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匕首(bǐ) 扒车(bā) 庇护(pì) 濒临灭绝(bīn)
B.掰开(bāi) 肚脐(qí) 账簿(bù) 痴心妄想(chī)
C.干瘪(biǎn) 聘用(pìn) 混淆(xiǎo) 匪夷所思(fěi)
D.真挚(zhì) 热忱(chén) 韧带(rèn) 针砭时弊(biǎn)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作祟 帷幕 云宵 沧海一栗
B.隧道 赃款 外甥 自顾不暇
C.姊妹 酝酿 奢靡 崭露头脚
D.誉写 绚烂 眷念 绿草如阴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一个民族要想飞速发展,既不能夜郎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
B.三个月前,我看过电影《流浪地球》,电影中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C.这些正值豆蔻年华的男同学,站在阳光下,浑身散发着青春的气息。
D.在学生的眼里,谭老师讲课绘声绘色,不仅妙语连珠,而且很有幽默感。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志愿者不怕付出,当他们默默奉献爱心的时候,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B.亲子运动会不仅增进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孩子们也在活动中得到了锻炼。
C.为回馈广大顾客的厚爱,本店打折销售部分特价商品,具体详情敬请进店咨询。
D.智能手机功能强大,不仅能聊天,看视频,还能看新闻,看直播,深受用户欢迎。
5、下列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排比)
B.父亲又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地感叹。(比喻)
C.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通感)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设问)
6、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宋人郑熊也在《番禺杂记》中记载:“二三月花既谢,芯为绵。
②由于华南不产棉花,当地人就用木棉果荚中的棉絮代替棉花。
③它全身都是宝,花朵、树皮、树根皆可入药,躯干可作木材。
④唐代诗人有“衣栽木上棉”之句。
⑤木棉树不仅适于观赏,更是粤人生存的依傍。
A.②④①③⑤ B.⑤③②④① C.⑤②①④③ D.②④①⑤③
7、诗文默写。
(1)沉舟侧畔千帆过, 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山水之乐,___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3)《沁园春· 雪》中以动写静,描绘景色生机勃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无题》中,用谐音表明相思之苦,后也用来赞扬老者无私奉献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丑奴儿》中表明报国无门,心情愤慨无奈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管仲夷吾①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②,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③鲍叔,鲍叔终善遇之④,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⑤,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⑥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⑦。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⑧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注释:①管仲夷吾:管仲字仲,名夷吾。②游:有交往。③欺:多占便宜。④遇之:对待他。⑤穷困:碰壁。⑥召忽:人名。⑦以身下之:把自己置于管仲之下。⑧多:赞扬。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及小白立为桓公 ⑵知我不羞小节
⑶管仲之谋也 ⑷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2.与“鲍叔终善遇之”句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 B.醉翁之意不在酒
C.已而之细柳军 D.友人惭下车引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⑵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
4.阅读短文,你可以看出鲍叔牙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1、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用文学作品激发心灵的正能量
(高闰清)
