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陕西省商南县高级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3 20:02:15
文档

陕西省商南县高级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模拟试题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纯粹”觅得“好声音”张颐武最近,《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既赢得了诸多关注和好评,也引发了对于选手身份、经历等方面的争议。好评和争议交错,热播和分歧共存,这其实是中国近年来选秀文化发展变化状况的折射,也是中国电视文化新的变化的投影。《中国好声音》之所以一出现就引发轰动效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力求超越粉丝和明星的关系,不靠选手搞噱头,不靠评委博出位,也不靠庞大阵势的粉丝
推荐度:
导读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模拟试题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纯粹”觅得“好声音”张颐武最近,《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既赢得了诸多关注和好评,也引发了对于选手身份、经历等方面的争议。好评和争议交错,热播和分歧共存,这其实是中国近年来选秀文化发展变化状况的折射,也是中国电视文化新的变化的投影。《中国好声音》之所以一出现就引发轰动效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力求超越粉丝和明星的关系,不靠选手搞噱头,不靠评委博出位,也不靠庞大阵势的粉丝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模拟试题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纯粹”觅得“好声音”

                                   张颐武

最近,《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既赢得了诸多关注和好评,也引发了对于选手身份、经历等方面的争议。好评和争议交错,热播和分歧共存,这其实是中国近年来选秀文化发展变化状况的折射,也是中国电视文化新的变化的投影。

《中国好声音》之所以一出现就引发轰动效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力求超越粉丝和明星的关系,不靠选手搞噱头,不靠评委博出位,也不靠庞大阵势的粉丝投票,而是着力于音乐的专业性,力图回到尽可能纯粹的音乐的本质,力图让“好声音”成为唯才是举最重要的砝码。让刘欢、那英这些当代流行歌坛最有声望的音乐人来指点新人,依据好声音来收徒,而选手也可以选择导师,进入音乐专业领域深造从而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既不同于让年轻人成为粉丝热捧的超级明星,也不同于让普通人在舞台上一展即毕的走过场。这其实是从普通人中选择真正的“好声音”,让他们得以成为好的歌唱家、艺术家,让选秀不再是一下子就实现梦想,也不是仅仅展现梦想,而是让梦想通过一个专业的路径和较为严谨的程序得以延伸,最终成为一个职业生涯的选择。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长期的学习努力,节目正是在这一点上赢得了公众。

今天的“80后”、“90后”处在竞争激烈,生活和事业发展的压力较大,而自身的适应和抗压能力相对较弱的矛盾之中。一举成名的冲动、展示自我的激情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路径,正是青年一代的焦虑所在。选秀节目尚未从这一方面加以具体的指点,青年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望在《中国好声音》中却得到了展现。这很像是一个音乐的职场节目,对于激励青少年更好地学习,更艰苦地磨练,给他们提供更加积极向上的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所标举的脚踏实地实现梦想的路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正面和积极的价值观。这里不是梦想止步之处,也不是梦想瞬间实现的地方,而是一个走向梦想实现的起点,一个修业和锻炼的开始。幸福感来自奋斗和梦想的力量,而这一切都在公平和公开的程序中进行,这是节目具有魅力的地方。

但这个节目引起的质疑也值得反思。尤其是几位选手的经历描述引发了一些争议,这其实说明,这些年来公众对于诚信的要求有了更严格的标准,也要求电视节目应该有更严格的自律,使得出现在屏幕上的选手更为真实。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曾经相当盛行的“托儿”或者胡乱编造情节的状况,因为大家越来越明白,诚信的缺失造成的损害和冲击是社会无法承受的。只有诚信,社会才能向更高处进发。年轻一代所需要的是更真实的人生的反映,而不是戏剧化的表演。这其实也给这个优秀的节目一个更为苛刻的要求。只有更加真实,让每一个选手的过去都经得住追问,节目才可能赢得更多的观众。因为只有真实的人的努力和梦想才有价值,这是对“纯粹”的另一意义指向,也凸显了今天社会的必然要求。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2年8月7日,有删节)

1.下列关于《中国好声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好声音》的出现赢得了诸多关注和好评,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公众的这些争议值得反思,引起争议之处需要改进。

    B.《中国好声音》一出现就引发轰动效应,是因为它邀请了刘欢、那英这些当代流行歌坛最有声望的音乐人参与到节目中来。

    C.《中国好声音》让年轻人的成为好的歌唱家、艺术家的梦想能够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长期的学习努力,因而赢得了公众。

    D.选秀节目对“80后”、“90后”青年一代的焦虑未加具体的指点,《中国好声音》展现了青年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好声音》一出现就与众不同,它不靠选手搞噱头,不靠评委博出位,不靠庞大阵势的粉丝投票,而是着力于音乐的专业性。

