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丁铁成 徐忆文 杨云飞 刘晓慧 童昱昊
来源:《理财·财经版》2018年第11期
一、宏观背景
普惠金融的概念首先在联合国被命名与使用。在“2005国际小额信贷年”的宣传中,其被定义能为社会各方面与各阶层服务的具有普遍性、包容性、有效性和全面性的金融体系。近年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与移动设备的普及使得普惠金融更加依赖于移动互联网。数字技术可以有效降低金融服务的门槛和成本、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从而更好地满足众多中小企业、社区和农民的金融需求。
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大会文件中正式提出发展普惠性的金融模式。2015年,我国正式颁布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G20杭州峰会也发布了一系列相关文件与共识。2017年,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当前我国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发展普惠金融作为深化金融改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解决发展的上述问题。2018年2月,1号文件更加明确了: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解决资金来源问题。“普惠金融”逐渐上升为国家战略。
随着普惠金融观念的普及和各金融机构的实践,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普惠金融对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性意义。目前,是我国发展普惠金融的关键时刻。近年来,中国的普惠金融实践在各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人们要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使新兴的普惠金融更好地服务于用户与市场。
二、农村现状
(一)农村集中化居住
随着经济的发展,全面深化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镇化建设加速,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居民的集中化。农村集中居住,是指农民在土地被征用的情况下,通过领取征地补偿放弃自己的宅基地搬迁到集中居住区的现象。根据2015年的人口普查可知,我国农村人口占全部人口的56%,集中化下多出的零散土地资源被集中利用,将更加有利于资源的配置。这也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
利用工业管理方法管理农业更有利于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工业化生产允许大规模资金集中起来,以实现一定的生产目标。龙头企业巨大的贷款需求和资金规模,要求其要有稳定的、质优的货源,而分散的土地与农户显然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家庭生产的分散和农民对市场把握的不准确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多年来落后于城市。一方面,大型龙头企业将为失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他们可以取代农民,走出市场,分担风险。因此,城市化背景下的工业化经营符合双方的需要。
(三)金融环境变化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银行、在线借贷应用和第三方交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加快了资金的融通速度,也扩大了借贷范围,因此比银行柜台更加省时高效、费用低廉。一些平台的发展对银行的中间业务造成了影响,银行的传统贷款业务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而主要的金融机构也加大了对产品的创新力度以求获取利润,这对传统的金融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而由于农村居民金融知识相对匮乏,同时商业银行贷款门槛普遍较高,导致农村贷款意愿较低。普通农民个人更多的会转向民间借贷,这不利于扩大再生产,也不利于推动农业的现代化进程。要想扩大再生产,就需要大笔资金通过银行贷出,这就对商业银行的农村金融服务产品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村户口占农村户口56%的比例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商业银行的“三农”贷款不到10%,农村人均可接触的金融服务人员的数量和农村人口可用的网点数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综上,在全新的环境下,银行应把目光投向农村,融入农户的生产链,为其提供抵押贷款等业务。
三、当前农村金融服务情况
近年来,农村金融,尤其是个体农户和农业集体的金融需求迅速增长,存在巨大的供需缺口。根据“三农”问题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统计,“三农”方向的贷款需求约为8.45万亿元,减去统计的农户实获贷款数5.4万亿元,缺口为3.05万亿元。还有数据显示,到2020年,“三农”方向的贷款需求总体规模预计将达到20万亿元。作为“三农”资金需求的有效补充,传统金融、网络金融与农村小额信贷结合的普惠金融模式将成为缓解“三农”领域资金供给短缺的重要途径。
早期,在农村地区,普惠金融主要由一些民间机构进行小额贷款,挨家挨户发放贷款;后来发展到淘宝、村淘等电子商务金融和供应链金融;目前,各地农信社、农商行等也在通过网点下沉、建设农村金融综合性服务处等措施提高渗透率,各种金融机构也为农村地区提供了便利的金融工具。
目前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主要是和各商业银行、合作社合作创设的金融服务体系。宁波地区在规划中提出,在支持创新、促进协调、推进共享、全面覆盖、重点渗透和高满意度的基础上,重点建设普惠信用体系、移动金融基础设施、生态化组织体系和多元化产品创新,鼓励运用以移动金融大数据、区块链等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手段创新金融服务工具,争取率先在该地区建立全国性农村普惠金融信用体系与示范区。
如今,宁波的农村建立了多层次的支付供给体系,包括手机银行、银行网点和农业金融服务等。在数字信贷方面,宁波在偏远的岛屿和山区推行了基于数字证书的移动信贷产品,当地居民可以通过手机随时安全地完成贷款申请、还款和转账,该应用的放款成本比传统渠道低30%。在数字化征信方面,针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信用记录建设与更新不健全的问题,人民银行宁波分行开发了基于移动软件的农户信用档案APP,构建“农户+征信+融资”的移动互联网平台。
“宁波普惠金融”作为普及度、整合度、辨识度最高的地区普惠金融软件为广大农村用户所欢迎与使用。它由宁波市资金清算中心打造出品,是宁波地区性农村金融应用的统一入口,界面操作方便快捷,集整合信用管理、小额贷款、网点查询和便民服务等功能于一体,旨在为辖区城乡居民和小微企业等资金需求个体提供普惠性的区域金融服务。该应用自推广以来,已服务数万个农户与农业企业,实现三农贷款54.48亿元,为宁波的农村普惠金融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助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