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美育在教育中的作用及意义,中国古代教育的“六艺”中,美育占据两席。孔子在《论语·里仁》中也提出了“里仁为美”,强调美善共生,美与德是高度统一的。在“五育融合”体系下,学校的美育建设尤其注重与德智体劳等四育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其美育建设的出发点是激励学生对自然美与人格美的追求,强调美育的精神性而非功利性。
(一)以美育美
无论是蔡元培提出的“以美育代宗教”还是王国维构想的以美育培养“完全之人物”,亦或席勒的以美育促进人身心和谐发展,美育都被赋予了超越自身的政治与社会理想。想要借由美育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抛开一切功利与非纯粹的目的,回归美育本身。“美”是平常、普通又复杂的命题,人类对美的认识与创造历程精彩纷呈,涌现出了一批令人惊叹的艺术品与审美著作。遗憾的是,随着工业化与智能社会的发展,美育逐渐被边缘化,艺术创作也陷入低潮。当前,美育的首要任务是恢复人们对美的认识能力与创造能力,也就是“以美育美”。鞠玉翠教授曾谈到“立美教育”,指出重视日常生活实践中的立美与审美体验,可以大大活化和拓展对美育乃至教育的理解。以美育美,是对美的元认知教育,不论最终美育是为了人格健全、社会和谐亦或教育系统的全面性,学校美育最基本的任务是要培养大众的审美能力,提升全社会的审美标准。生活环境中的每一个元素都包含着设计者的审美认知,因而,学校教育需从各个方面,诸如校园环境、教室文化、艺术活动、美育课程等,开辟出覆盖学生发展全过程的美育实践路径,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只有提升未来社会群体认识与创造美的能力,与我们朝夕相伴的环境才能更加美好。
(二)以美育人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讲述了美育对于人的成长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美育研究史中,学者们最强调美育对人的道德和人格的影响。第一次将美育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纳入学校教育系统中的是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他将教育分为德育、智育、美育三部分;蔡元培提出了“五育并举”概念;杨贤江首次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全人教育。可见,无论何时,美育都是人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只是其地位一直被忽视。“五育融合”体系下的美育,不仅是强调美育不可或缺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必须把美育和德智体劳四育相互融合,同步前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任何贬低、削弱乃至取消美育的行为,都是违反教育规律的。学校教育应形成以美润德、以美激智、以美益劳、以美健体的育人成效。
(三)以美促教
我国的学校教育以智育为主要形式,常给人以刻板、枯燥、单一的印象。而美育是通过艺术形式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形象性。列宁在认识论上的一个重要思想是现象比规律丰富,生活比理论丰富。因此,将审美教育引入文化课教学中,给予枯燥的知识以生机,可以促使学生在愉悦的心理体验下更自如地掌握知识。例如,在教学中,可以书画形式展示诗词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词,体会其意境,从而培养他们鉴赏中国古诗词和山水画的能力。再如,立体几何的学习,同样可以展示毕加索以线条为主要元素的抽象派画作,让学生明白几何图形不只是枯燥的,也有生动的一面,为学生单调的学习生活注入生命力。此外,体育训练中根据具体情境也可以加入舒缓或激昂的音乐,缓解学生训练的疲劳。总之,教育的形式异彩纷呈,不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审美情感的化育和熏陶。
(四)以美创新
美学大师席勒认为,美育是培养人的理性与思维的手段。朱光潜认为,美育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是发展人的个性、激发潜能的独特教育形式。未来的社会是创新能力与科技实力的比拼,而灵活的思维与丰富的想象力是创新必不可少的要素。学校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就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开创多种育人途径,而美育就是一种特别的途径,它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美、欣赏美,从而将智力因素与审美因素在培养过程有机融合,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