    B.《中国好声音》像是一个音乐的职场节目,它所标举的脚踏实地实现梦想的路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正面和积极的价值观。

    C.《中国好声音》里的选手们一旦凭借舞台上优异的综合表现成为刘欢、那英的学生,就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D.这些年来公众对干诚信的要求有了更严格的标准,因此《中国好声音》中几位选手的经历描述因不够真实就引发了一些争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好声音》从普通人中选择真正的“好声音”,让他们的梦想通过一个专业的路径和较为严谨的程序得以延伸,最终成为歌唱家。

    B.今天的青年一代处在竞争激烈,生活和事业发展的压力较大,而自身的适应和抗压能力相对较弱的矛盾之中,这是他们焦虑的原因。

    C.标题中的“纯粹”一词在这篇文章中有两个意义指向一是《中国好声音》寻求音乐的本质;二是选手们的真实、诚信。

    D.选手们的经历更加真实,他们的过去都经得住追问,只有这样,《中国好声音》这个优秀的节目才可能赢得更多的观众。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19分) 

朱博字子元,杜陵人也。家贫,少时给事县为亭长,稍迁为功曹,伉侠好交。是时,前将军望之子萧育、御史大夫万年子陈咸以公卿子著材知名,博皆友之矣。陈咸为御史中丞,坐漏泄省中语下狱。博去吏,间步至廷尉中,候伺咸事。咸掠治困笃,博诈为医入狱,得见咸,具知其所坐罪。博出狱,又变性名,为咸验治数百,卒免咸死罪。咸得论出,而博以此显名。

迁冀州刺史。博本武吏,不更文法,及为刺史行部,吏民数百人遮道自言,官寺尽满。从事自请且留此县,事毕乃发,欲以观试博。博心知之,告外趣驾。既白驾办,博出就车见自言者,使从事明敕告吏民:“欲言县丞尉者,刺史不察黄绶,各自诣郡。欲言二千石①墨绶长吏者,使者行部还,诣治所。其民为吏所冤,及言盗贼辞讼事,各使属其部从事。”博驻车决遣,四五百人皆罢去,如神。吏民大惊。后博徐问,果老从事教民聚会。博杀此吏,州郡畏博威严。

迁琅邪太守。齐郡舒缓养名,博新视事,右曹掾吏皆移②病卧。博问其故,对言:“惶恐!故事,二千石新到,辄遣吏存问致意,乃敢起就职。”乃召见诸曹吏书佐及县大吏,选视其可用者,出教置之。斥罢诸病吏,白巾出府门。郡中大惊。其折逆人如此。视事数年,大改其俗。

迁廷尉,职典决疑,当谳③平天下狱。博恐为官属所诬,视事,召见正监典法掾吏,谓曰:“廷尉本起于武吏,不通法律。然廷尉治郡断狱以来且二十年,亦独耳剽日久,三尺律令,人事出其中。掾吏试与正监共撰前世决事吏议难知者数十事,持以问廷尉,得为诸君覆意之。”正监以为博苟强,意未必能然,即共条白焉。博皆召掾吏,并坐而问,为平处其轻重,十中。官属咸服博之疏略,材过人也。每迁徙易官,所到辄出奇谲如此,以明示下为不可欺者。                                      

(节选自《汉书•薛宣朱博传》)

 【注】①二千石:指郡太守。②移:旧时公文的一种。③谳(yàn):审判定罪。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以公卿子著材知名                著:显著

 B、博本武吏,不更文法             更:更改

 C、咸得论出,而博以此显名         论:论罪,判定罪行

 D、正监以为博苟强                 强:逞强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朱博办事“奇谲”的一组是(3分)

(    )

 ①博去吏,间步至廷尉中,候伺咸事         

 ②博诈为医入狱,得见咸

③博本武吏,不更文法           

    ④欲言县丞尉者,刺史不察黄绶,各自诣郡

⑤选视其可用者,出教置之。斥罢诸病吏,白巾出府门。

    ⑥视事数年,大改其俗

A.① ② ⑤            B.①③ ⑤   C.② ④ ⑥        D.③ ④ 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朱博性格开朗、喜爱交游。尽管出身低微,但是他刚直仗义,因此能和一些公卿子弟相识相知,并在关键时刻以他的智谋舍身救人。

