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芥川龙之介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以《罗生门》、《竹林中》为例
丁 璞
(孝感学院文学院,湖北孝感432000)
摘 要:芥川龙之介创作的短篇小说借古喻今,抒写了超越时空的人性中的共通问题。以《罗生门》、《竹林中》为例,分析了人性中善与恶并存的观点和利己主义的心态等,探讨了芥川龙之介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关键词:人性;善与恶;利己
中图分类号:I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544(2007)05-0049-03
日本近代著名小说家芥川龙之介(12-1927)擅长创作短篇小说,构思奇特,语言精炼,情节出奇制胜,被誉为“鬼才”作家。芥川龙之介自幼受到了日本和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有深厚的汉学修养,是日本“新思潮”派文学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以历史小说为主,借古讽今,重视作品内容的深度和表现技巧。其中,《罗生门》、《鼻子》、《竹林中》、《地狱变》、《蜘蛛丝》等短篇小说受到了读者和评论界的一致好评。
叶渭渠先生这样评价芥川龙之介的历史小说:“它们大多取材历史上奇异的,超自然的事件,描写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众,面对地狱般的现实,不断复苏野蛮的生命,顽强地挣扎着继续生存所展现的野性的美。”[1]芥川龙之介深入对生命本身进行哲理性思考,站在对人类精神世界关照的高度来审视人性,正如小说中一个个小故事背后蕴涵的都是深刻的人生道理。本文试图以《竹林中》、《罗生门》为例来探讨他对人性的剖析。
一
《罗生门》是芥川龙之介于1915年发表的一部精致短篇小说,小说情节取材于日本古典故事集《今昔物语》第十九卷“罗生门楼上遇尸记”。虽是旧题材却赋予了新意,芥川龙之介以短小的篇幅,凝练的笔触,勾勒出了一副人性的面庞。按照芥川龙之介的观点,当生存成为第一需要的时候,在人性的善与恶的天平上,人性倾向了恶。
故事背景发生在日本古代平安朝末,这是一个自然天灾、人祸横行的乱世。社会动荡,经济萧条,民不聊生,连京都也是格外的荒凉。小说一开头,阴冷的气氛围绕着罗生门,动物和死人的尸体堆满了城楼,一个被主人解雇了的仆人在罗生门下避雨。仆人当时正在思考着一个问题,围绕着“择手段还是不择手段”展开,在仆人的胸中回荡着“是饿死还是当强盗”的声音。正当他徘徊于两种“倘若”之中的时候,他在罗生门城楼上发现了一个老太婆在死尸堆中拔死人的头发。他极为愤慨地抽出刀抓住那个老太婆,老太婆却搬出自己的“行恶”理论———她认为拔死人的头发是为了做假发卖,自己不干这个就得饿死,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老妇劝说仆人能认同自己,并说被她拨头发的女人在生前也是做这类事情的。当仆人听完老太婆的开导话语之后,早前的“徘徊”得出了结论,便下定了做强盗的决心。他鼓起勇气一下子把老太婆身上的衣服剥光就逃遁而去。仆人离去时为自己辩解到:“我剥了你的衣服,你也不要怪我,我不这样,我也得饿死嘛。”[2]
当人类赖以和谐生存的自然环境被破坏时,人性的“善”往往屈服于“恶”。社会和平时期的良民瞬间可以在社会动荡时期变成暴民,这也是
收稿日期:2007-06-30
作者简介:丁 璞(1980- ),女,湖北应城人,孝感学院文学院讲师。
—
9
4
—
人性在非此即彼的生存境遇中遭遇的困境。芥川
龙之介描写的罗生门就是动荡社会的缩影,阴森、潮湿、凋零充斥了京都的败落景象。在如此恶劣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心灵又怎么能够找到栖息之所?小说中的仆人在遇到被主人辞退,无家可归、流离失所的境遇下,他的内心里回荡着两种声音“是饿死还是当强盗”。这种呼声有些像哈姆雷特发出的“生存还是毁灭”,这是每个人内心深处向善的良知的呼唤。良知是人类内在的本能和情感潜能按照它们的自然倾向发展而来的一种道义敏感性,它首先是对自身当下处境的感知与警
