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号:2011213087 姓名:姚珊
论赵树理及其小说创作
摘要:赵树理的小说,反映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和建设时期,两个伟大阶段,中国农村变革的历史,生动地写下了中国农村历史上的变革与进步,是现代中国农村的一面镜子。他的小说为人熟知,他的土里土气的乡土气息与众不同。
关键词: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 民族风格
一、赵树理其人
在当代文学的发展史上,闪烁着一颗璀璨的行星,在那个时代,农村正在进行着伟大的社会变革,这种变革过程中,在艺术中有所反应,赵树理,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独树一帜。从小受中国创通文化的熏陶,而且其特殊的人生经历又使其自幼受民间文艺的滋养。赵树理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三种文化的熏陶,这对他后来的创作产生极大的影响:一是正统传统文化的影响,主要是“文以载道”的文学观,这与他后来始终强调文学为政治服务有很密切的关系;二是民间文化的影响,主要是对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审美形式的重视,这与他后来走民族化、大众化的文学创作道路有很密切的关系;三是五四新文学的影响,他从这里承袭了反封建的精神和对农民作启蒙教育的新传统(《中国当代文学上》教材59页)。
在被了的广大农村中,经历了而且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化,农民与地主之间进行了微妙而激烈的斗争。这个斗争将摧残农村封建残余势力,引导农民走上彻底翻身的道路,农民的精力正在被充分地发挥,这个力量是没有什么东西能抗拒的,是无穷无尽的。这是现阶段中国社会最大的最深刻的变化,一种由旧中国到新中国的变化。赵树理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这一变革的要求。
赵树理,他是一个新人,但是一个在创作、思想、生活各方面都有准备的作者,一位在成名之前就已经相当成熟了的作家,一位具有新颖独特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家。(《赵树理研究资料》黄修已编 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156页)。
二、《小二黑结婚》简析
赵树理小说创作是由现代文学向当代文学的转折点,体现了现代文学到当代文学的连续性,其小说创作的主题和理论主要有三个,即:政治的主题,文化的启蒙主题,传统的民本主题。他的第一篇为人所熟知的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在一九四三年发表之后,立刻在群众中获取了大量的读者,接着又发表了《李有才板话》,这是一篇非常真实地,非常生动地描写农民斗争的作品,简直可以说是一个杰作。而且发表过同样主题的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
我们面前是三幅农村中发生的伟大变革的庄严美妙的图画。
《小二黑结婚》写的是一个农村青年恋爱的故事。是赵树理歌颂农村进步力量,反对农村的封建思想和封建势力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作者描写了两代人在婚姻问题上的不同的思想和作为,也描写了封建恶霸的横行和失败。作品的主人公小二黑和小芹都是积极正派的劳动者,他们在争取自己的婚姻的幸福和生活的自由中是坚定而勇敢的。他们一方面要和老一代人重的封建落后分子进行思想斗争,反对他们顽固地干涉青年婚姻,不正当地收取童养媳和包办婚姻的行为,另一方面,还要和混进了农村政权中的流氓恶霸分子进行政治斗争,反对他们阴险、强横的无赖行为,理直气壮地指责他们为非作歹的罪恶活动。他们相信自己争取婚姻自由和生活幸福是合理合法的,相信民主政权是他们反封建迷信、反流氓恶霸的强有力的支持者。这就使他们在反对一切封建落后思想与流氓恶霸分子进行斗争的时候,有了足够的力量。他们相信自己的正义,相信的力量。二人的婚姻的胜利是“农民中开明进步的因素,对于美、落后、迷信等等因素的胜利”。是“农民对封建恶霸实力的胜利”这显示了新的政权我那全代表和保障进步人民的利益,也显示了急剧变化的历史时代,人民的婚姻自由是与人们群众自己在政治上当家作主分割不开的。这是作品所揭示出来的深刻的现实意义。