B.朱博有良好的应变能力。有个狡猾的趁他巡视部属时煽动几百人拦道投诉,他立即斩杀了组织者,解散了投诉者,判处如神。

C.朱博打击陋习毫不客气。刚到琅邪太守任上,就免去了一批故意装病作态的。几年时间使琅邪的陋习有了很大的改变。

D.朱博处事凌厉。每次升调改换官职到一个新的岗位,他常常先在下属面前展示自己的才智和威严,给他们来个“下马威”。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博诈为医入狱,得见咸,具知其所坐罪。(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事,二千石新到,辄遣吏存问致意,乃敢起就职。(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所到辄出奇谲如此,以明示下为不可欺者。(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朱诗,完成8_9题。

早    行

黄庭坚

      失枕①惊先起,人家半梦中。

     闻鸡凭②早晏③,占斗④辨西东。

     辔⑤湿知行露,衣单觉晓风。

秋阳弄光影,忽吐半林红

   

〔注〕(1)失枕:失眠。(2)凭:凭定,断定。③早晏:早晚。④占:占候,诗中指观察天文现象。斗:北斗星,古人依靠北斗星来指引方向。⑤辔:驾牲口的噘子、缰绳。行露:指路旁的露水,

8.这首诗题为“早行”,诗中是如何体现“早行”的?(5分)

9.这首诗在抒情上有何特点?诗中诗人的感情有无变化?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每空1分) 

  (1) 云青青兮欲雨 ,___________________。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  _______________。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 ______________  , 石破天惊逗秋雨 。(李贺《李凭箜篌引》) 

 (3) _______________ ,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_______________ 。

(贾谊《过秦论》)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第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的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清     名

梁晓声

  倘非子诚之缘故,我断不会识得徐阿婆的。

  子诚是我以前的学生,关系近好。今年清明后,约我去他老家西南某山区的茶村玩。斯时茶村,远近山廓,美仑多姿。树、竹、茶垅,浑然而不失层次,绿如滴翠。翌日傍晚,我见到了徐阿婆。

  那会儿茶农们都前往茶站交茶。大叶茶装在竹篓,一元一斤;芽茶装塑料袋里,二十元一斤。

  子诚与一老妪驻足交谈。我见那老妪,近一米七的个子,腰板挺直,满头白发,不矜而庄。

  老妪离去,我问子诚她的岁数。

  “八十三了。”

  “八十三还采茶!”

  我不禁向那老妪背影望去,钦佩之。

  子诚告诉我——前,老人家是出了名的美人儿,嫁给镇上一名小学教师。后来,丈夫因成分问题,回村务农。每年清明前,换长衫游走各村“说春”。“说春”就是按照黄历记载,预告一些节气与所谓凶吉日的关系。她丈夫以唱代说,脱口成秀。使人们开心之余,自己也获得—碗小米。不久农村开展“破除迷信”运动,丈夫进了。“说春人娘子”一急之下,将他们家卖到仅剩自己穿着的一身衣服的地步,买了两袋小米,用竹篓背着,挨家挨户一碗碗的还。乡亲们过意不去,说她太过认真。她却说——我丈夫是 “学知人”,我是“学知人”的妻子。对我们,清名最重要。理解我的,就请将小米收回了吧!

  工作组长了解到那一情况:愕然,继而肃然。亲自送其丈夫回家,还对当年的阿婆好言安抚……

  我问:“现在她家如何?为什么还让八十三岁的老人家采茶卖茶呢?”

  子诚说:“阿婆得子晚,六十几岁时,儿子病故,媳妇带着孙子改嫁。从那以后,她一直一个人过活。”

  “这么大岁数,又是孤独一人,可怎么活呢?”

  “县里有,要求县镇两级领导班子的干部,每人认养一位农村的鳏寡高龄老人……”我不禁感慨:“多好的举措……。”

  不料子诚却说:“办法是很好,但阿婆的命太不好,偏偏认养她的那位副,名面是爱民的典范,背地里贪污受贿,五毒俱全,三年前被判了重刑……”

  我失语!

子诚说:“阿婆知道后,如同自己的名誉也受了玷污似的,一下子病倒了。病好后,开始替人家采茶,一天也就挣个五六元钱。她一心想要用自己挣的钱,把那副助济她的钱给退还清了……”

  “可……这……难道就没有人认为应该告诉老人家,她完全不必那样做吗?”

