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低年级儿童,抽象思维能力差,好奇心强,无意注意占主体,任何新鲜事物的出现都能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为了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中来,在教学中,我利用了实物投影、小壁虎图片以及头饰等生动形象的教具来吸引学生,让学生从大量形象的感知中,逐步掌握课文的重点、突破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融入角色,体会课文的情感,从而与故事的主人公产生心灵的共鸣。本课是一篇连环画形式的呈现,课文中没有生字注音。本节课的阅读是给以后学生无拼音阅读打下基础。因此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很重要。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加之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量,再加上画面的提示,在阅读过程中应该会比较快的掌握。所以,我在本课教学中主要体现以下两点:
1.灵活采用看图、朗读、做动作、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坚持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针对本文对话多﹑感情色彩浓的特点,加强朗读的指导与训练,使学生品味文中不同角色的不同语气、语调,并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演”,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
1.以读为本,渗透思想教育,训练语感。学生的阅读训练离不开理解,也离不开朗读,两者互为促进,互为补充。因此,教学一开始,让学生带问题读课文,达到初步感知课文的目的。
2.表演进行分角色朗读。分角色朗读是学生最容易进入情感表现自己的一种方式。学生一旦进入角色,情感就被激起,情感与角色交融,就开始了丰富的想象。如在小壁虎与小鱼、老牛、燕子对话时,让学生分角色读,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展示出来。
3.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自学课文。本篇课文中,小壁虎分别向小鱼、老牛、燕子借尾巴是课文的重点段,这三个自然段结构相似,在教学中,我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学习小壁虎怎样向小鱼借尾巴这一段,通过引导学习,总结出学习方法,让学生带着此方法学习后面的内容,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良好学习氛围。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反思
《小壁虎借尾巴》一课,为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课上,我鼓励学生多读课文、多思考、多交流、不时请学生出来讲故事,通过这次授课,我有了很深的体会:
1.古人云:“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只有多读,才能真正地理解课文内容和掌握阅读方法。朗读是学生对课文理解认识的外化表现,因此,朗读应该是带有浓厚个性色彩的,所以在教学中,我没有让学生去模仿老师的朗读,而是让他们自己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对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抒发。在整个朗读过程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课文的特点,分别采取了自由读、领读、齐读、赛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形式,使学生一直处在积极的思维状态而不感到疲劳,同时,不求形式统一,只求学生真正投入。而我自己也不断变换角色:有时是他们的引路人,引导他们把读请求语气的方法讲出来;有时是他们的学习伙伴,和他们一起体验文中的情感;有时是他们的竞争对手,故意暴露出他们平时读书时存在的问题,激励他们读流利,读出感情;有时是他们的学生,引导学生把悟出的感情表达出来。
2.表达是培养学生思维、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了解鱼、牛、燕子尾巴的功能时,这三段内容形式相似,我用“小壁虎爬到了哪儿?看到了什么?说了什么?它为什么没有借到尾巴?”这几个问题帮助学生揣摩文章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法,为说话、写作打下了结实的奠基,并留出时间空间进行扩展阅读,展示老师收集的资料、图片,表达出动物的尾巴形形色色,各有各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个人的喜好自由选择一个内容练习表达。教师创造各种表达的机会,激发学生表达的愿望。这样学生就会乐意表达,而且有内容可说,积累了语言表达方式。
另外,由于结构相同,内容相似,我将第3自然段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在“读—看—想”中,理解小鱼的尾巴是用来拨水的。有了第3自然段的铺垫,我就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第4、5自然段,在表演的过程中积累语言,理解课文。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积累语句,内化语言。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表演给大家看,这样,不但积累了语言,而且理解了课文。
【教材分析】
《小壁虎借尾巴》是教科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它是一篇童话,主要讲了一件小壁虎借尾巴的事,按着小壁虎挣断尾巴、借尾巴、又长出新尾巴的过程来写的,向孩子们介绍了各种动物尾巴的作用。本课是一篇连环画形式的呈现,课文中没有生字注音。本节课的阅读是给以后学生无拼音阅读打下基础。因此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很重要。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加之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量,再加上画面的提示,在阅读过程中应该会比较快的掌握。所以,我在本课教学中主要体现以下两点:
1.灵活采用看图、朗读、做动作、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坚持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针对本文对话多﹑感情色彩浓的特点,加强朗读的指导与训练,使学生品味文中不同角色的不同语气、语调,并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演”,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兴趣。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篇连环画形式的呈现,课文中没有生字注音。本节课的阅读是给以后学生无拼音阅读打下基础。因此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很重要。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加之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量,再加上画面的提示,在阅读过程中应该会比较快的掌握。所以,我在本课教学中主要体现以下两点:
1.灵活采用看图、朗读、做动作、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了解课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坚持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针对本文对话多﹑感情色彩浓的特点,加强朗读的指导与训练,使学生品味文中不同角色的不同语气、语调,并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演”,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及词语,规范书写姿势,会写“爬”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分角色表演这个故事。知道鱼、牛和燕子尾巴的作用,了解壁虎利用断尾巴逃生和尾巴能再生的特点。
3、学会用“看插图、形声字、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猜字。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用“看插图、形声字、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猜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分角色表演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学会用“看插图、形声字、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猜字。
四、课前准备
1.关于本课的多媒体课件。(教师)
2.分小组准备小壁虎、小鱼、老牛、燕子的头饰。(学生)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小壁虎图,问:“同学们,你们对小壁虎有哪些了解?”(壁虎)
2.对!小壁虎吃苍蝇、蚊子,是益虫是我们的好朋友。
3.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有关小壁虎的有趣的童话故事。板书:小壁虎
(二)认读生字,初读课文
1.认读生字
(1)这只小壁虎在哪里?出示“墙角”,提示可以通过看插图来猜“墙”的读音。
(2)猜一猜“蚊子、挣断”可用形声字归类的方法。
(3)同学们谁可以看着插图,用“墙角、蚊子、挣断”三个词讲一段小故事?自己先说一说。
(4)小壁虎没有了尾巴很难过,它就去借尾巴。(板书:借尾巴)
2.请同学们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猜一猜。
3.出示词语。(带拼音)
小壁虎 墙壁 蚊子 咬断 拨水 甩尾巴 赶走 傻孩子 转身 您
(1)齐读。
(2)去掉拼音再读。
(3)开火车读生字。
(4)出示“傻”
同学们你是怎么认识“傻”这个字的,小壁虎借到尾巴了吗?他明明能自己长出新的尾巴,但它却到处借尾巴,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壁虎,所以壁虎妈妈说它——傻孩子。老师就是通过读课文来认识理解这个字的,这也是一种好的识字方法——联系上下文识字,理解字意。
(三)再读课文,表演课文
1.小壁虎的尾巴断了很难看,它爬呀爬,爬呀爬,爬着去借尾巴。
书写:爬
2.分角色朗读小壁虎与小鱼的对话。(教师范读,同桌分角色读)
3.小组自主学习第4、5自然段。
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表演朗读3-5自然段:
4.指导朗读。
假如你是小壁虎,看见小鱼、老牛、燕子,你心里会怎么想?
5.从小壁虎和动物们的对话中你明白了什么?
出示:小鱼用尾巴拨水,老牛用尾巴赶蝇子,燕子用尾巴掌握方向。
6.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心里很难过,他该怎么办呢?(师引读第6自然段。)
7.结果怎样?为什么?
8.指导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
(四)当堂检测
(五)作业布置
布置课后作业——演一演小壁虎借尾巴
板书设计
21、 小壁虎借尾巴
小鱼 拨水
老牛 赶蝇子
燕子 掌握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