基于此,作者在描写生活时对于各种类型的人物就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态度。他歌颂着小二黑和小芹的顽强的斗争精神,热烈、纯真的恋爱生活,爽朗、朴素的性格特征;讽刺和批判着封建家长的愚昧自私的落后行为,期待他们的觉醒与悔悟,并在新的时代做起新的人来;憎恨和仇视混进了农村政权中的流氓恶霸分子,无情地揭露他们横行乡里的狡诈无耻的流氓本性。(《赵树理研究资料》黄修已编 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197页)
《小二黑结婚》的发表深受人民喜爱,随着各个村庄剧本的编辑,“小二黑”的形象的出现,使赵树理的“小二黑”的形象成为了太行上农民反对封建思想,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化身了。可见,这部作品影响之深远。
三、论赵树理的民族风格
文学上的民族风格是一个民族长期形成的,并有自己所喜欢的一系列的独特性,这些独特性是通过作品中民族的内容和民族的形式有机统一而表现出来的。赵树理从内容到形式继承并发扬了我国文学创作的优良传统,创立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是人所公认的。
(一)赵树理创作的民族风格在内容上体现为:
首先民俗的描写体现了赵树理作品内容。民族内容在赵树理的作品中是通过很多方面反映出来的,而民俗的描写,在他的小说中是极为突出的,这也正是民族的精神面貌和生活面貌的真实深刻地反映。在他的小说民族风格的创造中起到重要和显著的作用。就《下乡集》来说,《登记》里的罗汉钱,说媒、走娘家,给我们以很深刻的印象;但赵树理并不是为写民俗而写民俗,民间习俗是通过他所反映的生活和他所创造的形象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
其次时代精神的反映也是赵树理作品民族内容的体现。赵树理在异常尖锐的情况下,虽然没有直接描写抗日战争,但它仍然充分表现了时代精神,有力的起到了配合抗日战争的作用。《小二黑结婚》描写的是抗日根据地内反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斗争,展示了劳动人民在党和民主领导下摆脱封建束缚,掌握自己命运的社会现实。作者所写的上述内容在抗战期间大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生活地位,因而组织了中国人民抗敌的雄厚力量。譬如,铁锁这位忠厚老实而又愚昧的农民,在屡遭欺压凌辱的过程中,终于找到了自己应走的道路。这也是千百万人民所走的道路。果戈里说的精辟:“真正的民族精神不在于描写农妇穿的无袖长衫,而在表现民族精神的本身。这就是说,当作家的创作表现了民族性格特征时,那么,民族的特色也就会明显的表现出来。
总之,在赵树理作品中,无论是那些民俗和细节描写,还是所反映的时代精神以及所表现的民族性格,都使我们觉得非常亲切真实。因为我们满意的不是这些具体描写本身,而是透过它看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面貌和祖国的自然风光,从而激起了我们民族的自豪感和对祖国的无比热爱。(《黑河学刊》2009年第8卷)
(二)赵树理创作的民族风格在形式上的体现:
赵树理打破了文坛较长时期的“孤立”和“冷落”状态,别开生面的写出真正人民大众所容易接受的作品,并创立了新的民族风格。民族风格主要决定于民族内容,但必须表现于适合这种民族内容的民族形式。赵树理的作品之所以深入人心,正是因为他作品的内容是无产阶级的,而形式是民族的。他的作品的民族形式,是新的民族形式。
1.语言的锤炼上
首先是语言的朴实。在赵树理的全部作品中没有华丽词藻,更没有故意玩弄笔墨的成分。他的语言都是一般人所能说得出的,附和说话人身份的。它所起的作用之大,非一般语言所能类比。例如《福贵》中的一段话:“‘伤养好了’银花说,‘以后不要到外边跑吧!你看怕不怕?’他说,‘不跑吃什么?’银花也想不出办法,没说的只能流两眼泪。”这几句话没加任何渲染,便写出了在那吃人的社会里穷苦人走投无路的真实情况,以及人物的心理状态。(《赵树理研究资料》黄修已编 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217页)。
