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东风不与周郎便。(杜牧《赤壁》)
(2)等闲识得东风面。(朱熹《春日》)
(3)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冰心《纸船》)
(4)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__________。(冰心《成功的花》)
(5)深红的果儿,和青年说:“!”
(6)《浣溪沙》中体现出作者热爱生活、旷达热观的两句诗是:谁道人生无再少?__________, 。
(7)卢梅坡在《雪梅》中道出事物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道理的名句是__________。
2.诗文名句填空。(10分)
①求剑若此,_________ __________?(《吕氏春秋》)
②__________,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梅》)
③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_________ __________。 (冰心《成功的花》)
④等闲识得东风面,______ _______。(朱熹《春日》)
⑤草木知春不久归,________ ____________。(韩愈《晚春》)
⑥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浣溪沙》)
⑦《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写时序交替中的事物,暗示时光流逝,蕴含自然哲理的一联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⑧古往今来,吟咏花草树木的诗句很多,请你写出连续的两句来。
3.按要求填空。(9分)
(1)《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林景象的句子是, ,。(4分)
(2) 为人处世要洁身自好、不媚世俗,应像“莲”那样“, ”。(请用《爱莲说》中的名句填写)(2分)
(3) 少壮不努力。(1分)
(4)树树皆秋色。(1分)
(5),平海夕漫漫。(1分)
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15分)
棉花里的父亲 章中林
①回家的时候,大门紧锁着,只有那条癞皮狗还在门前吐着舌头。我左右喊了几声,没有人应声,这人都去哪儿了呢?他们应该知道我回来呀,突然看到场院里如雪的棉花。是捡棉花去了?赶到大叔家一问,他说父亲去前山捡棉花去了。
②我放下行李,奔向棉花地。正午的太阳火辣辣的,晒在身上毛毛刺刺的,像是有虫子在爬,十分不自在,还没走几步就汗流浃背了。空旷的田野里没有风,也没有一个人影。是啊,这样的毒日,谁不愿意窝在家里,躺在电扇下面?可是,父亲?不知说过多少回:棉花少种点,有事情做就行。可是他却非要拉上上十亩棉花,还说,自己动得,不要我们负担。但是你也不要这样拼命哪。
③我循声钻进棉田里。父亲正弓着背捡着棉花,腰间系着蛇皮袋,鼓鼓囊囊的,每移动一步都显得吃力。两只手却不闲着,熟练地抓住盛开的棉花随手塞进袋里。父亲看着走近的我笑着,打着招呼。黢黑的脸上深深的皱纹颤抖着;白发凌乱地贴在额前;衣服就像从水里捞上来的一样,还结出了盐花。
④阳光下,父亲的背影溅起凄惨的白光,坚硬而嶙峋——一种说不出来的酸楚涌上心头。父亲的一生都是在这片洁白的棉花中佝偻着前行的。一天天,一年年,他就像一个倔强的牧民看护着自己的羊群,就像一个固执的渔民守望着自己的鱼塘,不眠不休,不离不弃。父亲啊,父亲!
⑤棉花,就是父亲的花朵,就是父亲的攒钱罐。父亲用自己最虔诚的跪拜来侍弄棉花——育秧,移苗,间苗,施肥,打药,锄草,每一个环节他都一丝不苟,就像培育着襁褓中的婴儿。那些岁月,父亲就是用自己坚定的脚步,羸弱的肩膀种下繁华的棉花,背起一家丰满的希望——我们的学费,过年的新衣,喷香的猪肉,还有久违的微笑。现在,我们都已经成家,他也应该停下奔跑的脚步,和我们一起分享这棉花一样舒适而温暖的生活。可是,山一样的父亲依然像一头倔强的老牛一样默默守护着,坚持着。父亲啊,父亲!
⑥一点多钟我们才回到家。父亲草草地扒了几口饭,就又坐到了簸箕前剥起棉花。也许是太疲劳了,还没一会儿,父亲就躺在棉花上睡着了——头枕着棉花一动不动地睡着了。他睡得是那么酣畅,睡得是那么沉静。
⑦他侧着身子,躺在灰色的棉花壳上,头枕着雪白的棉花。头上银白的头发根根扎眼;一张脸就像皱缩的核桃沟壑纵横;青筋暴突的手就像柘树枝,上面是道道血口。看着日渐苍老的父亲,我真想摸一摸他粗糙的手,抚一抚他的白发,对着他的耳朵说说心里话,可是,他睡得那么沉,那么香,我又怕惊扰了他的好梦。
⑧静静地睡着的父亲,脸上露出淡淡笑意,粲然如盛开的棉花。他是看到了桃红李白的绚丽,还是闻到了油菜芝麻的浓香?是尝到了大米麦子的绵软,还是摸到了蚕茧棉花的和暖呢?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父亲一定在惦记着他的春种秋收,他的夏播冬藏,不然,他的笑里怎么会飘来丝丝的甜呢?
