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 03,2009
第25卷JOURNAL O F EDUCATI ONAL I NSTI TUTE OF JI LI N PROV I NCE Vo l 25(总219期)
Tota lN o 219
收稿日期:2008 10 09作者简介:谢理滔(1976
),男,广东河源人。广东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助理讲师,研究方向:文秘写作学。
贾平凹小说的叙事特色
谢理滔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河源517001)
摘要:作为新时期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贾平凹创作大量优秀的中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贾平凹小说创作风格、叙事前后略有发展变化,但综合考察其主要作品,可以看出贾平凹小说在叙事方面体现出三对范畴的对立:一是神秘主义叙事和人文主义叙事的对立,二是城乡二元视角的对立,三是意象化叙事与情节叙事的对立。贾平凹小说的叙事特色体现了他徘徊挣扎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精神探索和文化保守主义的美学追求。
关键词:贾平凹;小说;叙事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1580(2009)03 0090 02
新时期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贾平凹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中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贾平凹在艺术创作实践中不断突破、超越,其小说美学追求和叙事风格不断嬗变,但综合考察主要代表作品,我
们会发现,贾平凹小说在叙事方面体现出两种对立元素矛盾发展的辩证特征,一是神秘主义叙事和人文主义叙事的对立,二是城乡二元视角的对立,三是意象化叙事与情节叙事的对立。现在三对范畴的对立:一是神秘主义叙事和人文主义叙事的对立,二是城乡二元视角的对立,三是意象化叙事与情节叙事的对立。
一、神秘主义叙事和人文主义叙事的对立
贾平凹小说一方面时常塑造异彩纷呈的神秘世界,体现出神秘主义叙事特征;另一方面所有创作始终贯穿人本主义关怀,体现出人本主义叙事特征。这两种意义世界形成映衬对照,使贾平凹小说展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两种叙事形态形成叙事上的交互辩证,如同一曲交响乐。
贾平凹小说中的神秘现象比比皆是,有的是神秘人物,如 浮躁!中的韩文举, 废都!中的通神老太, 秦腔!中的疯子引生;有的是神秘情节,如 高老庄!中石头的画作预测吉凶, 怀念狼!中人兽互变;有些是神秘意象,如 浮躁!中的看山狗, 废都!开篇四株奇花, 怀念狼!中的金香玉,等等。另外,贾平凹小说神秘主义叙事也体现在叙述者身上,诸多小说的主人公在小说中不仅参与故事的构成,而
且还可以转述和评论他人的故事。比如 秦腔!中的人物叙述角度不仅是简单的第一人称的性视角的应用,同时在背后还隐藏类似于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的观察。作者采用的是一种全聚焦叙事的混合型模式,这是隐含了作者的全知视角。这种全知视角审视下展现不同人物的悲欢离合,展现冥冥之中神秘莫测的命运。贾平凹小说的神秘主义叙事有两种文化来源,一个是来源于中国传统的神秘主义,另一个就是借鉴西方魔幻主义文学。
如果说神秘主义叙事描摹的是超越理性的不可知世界,是对神秘存在尤其是生命现象的敬畏,那么人本主义叙事则是作者对人生世界进行的深沉的理性观照和人本主义批判。贾平凹小说人本主义叙事首先表现在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殷殷关注和忧患意识。贾平凹的绝大部分作品,不管是以乡村为中心还是以都市为中心,如 古堡! 浮躁! 废都! 土门! 高老庄! 白夜! 秦腔!等,都是描写社会现实的。其间贯注了作者深深的忧患意识和价值担当。∀我太爱着这个世界了,太爱着这个民族了;因为爱得太深,我神经质似的敏感,容不得眼里有一粒沙子,见不得生活里有一点污秽,而变态成炽热的冷静,惊喜的恐慌,迫切的疾恨,眼里充满了泪水和忧郁。#在90年代初 废都!等∀审丑#类型的作品中,贾平凹小说的人本主义叙事和人文主义关怀体现在纵欲主义的欲望话语叙述模式,成为人文知识分子
