来一个主流文化呢?随着社会的进步,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也在发生着改变,本文就网络文学的特征及与传统文学的区别及这种文学的代表作品等几个方面来论述网络文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网络文学、互动、自由、多媒体
绪 论
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坛是苍白的,这是大部分中国文人在世纪盘点中的共同总结。而书架上爆满的网络写手的作品,却是很是灿烂。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互联网络可能是当代最新兴的高科技行业,也是发展势头最为迅猛的朝阳产业;网络文学,也许是各类文学体裁中,最为年轻的文学样式。当年痞子蔡以一篇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为发刃之作,其诞生至今仅短短几年的时间,网络文学象从万倾碧波中才露尖尖角的嫩绿小荷,宛若一茎刚刚破土的鹅黄淡绿的嫩芽,充满了极其旺盛的生命活力!今天的网络文学,方兴未艾,生意盎然,一片欣欣向荣,成为网络文化中不容忽视的一重要分支;网络文学,人才辈出,涌现出了慕蓉雪村、孙睿、西岭雪、笔公、王慕陶、安妮宝贝、辛唐米娜等一大批网络知名作家与写手,创作出了大量令人瞩目的作品。而形成这样的发展态势必然有其根本原因。就其根本而言可以从几个方面分析。
20世纪发展最惊人,最富传奇色彩的恐怕莫过于因特网了。当计算机网络从文学地平线上升起时,它以其快捷的信息处理、自由的虚拟空间,很快吸引了文学的目光,诞生了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网络文学”。随着互联网络的蓬勃兴起,网络文学正迅速成为新的重要文学现象。
网络文学的定义到现在为止并无权威定义。但是我认为,网络文学是指以网人、网事、网语、网思、网论、网评、网史为题材、附以文学表现形式如痞子蔡的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说等,和以网络为首发媒介和主要传播媒介的各种文学样式如罗森的《风姿物语》、老猪的《紫川》等,形成与传统文学相媲美的另一种文学艺术。网络文学是以网络为现实基础的抽象文学艺术的体现。
网络文学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网络文学的时代性
1、在文学的产生发展方面。网络文学是计算机互联网的信息时代的产物,例如网络文学中的网游小说,网络游戏是互联网的一项重要衍生产品,自其问世以来,发展迅猛,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新兴产业,而在网络游戏上发展出来的游戏文学,又将游戏变成了文学。网络游戏文学简称也叫网游文学,现在各大在线阅读网站上基本上都有专门的分类,已经成为了流行文学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是现代网络生活一个真切的描绘。
网络游戏小说的形成几乎同网络游戏的诞生同步,从文字MUD①时代就已经开始有了最萌芽阶段的表现。在计算机应用的早期网络游戏已经产生了,因为受计算机网络通讯发展的那个阶段游戏还只是限于单机的简单图文游戏,那种条件下并不存在产生网络游戏的土壤,但是这种简单的游戏已经在为即将到来的网游时代培养了为数众多的玩家,直到计算机网络的产生后1990年最早的战斗导向MUD游戏《DikuMUD》诞生,游戏才由单机向局域网和互连网发展。网游文学才走出了真正的第一步。
网络文学发展到1998年,出现了第一部中文网络原创小说《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此后《北京故事》、《数字化精灵》、《晃动的生活》、《夜玫瑰》等,相继在各大网站上掀起阅读热潮。这些网络原创文学作品的共同特征是“在线”的三位一体,网民在电脑上进行创作,然后在网络中发表,并由其他网民完成阅读、参与评论。这一阶段的网络文学不再只是传统文学的附属品,它具有的文学品格。应该说,网络原创文学的逐步形成是网络文学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这短时间可以说是狭义定义的网络文学开始快速走向飞跃的阶段。
2、在文学的创作内容方面。现在,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不断发展,网络文学的发展开始从单一的对网络生活和现实生活的结合的描写,发展出了对网络生活的单一幻想的描写和对未来世界的描写,结合了魔幻文学,科幻文学,传统小说,计算机科技知识。使得网络文学从单一走向了多样化,发展出了多种新的文学题材,比如网游小说,短信文学等多种文学。但随着网络发展,其传播途径日趋广泛,传统文学为了获得更多的读者群,也往往是以网络为主要媒体发表作品。
