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文写人或叙述。
写人记事离不开对时间和地点的交代,尤其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文章,要注意时间和地点的变化。抓住记叙的四个要素,就可以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分析中心与材料
1、把握中心与材料的关系。
中心与材料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心是全文内容的核心和灵魂,起着统领材料的作用;材料围绕中心,为中心服务。
2、正确理解材料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为表现文章中心服务。
(1)准确概括材料。人物有哪几方面表现?文章写了几件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重点写的材料是什么?次要材料又有哪些?
(2)理解材料的内涵或作用。比较深奥的材料要联系全文,透过现象看实质。材料在稳重的作用,从大的方面说都是为中心服务的,但就具体材料而言,要分析其具体作用,包括思想感情和结构两方面的作用。
3、把握文章中心
中心就是从文章的些人叙事中弄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人和事,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
(1)从材料入手,分析文章谢了哪些内容,再看坐着对人物的情感态度,从中提炼中心。要分析时间包含的意义或者作者对事件的认识。
(2)文章的中心往往是通过作者的议论和情感抒发表达出来的。抓住稳重议论和抒情的语句来把我文章中心。写人的文章,要关注那些揭示人物品质、性格特征的词句;记事的文章。要关注与事件本质意义相关的词语。
(3)文章的中心往往在开头和结尾部分表露出来,尤其结尾,最能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另外,文章标题对全文的内容、线索以及中心都有一定的揭示作用。有些句子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对把握中心也具有一定的提示意义。
理解表达方式
叙述和描写是记叙类文章以及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最常用的表达方式。阅读这列作品,应主要通过叙述,特别是描写的表达方式,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描写的基本作用表现为:通过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的刻画,再现人物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通过自然环境的描绘,再现自然风貌,使人如见其景(物);通过社会环境的描写,再现任务所处的环境或背景,使读者如临其境。
环境描写对于渲染气氛、交代背景、表现任务思想感情、突出文章中心等,具有重要作用。
记叙文中的抒情,就是用饱含情感的语言,抒发坐着对人或事物的情感。抒情的表现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抒情,一种是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就是作者不借助于其他手段直接表白和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方法宜于表达浓烈的感情,也会形成强烈的感染力。
间接抒情,就是把饱满的情感融于形象描写之中,借助具体的人、事、物、景,使抽象的感情客观化、形象化,收到含蓄秀永、回味无穷的效果。因事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都是最常见的间接抒情方法。
分析思路结构 了解写作技巧
1、思路结构。
(1)记叙顺序:顺序;倒叙;插叙
顺序。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可以将事件的发展过程,有头有尾地叙述出来,使事件的来龙去脉十分清楚。
倒叙。倒叙是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在前面叙述,然后在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可以造成悬念,一下子抓住读者,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插叙。插叙是在记叙过程中,由于表达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或者插进对有关事件的回忆和追溯。插叙的内容是为了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是文章内容更充实、更周密,文章主旨更加鲜明
(2)线索。线索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是把文章的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
(3)照应。就是上下文形成呼应。能够帮助读者了解文章的脉络和层次之间的内在关系,拖尸又使结构严谨。
2、写作技法。
记叙文中某些写作技法的运用,有助于表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主要有托物言志、衬托、象征等。
(1)托物言志。是借富有特征的自然景物来寄托情思的一种表现手法。一般坐着会寄情于物,讲纷繁复杂的人生感悟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予以体现,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2)衬托。就是用渲染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一种艺术手法。
(3)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具体事物(象征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象征义),从而使抽象的情理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
说明文阅读
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1、说明类别及对象。说明对象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这类文章称为事物说明文。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类文章称为事理说明文。
不要将文章局部的说明对象视为全文的说明对象。
2、事物的特征。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事物的特征是多方面的。有形状、性质、功能等多方面特征。事物的特征有外部显露的,也有内部含蓄的。内部含蓄的、反映事物内部联系的特征是事物。
