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标准: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聚落的划分依据、分类、对比分析两种聚落形态的差异;
2、了解聚落形态、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城市和乡村聚落的划分及其特点的分析讨论,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2、通过了解聚落的形态、形成和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聚落的发展与保护,使学生明确保护传统聚落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要把这种责任和义务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教学重点:
城市和乡村聚落的特点、聚落的形态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利用所学知识具体分析聚落的形态、形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
启发、读图分析、小组讨论、比较为主的教学方法。
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全章的重点,是对前面所学地理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它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本节课所学内容都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通过对聚落的学习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环境观,体现了地理教学的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新课程地理的教学理念。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绝大多数学生都从日常生活、课外书籍、电视电影等媒体上获得了一些感性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设计思路:
按照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本节课我的教学主旨是突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为了构建开放式课堂,变感性知识为理性,化解教学中的重难点,本课以学生为主体,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设计了三大板块:
自主探究:通过自读课文了解聚落的定义、分类。结合亲身体会谈谈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区别。
合作探究一:以旬阳县城为例,谈谈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通过课前查阅资料,课堂小组合作对资料整合,得出结果。
合作探究二:以传统民居为例,通过小组合作初步分析聚落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过程:
| 步骤 | 教学过程 | 设计意图 |
| 新课导入 | 请学生代表介绍自己居住地的景观,师再介绍自己居住地的景观,同时在黑板上画出略图。 | 情景导入,增强学生兴趣。 |
| 教师总结 | 无论是美丽的乡村还是繁华的都市,都是我们人类生存的空间,都是我们的家园,我们都称之为聚落,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 引出课题 |
| 媒体展示 | 课题: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 |
| 学生自主 学习 | 让学生阅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 让学生了解聚落定义、分类。 |
| 让学生通过亲身体会谈谈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区别。 | ||
| 媒体展示 | 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区别表格 | 总结,加深印象 |
| 教师过渡 | 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 | |
|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 ||
| 教师展示 | 不同的地理景观图,假设你是远古时代的部落首领,你更愿意居住在哪里,为什么? | 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 |
| 学生合作学习 | 以旬阳县城为例,学生把四个人一个小组分析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 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 |
| 教师过渡 | 其实影响聚落形成的原因除了刚才提到的的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水源充足等因素外,还有其它因素,下面请同学们举例子。 |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
| 学生回答 | 学生举例,老师评价。 |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
| 媒体展示 | 深圳对比图,老师简要介绍。 | |
| 教师总结 | 可见,影响聚落形成的因素还有交通、资源、。。。 | |
| 教师过渡 | 也就是说,这些有利因素越多就越容易形成聚落,反之,就少有或没有聚落。 | 引导学生思考下一个问题 |
| 媒体展示 |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城市分布,沿海地区城市分布,高山、沙漠地区。 | |
| 教师总结 | 可见,在河流沿岸平原、河口、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地区聚落密集,而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 及时将学生的回答归类总结 |
| 教师过渡 |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聚落的形成受自然环境影响很大,世界上的自然环境千差万别,聚落的形态也各有不同,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聚落的各种形态。 | 承上启下 |
| 媒体展示 | 团块状聚落和条带状聚落,段家河镇景观图。 | 适时将乡土地理贯穿到课堂教学当中。 |
| 教师总结 | 由于各地自然环境的差别,有的聚落在平原地区聚集呈团块状,有点聚落沿河流、山麓、谷地呈条带状。 | |
| 教师过渡 | 聚落呈现不同的形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聚落内部来分析聚落中的民居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具有这些特点,它又是怎样和自然环境相适应的? | |
合作学习 | 让学生根据景观图速画出热带雨林,热带沙漠,黄土高原,北极房屋的主要特点,分析这些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 通过学生动手画,使学生容易理解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化难为易。 |
| 媒体展示 | 热带雨林,热带沙漠,黄土高原,北极房屋。对学生画的房屋评价。 | |
| 教师总结 | 一些特色民居往往能反映出一个地区聚落的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地图册中还介绍了许多世界上的特色民居,同学们可以课后查阅。 | |
| 本课小结 | 学生小结,老师补充。 | 使学生对本节知识有总体回顾。 |
| 课堂练习 | 媒体展示练习题 | 让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学以致用。 |
| 教师过渡 | 聚落不断的在发展,传统的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记录了历史的真实状况,但是由于一些自然和社会原因,很多特色鲜明的聚落正在消失,怎样更好的保护和挽救这些人类的无价之宝请同学们自学课本84页第三个框题《聚落与世界文化遗产》,思考课后活动题,我们利用晚自习的时间来分享大家的思考结果。 | |
| 教师结语 | 最后把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一段话送给大家,如果历史的记忆和传承都没有了,也许中国很现代化,却不中国化了。请同学们要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