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导入(了解名士)。
时光如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
中华历史五千年,曾出现过许许多多名人志士、英雄豪杰!然而,时光就像江河一般流逝,多少叱咤风云的人物随着时间的推移,朝代的变迁逐渐被后人遗忘,就像大浪淘沙,不留任何痕迹。然而,也有一些俊杰之才,尽管时过境迁,仍然青史留名,为后人称赞。今天,我们就要认识一位历史上的俊杰——王戎
(板书)学习“戎”:“十”表示盔甲,“戈”表示兵器这个字就表示战争、战斗。介绍:王戎是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竹林七贤”之一。在《世说新语·任诞》中记载,“竹林七贤”就是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的七个了不起的人。王戎是“竹林七贤”中最年轻的一位,王戎作为竹林七贤中年纪最小的一位,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王戎的小古文。板书课题。
二、理解课题
1、老师范读题目。听老师读题目,注意老师的停顿。
2、从老师的朗读中,故事的主人翁是谁?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是啊,恰当的停顿能够让我们读清楚题目的意思。
3、齐读课题。
3、初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1、下面,我们就走进这一则短小的故事。认识认识这位俊杰之才!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出示课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1-2名)正音
3、我们读古文,不仅仅要读正确,读通顺通常要讲究一定的节奏。在学《精卫填海》时,老师画好了停顿符号供大家朗读,那么学习这篇小古文,就请大家自己画停顿符号,请大家看学习要求:
出示:(1)根据文下注释试着理解小古文,在理解的基础上画停顿符号。
(2)画好停顿后自己读一读。
4、出示课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说一说,你们是怎么划分停顿的?
4、
5、走进故事
看来,同学们对于在哪里停顿,有着各自不同的想法。这样很好,这代表你们很会思考。然而哪一种停顿才是恰当的呢?我想只有我们真正理解了,才能读出恰当的停顿,读出其中的味道,下面,我们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讲故事:在王戎七岁这一年,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这就是文中的——
(出示)“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1、谁愿意为大家朗读这一句?
2、你读得很流利,看来你很了解这一句。如果你就是当时的王戎,你会邀请多少小伙伴一起玩耍?
(预设:A、“王戎”邀请一位伙伴;但总感觉少了些什么?你们知道少了什么吗?
B、“王戎”邀请若干个伙伴;你为什么会邀请这么多人?)
原来,“诸小儿”就是许多小孩子的意思,“诸”表示数量多。
3、理解了这个词,我们知道“诸小儿”三个字在读的时候应该连起来读。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一句,出示: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4、句子当中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词“尝”,这个字表示什么意思?你是如何知道的?(注释)是啊,在《精卫填海》中,我们就知道注释是帮助我们学习小古文的重要方法。既然学了,我们就要学好,请同学们把这个注释写在文中“尝”的下面,在字里行间做相应的笔记能够更加有效地帮助我们学习这个词。(板书,写注释)
“尝”是个生字,注意写的时候,短竖居中重心稳,一点一撇紧相连,秃宝盖要写扁。请自己写一遍。这个字表示曾经,就相当于我们讲故事常说的“有一天”。那这一句究竟该在哪里停顿呢?
出示: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指名读,齐读。
6、小结:原来,我们只有真正理解意思了,才能够恰当地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有一天,王戎在与小伙伴游玩的时候,看到了什么场景?
1、出示李子树图片;
2、出示:看
3、学生:看到了李子树:出示:道边李树
4、这些李树怎么样?出示:多子折枝。
2、谁能读好这一句?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指名读。
3、这些李子是长在路边的,不像果园里有专门的果农守护,也不想自家庭院里有主人看护,那这意味着什么?(没人管,随意采摘),而且这李子密密麻麻挂在树上,都把树枝压弯了,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样?
出示“诸儿竞走取之”。
(1)出示鲜艳欲滴的李子图,谁想来摘一摘?
预设A:学生慢慢走过去摘:他们走过去摘李子,这样演对吗?哪里不对?(出示竞走)
预设B:你为什么要跑?你为什么跑得这么快?你为什么要挤到前面去?这就是“竞走”
(出示竞走)
(2)一群小朋友争着跑过去,就是——(出示)“诸儿竞走取之”。
那该如何断句子呢?(出示“诸儿\\竞走取之”)把这句话奖励给这几位踊跃上台表演的同学读;
3、他们跑过去做什么?(摘李子)这一句当中哪里有李子?