觉,然后是对正义的理解、认同和接受。[3]
芥川龙之介赋予仆人身上的人性在最初还是有良知的,他曾经犹豫过自身当下的处境。当他发现了城楼上老太婆在拔死人头发的时候,也激起了他的正义感。仆人对罪恶有一种本能的反感,他持刀抓住了老婆子。人的生命既有向善的潜质,也有趋恶的因子,在善与恶的天平上,环境纷扰了人性,良知的声音被生存的需要压抑住了。面临生存的压迫时,仆人来自内心良知的呼唤终究还是敌不过要活下去的“不择手段”,也就是去做强盗。当良知泯灭后,人们就不再有耻辱感、羞耻感,人性“恶”的一面凸显出来了。正如小说中,仆人听完老妇“行恶”理论后,故事情节发生了戏剧性的瞬间变化,仆人灵魂深处的“恶”被宣泄出来,剥下老妇的衣服逃遁而去。
《罗生门》最后一句是“谁也不知道这家将到哪里去了”,命运的不确定性再次出现在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中。他对仆人与老妇在善与恶边缘徘徊的行为描写,就是他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观看他的小说就像观看人体解剖展览一样,真实而
深刻,可以清晰看到人的各个器官,给人以震撼。震撼之余,也让人不禁发问,如果是自己面临这般境遇,我们会怎样选择?这也是芥川龙之介文学创作一生思考的问题之一。二
当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权满足以后,如何直面自己的欲望,芥川龙之介在短篇小说《竹林中》探讨了这个问题。小说对人性欲望的剖析,对人性中趋利避害的本能和利己主义的意识有着深刻的描绘。
《竹林中》(又译《莽丛中》
)是芥川龙之介1921年发表的一篇短篇小说,也取材于《今昔物语集》。小说是由在一桩杀人案中四位证人的证词以及三位当事人的供词组成。武士武弘与妻子真砂在途中被强盗多襄丸诱拐,妻子被强盗奸污之后失踪了,而武士死了。在公堂上审判时,四位证人提供了证言:砍柴人称自己发现了尸体;行脚僧称自己昨天在路上遇见过死者和一个骑马的女人在一起;捕手称自己抓到了带有死者武器的罪犯;老婆子称自己是死者的丈母娘,女儿下落不明。四位证人的叙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环境,可是,死者究竟是谁杀死的呢?证人无法给出结论,三位当事人的叙述也前后矛盾。而且,三位当事人都称自己是凶手,究竟谁是凶手呢?
在人性的丛林里,人们陷入迷失往往始于自己的欲望。强盗多襄丸在色欲的驱动下,忘记了
人性中的道义。[4]
当一阵风吹过,多襄丸看见了女子的容貌,“只见了一眼就见不到了”,于是“立刻动了念头,一定搞到这个女子,即使要把男的杀死,也干”。多襄丸在色欲之下,让自己的性本能变成了暴力,人性中的动物性占据了理性。
武士武弘与妻子真砂结伴而行并未意识到危险就在眼前,强盗多襄丸以竹林中有财宝为诱饵,骗武弘和真砂到山中的竹林中去。武弘在物欲的驱使下,忘记了警惕心,就带妻子跟随着多襄丸到了竹林中。多襄丸把武弘捆绑在树上,并把真砂骗到竹林深处奸污了。之后,真砂失踪了,武弘死掉了,但是关于武弘是怎样死去的,三个当事人有着三种毫无逻辑、自相矛盾的不同叙述版本,这不禁会让人思考“到底谁是凶手”。
在叙述竹林中的经历时,多襄丸、真砂、武弘分别来自阳间、佛门净土、阴间三个不同空间,当事人讲述着他们在同一时空里所发生的同一件事
情———武弘被杀、真砂失踪,然而扑朔迷离。多襄丸在公堂上称自己奸污了真砂后,真砂说:“你死或者我丈夫死,两个人必须有一个得死”。听了真砂的话,并看到真砂两眼射出来的火花,他
生了怜爱之心,要跟这个女人过一辈子。多襄丸
解开武弘身上的绳子并同他决斗,最后杀死了武弘,回头才发现真砂不见了。
真砂在清水寺忏悔称自己被奸污之后,连滚带爬到丈夫身边,可是丈夫眼中发出一股无法形容的光———轻蔑,这使她大受打击。真砂昏过去了,当她醒来的时候,发现丈夫还是那样的目光。她向丈夫哀求也无济于事,最后,真砂拿起刀刺向丈夫,自己没有勇气自杀就跑到了清水寺来忏悔。
—
05—丁 璞
武弘的幽灵借巫婆的口是这样讲的:他称强盗奸污了妻子之后,便在旁边安慰妻子并要她一起私奔,妻子答应了跟强盗走,但是要求强盗把他杀死。当强盗在犹豫是否杀死他的时候,妻子大叫了一声,跑掉了。强盗追出去的时候,他解开自己身上的绳子,拔出刀刺向了自己的胸口。