⑨也许怕打扰了父亲,风顽皮地小跑来;也许怕惊醒了父亲,太阳躲进了云里。在这里,除了父亲均匀而舒畅的呼吸在轻轻地流淌,再也听不到一点声响。
⑩这个世界仿佛成了一种永恒——因为有一朵厚实、热烈的棉花在我的心里霍然盛开。
【小题1】请你联系全文内容,说说对文题“棉花里的父亲”的理解。(3分)
答:
【小题2】按要求品味语言。(6分)
(1)父亲用自己最虔诚的跪拜来侍弄棉花——育秧,移苗,间苗,施肥,打药,锄草,每一个环节他都一丝不苟,就像培育着襁褓中的婴儿。(品析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2)头上银白的头发根根扎眼;一张脸就像皱缩的核桃沟壑纵横;青筋暴突的手就像柘树枝,上面是道道血口。(请任选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
答:
【小题3】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第⑩段的作用。(3分)
答:
【小题4】“看着日渐苍老的父亲,我真想摸一摸他粗糙的手,抚一抚他的白发,对着他的耳朵说说心里话……”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此时此刻,你想对父亲说些什么呢?(3分)
答:
2.课内阅读:
(一)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 , 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 , 并且要求 A 他们 将检查的结果 , 发表出来 .终于这流言消灭了 , 干事却又竭力运动 , 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 . 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中国是弱国 , 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 , 分数在六十分以上 , 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 B 他们 疑惑 . 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毙中国人的命运了 . 第二年添教霉菌学 , 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 , 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 , 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 , 自然都是日本战胜的情形 .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人做侦探 , 被日本军捕获 , 要毙了 , 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 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 ! ” C 他们 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 , 是每看一片都有的 , 但在我 , 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 此后回到中国来 , 我看见那些闲看毙犯人的人们, D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 ——呜呼 , 无法可想 ! 但在那时那地 ,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
(二)这一学年没有完业,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摘自《呐喊·自序》
【小题1】下面对两段选文内容的概括最不妥的一项是()A.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B.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C.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D.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小题2】文中加点的四个“他们”, 所指对象与其他三个不相同的一项是 ()
【小题3】“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作者认为中国是弱国,中国人就是低能儿,日本爱国青年看不起中国人是有理由的。B.作者认为中国是弱国,中国人就是低能儿,只能忍受日本爱国青年的蔑视。C.作者认为中国是弱国,弱国的学生能力差,因此得60分以上就容易被日本学生怀疑。D.作者模拟日本“爱国青年”的口吻,用两层荒谬的推理,表达自己作为弱国国民的极度激愤和无奈。【小题4】“这种欢呼 , 是每看一片都有的 , 但在我 , 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 () A.日本青年无视社会公德 , “我”十分气愤。B.日本青年那一声叫得特别大 , 影响了“我”观看时事片的情趣 , 所以觉得特别“刺耳”。C.日本青年为了报复“我”上次匿名信事件的失败 , 故而大吼大叫:因此“我”十分厌恶。 D.日本青年看到毙中国人 , 兴灾乐祸 , 严重地伤害了 . “我”的民族自尊心 , 故而“我”觉得十分“刺耳”。
3.(16分)
泥泞
迟子建
①北方的初春是肮脏的,这肮脏当然缘自于我们曾经热烈赞美过的纯洁无瑕的雪。在北方漫长的冬季里,寒冷催生了一场又一场的雪,它们伸开美丽的触角,纤柔地飘落到大地上,使整个北方沉沦于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中。在飞雪中行进在街头,看着枝条濡着雪绒的树,看着教堂屋顶的白雪,看着银色的无限延伸着的道路,你的内心便会洋溢着一股激情:为着那无与伦比的壮丽或者是苍凉。
②然而春风来了,积雪融化。它们在消融中容颜苍老、憔悴,仿佛一个即将撒手人寰的老妇人。雪在这时候将它的两重性毫无保留地暴露出来:它的美丽依附于寒冷,因而它是一种静止的美、脆弱的美;当寒冷已经成为西天的落霞,和风丽日映照它们时,它的丑陋才无奈地呈现。
③纯美之极的事物是没有的,因而我还是热爱雪。爱它的美丽、单纯,也爱它的脆弱和被迫的消失。当然,更热爱它们消融时给这大地制造的空前的泥泞。
④小巷泥水遍布;排水沟因为融雪后污水的加入而增大流量,“哗哗”地响;燕子在潮湿的空气里衔着湿泥在檐下筑巢;鸡、鸭、狗将它们的爪印带回主人家的小院,使院子里印满无数爪形的泥印章;孩子在小巷奔跑嬉闹时不慎将嘴里含着的糖掉到泥水中了, 他便失神地望着那泥水“呜呜”地哭,而母亲却快意地笑起来……
⑤这是我童年时常常经历的情景,它的背景是北方的一个小山村,时间当然是泥泞不堪的早春时光了。
⑥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