  “许多人都这么劝过的,可老人家她听不进去啊。”

  不待我再说什么,子诚接下来的话,使我顿时又失语了。

  他说:“今年年初,老人家患了癌症。不过,她装作自己一点儿也不知道的样子,仍然省吃俭用,早出晚归地采大叶茶。”

  我心愀然。进而,怆然。

  那天晚上,我要求子诚转告老人家,有人愿意替她“退还”尚未“还”清的一千二三百元钱。

  第二天傍晚,我站在村道旁,望着子诚和老人家说话。才一两分钟后,二人的谈话便结束了。老人背着竹篓,尽量,不是竭力挺直身板,从我眼前默默走过。

  子诚也沮丧地走到了我跟前,嗫嚅道:“我原来就料到根本没用的嘛……”

  “她说,谢了。还说,人的一生,好比流水。可以干,不可以浊……”

  我不禁再次失语,竟至于,羞愧极了。

  以后几日的傍晚,我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背着编补过的竹篓,竭力挺直单薄的身板。然而其步态,毕竟那么蹒跚,使我联想到衰老又顽强的朝圣者,去向我所不晓得的什么圣地。那曾经的草根族群中的美女,那八十三岁的,身患癌症的,竭力挺直身板的茶村老妪,又使我联想到古代赴往生命末端的独行侠……

  似乎,我倾听到了那老妪的心声:清名、清名……

  不久前,子诚打来电话,告诉我徐阿婆死了。

  “她,那个……我的意思是……明白我在问什么吗?……”

  那一刻我语无伦次。

  “听家里人说,她死前几天还清了那笔钱……现在,有关方面都因为那一笔钱而尴尬……”

  我又说不出话来,也不知自己什么时候放下电话的。想到我和子诚口中,都分明地说过“还”这个字,顿觉对那看重自己清名的老人家,无疑已构成人格的侮辱。

  清名、清名……

  这一旦在乎反而累人自讨苦吃的东西呀,难怪今人都避得远远地,唯恐沾上了它!

  我之羞愧,因亦如此……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形象地描写了徐阿婆的肖像、动作及语言,塑造了一位真实可感的农村老妪的形象。

B.小说以“清名”为题,一方面是对徐阿婆两次清名情节的高度概括,另一方面也起到了凸显主题的作用。

C.小说开篇有关茶村的一段景物描写,再现了山区茶村青翠多姿的自然美景,也为徐阿婆的出场做了铺垫。

D.小说塑造工作组长与副的人物形象。主要是为了表明社会在整体进步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阴影。

  E.小说中徐阿婆的故事全都通过子诚之口讲述,增加了可信度,同时也便于“我”在与子诚的对话中抒情。

  (2)徐阿婆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3)文中多次写到“我失语”,“说不出话来”等,这样写的作用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4)文中的“我”由一再看见徐阿婆往返于卖茶路上的形象,联想到了“朝圣者”与“独行侠”。对此,有人认为自然合理,也有人认为矫情做作。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管  窥  李  政  道

卞毓方

如果只举一个细节?——理发。

  先请喜剧大师卓别林出场。一次,他来到一个偏远的小镇,想到要理发,当地只有两位理发师,各自开了一家理发铺,第一家,房小,椅旧,地上撒满头发渣,理发师的发型尤其难以恭维,看上去像个麻雀窝,邋里邋遢。第二家,房大,椅新,地面非常洁净,理发师的发型,更是端庄整齐,一丝不乱。你猜,卓别林会在哪一家理发?第二家。不,错了,他选择第一家。为什么?卓别林认为,小镇只有两个理发师,他们的头发一定是相互帮着理,第二个理发师的漂亮发型,反映的是第一个理发师的高超水平。

  卓别林根据的是常识,他的判断被证明是正确的。假如他碰到李政道——我是说,假如第二个理发师的习性像李政道,他就要傻眼了。此话怎讲?李政道有一个特殊的习惯,理发不用他人代劳,总是自己一手包办。当真?当真。从来如此?从来如此。难以想象,是吧。李政道说:“其实很简单,只要有两只手、一把剪刀,就可以完成。困难在于脑后的部分,要用一手的食指和中指夹住头发——这相当于梳子和尺子,再用一手握住剪刀操作。”熟能生巧。在早先,多半出于贫穷,及至现在,习惯就成了自然。堂堂诺贝尔奖金得主,终生坚持自己给自己理发,我相信,在这世界上是独一份。 

  如果只举一位恩师?——吴大猷。

  相信这是很多人的答案。1945年春天,太阳旗还没有在神州大地倒下,日寇困兽犹斗,铤而走险,贵阳告急,内迁到那儿的浙大濒于瘫痪,该校物理系一年级生、19岁的李政道转而投奔昆明西南联大,经吴大猷帮忙,插班读物理系二年级,一年后,又是经吴大猷的破格举荐,被保送到美国深造。

  而我的答案却是——束星北。

  李政道进浙大,本来选择的是电机系,是束星北发现了他的数理天才,建议他改读物理系。因是之故,1972年,李政道赴美后首次重返故国,写信给束星北,说:“先生当年……的教导,历历在念,而我的物理基础都是在浙大一年所建,此后的成就,归源都是受先生之益。”