在三位当事人的叙述中,站在他们各自的立场去看,他们的话都可以成为,但是三者之间却没有逻辑关联。芥川龙之介笔下的三位当事人就是小说的精华所在,也是芥川龙之介对人性深刻剖析的极致表现。人性中的欲望让人涉足了陷阱,而在这个陷阱中,夫妻情义在考验之下荡然无存,而奸污这类丑恶的行径被多襄丸叙述成了理所当然。“食色,性也”,人性本身也让人想到了复杂、不可信。且不论三位当事人的叙述哪一个是,或许在芥川龙之介笔下人性的丛林中根本就找不出一个。但是为什么三个人都要把杀人的罪名往自己身上揽呢?芥川龙之介揭示了人在某种境遇下一种趋利避害的本能和利己主义的意识。多襄丸奸污真砂,他在叙述中把自己描述成了要娶真砂为妻子的决心,还堂堂正正同武弘决斗。多襄丸为自己奸污罪行找到了出路,为自己杀人找到了硬汉般的尊严。真砂在叙述中把自己描述成一个受到强盗奸污而不被丈夫同情,反而受到丈夫轻蔑的妻子。她最后选择了一起死亡,先杀死丈夫,自己再自杀。真砂是色欲的牺牲品,又是物欲的间接受害者,她所遭受的屈辱与轻蔑形成了
巨大的压力,使她无法活下去。真砂把自己塑造成了遭受遗弃的烈女形象。武弘在叙述中把自己描述成了被妻子抛弃的丈夫,而且妻子还要求强盗杀死自己,他最后选择了武士道式的自杀,把自己塑造成了清高不受屈辱的武士形象。人性中趋利避害的本能让三位当事人的叙述各自为己。人性有软弱的一面,不愿意直面事情的,往往找各种谎言来捏造事实,以寻求一种身份的认同。笔者认为,芥川龙之介《竹林中》讲述的凶杀案并没有,他只是提供了一种人性可能面对的某个场景:在欲望面前,坠入欲望的陷阱中,人的一种本能反应。芥川龙之介《竹林中》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没有结局,案件也没有结论,作者完全退出小说,让读者思考人性中存在的无限可能。“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也是芥川龙之介揭示人性的独特之处。
[参 考 文 献]
[1] 叶渭渠.芥川文学———时代不安的象征(代总序)
[M ]//芥川龙之介作品集.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
社,1998.
[2] 芥川龙之介.芥川龙之介小说十一篇[M ].楼适夷,
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3] 陆忠武.人性的烛光[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4.
[4] 王向远.东方文学史论[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
社,1994.
Ryunosuke Akut agawa ’s I n si ght i n to Hunman ity:
Usi n g R ashom on and B anm boo G rove a s Exam ples
D ing Pu
(School of L iterature,X iaogan U niversity,X iaogan,Hubei 432000,China )
Abstract:Ryiunosuke Akutaga wa described the common concerns about humanity by using the past the mes t o i m p ly the p resent in his short st ories .This paper takes R asho m on and B am boo Grove as exa mp les t o analyze Ryunosuke Akutaga wa ’s insight int o hu man nature:its goods and evils,intuitive knowledge,instinct and s o on .
Key W ords:human nature;good and evil;benefit oneself
(责任编辑:龙 娟)
—
15—芥川龙之介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