⑦泥泞使我联想到俄罗斯这个伟大的民族,柴可夫斯基、托尔斯泰、普希金就是踏着泥泞一步步朝我们走来的。俄罗斯艺术洋溢着一股高贵、博大、阴郁、不屈不挠的精神气息,不能不说与这种春日的泥泞有关。泥泞诞生了跋涉者,它给忍辱负重者以光明和力量,给苦难者以和平和勇气。一个伟大的民族需要泥泞的磨砺和锻炼,它会使人的脊梁永远不弯,使人在艰难的跋涉中懂得土地的可爱、博大和不可丧失, 懂得祖国之于人的真正含义。当我们爱脚下的泥泞时,说明我们已经拥抱了一种精神。
⑧如今在北方的城市所感受到的泥泞已经不像童年时那么深重了。但是在融雪的时节,我走在农贸市场的土路上,仍然能遭遇那种久违的泥泞——废纸、草屑、烂菜叶、鱼的内脏等若隐若现,一股腐烂的气味扑入鼻息。这感觉当然比不得在永远有绿地环绕的西子湖畔,撑一把伞在烟雨淳淳中耽于幻想来得惬意。但它仍然能使我陷入另一种怀想,想起木轮车沉重地碾过它时所溅起的泥珠,想起人民跋涉其中的艰难的背影,想起我们曾有过的苦难和屈辱,我为双脚仍然能触摸到它而感到欣慰。
⑨我们不会永远回头重温历史,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但是,当我们在被细雨洗刷过的青石板路上走倦了,当我们面对着无边的落叶茫然不知所措时,当我们的笔面对白纸不再有激情而苍白无力时,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为此,我们真应该感谢雪,它诞生了寂静、单纯、一览无余的美,也诞生了肮脏、使人警醒给人力量的泥泞。因此它是举世无双的。
【小题1】本文题为“泥泞”,为何开头却花了不少笔墨写雪?(4分)
【小题2】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⑧自然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3分)
【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我热爱这种浑然天成的泥泞”?请结合文意分析。(5分)
【小题4】泥泞不能“刻意”制造,但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需要“在泥泞中跋涉一回”?请结合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4分)
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试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小题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释义(2分)
①又何间焉 (读音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_)
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读音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
【小题2】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之” 同“小大之狱” 中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肉食者谋之B.臣之妻私臣C.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D.公将鼓之【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 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②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小题4】用文中的句子填空:(2分)
(1) 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题。(14分)
(甲)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夫!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乙)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蕃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志,甚奇之。
【小题1】解释句中加点词(2分)
①等死__________,死国可乎②吴广以为然。
③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④勤知其有清志,甚奇之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耕之垄上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B.佣者笑而应曰而庭宇芜秽C.尝与人佣耕尝闲处一室D.勤知其有清志安陵君其许寡人【小题3】下列句中“以”字用法与“扶苏以数谏故”相同的一项是()(2分)A.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B.吴广以为然C.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②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
【小题5】比较甲乙两文中人物特点,说出其异同。在刻画人物方法上,都有哪些共同点?(4分)
1.绝句(4分)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小题1】“山青花欲燃”这句诗中,“燃”字有何妙处?试结合本句诗作出分析。(2分)
【小题2】最后两句诗人写自己漂泊在外,归期遥遥,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2分)
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题目。(4分)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王勃
乱烟笼碧砌①,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 江山此夜寒。
注:①碧砌:青石台阶。
【小题1】有人认为“飞月向南端”中“飞”用得极好,请你作简要赏析。(2分)
【小题2】诗歌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1.写作(30分)两个题目任选一个作文。
亲爱的同学,当你跨进中学校门的那一刻,就意味着你天真烂漫的人生旅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驿站。崭新的生活在向你招手,你一定想尽快让老师和同学认识和了解你吧。那么就请把你的歌声带给大家,把你的微笑送给大家,把你的才华展示出来,让你的老师和同学全面了解一个真实的你!
1、请以“崭新的生活”为题,自选角度,写出对初中生活的点滴感受。
要求:
1、字数:不少于600字
2、书写工整,语句通顺,勿写错别字
3、有事例,有真情实感。4.避开真实的人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