  如果只举一篇文章?——2005年在“爱因斯坦年”纪念大会上的讲演。

  李政道说:“我们的地球在太阳系是一个不大的行星,我们的太阳在整个银河星云系4000亿颗恒星中也好像是不怎么出奇的星,我们整个银河星云系在整个宇宙中也是非常渺小的。可是,因为爱因斯坦在我们小小的地球上生活过,我们这颗蓝色的地球就比宇宙的其他部分有特色、有智慧、有人的道德。”

  纪念爱因斯坦的文章何止千万,笔者认为,这一篇最令人感到慰藉,感到温暖。

  如果只举一件礼品?——手稿。

  1956年夏,李政道在美国布鲁克海文实验室做访问学者,那时,他正埋头研究宇称不守恒的问题,为此而做了大量的演算。演算的过程,也就是草稿,统统扔进了废纸篓。实验室有位有心人,他将李政道扔弃的草稿一一捡起来,保管好。1957年,李政道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君就将他保存的李政道手稿赠给了美国物理学会,其中有一张,后来被采用为《今日物理》杂志的封面。

  2006年6月,李政道把《今日物理》封面采用的那份手稿的复印件,以及他近期有关中微子研究的手稿,也是复印件,镶在了镜框里,郑重送给总理。

  这大概是温总理收到的最宝贵的礼物之一了。事后,他对别人说,这两份手稿,“代表着一位物理学家一生奋斗不息的精神。不管是从事理论物理,还是从事实验物理,没有这种甘于寂寞、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不了才。”

  如果只举一句名言?

——“一个人想做点事业,非得走自己的路。要开创新路子,最关键的是你会不会自己提出问题,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是迈开了创新的第一步。”

(有删节) 

(1)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这是一篇简述性传记文。行文通过写李政道“自己给自己理发”“恩师举荐”“不寻常的讲演”“赠手稿”等内容,展示出一位多才多艺的科技工作者的形象。

B.李政道在“爱因斯坦年”纪念大会上的讲演显示李政道不仅是一位严谨的科学家,也是一位充满温情、极具感染力的演说家。

C.行文写李政道“赠手稿”,不仅表现了他对总理的敬重,更表达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热爱和期望之情。 

D.行文结尾处的“名言”,既是李政道走向成功的经验之谈,同时也是对科学工作者的要求。该句在结构上起着画龙点睛、卒章显志的作用。

E、本文形式新颖,构思独特,文章没有停留在人物事迹的简单叙述上,而是通过场景描绘的方式,勾勒一位科学巨匠独特而动人的形象。

(2)文章开头部分作者为什么要写卓别林理发的故事,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6分)

 答:

(3)联系全文,概括李政道作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他身上所体现的精神品质。(6分)

答:

(4)很多人认为,在李政道成长过程中,他恩师吴大猷起了重要作用,但作者认为束星北才是李政道一生成就的归源。请结合文章有关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学术批评需要更多人的积极参与,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同时需要强调学术的严肃性,需要民主、平等、理性和包容的学术品格。

B、想办法让图书流动起来,让村民不出村就能多看书、看新书,花费不多,收效却不错。看似妙手偶得,实则来自文登对文化民生的自觉坚持。

C、有些工科高校不去倾听企业的声音,不了解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一厢情愿地为它们提供“人才产品”,这样的教育必然难以满足需求。

D、现实中大多数学生一方面忽略了对母语的学习,另一方面又未能在英语学习上取得期望的效果,最后不免造成“邯郸学步”的尴尬。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司法行政是一项服务型的行政权力,主要通过发展、培育和规范各类法律服务事业,满足社会不同阶层和群体的法律需求。

B、 有专家担心,“低碳城市”在一些地方事实上成为城市营销的新概念,地方可以用“低碳城市”的名义招商引资,对政绩进行新一轮包装。

C、 因此,不管是从自身发展来说,还是从国家整体发展来看,西安航空基地成为“中国通用航空产业之都”仅仅是发展的第一步。

D、在北大招办发布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实施细则》中,首次详细规定了中学推荐资质的申请与认定、推荐程序、推荐学生标准、考核、监督等一系列具体内容。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初到江南,就碰上了梅雨季节。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朦胧的墨绿中,清晰地闪着点点火红的花朵,宛如一阕厚重、平和的弦乐声中,跳出了一管清脆、欢跃的笛音,给这雨后阴沉的清晨,增添了不少生气。

