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
古语言: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在历来重视读书教育的中国,老师这一职业向被赋予为理想的化身,社会众人对这一群体的要求和期望也比常人要高。所谓“学高为师”,首先在单纯的学问上,老师的知识储备和学问基础一定要非常扎实,才能以自信的状态游刃有余的去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达到厚积薄发、抽丝剥茧的状态,教书也愈加得心应手。其次教师要“身正为范”,教师是陪伴着学生成长中最为关键的群体之一,仅次于家庭的父母教育,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事物的看法、评价、认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看法和评价,因此教师相比其他职业,需要有更深刻的的榜样意识、规范意识、模范意识。再进一步,解答疑惑,可以说是教师的更高一层的境界了,这既与一个教师的人生阅历,成长经验密切相关,还与老师的个性,解答是否具有启发性等方式方法有着联系。可以说,中国古代的整体总结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已经非常成熟,教师可以从中得到很多的启发和养分。
然而,事物真正做起来总是具体而琐碎的。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一个个实实在在的问题,有时光有宏观的理念作为指导方向恐怕还不够,因为这些东西我们“看得见,摸不着”,这时我们会急迫地需要一种更加贴近实际,更符合教学实务的操作性指南,能够找到问题索引,找到病症所在,看看其他人在此问题上是如何处理和思考的,获取具有指导性地经验。
毫无疑问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一样一本书。全书一共梳理了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教育问题的一百条建议,集结了他作为老师这个职业的所思、所感、所悟,堪称他职业生涯的瑰宝。虽然他的一生比较短暂,但著作非常丰富,《给教师的建议》是他数十年从教经历的精华的积累,其中对教师教育的思考和心得,任何阶段的教师都值得一读。
《给教师的建议》中,一百条建议涉及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问题从大到小,从老师的成熟成长,到如何培养的学生的思维习惯,到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劳动等事宜,这些问题之间跨度极大,涉及面极广。每一个问题和疑惑都贴近现实的教学,都来自于他自己的亲生经历和感悟总结。
想做一个优秀的教师,善于总结、善于反思是一项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最好要记录下来。从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虽然该书不成体系,看起来比较繁杂,但是每一条看得出来都是在实践中积累下来的。我们教学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也是一个不断遇到问题的过程,我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需要自己抽出专门的精力和时间,做一个自己的总结,回望一下这个过程,最好还是把它记录下来。苏霍姆林斯基就是这样,一点一滴的积累,形成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他在书中还提到教师可以做一个自己的教师日记,不断充实完善这个日记。通过总结,我们才会不断吸取以往过去的经验,找出自己的不足,才能在反思中不断改进,取得进步。
在书中我也读出来一点真切感受,作为教师,是塑造学生的过程,其实也是塑造自己的过程,正所谓“渡人渡己”,成就别人的同时,也成全了自己。我认为这点也是包含在教师这个职业中的要义。初入教师职业时,我们不过也就是二十出头的年纪,自己个人的个人发展定位,价值观还在没有完全沉淀下来,人生阅历也不过如此,人的一生在每个不同的阶段都会有不同的烦恼和迷茫,教师也同样如此。因此,在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时,我们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帮助他们解答疑惑,同时在此期间,也潜移默化地训练了我们自己,了我们自己,最终不断完善我们自己的人格,使我们与学生一同成长。
另外一点感受就是,教师怎样看待学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一个学生是抽象的,每一个都是具体的,要认识到具体真实的学生身上,要善于发掘学生身上的特点。这一点其实中国古代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非常贴近。从阅读《给教师的建议》书过程中,我感觉到,作为教师应该以不同的标准,去衡量评价不同的学生。“尺有所长,寸有所短”,让每个学生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其实也是一种成功的教育。如果老师都用单一苛刻的标准去认识学生,那样我们的世界也未免太乏味了。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眼里,每个学生孩子都是照亮不同地方的星星,都各自又各自的闪光之处,而教师的意义,就在于帮助学生去如何发现。
作为教师一个避不开的话题就是教育方法。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我读到了非常有启发的一点,对此也非常赞同,那就是:用劳动的爱好来教育学生,劳动教育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劳动能促进智力发展。在此的 “劳动”可以引申为需要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性活动。书中提到:在学校几十年的经验使他相信,劳动在智育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上。这一通过他观察得来的教育理念,让他发现,那些心灵手巧的,热爱劳动的儿童,能够形成聪明的、好钻研的好习惯。
的确,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儿童不仅能够对经手的事物发生一系列的如观察,思考其中因果联系等思维锻炼,在实践操作中遇到的困难,还能从小就培养他们的意志力,耐心,专注力,对学生而言是非常有意义的体验。在实践劳动中探索发现 促进思维锻炼与心灵启迪的融合。
在“劳动”过程中,学生们还能发现自己在某一方面的天赋,挖掘自己的能力,找到自己的爱好,进而做好自己未来职业上的引路人。这在我们今天的教育中,很多学校设立了课外兴趣小组,爱好相同的学生在一起,共同动手,共同交流,还能帮助学生促进与他人的良好关系,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