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产生了两个明显不同又相互交错的话语空间;一个是官方的话语空间,主要以官方大众传播媒体为载体;一个是非官方即民间话语空间,主要以互动新媒体等传播渠道为载体。后者的快速发展,日益与前者融合,交互作用,改变了的传播格局和形成机制,重塑了中国社会的生态,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地位日益凸显,作用不可忽视。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革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社会公众参与国家公共事务管理、表达个人思想、态度、甚至对各种社会现象不满的诉求意愿越来越强烈,互联网日益成为社会的放大器。网络话语权的增大,使得负面新闻的杀伤力也随之放大。
新媒体时代,数字化、网络化、即时化、互动化的特征,快速的影响和改变了社会的生成模式,舆情传播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传播主体多元化。这是一个人人都有的麦克风,个个都是发言人的时代。据统计,新浪微博用户有4亿多,每天发布微博总量达1.2亿条,新浪首页新闻1小时有几百万的浏览量,一条有份量的新闻,瞬间会被数万家乃至数十万家网站自动抓取、自动转载。。。据介绍,到2012年年中,中国的手机上网人数第一次超过了PC上网人数。摩根士丹利分析师季卫东说:“这是中国互联网行业一个主要分水岭。”众多的网民表达了自己意愿、情感、思想甚至诉求的愿望日益强烈,互联网良好的互动性进一步强化了多样化传播主体的积极性,有些话题常常会在主流媒体的参与下放大成为公共话题,成为形成和影响社会的一种重要力量。
(二)传播内容海量化。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海量的信息得到充分的体现,伴随着搜索引擎技术不断更新换代,文字、音频、图片、播客、微博等搜索功能的不断创新和扩充,使工作在海量信息在为人们工作、生活、休闲、娱乐提供极大的便利的同时,也为一些非理性甚至不负责任的言论提供了生存空间,并成为了某些抢发新闻的小众化媒体的新闻源头。
(三)传播节点碎片化。新媒体时代,任何一个网民都是有可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事件的报道者。智能手机的普及,更让大众麦克风随时随地地现在直播变成现实。新闻发布的大众化,使得信息呈碎片状分布,同一件事有成千上万的网民按照各自的观点分别发布消息,再加上众多的转发和评论,发展呈网状扩散,加剧了信息的碎片性。
(四)传播方式群际化。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海量信息和传播渠道急剧增多,多向传播,多点互动,移动获得,移动表达,即时传播,即时分享,并且呈现“点对群”、“群对群”的特点。这些网络化、立体化、群际化的传播方式,显现了极强的群际传播特点,既是各种信息、思想、观念、看法、意见、思潮的集散地,也成为了个别单一话题的放大器,对社会公众的态度、认知与行为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五)传播过程互动化。网民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表达欲望,借助新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