1 空中还漂浮着若有若无的雨丝     

2 清晨推窗望去,雨虽停了        

3 但天顶上,浓云尚未散开,低低压着房檐     

4 一夜枕上听雨,辗转不能成寐        

5 院子中,一丛绿树被染得浓阴如墨       

 ⑥  天地间弥漫着一层湿漉漉、静悄悄的青黛色雾霭

A.④②①③⑤⑥            B.②④①⑤③⑥ 

C.④②③①⑥⑤            D.④①②⑤③⑥

16.把下面这个长句改成几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6分)  

      语文课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和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获得知识意义的建构和能力提高,高效率地掌握双基,最大限度地开发智力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用一两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故事包含的哲理。(5分) 

一个人从亚历山大帝王图书馆买下了一本书。这本书夹着一张纸,纸上写着点铁成金石的秘密。谁要是在黑海边找到了这块小点金石,谁就可以将任何金属点成纯金。纸条上说,这块奇石的外观与其他石头没有区别,只是它摸起来是温的。这个人来到黑海边,开始寻找点铁成金石。海边的石头很多,为了避免重复捡到他摸过的石头,他每捡到一块冰凉的石头就往海里扔,这样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过去了,他不气馁,继续捡石头扔石头。有一天,他捡起一块石头,是温的!他随手扔到了海里。

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有一个孩子,在上中学时,父母曾为他选择了文学这条路。只上了一学期,老师就在他的评语中写下了如此结论:该生用功,但做事过分拘礼和死板,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善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一位化学老师了解他这个缺点后,认为他做事过分认真和死板,正好适合做化学实验,便建议他改学化学。这一次,他的缺点正好用在他适合的位置上,因为做化学实验需要的正是一丝不苟。他好像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舞台,化学成绩在同学中遥遥领先,以致后来他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他的名字叫奥托·瓦拉赫。奥托·瓦拉赫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有用之才,就是因为很好地利用了他的缺点。

(二)在法国有一家涂料公司,公司对全部员工进行了性格测评,他们不是根据员工的优点来安排工作,而是按照每个人的缺点来编排岗位,譬如让爱吹毛求疵的当质检员,让争强好胜的去抓生产,让好出风头的去搞市场公关,让斤斤计较的去管仓库等等。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3--2014第一学期二模语文参

1.B(“引发轰动效应”是因为节目着力于音乐的专业性)

2.C(“凭借舞台上优异的综合表现”错,应是“凭借好声音”)

3.A(“最终成为歌唱家”错,应是“最终成为一个职业生涯的选择”)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4.B(更:经历)     5.A      6.B(“解散投诉者”在先,“斩杀组织者”在后)

7.(10分) (1)朱博伪装成医生进了监狱,得以见到陈咸,完全了解了他所犯的罪。(共4分。其中“诈”“具”“坐”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按照)旧例,新太守刚刚到任,总要派遣慰问,表达问候之意,我们才敢起来正式去任职。(共3分。其中“故事”“存”各1分,句意通顺1分)

(3)所到之处总是用这样奇特怪异(的手段),来明确地告诉下属(自己)是不可以欺瞒的。(3分其中“所”字结构、补足第二分句省略部分各1分,句意通顺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朱博字子元,是杜陵人。家境贫困,年轻时在县里供职当亭长,逐渐升迁为功曹,刚直仗义,喜爱交游。当时前将军望之子萧育、御史大夫万年子陈咸由于是公卿子弟才能显著而为人所知,朱博都和他们相友善。陈咸任御史中丞,因泄露宫禁之内的话而犯罪,被关进监狱。朱博辞去官职,偷偷地步行到廷尉府中,刺探陈咸的案子。陈咸被拷打询问,伤势很重,朱博伪装成医生进了监狱,得以见到陈咸,完全了解了他所犯的罪。终于免去陈咸的死罪。陈咸得以判处出狱,而朱博因为这件事名声显扬。

    升任冀州刺史。朱博本来是武官,没有经历过用法令条文办事的文职,等到当了刺史巡视部属时,官吏和百姓几百人拦路自行投诉,官署都满了。从事请求暂时留在这个县,事情办完了再出发,想要以此来观察试探朱博。朱博心里明白,告诉侍从赶紧准备车马。于是会见自行投诉的人,派遣从事明确地告谕官吏百姓:“想要投诉县里丞尉的,刺史不监察佩戴黄色绶带(官俸二百石)的,各人自己到郡里去。想要投诉二千石的墨绶长吏的,等使者巡视部属回来,到刺史的官署去。百姓被官吏所冤枉,以及投诉强盗小偷诉讼之事的,要到各自所属的部从事那里。”朱博停车判决发落,四五百人都离去了,如同神明。官吏百姓大为震惊。后来朱博慢慢查问,果然是一个老从事教唆百姓集会。朱博杀了这个官吏,州郡都畏惧朱博的威严。