3、在文学的语言表达方面。时代性在网络文学创作内容和语言上的表现跟是随处可见,从语言上看,网络文学的主导语言无异于传统文学,但由于网络文学具有在线创作与阅读的特性,因而它又具有自己的特点,即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的时代性的能动性,在网络文学中使用的语言中有许多是网民在日常网络生活中产生的新的词汇,经过长时间的实践,网友们在聊天时发明和使用了一些形象或抽象的平面的文字符号,如英文字母、阿拉伯数字、特殊符号等,它们被用来表达相对固定的思想想内容或情绪,比如“QQ"是中文网上聊天软件(OICQ)的简称,在网民语里“我Q你”表示找人,“我们去QQ吧”表示聊天,“斑竹”代表论坛讨论区的“版主”;“大虾”,代表技术很高的“大侠”“ VIP贵宾(very important person)”解释成“very interestinn pin”“很有趣的猪”,3Q表示多谢,7456即为气死我了,8174即为不要生气,3166和88表示再见等,这些语言俏皮幽默,具有很生动的表达能力。这些词汇具有很强烈网络时代的气息。
二、网络文学的互动性
1、在文学信息交流和情节发展方面。互联网络的最大优势在于为用户提供一种双向互动的信息交流方式,用户上网后,不仅可以接受信息也可以发送信急。因此,以此为媒介的网络文学一改传统文学的中单向性,给用户以充分的自主性,读者与作者可以就作品本身和作者价值人生观取向等问题进行直接对话。了解作者在创作时的许多不为人知的想法和内涵。如果说传统文学是线性文学,那么网络文学是一种散发性的文学,传统的文学因为受到传播介质的很难做到和读者的交互性沟通,而网络文学生长的土壤是网络,网络的互动性和即时性及超文本的特性决定了网络文学也具有这些活的特性,它使作者与读者获得相对最大和最自由的双向交流和选择的机会。比如接龙小说中,小说的写作往往只是由作者开个头,其后的情节发展缺可以根据读者的评论进行发展,这于传统文学中作品写出来读者只能被动接受有很大的区别。《第一次亲密的接触》在写作过程中,就有许多读者一纷纷回应,为其中的女主角“轻舞飞扬”向作者一求情,担心死亡结局的来临不仅如此,读者与读者之间还就这篇作品展开网上讨论,它构成了网上文学评论,其评论的热度让许多传统媒体的文学评论羡慕不已,网络文学的这种对话,有时甚至发展到读者不是给作者提意见和建议,而是索性站出来为作者一改上一部分或续上一部分这时网络作品就变成了一种接龙游戏作者与读者也很难分得清了。小挚的《聊人室的故事》主体写完之后,让小说的读者来为故事写结尾结果许多网络写热情的参与,纷纷应试,加上小挚自己所安排的结尾,小说就成了类似超文本小说的多结局小说了。
传统文学作品在情节叙述上,本质上情节的发展一直是处于线性状态的。其显著特点是情节叙述的顺序性。它不仅指作品情节的常规次序,而且还包括某些时空颠倒的情节叙述,甚至没有时空顺序的意识流片段叙述。因为不管属于上述那种情况,这类作品印刷在报刊或书籍上以后,其情节叙述的顺序是固化的、线性的。人们在阅读作品时只能按照固定的顺序一页页读下去。而网络文学作品的情节叙述,是一种非线性的、待组合形态。它采用网状结构组织块状信息,没有固定顺序,就像是一个全息的、的、几重时空的重叠。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审美情趣、知识结构、功利目的,对情节进行独特的非线性的重新组合。因为人类思维的大脑本身就是一种网络结构,其信息的存储无法用时空坐标去进行定位,它存在着多种路径,不同的联想会导致不同的检索结果。
2、在文学作品的美学欣赏方面。传统文学作品的美学欣赏,常常是单向度的。读者虽然具有充分的艺术想像和创造空间,但对作者和作品,无法进行沟通和施加影响。而网络文学的欣赏却是双向度的,它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美学欣赏的交互性。尤其是网络文学的超文本,使作品的作者和读者相互沟通。作者可以在网络上解说自己作品,回答读者提问,并提供作品的文化背景和创作动机。读者可以直接参与作品的创作,改变作品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命运和事件结局。网络真正的力量在于互动性,它让人们对作品的相关因素产生兴趣,同时让作品具有生命。
三、网络文学的自由性
1、在作者的写作和读者阅读方面。网络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电脑用户无需公开自己的真实身份,传统的等级制度无从施加其影响;网络媒体具有高交互性,用户可随意地浏览和摄取网上信息,又能自由地发布信息,下载和上载都具有高自由度;用户平等,可以自主处理内部事务,不必担心权力机构的压制:以相互链接的多媒体数据形式组织信息资源,用户有多样选择和理解的自由,网上没有强权和,人人平等,用户可自由地渲泄和游戏。在数字化生存中,人类享有了充分的自由。网络媒体的特点深刻地影响了网络文学的存在和发展,冲击着传统文学观念,形成其有别于传统文学的特殊定性。
网络文学源于众多网民的生活,是一种由民间自发形成而逐渐发展的文学样式。从这一点来看,网络文学的创作主体是自由的,是由网民个人自由的写作,跟传统文学一样也是个人真实情感的流露,而网络的传播特征决定网络文学的写作多是非功利的写作,网络文学的创作主题又往往是新潮的,所以它又往往否认权威,它不相信权威,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权利,同时因为它从创作到欣赏、收藏都是在网上进行的。所以它的受众也是自由的接受和自由的评论。网络提供了一个自由开放的创作空间。在匿名的情况下,作者更容易消除功利主义的影响,真正做到畅所欲言。容纳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思维,鼓励个性和标新立异,网络文学为孕育创新提供了最好的温床。