90
二、城乡二元视角的对立
乡土小说占据贾平凹小说创作的大部分,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及其农民的命运变迁又和都市生活联系在一起,因此贾平凹小说在情节结构上总是联系着传统上对立的∀都市 乡村#两个文化空间,从第一篇小说商州!到秦腔!、高兴!都是如此。在∀乡村 都市#两元文化空间的流转中,一类小说是主人公从乡村进入都市,比如浮躁!、废都!、白夜!、土门!、高兴!,另外一类是主人公从都市进入乡村,比如商州!、高老庄!、怀念狼!主人公的命运始终流浪徘徊在乡村与都市之间,在小说叙事中呈现出城乡二元叙事视角,乡村与都市文化世界做了鲜明对比和交融,而贾平凹本人则流露出浓重的乡土情结和对当代农民农村现代化的关切。
首先,贾平凹小说叙事具有浓厚的乡土情结和寻根意识。作为乡土出身的作家,贾平凹的乡土情结和文化寻根意识始终贯穿其艺术创作,只不过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与其他寻根派作家有些小同的是,由于商州还是他成长的故乡,贾平凹对于自己的∃根%怀有着特殊的亲近,这使得他在一种多情、诗化的叙述中,自觉过滤掉了那些可能同时存在的愚昧、丑陋、恶的成分,更加突出了商州文化中的风情和人情之美。#高老庄!是贾平凹的一次精神∀还乡#而秦腔!,主要是写近20年农村变化的长篇小说,展示了乡土文化衰变的趋势,为逐渐消逝的农耕文明唱挽歌。他把握时代情绪的敏锐眼光,立足乡村生存状态的文化视角,忧患社会、守护家园、瞩望文明的知识分子情怀,使贾平凹的写作始终紧扣现实又超越现实,其丰厚的文化底蕴,留下诗一般的感喟和韵味。
其次,在乡土情结和寻根意识之中,始终探索和反思当代农村农民现代化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体现作者探索的笔触向都市文化的指向。尤其是最近两年的秦腔!、高兴!,这种倾向更加明显,乡土乌托邦的浪漫主义理想色彩逐渐暗淡。比如秦腔!在对历史的∀重塑#与对现实的∀#中,使人看到的是乡村文化的溃败与贾平凹浓浓的乡土情结,表现了对清风街村民的日常生活现状的忧虑和反思和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对社会的发展路径的思考,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观照。在残缺的叙事中隐含的是作者对乡村精神坐标的思索与重新寻找。
三、意象化叙事与情节叙事的对立
贾平凹小说努力营造各种审美意象和意象群,诸多意象和意象群构成叙事基本要素,形成具有诗性的意象化叙事特征。小说故事的展开一般依靠情节推动,这在贾平凹小说中也有体现。诗性的意象化叙事和传统的情节叙事共存于贾平凹小说。
比如小说秦腔!,可以说是一个意象的集合体。故事里有会流泪的白果树,有会唱秦腔的狗,有白雪生了没屁眼的孩子,也有夏天义对乡土的留恋和执着,最后在象征性的洪水来后,夏天义去世了,这也是一个带有寓意的象征。最重要的意象莫过于∀秦腔#了。秦腔作为陕西农村文化的意象,从秦腔的辉煌到秦腔的衰落,不仅暗示了传统乡村文化的衰落和流失,而且透视了时代变迁下,农村农民生活变迁的悲喜与变化,展示了中国农民命运的困顿与无奈。在高兴!中,意象的隐喻与象征相对于秦腔!而言,明显地简化了。虽然意象仍然存在,但已不再纷繁复杂。在作品中,先以∀一双红色的高跟鞋#为意象,继以∀锁骨菩萨塔#承接。意象的呈现简单又明了。
情节叙事以情节、人物为结构的中心。通过人物的行动表现性格,以此来促进情节的发展;或者以情节展现行动,进而展现性格。总之,神秘主义叙事和人文主义叙事的对立、城乡二元视角的对立、意象化叙事与情节叙事的对立构成贾平凹小说叙事的三对范畴。贾平凹小说叙事艺术的美学意义在于,它体现了作者徘徊挣扎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精神探索和文化保守主义的美学追求。
[参考文献]
[1]贾平凹.山石、明月和美中的我[A].贾平凹文集:7卷[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5.
[2]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3]袁爱华.无言以对乡土:贾平凹秦腔!叙事解读[J].理论与创作,2007(02).
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