    朱博升为琅邪太守。齐郡风俗是人们都性情迟缓,以自高自大来涵养名声,朱博刚刚任职,右曹掾史都移书称在家躺着养病。朱博询问原因,回答说:“恐惧!(按照)旧例,新太守刚刚到任,总要派遣慰问,表达问候之意,我们才敢起来正式去任职。”朱博于是召见各个曹史书佐和县大吏,挑选其中看起来可以任用的,发布教令让他们填补空缺。驱逐罢免各个称病的官吏,让他们戴着白巾走出府署大门。郡中大为震惊。他就是像这样来拒绝别人。朱博任职几年,大大改变了齐郡的风俗。

    朱博升任廷尉,职责是掌管解决疑难之事,主持平议天下的狱讼。朱博担心被属吏所欺骗,任职后,召见正监典法掾吏,对他们说:“廷尉(我)本来是从武官出身,不通晓法律。然而廷尉自从治理郡县,判决狱讼以来将近二十年,单单是耳濡目染的时间也很长了,三尺法律条文,人事尽在其中。掾吏试着和正监一起写出过去判决狱讼时官吏讨论难以明白的几十个案件,拿来询问廷尉,廷尉能够替你们再行臆断。”正监认为朱博只是要逞强,料想他不一定能够做到,就一起逐条陈述出来。朱博把掾吏都召来,一同坐着来问难,朱博为他们判断刑罚的轻重,十个里说对了个。属吏都佩服朱博的干练,才能超过常人。朱博每次升调改换官职,所到之处总是用这样奇特怪异(的手段),来明确地告诉下属(自已)是不可以欺瞒的。 

8.首联写诗人辗转难眠,迷糊间忽然惊醒,发现人们还在睡梦之中,(2分)颔联的“闻鸡”“占斗”等词语的运用,以及颈联的早露湿辔、晓风觉寒等描写,都充分体现了旅人行路之  早。(3分)

9.第一问:这首诗看似单纯地在叙事、写景,其实将情感含蓄地蕴含在事与景中,寓情于事,寓情于景。(2分)

  第二问:诗人的感情有变化。本诗前三联以诗人于“人家半梦中”而早起上路,晨鸡啼鸣,路径昏暗难辨,以及“湿辔”之凉与“衣单”之寒等描写寓情于事,写出了诗人早行的孤寂、清冷与寥落之感,(2分)尾联则写秋阳初上,染红了旅途的丛林,以“弄”“吐”字活绘出一幅壮丽的秋景图,色调由冷转暖,表现了诗人因爱秋日晨景而心情转向愉悦。(2分)

〔前两句说旅人忧心明朝赶路,辗转不能入眠。迷糊间却忽然警醒,起床之后又发现起得太早,人们还在睡梦之中。三四两句写清晨起床准备上路的情景:听鸡声断定时间的早晚;望着北斗星分辨东西方向。《诗经?召南?行露》:“厌浥行露,岂不夙夜。”两句意为路旁的露水,沾湿马络头,衣裳单薄,更感到晓风寒凉〕

(三)10 (1).  水澹澹兮生烟        訇然中开        

          (2)女娲炼石补天处       

          (3)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4)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1、 (1)答B给3分,答C给2分,答E给1分;答B、D不给分。

  (A“细腻的笔触”有误;D工作组长与副主要是用以衬托主人公徐阿婆的;E徐阿婆的故事不全由子诚讲述)

  (2)①美丽端庄,气度不俗;②清名至上,自尊自立;③吃苦耐劳,隐忍顽强。

  (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3)①表现“我”对徐阿婆的同情、钦佩与敬重;②以“我”的反应,衬托徐阿婆遭际之不幸、个性之顽强及对清名之重视;③“我”的反应渐次强烈,反映徐阿婆随境遇之蹙迫,其志弥坚,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4)观点一:认为自然合理。

  ①徐阿婆对清名的追求,就如朝圣者朝圣时的虔诚与忠实的心情;②在当今社会徐阿婆对清名的“另类”追求,颇有独行侠“独行”的意味;③联想自然巧妙,更好地塑造了徐阿婆坚守清名的人物形象。

  观点二:认为矫情做作。

①徐阿婆不过是山区的一位老妪,如此联想,过分拔高人物;②徐阿婆还钱本身与清名未必相干,这与朝圣者与独行侠所坚守的理想信念尚有距离;③徐阿婆对清名的坚守有点执拗,如此联想,显得做作。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正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给6分)