(1)古往今来,文学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人学”,可以揭示人类的生存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价值,憧憬人类美好的未来。阅读好的文学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思想的洗涤和精神的愉悦。在现代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生活下,倘若静下心来,欣赏一篇好散文,就会享受到惬意之美;朗诵一首好诗歌,就会领略到意境之深远;阅读一部好小说,可以体会到情节之感人、知识之丰富、思想之深刻。从阅读中可以获得全面的知识,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启迪人生,培养自立、合作、勇敢、乐观、进取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发挥出自己心灵的正能量。
(2)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充分愉悦个体精神。鲁迅曾说:“从纯文学上言之,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即阅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可以让读者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丰硕。文学话语具有蕴藉属性,无论是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本身,还是属于操作层面的文本,都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性。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细致的描述与动人的讲述,让昔日文学的旧面孔顿时变得和蔼可亲,唤醒人们已然枯萎的内心感受,让读者沉迷其中,流连忘返,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理的舒展。其实,享受到精神的愉悦并非难事,阅读任何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到动情之处,或怦然心动,或潸然泪下;到“山重水复”之处,遇“柳暗花明”之感。
(3)文学作品能够更加坚定意志。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韩愈,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等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通过其文学作品中的呐喊和宣言,形象跃然纸上,无不体现了人性坚强的一面……其实,诸多文学作品里的人物,都在用自己的一举一动鼓励着读者去积极适应新环境,增强心灵的力量。
(4)文学作品可以提升心理的平衡感。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做人游刃有余、潇洒自在,当属“从心所欲不逾矩”者。然而,生活的规范像是一条绳索,时刻在束缚着思想的自由,让心灵不能自由呼吸,进而失去应有的心理平衡。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息。”文学作品如一座人生的灯塔,可以照亮人生,拨开心灵的迷雾,引导前行。
(5)在文学作品中,不乏追求个性自由、勇敢冒险、艰苦创业的人物形象。他们身上所蕴含的积极进取的精神,正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知音,让读者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正如凯瑟琳所说“我爱它(小说),并不是因为它包装得好,而是因为主人翁比我更像我自己。”深思熟虑后会发现:将自身内在的感觉、自我意识以及外部评价等加以综合,就可以回答“我是谁”这个最简单而又最复杂的问题,进而找到心理的最佳平衡点。
(6)文学作品可以塑造对生命的崇尚与热爱。每个人都渴望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享受自由与快乐,买现自我的越越。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犹如一汪清泉,能净化人的心灵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与欣赏,让读者从或恶或善的人物形象身上区分美与丑、好与坏、真与假,从或悲或喜,或成或败的命运中感悟人生要义,进而激发出对生命的敬意。
(7)一位大家曾说过,经典文学作品要“讲出一些永恒的东西,不局限于这个时代”。唐代的华美诗章、宋代的婉转词作、明清的瑰丽小说,至今仍是社会文化的宝贵财富和社会生活的必然需求。文学无国界,只要能给人以深刻启迪的,让人们能够在黑暗中找到光明的作品,都应该学会欣赏。希望文学作品不断地给读者带来一股心灵的正能量,让他们的心灵始终沐浴着缕缕阳光。
(选自2019年4月《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选文第(1)段划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3.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证明中心论点的?
4.第(3)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结合你阅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正能量。
2、 晒书
贺宽叶
①那年回到乡下老家,院子里的情景让我很是吃惊:满地都是书,一本本,一排排,一列列,摆满整个院子,只留出了窄窄的过道。风吹过来,书页波浪般哗哗翻动,阳光打下来,“波浪”有点炫目。泡桐淡紫色的花悠然飘落,钻进翻动的书页里,成了书签。母亲从书堆里站起来,挪开小马扎,摘下老花镜,慈爱地笑着说:“我给你晒晒书。”
