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2016年高考文言文阅读强化训练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3 19:59:25
文档

2016年高考文言文阅读强化训练

2016年高考文言文阅读强化训练(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及更始至洛阳,乃遣光武以破虏将军行大司马事。十月,持节北渡河,镇慰州郡。所到部县,辄见二千石、长吏、三老、官属,下至佐史,考察黜陟,如州牧行部事。辄平遣平囚徒,除王莽苛政,复汉宫名。吏人喜悦,争持牛、酒迎劳。进至邯郸,故赵缪王子林说光武曰:“尘粒眉今在河东,但决水灌之,百万之众可使为鱼。”光武不答,去之真定。林于是乃诈卜者王郎为成帝子,十二月,立郎为天子,都邯郸,遂遣使者降下郡国。二年正月,光武以王度君子之腹新盛
推荐度:
导读2016年高考文言文阅读强化训练(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及更始至洛阳,乃遣光武以破虏将军行大司马事。十月,持节北渡河,镇慰州郡。所到部县,辄见二千石、长吏、三老、官属,下至佐史,考察黜陟,如州牧行部事。辄平遣平囚徒,除王莽苛政,复汉宫名。吏人喜悦,争持牛、酒迎劳。进至邯郸,故赵缪王子林说光武曰:“尘粒眉今在河东,但决水灌之,百万之众可使为鱼。”光武不答,去之真定。林于是乃诈卜者王郎为成帝子,十二月,立郎为天子,都邯郸,遂遣使者降下郡国。二年正月,光武以王度君子之腹新盛
2016年高考文言文阅读强化训练(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及更始至洛阳,乃遣光武以破虏将军行大司马事。十月,持节北渡河,镇慰州郡。所到部县,辄见二千石、长吏、三老、官属,下至佐史,考察黜陟,如州牧行部事。辄平遣平囚徒,除王莽苛政,复汉宫名。吏人喜悦,争持牛、酒迎劳。进至邯郸,故赵缪王子林说光武曰:“尘粒眉今在河东,但决水灌之,百万之众可使为鱼。”光武不答,去之真定。林于是乃诈卜者王郎为成帝子,十二月,立郎为天子,都邯郸,遂遣使者降下郡国。

二年正月,光武以王度君子之腹新盛,乃北徇蓟。王郎移檄购光武十万户,而故广阳王子刘接起兵蓟中以应郎,城内扰乱,转相惊恐,言邯郸使者方到,二千石以下皆出迎。于是光武趣驾南辕,晨夜不敢入城邑,舍食道傍。至饶阳,官属皆乏食。光武乃自称邯郸使者,入传舍。传吏方进食从者饥争夺之传吏疑其伪乃椎鼓数十通绐言邯郸将军至官属皆失色武升车欲驰,既而惧不免,徐还坐,曰:“请邯郸将军人”。久乃驾去。传中人遥语门者闭之。门长曰:“天下讵可知,而闭长者乎?”遂得南出。晨夜兼行,蒙霜雪,天时寒,面皆破裂。至呼沱河,无船,适遇冰合,得过,未毕数车而陷。进至下博城西,遑惑不知所之。有白衣老父在道旁,指曰:“努力!信都郡为长安守,去此八千里。”光武即驰赴之,信都太守任光开门出迎。世祖因发旁县,得四千人,先击堂阳、贳县,皆降之。王莽和成卒正邳彤亦举郡降。又昌城人刘植,宋子人耿纯,名率宗亲子弟,据其县邑,以奉光武。于是北降下曲阳,众稍合,乐附者至有数万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传使方进食/从者饥/争夺之/传吏疑其伪/乃椎鼓数十通/绐言邯郸/将军至官属/皆失色/