如何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一是要注意文章中心句。
二是对文章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中考题型主要包括:指出全文的说明对象;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概括说明对象的总特征和局部特征等。
理清说明顺序
阅读说明文。要理清结构。所谓结构就是文章内容组织和排列形式,主要指开头和结尾、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说明文的结构和说明顺序紧密相连,都是说明内容调理化的必要条件。
说明顺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
(1)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形状、结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空间顺序进行说明,或从上到下,或从远到近,或从大到小。
(2)时间顺序。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文章,常常采用这种说明顺序。这类文章如人物生平简介,某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某种事物发生、发展的演变等,阅读这类说明文,要注意表示时间的词语和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
(3)逻辑顺序。即依据事物内部的联系和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进行说明。阐明事理的说明文,多采用这种顺序。逻辑关系常见的有: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有原因到结果,有整体到局部,有特性到功用等。
说明文语言标志包括:
(1)表序号的词语,如:一、二、三;首先、其次等。
(2)每自然段的起始句,常常点明本段说明的内容。
(3)统领句,有的统领全文,有的统领几段。
(4)小结句。往往在每段的末尾部分,有小结本段的语句。
(5)过度句,有的以设问句领起下文;有的用复句(如“不但……而且……”、“既……又……”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掌握说明方法
初中重点要求掌握: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
1、举例子。即举出有代表性的实际例子来说明事物。更有说服力。
2、列数字。即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征。运用数字说明,显得醒目具体,也更有说服力。
3、作比较。即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有外在或内在联系的事物相比较,来说明事物的特征。比较能使抽象变得具体,深奥变得通俗。
4、列图表。即运用图标的方式来说明,可以起到一目了然的效果。
体会语言特点
1、准确。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切实,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另外,说明文常常要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数字要求准确无误。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再者,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还体现在用语的严密上。如“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敌人之一。”如果去掉划线字的修饰、成分,橘子本身也通顺,但在语意的表达上就显得一般化、片面化,给人以笼统武断的感觉,因而也就不准确了。
2、具体。说明文语言的具体性表现在简洁、通俗、生动上。简洁,就是简明、干净,没有过多描写抒情;通俗,即浅显、平实,让读者一看就懂;生动,就是活泼有趣,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这在科学小品文中较明显。
中考常见的题型是:考查修饰、性词语的作用。
议论文阅读
把握论点
1、什么是论点。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提出的见解和主张,是统摄全文的中心、灵魂。
2、论点的表现形式。
(1)论点直接出现在文章中,可以在文章中直接找到表达论点的句子。
(2)在文章中没有这届表论点的句子,需要读者在读懂文章后进行提炼概括。
论点的语言表述形式应该是判断性句子,而不是词语或短语。一般为肯定句式,有时也可以是否定句式,但不会是疑问句式或选择句式。
3、把握论点的基本方法。
抓住文章的标题。议论文多以论点或论题为标题。论点型标题,抓住标题就抓住了论点;论题型标题,指出了议论的话题,借助论题有助于正确把握文章论点。
捕捉段落中心句。
把握文章各部分的逻辑关系。议论文非常注重段于段之间的严密的逻辑关系,或并列,或层进,或对比。
了解论据
论据是证明论点正确的理由和依据。论据是喂论点服务的,它必须与论点保持一致。
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是:论据要紧扣论点,必须足以证明论点;论点统帅论据,又能从论据中推出必然结论。
论据一般可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事实论据是指文中用来论证观点的事实。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历史事实,以及统计数字等。事实胜于雄辩,用事实论据,有很强的说服力,所以一般议论文多用事实论据。
理论论据是指稳重用来论证观点的道理。包括经典性著作和权威性的言论(如名人名言等),从生活中概括、提炼出来的警句、谚语、俗语等,以及自然科学的原理、定律、公式等。理论论据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能增强论点的深度和力量。
分析思路结构
论证过程是作者阐明观点、论证观点的过程,整篇文章的行文思路其实就是论证过程。
1、理清作者在文中的行文思路,弄清楚文章议论的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议论针对的内容是什么等问题。
2、把握议论的结构层次,先从总体上分清楚文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然后抓住“分析问题”的重点部分,从总分、并列、对比、层进等常见的结构表现形式入手进行归纳梳理。
体会语言特点
语言要求准确、严密。
议论文的严密性和逻辑性具体表现为:
1、修饰语、语的运用,尤其慎用副词。
2、复句的运用。议论文多复句,以准确表达事物之间的种种复杂关系,常见的有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复句。复句的运用,使语意表达更加严密周全。
3、语序的安排。 4、感情倾向的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