(原来这里的“之”就代表李子,这就叫“指代”。以前我们在《精卫填海》学过“炎帝之女”中的“之”代表“的”,在这篇课文表示文章前面出现过的李子。)
4、读好这句话:诸儿\\竞走取之 全班齐读
故事继续:是啊,看到这样诱人的果子,又是在路边的,可以随意采摘,小朋友们谁会抵得住这样的诱惑?于是他们争着抢着去。这个画面真有意思!但更有意思的是什么?
出示“戎不动”。
1、这是什么意思?(王戎站着不动)这是两幅对比非常鲜明的画面,为了突出这个对比的画面,文中多了一个字,你们知道是哪个字吗?(理解“唯”:只有)放到原文我们该怎么读?
2、揣摩王戎的动作,神情,我们再来表演一次!谁来当王戎?
3、你摘了李子回头一看,发现王戎一个人待在原地不动,你想对王戎说什么?你们呢?
4、是啊,我们都很好奇,你为什么不去摘李子呢?
出示:“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1、“而”在这里表示但是,我们可以在这里进行停顿。
2、你怎么知道这句话就是王戎说的?课文中有没有词语告诉你?
3、出示“人问之,答曰”,这里的“之”指的是什么?
预设A:问王戎(问王戎什么?)
预设B:问王戎为什么不取道旁李。(非常好,你会把这一个“之”字补充成一句话,让句子的翻译显得更加通顺。)
师小结:在理解文言文时,我们要学会用补充的方法,把话说完整。(板书:补充)
4、王戎为什么说这是苦的李子呢?
如果路边的李子是甜李,又是任人采摘,那树上一定无子
可现在路边的李子很多,说明无人采摘,那就可以判断树上是苦李
5、你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这个道理?
6、王戎才7岁,但是观察入微,思维灵活,难怪注释中介绍他是——自幼聪慧!(点下划线“自幼聪慧”注释)
7、聪慧的王戎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怎样的语气?从哪一个地方看出这种自信?(点红“必”)。读好王戎的自信。出示“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指名读。
光听王戎说还不够,正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出示:取之,信然。
1、这里的之,表示什么?(李子)只要取下来就知道这李子苦不苦吗?文中省略了品尝的过程,你能用刚刚学的“补充”的方法把缺失的部分补充完整吗?出示:取之, ,信然!(尝之)
2、小结“之”:真了不起,你们都会运用文言词“之”了。“之”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极高,单单在我们这篇不足50字的小古文中,就出现了三次:
出示:A 诸儿竞走取之 (李子)
B 人问之(这件事)
C 取之(李子)
可见,文言文的语言真的是妙趣横生!理解了文意,相信同学们的朗读肯定会有所进步,我们再把文章齐读一遍。
出示: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2、同学们读得韵味十足!此时,你觉得王戎是一个怎样的人?
3.既然我们学的文言文,你能用文言文的形式来夸夸这位青史留名的俊杰之才王戎吗?
4.出示:王戎,真乃 者也!
5、光是口头夸夸王戎还不够,我们还要记住这个了不起的王戎,你能根据原文的语句填空吗?让我们来填一填:
出示: 王戎( ),尝( )。看( )多子折枝,诸儿( ),唯(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 ),此必( )。”取之,( )。
三、拓展
这篇故事就选自《世说新语》,这本书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写的,它在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书中有许多小故事,历经千年,依然鲜活生动。“孔融让梨”“王戎识李”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小故事。
我们再来看一则,出示
魏明帝 于宣武场 上断 虎爪牙,纵④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攀栏⑤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⑥。戎湛然⑦不动,了无恐色。
【注释】
魏明帝:魏文帝曹丕的长子。 ④纵:让
宣武场:演武练兵的场所。 ⑤承间:趁机会。颠仆:跌倒。
断:隔绝。 ⑥辟易颠仆:因退避而摔倒
⑦湛(zhàn)然:形容镇定的样子。
1、你从哪些地方能看出王戎聪敏过人?
《世说新语》还有许多关于王戎的故事,大家课后自己读一读,全面认识这位少年英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