B、传使方进食/从者饥/争夺之/传吏疑其伪/乃椎鼓数十通/绐言邯郸将军至/官属皆失色

C、传使方进食/从者饥争夺之/传吏疑其伪/乃椎鼓数十通/绐言邯郸/将军至/官属皆失色

D、传使方进食/从者饥争夺之/传吏疑其伪/乃椎鼓数十通/绐言邯郸将军/至官属/皆失色

2、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千石”,汉郡守俸禄为两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因有此称。汉官秩以万石为最高,然后以中二千石,真二千石,两千石,比二千石递降。

B、“大司马”,古代官名。是中国古代对中专司武职的最高长官的称呼,类似于后世的“天下兵马大元帅,现代的“武装总司。”

C、“州牧”,牧之一职,起源极早。传说舜时置天下为十二州,设立州牧,一称州伯,是各个州的行政长官。“州牧”之“牧”就是“放牧”的意思

D、“太守”,又称“郡守”。本系武职,后渐成为地方行政长官。秦行郡、县制,每郡置守。西汉景帝时,郡守改称为太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光武主意安抚官民。代行大大司马职务时,他会见郡守、长吏、三老、下属官吏及部门佐史,考察其政绩并加以罢免或提升。并平反冤案,遣返囚徒

B、光武沉着稳重,临危不乱。客栈小吏怀疑他是假冒的而击鼓时,他谎称邯郸将军到,并从容坐到原位说“请邯郸将军进来”。许久,才驾车离去。

C、光武在南行途中,幸得白衣老头嘱他赶快走。他才日夜兼行,赶到信都,也才有太守任光开门迎接,攻打堂阳、贳县,攻下曲阳的赫战绩。

D、光武生性固执,一般不接受他人的意见。刘元的儿子刘林向光武献策说,赤眉军就在河东一带放出黄河的水来淹灌他们,光武却缄口不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赤眉今在河东,但决水灌之,百万之众可使为鱼。

赤眉军现在河东,只要决开黄河淹灌他们,赤眉百万可成为鱼

(2)门长曰:“天下讵可知,而闭长者乎?”

官长说:“天下大局怎么可预知?能阻拦长者吗?”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仁义礼智信,即儒家核心思想“三纲五常”中的“五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最终聚合为一个核心的价值理念,是中国文化长期发展、传承和选择的结果。

在孔子之前,“仁”“义”“礼”“智”“信”这些术语已经广泛流行,是当时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仁”作为一种品德,最初的含义是“爱亲”,即爱自己的亲人。孔子论“仁”,意蕴丰富,尤重视“爱人”和“忠恕”。“仁者爱人”扩展了“爱亲”,使“仁”突破了氏族的界限,上升成为类社会的一般原则。“忠恕”是仁的具体化。“夫仁者”己欲立而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  雍也》),是“忠”,指主动的推及行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恕”,指出了“为仁由己”的底线。论“仁”的同时,孔子也说“义”。“义”即“宜”。凡合乎道德义理的行为便是“义”,反之便是“不义”。而“礼”,起源于史前初民的宗教祭祀活动,历经数千年传承损益,西周初年周公“制礼作乐”,将其加工改造成了一整套的礼乐制度。孔子主张恢复周代礼乐,同时又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认为“礼”不仅仅是形式化的东西;“人而不仁,如礼何”,强调“礼”应根植于“仁”。孔子讲“礼”时轻其仪重其内的态度,为后来儒家的礼学思想奠定了基调。“智”,即聪明、有智慧。孔子所言之“智”,并非一般所说的小聪明,而是一种道德境界。孟子更是明确地将“智”与“仁”“义”“礼”相提并用,作为君子的“四德”之一。“信”,则是指诚实守约、言行一致的品德,孔子曾多次论及。到西汉武帝时,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谓“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首次将这五者并而论之,称之为永恒不变之道。至两汉之交,“五常”的提法就固定了下来。尽管后世儒家对“五常”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孔子的观点一直是他们阐说的根基。

对“仁”“义”“礼”“智”“信”诸范畴的阐发,体现了儒家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人不仅有自然性,更有道德性,而后者才是人不同于万物的根本,孔子的“仁”、孟子的“四德”、董仲舒的“五常”正体现了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