2、在文学的创作特征上。网络文学同传统文学的相互交融和渗透。它们之间没有清晰的边界,只有一条宽窄不等、昏暗模糊的地带。传统文学一旦上网,就具有了网络文学的色彩;网络文学下载到传统的刊物上,就变成传统文学形态,两者可相互转化。其二是网络文学同其他艺术形式、电脑技术的渗透和结合。网络文学以语言媒介为主体,或配上背景音乐,或照片和图画,加上美观的字体、符号,艺术的排版和构图,大大增强了网络作品的艺术魅力。超文本的技术,使网络文学的艺术形象呈现立体叠合,并为读者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其三是网络文学的作者超越了传统文学专业作家的圈子。由于网络提供了平等的文本发表机会,许多人从未意识到的文学天赋和创作潜能为网络所激活,并得到了空前的才华展示和能量释放。网络文学已不是专业作家的专利权了,人人都有可能成为网络文学的作者。
而在网络文学的创作特征上,他的自由性表现在语言文字表达和多媒体传播的自由性上面,网络文学的创作语言它带有很多的网络词汇,网络文学采用以文字为主的多媒体手段进行文学形象的塑造。人们可以同时使用几种感觉通道,根据需要自由选择创作和欣赏路径。多媒体以电脑技术为基础,实现了不同媒体的新的艺术综合。
3、在文学作品的结构上。传统文学作品的结构是封闭的,它们自我完足、彼此无关。读者在阅读一部作品时,无法调用另一部作品的信息,更不能将后者的信息纳入到当下阅读的作品结构中来。而网络文学作品中的超文本却超越了个别作品的局限,使众多文本互联为一个大文本结构系统。信息空间完全不受传统书籍物理三维空间的,要表达一个构想或一连串想法,可以通过一组指针,来进一步引申或辨明。读者可以激活某一构想的引申部分,也可以完全不予理睬。超文本可以想像成一系列可随读者的行动而延伸或缩减的结构和信息。各种观念都可以被打开,从多种不同的层面予以详尽分析。超文本的这种全息辐射功能,使得网络文学的结构处于一种动态的、无限的开放状态,使作品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从而使真正的个性化阅读成为可能。
网络文学的创作总是处于流动的状态,呈现为一种灵活多变的格局。而传统文学却不一样,传统文学因为它的创作是作者处理思考的状态的产物,所以传统文学属于一种单维平面、自足封闭性结构。尽管作者有时留下了情节空白,提供了艺术想像的天地,但它仍属静态的结构,缺乏网络文学情节发展立体的延展性,其信息的流动还是局限在作者的思维空间范围内。网络文学,尤其是它的超文本形态,是一种具有流动性的开放性结构,它处于多个故事情节发展的交叉点上,因而向多重时空辐射和伸展,具有无限大的结构空白和读者参与创造的浩瀚空间。它有着众多的交互式开放节点,可以伸向其他任何地方的相关文本。它的解读还允许自由选择的节点放大,从而使电子文本的结构呈现为个性化的变化格局。网络文学可以进行网络化或接力式的集体创作,任何一个作者都可以变动文本的结构,改写其中的情节和结局。网络将更加重视文学作品形成的过程,而不是为了展现其最后的成品。
当然做为一种新生的文学,网络文学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创作的无序,作品的美学价值不足等,但网络文学的发展还是在不段进步的,网络文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开始由无目的地写作转向商业化的运作,比如,如今很多网络游戏推出前,往往请一批网络写手为其游戏创作主题小说,以通过网民阅读小说的同时接受游戏的宣传,还有就是现在的传统出版媒体看到网络文学的发展态势,也开始吸收和出版网络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学形态,网络文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向我们展示出无限宽广的发展前景。只要我们给予一个宽容的发展空间,给一个合理的评判环境,网络文学最终将从现在的无序状态走向有序系统,从而展示出一个五彩斑斓的网络文学新世界来。
①MUD的全称是Multiple User Dimension(多用户层面),或者Multiple User Dialogue(多用户对话)。它还被称为MUSE或多用户模拟的环境,即Multiple User Simulated Enviroment,是很多用户参与活动的一种计算机程序。
【参考文献】
[1] 网络文学的特色 许苗苗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
中图分类号I20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0597(2002)02-0004-04
[2] 试论网络文学的特征及其发展 陈良启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10月
中图分类号:T206.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5757( 2004) 10-0056-02
[3] 浅析网络文学的特征及其发展 武彬、尹国平 工程学院学报 2002年6月
[4] 网络文学刍议 杨新敏 文学评论2000年第5期
[5] 网络文学的特征及其影响 禹明华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5年6月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712(2005)03-0036-03
[6]网络文学论纲 欧阳友权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