12. (1)B(3分)C(2分)E(1分)(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判断正误的依据还是文本容,此题A项“展示出一位多才多艺的科技工作者的形象”说法错误,在文本中找不到“多才多艺”的信息;D项说“对科学工作者的要求”“在结构上起画龙点睛、卒章显志的作用”不合本文实际。E项“通过场景描绘”方式,说法欠妥。)

(2)、①拿卓别林的判断和李政道的做法形成对照,突显了他与众不同的习惯和“走自己路”的独特性格”②以卓别林理发的故事引出李政道奇特的理发习惯,使行文曲折、有趣。(每点3分,解析:本题偏重对文章写作技巧的考查。答题时一定善于从文章表达主旨及全文的行文结构上来考虑。))

(3)①独特思维和独特个性。②崇尚科学,看重人的独特性、智慧和道德。 ③甘内于寂寞、无私奉献  ④敢于质疑,勇于探索。(每点1分,结合文章内容分析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答题时要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梳理,然后从记述的内容中概括出人物的精神品质。根据文中内容的先后我们不难总结出人物以下的品质:)

(4)观点一:吴大猷起了重要作用。吴大猷给李政道提供了改变李政道一生的重要机遇,①吴大猷帮忙,使李政道从浙江大学转到西南联大物理系,使他得以顺利求学进修,完成大学学业。②由于吴大猷的破格举荐,被保送到美国深造,为日后的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③正是吴大猷给李政道提供了两次改变他一生的重要机遇,才有日后的发展研究,假如没有两次机遇的提供,就难有现在的成就。

观点二:束星北起了重要作用。科学人才,必须要有良师的指导。①良师的慧眼,能够发现人才的天赋。是束星北发现了他的数理天才,建议他改读物理系。②良师的指导,指明科学研究的方向。③良师的指导可让科学工作者人少走弯路。李政道,就是在他的恩师束星北指明的路径上前行才取得成功的。

观点三:在李政道成功的道路上,吴大猷和束星北同时起了重要作用。①在求学的道路上,吴大猷给李政道提供了重要机遇。②束星北发现了李政道的数理天赋,指明看他研究的方向。③由于吴大猷和束星北的共同作用使李政道在科研上取得了非同一般的成功。

(解析:本题考查作品的探究能力。答题时要结合文章观点及题干探究的内容得出自己的观点,其次要对得出的观点进行分析论证,要言之成理,能够自圆其说。评分时亮出观点得2分,分点论述的,每一个分点给2分。)

13. A(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答题时要能够准备把握成语的意义并能够结合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A项中“百花齐放”比喻各种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艺术自由发展。也形容艺术界的繁荣景象。结合语境进行的是艺术批评,此处应改为“百家争鸣”比较合理)

14. B(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答题时在凭借语感来侦察的同时,还要善于通过理性分析来找答案。A 语序不当,“发展”和“培育”互换位置; C搭配不当,“不管”改为“无论”;D成分残缺,“在……中”掩盖主语。)

15. 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答题时要善于根据所给句子的语体特点来组合句子。此题所给的写景的描述性文字,既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写景上又有空间的层次感,依照先时间顺序,再空间顺序及句间关系就可选出答案C)

16. ①语文课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学习。②学生可以借助他人的帮助和必要的学习资源进行学习。③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获得知识意义的建构和能力提高。④学生能高效率地掌握双基,最大限度地开发智力的。⑤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每写正确一个句子1分.句子通顺合理1分)

(解析: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读懂所给的句子并能够划分句子成分,然后通过抽取句子主干,使修饰成分等办法分成几个不同的句子,同时注意句子顺序的排列)

17. 【参考示例】习惯常常有强大的力量,有时会使我们做出令人遗憾不已的事来。

18. 写作指导: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兼有开放性和性。两则材料都反映出缺点用得好,用得其所,它就会成为人生的一笔财富。针对这两则材料我们可进行多元化立意。我们不难提出以下观点:①缺点也是财富②找准适合自己的位置,就能够使自己的人生熠熠生辉③做事要学会转换思维④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们对缺点的歧视和偏见。

文档

陕西省商南县高级中学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模拟试题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纯粹”觅得“好声音”张颐武最近,《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既赢得了诸多关注和好评,也引发了对于选手身份、经历等方面的争议。好评和争议交错,热播和分歧共存,这其实是中国近年来选秀文化发展变化状况的折射,也是中国电视文化新的变化的投影。《中国好声音》之所以一出现就引发轰动效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力求超越粉丝和明星的关系,不靠选手搞噱头,不靠评委博出位,也不靠庞大阵势的粉丝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