作为传统中国的一种核心价值观,“五常”摆脱了时空等具体条件的,具有普适性,起到了凝聚民族精神、维系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在中国历史史发展的长河中,各种学说、文化碰撞不断,比如延续两千多年的本土儒、法等学说的对立与斗争,元、清两代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冲突,佛教传入后中华文化与异域文化的冲撞等等。但正是因为有了像“五常”这样的价值理念,中华文明才具有无比强固的凝聚力,能容纳不同的文化元素,将产生于不同生活习俗和社会环境乃至于文明背景差异极大的众多文化融合一起,使其共聚交融于一个极富弹性的文化结构之中。

今天,我们讲“仁义礼智信”,不只是认识它曾经发挥的重要历史作用,还应将它作为宝贵的思想资源,为浇灌当代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提供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理念之一,是儒家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的界定受孔子思想的影响最大

B、“仁”“义”“礼”“智”被合称为“五常”是在汉代,但早在孔子之前它们就己广泛流行,并获得了普遍的社会认同。

C、作为品德的“仁”原意是“爱亲”,而孔子提出的“仁者爱人”,使“仁”突破了血缘关系的界限,上升为人类社会普遍遵守的原则

D、在“礼”的发展历程中,周公是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他将史前留传下来的宗教祭祀活动,加工改造成了整套的礼乐制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家对“仁”“义”“礼”“智”“信”的阐释可能不尽相同,但它们都体现了儒家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揭示了人的道德属性

B、孔子将“仁”视为做人的原则,把“忠恕”当作实现这一原则的具体方式。“忠”和“恕”虽然有异,但都强调将心比心,为人着想。

C、孔子主张恢复周代礼乐,但又认为不能像周代那样只注重玉帛之类形式的东西,而应让礼植根于仁,这种轻义式重内涵的态度对所世影响深远

D、因为有以“五常”为代表的核心价值观的存在,所以中华文明不但没有在与不同文化的冲撞中崩解或变质,反而能将众多文化融汇其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常”观念的聚合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其具体构成来看,孟子的“四德”观应该对董仲舒“五常”观的提出有重要的影响。 

 B、“五常”的“常”是“恒常不变”的意思。儒家学者将“仁义礼智信”视为恒常不变之道,表明他们认为这五个范畴所体现的人的本质属性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性。

C、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充满着不同学说与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其中,以中华文化与异域文化的碰撞最为激烈,也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弹性与包容性。

D、“五常”作为传统中国的一种核心价值观,对构建当代中国的价值体系也有实际意义,比如,能启示我们要以人为本,传播爱心,恪守底线、重视诚信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风景树

当二货提着两瓶好酒店,去看几年没有来往的幺爷时,一村人都把脖子抻得像大白鹅似的。

“砰—砰”,幺爷院里突然传来两声玻璃的爆响。

不一会儿,二货跑出门,脸紫得像茄子:“你个老东西,就跟树过一辈子吧!”

一村人都明白,爷俩一定是为卖银杏树的事杠上了。

据幺爷讲,这棵银杏树是他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栽下的。只听这银杏湾的名字,就知道它早已是一村人的风景了。

夏日,郁郁葱葱的树冠,犹如一把绿色大伞,撑起一片阴凉。一村老少,便惬意地坐在树下,大人随意闲聊,小儿绕树嬉戏。

待到深秋,树下便是一地金黄。村人就检拾回去,好生收藏。有长癣生疮的,熬水一洗;有破皮流血的,揉碎一按;有血高晕眩的,泡茶一饮,于是,常有人谢幺爷。他听了,一摆手:都是托先人的福哩!

