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崔伟,男,讲师,19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水文系,获学士学位.主要从事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的教学工作.
文章编号:167223961(2003)022*******
地下水高氟环境区研究及整治
崔 伟1
,刘 刚2
,田 丰3
,蔡建军
4
(11山东大学 土建与水利学院,山东 济南 250061;21山东岩土工程勘察总公司, 山东 济南 250061;
31甘肃省科学技术委员会, 甘肃 兰州,730000;41山东省交通工程总公司,山东 济南 250021)
摘要:利用化学场分析高氟区地下水,给出方法的原理并对实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整治措施,改善水质.关键词:地下水;氟;环境工程
中图分类号:T U42 文献标识码:A
R 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high fluoride area of groundw ater
C UI Wei 1
,LI U G ang 2
,TI AN Feng 3
,C AI Jian 2jun
4
(11School of Civil.Eng.,Shandong Univ.,Jinan 250061,China ;
21R ock &S oil Eng.Exploration G eneral C orporation of Shandong ,Jinan 250014,China ;
31Science &T echnology C ommission of G ansu ,Lanzhou 73000,China ;41Shandong Highway &Bridge C onstruction C orporation ,Jinan 250021,China )
Abstract :A method of analyzing high fluoride area of groundwater with chemical ground was put forward.The mechanism of the method and s ome sam ples were analyzed.Based upon this analysis ,the treatment method was presented.
K ey w ords :ground water ;fluorine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0 前言
氟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微量元素,氟的摄入是通过饮食、呼吸、饮水三个主要途径进入人体的,此外,也可通过含氟药物、烟尘、酒和茶等进入体内.一般来说,对饮水中的氟吸收率最高可达90%,其次是食物中的氟吸收率约20%.氟的过量摄入可导致氟中毒,国内外大量调查资料证实,饮水含氟量高是地方性氟中毒的主要原因.氟广布于自然界中,地壳岩土中的含氟矿物就在百种以上,绝
对不含氟的岩土是很少见的.然而并未因此到处都
是高氟地下水,由此可见,适于氟富集的介质环境条件即水化学场就成为地下水高氟环境区形成的根本原因之一.在有氟富集的前提下,必然随地下水的运移而影响其下游,使这一带地下水的含氟量偏高.
综上所述,高氟环境区是一个能够反映其形成机理过程的完整体系,包括物质来源、形成条件和特征等.而地下水作为主要水源,对其含氟量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就是针对地下水含氟量高的地区(地下水高氟环境区)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整治措施.
第33卷 第2期2003年 4月 山 东 大 学 学 报 (工 学 版)
JOURNA L OF SH ANDONG UNIVERSITY (E NGINEERING SCIE NCE )
V ol.33 N o.2 Apr.2003
1 环境区实例剖析
1.1 蔡站环境区1.1.1 概况
蔡站地处山东省高密市西部,包括昌邑的东南部和平度的西南部,面积2×109
m 2
,这里重点阐述环境区的中段.蔡站地区居于中生界胶莱盆地西部,地形上呈南北向盆地.南端临近上侏罗系碎屑岩组成的丘陵区;东部南端和西部分别为白垩系碎屑岩和岩浆岩、火山碎屑岩组成的北倾垅岗;北及东北部为冲积平原.谷地内五龙河、柳沟河自南向北贯通并于北部汇入胶莱河;蔡站地区西临峡山水库.谷地和平原区分布着厚10~20m 的第四系松散岩类,其下均为白垩系碎屑岩,砂及沙砾石层为本地区主要含水层.西部垅岗及坡麓地带还广泛分布有基岩风化裂隙含水层,两含水层于坡前衔接贯通,地下水流向有南西向北东然后折向北西,见图
1.
图1 高密县蔡站地区水文地质调查剖面布置图
Fig.1 Profile distribution of hydrogeology research
in Caizhan G aomi
蔡站地区的含氟水文地质调查,主要是沿控制剖面进行,根据环境区特点,沿地下水流向设纵剖面
两条,均西起峡山水库,东达环境区界,沿线调查点
间距500m.横剖面大致呈南北向,共两条,相距4000m 左右,沿线调查点间距1000~2000m.另外布
设了大致为东西向的两条辅助剖面,沿线调查点间距1000m.区内没有可供利用的深部含水层,水位埋藏浅,人工露头稠密.1.1.2 化学场和环境区分带
蔡站地区是由铝硅酸盐类岩石组成的分水岭,岩石含氟量介于465~580PPM ,易溶氟含量在10~19PPM 之间,是环境区广谱水化学场的发端和地下
水氟的供源地.发端场片是Z 1,沿地下水流向呈现为碱化,当碱化程度达到最强后,便趋中转化而变为酸化,详见图2.由此可见,这是个比较典型的迳流富集型地下水高氟环境区,其上边界为发端的酸尾场片(Z 1)也就是西部的分水岭地带.下边界为中场片(Z 3和Z 2)的酸化界,在该环境区中段恰好是地下水的汇流线,参见图
2.
图2 蔡站环境区中段水化学场图Fig.2 Chemic field of water in center Caizhan
环境区带列与水化学场的场片组合相对应后,环境区带列和对应的场片排布以及各带特征列于表1.
202
山 东 大 学 学 报 (工 学 版)第33卷
表1 片带特征表
T ab.1 Characters of different regions
主要特征
Z 1淋溶带
Z 2+3水解带
Z 4
富集带
波及带
Z 3+2
F
-
1.04 1.84 5.99 3.38PH
7.497.627.787.62钙、氟当量比
120.7257.1.3330.39总碱、总硬之差与氟当量比-66.09
-16.40
4.31
-11.83
地貌单元部位
垅岗残丘
坡麓
坡前平原
平原
地面坡降Π
(‰)—
5.97
0.18
0.17
1.2 安边环境区1.