②进城之后,两大橱子书我都搁在了老家,没往城里运。母亲主动担起了保管的重任。兄弟姊妹来拿书看,母亲都牢牢记在心里,催促他们按时归还。母亲上过“文化大”前的扫盲识字班,认识1000字左右,已经够用了。舅舅是文盲,出门举步维艰,由此母亲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家里用度再紧巴,只要我说买书,母亲总是东挪西凑及时给我钱。打小,农活再忙,只要我在看书,母亲绝不会派活给我。母亲在和左邻右舍闲聊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说一句:“我儿子在看书呢!”母亲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我是村里屈指可数的考上大学跃过“龙门”的农家子弟。
③午后,我和母亲把书一本一本翻过来,晒晒封底那一面。母亲笑道:“我看看我的宝贝儿子看什么宝贝书。”说着,她拿起一本荷尔德林的诗集,翻开扉页上我的淘书小记念起来:“在暮色苍茫里漫步辽宁师范大学校园,于樱花树影里邂逅小书摊,一腼腆女生处理旧书,遇此书,半价购之乃去。1994年4月16日晚于大连。”母亲翻了一下内文,说看不懂,就放下了。她又拿起一本薄薄的白色封皮的书《乡愁的理念》,是董桥的,照例还是先念扉页上的购书小记:“逛大学扎堆的济南文化东路,往来皆年轻面孔,间或遇到面熟之老学生,颔首微笑。路东段三联书店济南分销店购董桥《这一代的事》及《乡愁的理念》,久慕董桥文名,今足愿矣。1992年6月2日。”母亲慨然叹道:“儿子啊,原来你跑了好些地方呀,我都不知道。”
④母亲捧着书,小心地翻阅着,轻声读着书上的小记,嘴角上扬,咯咯笑着喊我过去看她手中拿着的一本《酒徒》。多年前一帮书友聚饮后去庄君家小坐,趁庄君去沏茶的机会,我们几个书友纷纷去她的书橱前窃书。我一眼看见《酒徒》,抽出来藏到了包里。回家后打开,见扉页上有庄君龙飞凤舞之小记:“老贺赠王书一捆,王大醉,半夜醒来,探手入包,书尚在,安心睡去。”一本我送出去的小书,在辗转了近十年后,居然以“窃”的方式重回我的手上,真是奇妙。几乎每一本书都有来历,都有故事。整个下午,母亲一直笑个不停。
⑤那是在初夏,栀子花氤氲的香气里,我和母亲坐在书堆里,一本一本翻晒我喜欢的书。母亲用棉布仔细拂拭着,娘儿俩漫无目的地聊天,光阴在从书本上抬头、低头瞬间消失。栀子花开的时节,已经有点热,母亲用手背拂了一下额前的头发,冲我一笑,她的白发从发间探出来,让我心惊。
⑥多年以后,母亲因心脏病突发溘然长逝。那两大橱子书我经常抚摩、翻阅,心里时时升腾起无尽的思念。因为,每一本书上都留下了母亲的手印。
1.通读全文,根据提示,在横线上补写相应的内容。
① →回忆母亲重视读书→② →母亲去世→③
2.按要求品析语言。
(1)泡桐淡紫色的花悠然飘落,钻进翻动的书页里,成了书签。(品析加点词语)
(2)栀子花开的时节,已经有点热,母亲用手背拂了一下额前的头发,冲我一笑,她的白发从发间探出来,让我心惊。(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3.选文第②段中“母亲在和左邻右舍闲聊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说一句:‘我儿子在看书呢!’”这句话写出了母亲怎样的心理?
4.文章题为“晒书”,却详写了我与母亲一起读“小记”的事,有什么作用?
5.作者爱读书、藏书,书也像阳光一样照进作者的心灵,可见,阅读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啊,请写出一句完整的关于书或读书的古诗文名句。
四、写作题(40分)
题目:这事,真带劲
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3)不得抄袭。
参:
一
B
B
C
A
B
B
(1)病树前头万木春。 (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4)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5)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二
1.(等)到 以……为耻(认为羞耻) 谋划,谋略 了解
2.D
3.⑴齐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统一天下。
⑵我曾多次作战,多次战败逃跑,但鲍叔不认为我胆小,知道我还有老母的缘故。
4.胸襟开阔;知人善用。
三
1.用文学作品激发心灵的正能量。〈或:从阅读中可以获得全面的知识,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启迪人生,培养自立、合作、勇敢、乐观、进取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发挥出自己心灵的正能量。〉
2.①引出论点:②作为道理论据证明中心论点:③增强说服力
3.①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充分愉悦个体精神:②文学作品能够更加坚定意志:③文学作品可以提升心理的平衡感:④文学作品可以塑造对生命的崇高与热爱。
4.举例论证。引用了屈原、韩愈、文天祥、林则徐等人的具体典型事例,充分有5.指出文学作品名称:说出这部作品对自己的启迪,内容必须积极向上即可。
1.①回乡看到母亲晒书 ②我与母亲读“小记”③我睹物思人
2.(1)“钻进”是拟人化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花飘落在书页上的情态,细腻而富有情趣。
(2)通过动作描写,写出了母亲晒书时虽辛苦但内心充满愉悦的情态。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我发现母亲长出白发时吃惊和担忧的心情。
3.写出了母亲因儿子热爱读书而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的心理。
4.详写这些事,回忆了书的来历,描述了我和母亲晒书时其乐融融的场景,突出文章主题。
5.示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