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用主动学习代替被动灌输是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一个重要方面。数学教师是小学生们的“指路人”,不仅是他们对课堂的全局把握,甚至是对课堂上一个小小的环节的设计与构思都可以影响一堂课的导向,改变一堂课的作用,也有可能成为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怎样尽可能地发挥课堂上教师的指导作用,激发学生改变其学习思维,是本文主要讨论的问题。
关键词:老师指导 数学思维 培养
思维可以体现事物的核心规律,是建立在人认识的基础上的一种人脑对于外界事物的总结性反映。培养小学生的思维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工作之一,因此,从一年级开始,它就渗透进每个年级的每一堂数学课里。所以,充分利用课堂的40分钟是教师提高学生思维水平的重要办法。鉴于此,下文就如何培养并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的问题进行讨论。
一、利用教师的引导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儿童们生来就对外界事物有浓厚的兴趣,同时对它们有强烈的探究欲。小学数学教学也应该让小学生秉承天性,接受探究性课程,而不是将其仅仅作为熟悉数学基本概念、常用法则和公式的一种工具。教与学应该是思考和探究的互动过程。考虑到儿童认识事物的特点以及他们的年龄特征,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使用的办法通常是要尽可能地创造教学情境,例如生活场景、问题情景、学习场景等等,主要是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的质疑等方面,根据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原来已经掌握的知识,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进而开启思维的大门,让学生如同亲临“心求通却未通,口欲言却未能”的境地。比如,进行“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的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一方面对它和“10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的不同进行分析,另一方面讨论它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相同点,通常做法是开始新的课程之前先让学生做两组口算练习,比如先出示一组关于20以内退位减法的题目,12-8,13-4……要求学生不仅算出最后的答案,而且要描述计算思路和步骤。然后再出示关于百以内不退位减法一组题目,例如27-3、36-4……要求学生找出此组题目在计算方法方面有什么特征。完成以上工作,教师再展示32-8然后让学生考虑,当个位2-8不够减的时候,我们将需要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呢?将学生的思维带进将要探究的新问题里,同时主动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之门。
二、利用教具开发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的培养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教师给学生形象地展现思维运行的痕迹,学生才能循序渐进,从而找到得到思维的办法。比如,在施行“2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与“100以内的加减法”的课堂教学时,利用数位筒和小棒,使小学生对数位和计数单位等基本概念有所了解,然后采用直观操作的办法,掌握各种试题的计算思路,写出计算步骤,收获颇多。例如,32-8这道题目,个位2-8出现不够减的情况,如何办呢?考虑后,我让学生将32根小棒放入数位筒,然后在筒外放置8根棒,按照“两位数减一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原理,以及“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试着计算32-8的结果。由于一年级学生的思维呈现具体化、形象化的特征,所以需要借助动作来开发思维。据此,进行新课教学的时候,教师应依据不同的教材,让学生自己动手,充分调动其眼、耳、手、口,从而体验知识形成的思维,进而总结出思路,实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转换。课堂教学大多数是可以事先设计的,但教学进行时常常会出现很多没有设计的细节。教师的一次出色引导,不仅能让一堂课的价值改变,还可以展示教师卓越的。所以,教师应该顺着学生的思维,并在适当的时刻介人,使学生在不经意间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让学生用思维的撞击产生新的思维火花,激起创新思维,彻底达到教学无痕的境地。进行教学时,教会学生联想,能够让学生摆脱感官时空的控制,扩展感知的范围,分析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异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办法,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
三、巧妙设置练习锻炼学生思维
练习在课堂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教师通过课堂练习,不仅能让学生的思维一步步深化,而且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比如,“假设某班级里,有男生25人, ,那么女生呢?”如果男生比较多,则可填入:“女生比男生少5个”或者“男生比女生多5个”。如果是男生较少,则可填入:“女生比男生多5个”或者“男生比女生少5个”。再或者填入:“全班总共45个人。”每次学生顺利学习完一个单元,教师需指导学生做整理和总结,这不仅可以让知识脉络清晰,成为一个系统,方便学生学习和记忆,而且能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与知识的本质联系及共同点,扩大并完善原来的知识结构,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而领悟出新的东西,实现提升思维深刻性的目标。
四、通过解题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困难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学习数学比较困难的学生,而且在课程越来越深入时人数也逐渐增长。帮学生克服学习困难,“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好”,也是老师的目的。所以,老师应该多关心学习困难的学生,耐心的去指导,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例如有这样的数学题:小明与父母坐火车到北京游玩,早上8:00由火车站发车,下午4:00抵达,请问路上共用多长时间?因为学习过24小时的计时方法,故大部分学生使用此方法解题,即:16-8=8(小时)。老师再提问有没有别的方法,一位学生回答:8+4=12(小时)。很明显,这样的方法是错误的,老师此时应利用这个机会指导。学生将所有的方法进行对比后,明白了计算的方式,加强了学习的能力。那位回答错误的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这个方法,而且老师并没有批评,让这位学生能够体会学习过程中的乐趣。
总之,老师在进行授课的过程当中,一定要依照学生通常使用的想象的特点与平时学习的程度来进行课程的安排,思考全面的计划,制定明确的目标,培养学生拥有正确的数学思想,加强学习数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欧义.浅谈数学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03).
[2]成以东.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兴趣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