眼下有人出高价,要买幺爷这棵银杏树。谁呢?就是村长大军。

大军原本在城里开公司,当老板。后来作为有经济头脑的能人,被招贤回乡,当上了村长。

大军一上任,立即带来一个致富项目:卖风景树。

所谓风景树,就是是漫山遍野的松树、柏树、杉树什么的。只要连根刨起,缠上草绳,运到城里一栽,就变成城里人的风景了

一时间,寂静的山林里,野鸡惊飞,山兔乱窜。

再聚到银杏树下,村人的话题便出奇地一致:谁谁卖了多少棵树,谁谁挣了多少钱正说得热闹,一直闷坐一旁的幺爷,冷不丁冒出一句:“一群败家子”

村人面面相觑,然后讪着脸,散去了。

银杏树下,便陡然冷清了许多。

大军却常来,尽管问候十句,幺爷也难“嗯”上一声。

一天,大军神秘地压低声音:“幺爷啊,有人想买银杏树,给你出这个价--”他乡 开巴掌,五个手指伸到幺爷脸前。

幺爷吧嗒着烟,又去看天。

“这样吧,再加一千”。

幺爷站起身。

“七千,七千怎么样?不能再高了。”

幺爷终于开口了:“先回家问你爹,看你有没有祖宗。再去问你娘,看你是吃奶长大的,还是吃屎长大的”

大军狠狠地朝银杏树踹去,旋即又龇牙咧嘴地抱脚乱跳。

这事让二货老婆知道了,脚下跟脚地赶到大军家里。讲好一万元的价钱后,她一个电话,把在外打工的二货连夜叫了回来

这一天,幺爷正坐在树下打瞌睡。大军来了,板着脸说“我代表村委会正式通知你,咱们村最近招商引资了家化工厂,需要拓宽进村公路—这棵银杏树在规划线上,要限期移走,否则将采取强制措施”

幺爷“霍”地站起身:“你敢”

大军冷笑道,我是不敢,但是上级领导敢。招商引资是头等大事,天王老子也要为它让道。

没几天,施工队果真开进山来。

看着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一村人热血沸腾。就连蹲在茅坑上,也不忘拿根树棍,在地上划拉着征田补偿款的数目。

至于幺爷有多少天没出院门了,恐怕只有村医才清楚。

等再出门时,一向硬朗的幺爷,竟然拄起了拐杖。他锁上大门,颤巍巍地出了村子。

几天后,幺爷回来了。

再过几天,幺爷又走了。

当公路一步步向银杏树逼近时,又是拍照,一脸的兴奋。

村人先是疑惑地张望,恍然后便一下子围过来:哈,幺爷要卖银杏树了!

正在打牌的二货老婆,把麻将一推,反穿着鞋跑过来,嘴里直嚷:“卖多少钱?卖多少钱啊?”

来人笑了:“多少钱?无价之宝!我们是文物局的,专门来登记保护这棵树活化石的”

气喘吁吁赶来的大军,张着嘴巴,半天没换过一口气来。

幺爷走的时候,正是深秋。

杜医像往常一样,背着药箱,过来给幺爷挂药水。因为工厂刺鼻的怪味,幺爷一直咳嗽不止,远远就能听见。今天却异常安静,安静得让人心慌。

村医喊着幺爷,急急地推开院门。

当二货老婆打着哈欠过来时,村医拿出一张纸,是幺爷提前交给他的遗嘱:死后遗体火化,骨灰撒在银杏树下

安葬骨灰的那天,来了许多人,有领导,有记者。因为幺爷是全县第一个自愿火化并树葬的农民。

银杏树下,面对镜头,大军侃侃而谈,谈在自己的带领下,银杏湾取得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涌现出了田有根这样的村民典型    最后,领导把装有奖金的红包,递给死者家属。就在二货还在的当儿,二货老婆从后面伸手抢过来,捏了捏,嘴角不由往上一翘。当发现镜头正在对准自己时,便用手捂着脸,大声悲号:“我的亲爹啊,您咋舍得抛下我们走了啊”

树葬的小坑挖好了,装骨灰的布包缓缓打开。大军抢在镜头前捧起一把骨灰,边撒边念叨:“幺爷啊,咱银杏湾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您老就安心地去吧。”

