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词解释: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周围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因子:在诸多生态因子中,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活动以及分布等的关键因子称为因子。
Liebig最小因子定律: 在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元素中,供给量最少的元素决定着植物的产量。
谢尔福德耐性定律: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时,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这一概念被称为shelford耐性定律。
适应:是生物在环境中,经过生存竞争而形成的一种适合环境条件的特性与性状的现象,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适合度:是衡量一个个体存活和繁殖成功机会大小的尺度和指标。
基因型:是个体的遗传组成。
表型:是各个有机体,它是基因型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生态幅:生物对一种环境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称为生态幅。
趋同适应(生活型):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生活在相同环境中,受到某种主导因子的长期作用,产生相同的或相似的适应方式。
趋异适应(生态型):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长期生活,产生了不同的适应方式,而形成的多种多样的生态类型。
光合有效辐射:太阳辐射中能被绿色植物用来进行光合作用的那部分能量成为光合有效辐射。
光补偿点:当光合作用固定的CO2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光饱和点:当光合产物达到最大时的光照强度。
光周期:每天光照与黑夜交替称为一个光周期。
光周期的类型:长日照植物:较长日照条件下促进开花的植物,日照短于一定长度则不能开花或推迟开花。又称为短夜植物。
短日照植物:较短日照条件下促进开花的植物,日照超过一定长度便不能开花或推迟开花。又称为长夜植物。
中日照植物:花芽形成需要中等日照的植物。
日中性植物:完成开花和其他生命史阶段与日照长度无关的植物。
温度系数(Q10):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每升高10℃,生长或反应速度增加的倍数。表示温度对生物生长或生化反应速度的影响程度。
温周期:植物适应温度节律性变化的现象。
积温:表示热量条件的指标,用来说明生物各生长发育阶段和整个生育期所需要的热量条件。
物候:生物长期适应与一年中温度节律性的变化,形成了与此相适应的发育节律谓之物候。
湿润度:年降水量与潜在蒸发量之比称为湿润度。W=P/E W为湿润度;P为年均降雨量;E为潜在蒸发量
干燥度:指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K=(0.16 ∑t)/r K为干燥度;0.16为换算系数; ∑t 为日平均温度≥ 10ºC稳定期的积温;r为同期内的降雨量。
干扰:生态系统中不规则的或多变的或不经常出现改变资源和物理环境,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结构的因素。
地形: 指地球表面的外貌形态特征。
应压木:应压木也称偏宽年轮,是指针叶树在倾斜或弯曲的树干和枝条下方,在受压部位的断面上,一部分年轮和晚材特别宽的现象。
应拉木:阔叶树在倾斜或弯曲树干和枝条的上方受拉部位的断面上,一部分年轮明显偏宽的现象,称为应拉木。应拉木材色较浅或浅淡,髓心偏向一边或偏离不大。
基本内容:
1 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其内涵
直接和间接阶段,综合主导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
2 生物适应的意义
3太阳辐射(光谱、辐射强度和时间)的生态效应
4 温度对植被分布的机理
5 森林调节水循环的途径
P=Is+Et+Qs+Qss+ΔW
6 森林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生态效应
7 森林调节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机制及对策
8 地形要素(坡向、坡位等)的生态效应
9 我国境内高大山脉对植被分布的影响
10 风的类型及防风林的防风原理
11火的类型及火的发生条件
12火的生态效应
小结(6-10章)
名词:
种群、种群分布格局、自疏现象、生态对策、r和k对策、群落、优势种、建群种、丰富度、多度、盖度和相对盖度、频度和相对频度、重要值、高斯(GAUSE)假说、生态位、原生演替、次生演替、进展演替、逆行演替、 R-、C-和S-对策
1种群分布格局的成因
2 Logistic 模型与指数增长模型
3 Raunkiaer的生活型系统
4 森林群落中群落中植物物种重要值的计算
5 旱生演替系列和水生演替系列
6 进展演替的基本特征
7 举例说明演替发生的基本原因
8中国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特征及其主要控制因素;
9 举例说明垂直地带性的基本特点
10 水平地带性与垂直地带性的对应关系
11举例说明《中国植被》中植被的划分依据、分类单位及分类原则
小结(11章)
名词
生态系统、生物量、生产力、自养生物、异养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类型、生物地化循环、生物化学循环
基本内容
1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及其内涵;
2森林净初级生产力的形成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