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一)社会发展的需要。从新世纪对人的新要求来看,知识经济为人的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的发展不仅提供了可能,也对人的思想品德提出了高要求。因为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来自各方好的或坏的让人眼花缭乱。因此对人的意志品质是一个严峻考验。对学校德育工作而言,对人思想品德的高要求就是充分应用现有的资源开展德育教育,采用多种德育教育形式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成长为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优秀人才。
(二)、当前青少年成长的需要。现今青少年学生在生活和学习的同时,接受了来自不同地方和不同形式的信息,要抵制住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优秀的道德品质。
(三)、学校德育管理的需要。我校开办于1970年,拥有一支思想、业务素质较高的领导干部、教职工队伍,初步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和学风。班主任队伍较为年轻,有干劲,有创新意识。学生来自城乡结合部,较为活跃,有活力,接受新事物快。在新课程的理念下,采用多种形式的德育教育,让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一起参与德育活动,增强体验,形成信念,养成习惯,达到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
二、研究假设:
(一)理论构思: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把学生当成生活的主人,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自己组织实施,积极参与德育实践。从新课程德育教育着眼,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把德育各种形式的活动从学校延伸向社会,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中把自己获得的道德认知内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实现学生品德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主体性理论。
(二)课题的界定:所谓“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的规范,组织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所谓“学校德育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就是在主体性教育的前提下,在学校德育管理和班级建设中,学校、社会、家庭、教师、学生共同开展一系列生动有趣的德育活动,达到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目的。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通过新课程理念下德育教育形式的多样性研究,为班主任的工作,科任教师的教学,学生的自我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借鉴主体性教学理论,与钟祥市的其他课题研究结合起来。通过新课程理念下德育教育形式的多样性研究实验,探索新课程理念下德育教育的发展规律。为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三)教师加强新课程的理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探索德育教育的形式,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品德高尚的优秀人才。
(四)配合学校主体性教学实验和校园文化研究,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促进良好校风、学风上新台阶。
四、研究的主要项目: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新课程理念下学校德育教育形式的研究。通过对新课程的学习,结合我校多年来德育教育形式,研究新课程理念下德育教育形式多样性。
2、中学生主题班会课(即班级德育教育形式)的研究。通过不同阶段开展切合学生实际的不同形式的主题班会,有利于学生的德育教育。
3、新课程理念下学科德育教育形式的研究。将新课程和语文 政治 数学 英语 物理等学科各种的教学特点结合起来,研究各个学科德育教育形式的多样性。
4、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利用网络的文化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教育。
(二)基本策略:
1、以日常德育工作为切入点,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教师教育教学实践和学生德育活动为主体的研究策略。
2、全员参与、点面结合、条块并举,三年一个循环的纵线和每一年级与各学科相交的横线相结合的策略。
3、通过教师不同形式的调查研究和在各个不同教育教学领域的实践,形成新课程理念下的德育教育形式的理论的发展策略。
4、通过各种渠道(学校间的相互交流 论文的发表 网上的交流等形式)交流研究成果和研究心得,完善新课程理念下的德育教育形式的多样性的理论体系的策略。
五、实验步骤、措施:
(一)实验步骤:
实验研究大致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7年3月--2007年10月)
1、科研领导小组成员深入学习有关理论,印发有关资料给教师们学习,统一思想,明确认识,增强研究的自觉性、紧迫感。
2、制定和论证课题实验方案。
3、论证课题价值和可行性,请专家对实验方案进行反复论证,确定学校的德育科研方案。
4、组建研究队伍,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定参加实验的教师、班级。
5、分解课题,确立课题的实施计划。召开开题会。
6、加强实验的宣传,使学生、家长明白试验的目的、意义,更多地给予支持与合作。
第二阶段:方案实施阶段:(2007年10月--2009年10月)
1、 2007.10--2008.4学校德育教育的现状。
2、 2008.4--2008.10学校德育教育形式的初探。
3、 2008.11--2009.10学校德育教育形式的多样性研究。
第三阶段:总结评价阶段:(2009年10月--2010年4月)
1、 整理分析各类资料。
2、 撰写专题和课题研究报告。
3、 组织课题成果鉴定。
(二)实验措施: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负责科研工作的指导、检查以及实施操作。
组 长:杨保珍
成 员: 曹智峰 吕军杰 张永斋 韩俊丽 韩涛 陈焕军 赵志辉 赵立强
2、在学校德育总课题“学校德育教育形式的多样性研究”中,分纵横两条线设立若干子课题。
3、加强管理,确保科研质量。一是组织管理,科研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部署、规划科研工作,审核、论证、筛选、指导课题组工作,评定科研成果,进行阶段性工作小结。二是实施活动过程的管理,科研领导小组要指导各课题组制定实施计划,与学校的日常德育管理结合起来,实施全过程的管理、指导,及时总结,及时纠正。三是资料管理,建立和健全科研档案管理,收集、积累以下方面的材料:计划性资料、基础性资料(研究对象的材料)、过程性资料(个案群体变化、班级变化、教师成果等)、各类活动的资料(图片、音像、文字材料等)。给重点课题组的成员建立专门的档案,力求材料真实、准确、完整、系统、科学,可操作性强,保证科研成果的质量。
六、预期成果:
(一)、 论文
(二)、 结题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