“噼噼啪啪”为幺爷送行的煤竹,在银杏树下,骤然响起。一树的银杏叶,簌簌而下,如同漫天的纸钱,飘撒在幺爷的骨灰上。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野鸡惊飞,山兔乱窜”生动形象地呈现了野生动物们受到惊扰慌乱逃窜的景象,以小见大,表现了“卖风景树”这一项目给当地自然环境带来的影响。

B、村医是小说中的次要角色,但作用不可小视,他在幺爷生病期间对幺爷的悉心照料,与二货夫妇对待幺爷的无情无义形成了鲜明对比

C、在幺爷的葬礼上,二货老婆“捏了捏”奖金约包,“嘴角不由往上一翘”,看到镜头对着自己,马上又“悲号”起来,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她的见钱眼开、冷漠虚伪

D、病重的幺爷独自一人生活,死在家里也没人知道,生前寂寞,临终凄凉,葬礼上却热闹非凡,这种对比有力地讽刺了与会领导和记者的作秀行为

E、小说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从二货游说幺爷卖树,到大军利诱、威胁幺爷卖树,到幺爷找来文物局保下银杏树,到幺爷去世、大军表功等,事件繁多却有条不紊。

2、小说中幺爷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①倔强刚直,意志坚定。幺爷坚决守护古老的银杏树,面对儿子的情感拉拢和村长的利诱威逼,没有丝毫破坏而动摇妥协。②有眼光,有远见。幺爷为乡村环境被契坏而痛心,斥责村长的见利忘祖,斥责村人卖树求富的“败家子” 行为。③冷静睿智。在施工队强行推进,银杏树面临毁灭之际,幺爷借助文物局的力量,保护了银杏树。④思想开明。幺爷是全县第一个自愿死后火化并树葬的农民,是一个摒弃了传统丧葬观念、有环保意识的人。

3、“银杏树”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①银杏树是贯穿全文线索。小说从二货提酒去幺爷家游说卖银杏树一事写起,以村长大军与幺爷围绕银杏树展开的较量为主要情节,以银杏树叶飘落在幺爷骨灰上收尾,银杏树贯穿于小说始终,是各方矛盾的焦点。②银杏树是小说抒情的载体。小说五六七三段对银杏树的描写,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突出了银杏树在村人生活中的意义;小说最后一段描写银杏树叶如漫天纸钱飘撒在幺爷骨灰上的动人景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达了对幺爷的哀思。③银杏树衬托了幺爷的形象。银杏树古老而充满生机,用自己的阴凉和金黄的树叶给村人以庇护,就像幺爷年高而睿智,为守护银杏树、守护乡村的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而斗争不止。④银杏树是乡村传统文明的象征。银杏树历史悠久,是先人给矛后人的荫庇,也是质朴、和谐、宁静的乡村文明的象征。

4、村长大军是小说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请结合他的种种表现,谈谈你对他的看法。(8分)

答:①在城里开公司当老板的大军被招贤顺乡当了村长,为村民带来风景树这一项目,还招商引资兴建化工厂,带领村人走上致富之路,这说明他有经济头脑,善于发现商机,能帮助村人致富。②但为谋取眼前的经济利益和章彰显个人政绩,大军不惜牺牲乡村的自然环境和村民的健康,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威胁到村人的健康,这说明他唯利是图、目光短浅。③大军在利诱幺爷卖掉老银杏树遭拒后,就用“上级”“招商引资是头等大事”,不移走就“采取强制措施”等压服、威胁幺爷,把幺爷逼得生了病,他处理矛盾的方式可谓简单粗暴、蛮不讲理。④幺爷的葬礼上,大军不顾当初利诱威逼幺爷卖掉银杏树、不惜毁掉杏树这些事实,在媒体面前故诈姿态,吹嘘“政绩”,可谓虚伪矫情、厚颜无耻。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窗昏晓送流年

2015年6月14日,北京的天空澄碧如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著名文艺理论家童庆炳离去了。

