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
(2)能正确利用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公式求直线方程;
(3)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在已知直角坐标系内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的基础上,通过师生探讨,得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学生通过对比理解“截距”与“距离”的区别。
3、情态与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数学中普遍存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使学生能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的概念;
(2)难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的应用。
三、教学设想
(一)回顾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的定义
1、倾斜角:直线与 x轴相交时,以x轴作为基准,x轴正向与直线L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α叫做直线L的倾斜角。
当直线L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
所以α的取值范围为0°≤α<180°。
2、斜率:一条直线的倾斜角α≠90°时,把它的正切值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用K表示,K=tanα。
(二)直线的方程
1、直线的方程与方程的直线:①如果以一个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某条直线上。②这条直线上的点的坐标都是这个方程的解。同时满足①②,把这个方程叫做直线的方程,把这条直线叫做方程的直线。
2、点斜式:
直线L经过点P。(x。, y。),且斜率为K,设点P(x,y)是直线L上不同于点P。的任意一点,因为直线的斜率为K,由斜率公式得K=y-y。/x-x。,即y-y。=K﹙x-x。﹚⑴.
由上述推导过程我们可知:
①过点P。(x。, y。),斜率为K的直线L上的每一点的坐标都满足方程⑴;
反过来我们还可以验证
②坐标满足方程⑴的每一点都在过点P。,斜率为K的直线L上,
事实上,若点P·﹙x·, y·﹚的坐标x· ,y·满足方程⑴,即y·-y。=K﹙x·-x。﹚,若x·=x。 ,则y·=y。 ,说明点P·与P。重合,于是可得点P·在直线L上;若x·≠x。 ,则K=y·-y。/x·-x。 ,这说明过点P·和P。的直线的斜率为K,于是可得点P·在过点P。(x。, y。),斜率为K的直线L上。
上述 ①②成立,说明方程⑴恰为过点P。,斜率为K的直线L上的任意一点的坐标所满足的关系式,我们称方程⑴为过点P。,斜率为K的直线L的方程。
方程⑴由直线上一定点及斜率确定,把它叫做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简称点斜式。
3、特殊情况
思考:是否所有的直线方程都可以用点斜式方程来表示?
当直线L的α=0°时,tan0°=0,即K=0,这时直线L与x轴平行或重合,L的方程就是y=y。 ;
当α=90°时,直线斜率不存在,直线与y轴平行或重合,L的方程就是x=x。 .
4、斜截式
如果直线L的斜率为K,且与y轴的交点为(0,b),代入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得y-b=K﹙x-0﹚,即y=Kx+b ⑵ ,
我们把直线L与y轴交点﹙0,b﹚的纵坐标b叫做直线L在y轴上的截距,方程⑵由直线的斜率K与它在y轴上的截距b确定,所以方程⑵叫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简称斜截式。
(三)讲解例题
例1、直线L经过点P。(-2,3),且倾斜角α=45°,求直线L的点斜式方程,并画出直线L.
例2、已知直线L1:y=k1x+b1 ,L2:y=k2x+b2 ,试讨论:⑴L1∥L2的条件是什么? ⑵L1⊥L2的条件是什么?
(四)归纳小结
1、点斜式、斜截式的概念;
2、点斜式与斜截式的运用。
(五)作业布置
P95页:练习1、3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