2.1 概况
安边环境区位于黄土高原的西北部陕西省定边县境内,地处黄土高原的西北部,为内陆干旱风沙滩地,地形上呈现为四周高中间低,因而地表水、地下水均向低洼地带汇集.环境区东南部高起地带,下白垩志丹统地层零星出露,其余均为第四系松散岩类.西及西北部标高1400m ,已构成当地分水岭,见图
3.
图3 安边环境区场片布置图Fig.3 Field distribution in Anbian
1.2.2 化学场与环境区分带
由于下白垩志丹统地层富含石膏等可熔岩类矿物,使水化学场于地势较高尤其是分水岭地带始于碱尾场片(Z 4),利于氟的富集,因此富集带大致与下白垩志丹统地层的零星出露带吻合.由此沿地下水的流向,水化学场呈现为酸化,氟的活性得以发挥而运移散失.由此可见,安边地下水高氟环境区属溶滤型,其水化学场由Z 4,Z 3,Z 2等三个场片构成,环境区只具有淋滤富集和波及两个带.淋滤富集带的含氟量均值3mg ΠL ,极值达10mg ΠL ,波及带的含氟量多不足1mg ΠL.1.3 桓台环境区
1.3.1 概况
桓台环境区地域涉及到淄博市张店区和桓台县,总面积115×109
m 2
.这里阐述的是环境区的北半部,地处泰沂山北麓山前平原,地势南高北低,但坡降很小,地面标高介于10~30m 之间.新生界松散岩类发育,自南向北增厚,一般都在200m 以上.河流都是自南向北纵贯,北部低洼地带还有麻大、锦秋和青纱等湖.地下水流向自南向北,但迳流迟缓.全县43万人口中就有38万人饮用含氟量超过1mg ΠL 的地下水,“乌河两岸,黄牙黑汉”在当地广为
流传.
1.3.2 化学场的演化与环境区的形成
图4是桓台地下水高氟环境区北半部的1961年和1980年的水化学场排布图.从图上可以看出,1961年时的场片自南而北(即沿地下水流向)呈
Z 2+3+2,Z 1,Z 2+3排布,也就是说,水化学场的演化虽
然经过了碱化转换为酸化,然后又趋碱化的历程,但一直没有碱尾场片(Z 4),说明水化学场的碱化程度
较弱,对氟的富集不利,仅局部水氟含量稍高,环境区还没有完全形成.但到1980年,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最突出的是索镇~新城一线碱尾场片(Z 4)的形成和出现,为氟的富集创造了条件,使桓台地下水高氟环境区得以最终形成.1.3.3 形成原因分析
桓台地下水高氟环境区在1961年前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里自然因素并未促成,而在其后的不足20年时间里,不仅形成了而且还具有规模较大的富
集带,这与桓台县所处位置有很大关系.
淄博市地处桓台县以南,为地下水的上游,是山东省较早的煤炭产区,又是工业基地,仅张店南定一
第2期崔 伟,等:地下水高氟环境区研究及整治
203
Fig.4 Diachronic ev olvement about chemic field
of water in north Huantai
带就有工矿企业40多家,其中炼铝厂大小各一家,还有氢氟酸厂等,氟的污染比较严重.大铝厂光是赤泥、煤渣的排放量就达6×105tΠy,废气中烟尘氟的排放量也在718tΠy以上,烟尘回落使当地土壤含氟量升高,见图5.淋滤溶解导致当地地表水的含氟量增加,并呈现出丰水期高于枯水期的特点(地表水、地下水的含氟量丰水期比枯水期平均高出0.25mgΠL和0.1mgΠL),而在淄博市内的水化学场仅具有Z1,Z2,Z3场片,有利于氟的运移.随着索镇~新城一线Z
4场片的形成便有了氟的富集带,显然,桓台地下水高氟环境区是自然迳流富集和人为的固态污染两种作用复合的结果,属于复合型.
2 地下水化学场与高氟环境区
通过对以上三处的研究,将地下水高氟环境区进行了新的分类并首次采用水化学场的方法对其演化、带列、形成因素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普通表示地下水化学成分的方法是将所有的离子都写出来,但这样表示既复杂又很零乱,同时特征也不明显,因此我们引进了水化学场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适宜某种离子富集的介质环境条件为水化学场(正常用“Z”表示,特殊用“T”表示),然后根据不同的类型、不同的化学特征使用不同上、下标的方法对其进行标注,这样就使得地下水化学成分的表示既简单明了又特点突出,使进一步研究既省时又省力,为预测和提出防治措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图5 土壤含氟量与污染源距离关系曲线图
Fig.5 Relationship between F L content of s oil
and distance of containation
2.1 地下水高氟环境区场片与带
2.1.1 场片
所谓的地下水高氟环境区场片就是将高氟区地下水由酸性到碱性依次分为四个部分,划分依据按照下列公式给定的系数(α或β):
α(β)=b-A
d-C
式中:A,C..................分别为碱土、碱金属主要阳离子浓度(mgΠL)
b,d..................分别为弱酸、无氧强酸主要阳离子浓度(mgΠL)
场片系数基本数值级有4个,即:>-1、<-1、<1、>1.考虑到主离子“趋中伴存”后剩余离子的组合比例关系,上述4个基本数值级分为正常和特殊两个系列,分别用“α”和“β”表示[1].其对应关系见下表:
204
山 东 大 学 学 报 (工 学 版)第33卷
表2 场片系数表
T ab.2 C oefficients of different fields
系列场片
名称
场片系数
代号基本数值级代号
剩余离子组合比例关系
(绝对值)
正常
酸尾Z1<-1α1bC 酸近中Z2>1α2b-1α4b>A小于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