先他而去的妻子曾恬曾在文章中这样描写自己的老伴儿:“他一直是个努力型的人……他在10年前就为自己的退休生活画了蓝图:写哪几本学术书,写哪几本小说,上午工作几个小时,下午工作几个小时,写的书名叫什么……也说退休后要加强锻炼,一周多爬一次香山,等等。他说,人如果有工作做,又有能力做,是福气;人若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而且能有创造性地做,那就是人生的大享受,是大福气。”

20世纪80年代后期,北师大文艺学学科创始人黄药眼先生去世,文艺学学科遭受重创。危难之中,童先生辞去研究生院副院长一职,回到文艺学教研室担任学科带头人,与程正民老师一起带领一批中青年学者,使北师大文艺学学科走出低谷,并跻身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国家重点学科。

与他一起奋斗的学生们都记得被称为“四大战役”的学术创新活动:1986年到1992年,完成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中西比较文论研究”,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西比较诗学体系》上下卷,这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中西比较诗学著作;1990年到1994年,完成国家社科“85规划”重点项目,“文艺心理学研究”,“心理美学丛书”由百花文艺出版社陆续出版;1993年至1994年,撰写出版具有开拓性的“文学丛书”和“文艺新视角丛书”;1990年到1997年,编写出观念更新的《文学理论教程》等教材,至今仍被国内高校广泛采用。

“团队学术成就的取得,靠的正是坚硬如钢的顽强意志、毅力。北师大文艺学学科正是先后凭借黄药眠先生和童庆炳先生两代统帅的统领,建设起了全国学界独树一帜的文艺学学派。”时为北师大中文系教授的王一川说。

童先生在学术通达开明,善于包容不同的见解,是学界素来称道的。他常常告诉学生,外来的新思想、新观念没有什知可怕的,千万不要视若洪水猛兽,关键是开放而有自己的主见,容纳新知而又有消化之功。

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文学组首席专家,童庆炳曾诚恳地指出,现在的文学理论界有种风气,认为西方的理念一定比中国的高明,因此不加辨别地搬用、套用西方理论,直接造成很多文章内容空洞,下定义者和推论者多,分析现实、讲道理者少,这不可取。西方文化传统、社会环境等与我们有很大差异,我们可以有所借鉴,但绝不能照抄。

作为作家型的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出版过两篇小说《生活之帆》和《淡紫色的霞光》。1988年,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与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联合开设了首届文学创作研究生班,童庆炳不仅担任了总导师,还为学生研设了“创作美学”课程。在某种意义上,这也得益于童先生作家与理论兼备的特殊身份,也是他将文艺理论与创作实践结合起来的一次富有成效的实践。

在中国当代文坛,作家通常不把文学理论家当回事,理论家一般也对作家不服气。但在童先生看来,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是认知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前者是理性的、逻辑的,后者是审美的、直感的,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它们的合作,有助于推动彼此向更高水平发展。越是名作家的创作就越需要严格的批评,因为他们的作品影响很大,读者对他们期待很高。所以评论家不仅对艺术负有责任,而且对社会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评论家必须拥有自己的文学理念、生活信念和社会理想。

多年之后,人们还不时回忆:他学识渊博,授课深入浅出,流畅而不急切,精细而不烦琐,理性而不艰涩,论点阐释必结合实例分析,追根溯源之后又有理论提升。虽然是理论课,他却有许多贴近生活的比喻,他的声音回旋于静空,在学生们的心里形成共振。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这是启功先生赠给童庆炳先生的墨宝。窗外绿树成荫,窗内书香迎面。想必,童先生是欢喜的。在另一个世界里,他依然会延续这样的日子。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在文章的第四自然段,作者不厌其烦地列举了童庆炳及其学术团队在二十世纪十年代陆续推出的一系列著作,具体而充分地表现地他们在学术上取得的成就(2分)

