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灵枢·岁露论》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因而岁月季节、昼夜晨昏对人体的生理活动与病理变化会带来一定影响。因此一定要因时制宜,注意不同时节下气候和物候的变化及养生宜禁。
大寒是24节气中的最后一个,在1月20日或21日。这时寒潮南下频繁,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大寒时节,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多为6℃至8℃,比小寒高出近1℃。民间也有“小寒大寒,冷成一团”的谚话。同时大寒作为二十四节气之尾,也是冬季即将结束之季,隐隐中已可感受到大地回春的迹象,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
大寒节气,气温很低,人应固护精气、滋养阳气,将精气内蕴于肾,化生气血精液,促进脏腑生理功能。
大寒外出应以保暖为主,俗话说:“大寒大寒,防风御寒”,在“大寒”时节要注意防风防寒。衣着要随着气温的变化随时增减,比如:在出门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适当添加外套,并戴上口罩、帽子和围巾等。有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在“大寒”节气应尽量避免在早晨和傍晚出门,以防昼夜温差较大,引起疾病发作。“寒从脚起”人们脚的保暖尤为重要,在冬夜入睡前,可用热水或药汤先泡泡脚,以达到畅通血脉、改善睡眠质量的功效。
“起居有常,养其神也,不妄劳作,养其精也”。也就是说,在起居方面,仍要顺应“冬藏”的特性,早睡晚起,劳逸结合,养精蓄锐。
大寒进补的食物量应逐渐减少,多添加些具有升散性质的食物,以适应春天万物的升发。由于寒冬腊月,人体的消化机能活跃,胃液分泌增多,酸度增强,食量增大,因此人们饮食方面,可适当增加蛋白质,氨基酸对耐寒有一定帮助,动物内脏瘦肉鸡蛋鱼等含有大量氨基酸,有利于人们的御寒冬季。同时要确保维生素尤其维生素C的供给,较为适宜的食物有萝卜、土豆、菠菜等及各类水果。补钙也可避免心血管和肌肉受损。多吃一些坚果类食品,对于人们御寒有好处。冬季气候干燥,人们一定要注意补充水分,多喝些水才有利健康。
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在冬季,锻炼对养生有着特殊意义。在“大寒”节气里,气候一冷一热很容易感冒。因此,要注意在室外活动不可起得太早,特别是太阳没出来之前的空气质量和室外气温都不适宜运动。冬天的早晨气温过低,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段,因此,最好等到太阳出来以后再进行户外锻炼。由于户外气温比室内低,人的韧带弹性和关节柔韧性都没有之前的灵活,马上进行大运动量活动,极易造成运动损伤。建议冬天在运动前先要做一些准备活动,比如:慢跑、搓脸、拍打全身肌肉等。或者也可以双手抱拳虎口相接,左右来回转动,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手指的灵活性,预防冻伤,还可预防感冒。
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期,同时还要防心脑梗、肾衰、肺炎、低血压、冻伤、皮肤瘙痒、寒痹。
顺应自然规律并非被动的适应,而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在掌握自然界变化的规律的同时,防御外邪的侵袭。中医讲究的是辨证论治,因此无论何时,都该认清体质,理性养生和进补。
参考文献:
(1)王沛. 外科施治 最忌大寒. 中医杂志,1991
(2)张民. 大寒饮食调养. 吉林蔬菜编辑部邮箱,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