其次是语言的幽默活泼、刚健峭拔。这种特色,我们和群众聊天时可以听到,在古典小说和民间故事中也屡见不鲜。赵树理的语言吸收了这些优点,而又发展了它便增添了一种健康而隽永的趣味,特别在那些喜剧性的情节中表现的更为突出,起的作用也就更大。(《黑河学刊》2009年第8卷)例如,在《李有才板话》中,写得贵喊开会而遭到群众议论的场面:得贵一出门,小顺抢着道:“吃烙饼去吧。”小元道:“吃屁吧!章工作员在这里住着啦,饼恐怕吃不成!”老秦埋怨道:“人家听见了!”小元道:“怕什么,就是故意叫他听啦!”语言极富幽默。
再次,赵树理作品的语言朗朗上口,读起来非常顺畅。赵树理的作品之所以可以让群众朗读,真是继承了口头文学的语言特点。他所有的作品展现在我们眼前正如同一位戴毡帽的农民在讲述,把我们带到故事中去。
最后是运用口头语言的特色。广大农民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社会上流行的俗语,谚语和比喻加以描写,从而既精炼又形象地说明了问题。而赵树理就常常引用这些有生命的东西。
2、表现形式的继承与创新
A.比喻,在我国自古以来的作品中就运用得较多,这和我们民族的丰富想象力以及对种事物观察认识时善用比较法是分不开的。比喻的作用很大,往往直接说明一个事物,用好多话说不明白,可是用了人们所熟悉的寥寥几个比喻词,就使你一清二楚。如《地板》中的运用:“在这些草里也能寻到一些谷:秀了穗的大的象猪尾巴,小的象纸烟头,高的挂在蒿秆上,低的钻进沙蓬里,没秀穗的跟抓地苹秀成一片,活着的象马鬃,死了的象鱼刺,三亩地打了五斗。”这些比喻就使得作者减用了不少笔墨,而给读者的印象却极为深刻,它帮助我们加深理解《地板》不能产生粮食,粮食是由劳力换来的道理。
B. 在人物塑造方面,赵树理的每篇新作品一出现,它的人物也就同时流传在人们的口头上,而且久久不会遗忘。
第一人物身份交待明快。赵树理的小说在创造人物时往往直接交待人物出身、社会地位、文化教养和生活经历等,使人物身上的阶级特征毫不隐蔽地表现出来。如《李家庄的变迁》中,对李如珍、春喜的交待,小毛一出场便显露出他那狰狞的面孔,使读者刚一看到这人物就立刻把他和劳动人民划分出来。
第二传神的手法。刻划人物一直采用这种手法,这种手法就对人物的描写要抓住主要之点即性格特征,对那些表现人物性格不十分重要的部分可以删减或省略。《地板》中对三嫂的小白鞋的描写也非常传神,插粪时不幸把小白鞋弄脏了便什么也不顾了,“又是顿,又是蹴,又是用手绢擦”这简单的几笔,便活灵活现地刻划出—个厌恶劳动的妇女形象。
第三,行动性强。通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和富有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而且,这也是我国小说的传统手法。
第四,人物的绰号。绰号的运用是小说中常见的,它往往是一个人物性格的形象的概括或人物性格最突出的部分。如:三仙姑、二诸葛、气不死、小腿疼… …这些绰号的运用不仅增加了语言的幽默和含蓄,而且读起来使人精神爽朗、印象深刻、记忆清晰。
总之,赵树理的小说中,他实践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成为其精神的楷模。是方向和旗帜,是一位“人民艺术家”。他的创作艺术影响了赏析广大的作家群,他的乡土作家气息给予广大作家以方向,最终形成了“山药蛋派”。他的影响之深远是我们所不能企及的。
参考文献:
1.黄修已 编《赵树理研究资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
2.杨义 编《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
3.《赵树理文集》第一二卷,工人出版社 1980年10月北京第1版
4.《黑河学刊》2009年11月第8期李平、王锐著
5. 洪子诚.《中国当代小说精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6.《晋阳学刊》2011年第1期
7.朱晓进 编《“山药蛋派”与三晋文化·地域的实指性与敏锐的地理感》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8.王庆生、王友平 编《中国当代文学》上卷第二版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