B、童庆炳认为西方的文学理论并不比中国的高明,他对当时的文学理论界照抄照搬西方理论的风气提出了批评,认为我们应该根据国情对其适当借鉴。(1分)

C、文章引述童庆炳的妻子曾恬对丈夫的描写和北师大中文系教授王一川对童庆炳的评价,侧面表现了他的精神品质和学术贡献,丰富了文章的写作角度(3分)

D、针对当时作家和文学理论家互相帮助轻视的现象,童庆炳认为,评论家对艺术和社会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这个角度来看,评论家应该比作家具备更高的素质。

E、“一窗昏晓送流年”是对童庆炳学者生活的诗意描述,但其中也流露出流年易逝的感慨,表达了对一代学术泰斗离世的深深惋惜之情。

2、童庆炳为把北师大文艺学学科建设成全国学界独树一帜的文艺学学派做出了哪些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答:①临危受命,带领北师大文艺学学科走出低谷,迅速发展。在北师大文艺学学科遭受重创之际,童先生辞职回到文艺学教研室担任学科带头人,带领同仁逐步将该学科发展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国家重点学科。②带领北师大文艺学科的师生们完成了一系列的学术创新活动,取得了卓越的学术创新的“四大战役”,出版了一系列文艺学著作,质量高,影响深广。③兼收并蓄,创建了独特的文艺学理论体系。童庆炳从多角度完善以“审美特征”为中心的文学思想,创建了一个以审美为核心的文艺学理论体系,为建设全国学界独树一帜的文艺学学派做出了巨大贡献。

3、童庆炳“作家与理论家兼备的特殊身份”对他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对教学实践的影响:①开设首届文学创作研究生班,担任总导师并开设“创作美学”课程,使许多作家从中获益。②使他的文学理论课理论与实例结合,深入浅出,流畅生动,容易引起学生共鸣。

对理论研究的影响:①使他能更加客观辩证地认识理论研究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他认为两者是认知世界的不同方式,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相互合作能彼此促进。②使他对评论家的责任有更加充分认识。他认为评论家不但要对艺术负有责任,而且要对社会负责,必须拥有自己的生活信念、社会理想和文学理念。

4、童庆炳在文艺学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6分)

答:①喜欢自己的研究工作。童先生认为人若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而且能人创造性地做,那就是人生的大享受、大福气。他计划退休这后,仍要继续研究、著述。②薪火相伟,团队合作。在童先生之前,黄药眠先生已经为北师大文艺学学科的发展做了奠基性的工作,童先生统领文艺学学科之后,又有一批共同奋斗的教师学生,形成了一个意志顽强、卓有成效的研究团队。③致力于学术创新。在他统领北师大文艺学学科期间,带领师生开展了被称为“四大战役”的一系列具有创造的工作;对西方的文学理论,从不照搬照抄。④通达开明,善于包容不同的见解。他的研究涉及多个领域,视角多样,善于兼收并蓄,将古今中西的各种文学理论会贯通,并在此基础上创立自己的文学理论体系⑤文学理论家与作家的双重身份,使他的理论研究能联系实际。⑥努力勤勉。他妻子评价他是一个“努力型”的人,启功先生赠送他的诗句“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也赞美了他常年刻苦读书钻研的精神。

文档

2016年高考文言文阅读强化训练

2016年高考文言文阅读强化训练(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及更始至洛阳,乃遣光武以破虏将军行大司马事。十月,持节北渡河,镇慰州郡。所到部县,辄见二千石、长吏、三老、官属,下至佐史,考察黜陟,如州牧行部事。辄平遣平囚徒,除王莽苛政,复汉宫名。吏人喜悦,争持牛、酒迎劳。进至邯郸,故赵缪王子林说光武曰:“尘粒眉今在河东,但决水灌之,百万之众可使为鱼。”光武不答,去之真定。林于是乃诈卜者王郎为成帝子,十二月,立郎为天子,都邯郸,遂遣使者降下郡国。二年正月,光武以王度君子之腹新盛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