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理避免亏损的行为,发现上市公司会在第四季度进行盈余管理来实现当年扭亏为盈或者调低利润为下一年扭
亏为盈做准备,利润表中的主营业务成本、
管理费用、投资收益以及营业外收支更容易受到操控,审计师与投资者对这些项目的异常变化要提高警惕,同时需要不断提高对会计信息质量的鉴别能力。
关键词:盈余管理操控利润扭亏为盈盈余管理直接影响着企业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着会
计数据使用者的相关利益,因此长期以来一直是会计学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尽管这些现有研究表明国内外上市公司都在进行盈余管理以避免亏损,但这些公司选择什么时机进行盈余管理以及通过利润表中的哪些项目进行盈余管理却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陆建桥(1999)与王亚平等(2005)的实证结果表明,
中国上市公司会利用盈余管理来避免年度亏损,而操控年度财务结果的最佳时机当然应该选择在年底,这一方面可以大大降低操控盈余的难度,另一方面也与我国上市公司管理人员能力水平有限的现实情况相吻合。因此,我们提出本文的第一个假设。
H1:中国上市公司会在第四季度进行盈余管理来避免年度亏损。
上市公司为了避免年度亏损在第四季度进行的盈余管理又可以分为两个方向:微亏(ROE介于-20% ̄0之间)企业会在第四季度正向盈余管理增加利润当年实现扭亏为盈;严重亏损(ROE小于等于-20%)企业会在第四季度
负向盈余管理压低利润形成一个巨额亏损,通过这种“
洗大澡”的手段来增大下一年度盈利的可能性,避免下一年度继续亏损。因此,经过第四季度的盈余管理之后全年微亏的公司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比例上均有显著下降。
现有的实证研究将盈余管理的手段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利用会计方法变更;二类是通过对应计利润的管理;三类是真实活动的操控。但无论采用哪一类盈余管理,其最终的结果都要在利润表中反映出来,它们究竟会影响利润表中的哪些项目?利润表中的哪些项目更容易受到操控?这些问题的回答对于我们提高对盈余质量的分析能力将大有帮助。为此,我们分层次地对我国利润表中各组成项目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假设。利润表中主营业务利润这部分主要与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有关。其中,主营业务收入的操控需要有外部客户或者经销商的配合,有外部订货单等外部凭证的支持,而且收入的增加必然需要同时伴随着应收账款或银行存款的增加,应收账款的大幅增加容易引起外界的高度关注,而增加银行存款则难度更大,因此主营业务收入的调整并不是操纵利润的很好手段。相比之下,主营业务成本的确认、计量主要是在企业内部由财务人员进行的,企业对这部分财务数据有很大的操控性,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增加产量来降低单位产品分摊的固定成本,
也可以减少结转已销售产品成本,这些方法都可以有效地降低主营业务成本,增加主营业务收益率,从而增加利润总额与净利润,因此企业很有可能通过这个项目进行盈余管理。至于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因为国家有明确的税法规定,企业基本上也没有多少操控的空间,而且这部分金额有限,不是我们考虑的重点。据此,我们提出本文第二个假设。
H2:主营业务成本更容易受到中国上市公司的操控。营业利润中的其他业务利润也会涉及到企业外部的经济主体,其操控性也因此受到;企业对于营业费用、管理费用以及财务费用中的前两项有较大的操控空
间,例如企业可以自主决定广告费、
培训费、办公开支等等,对应收账款与存货的减值准备也有一定的能力,这些都可以导致营业费用与管理费用受到很大程度的操控,而企业负担的财务费用主要包括借款利息以及各种手续费,企业对这部分支出进行短期调节的可能性并不太大。据此,我们提出第三个假设。
H3:营业费用与管理费用更容易受到中国上市公司的操控。
利润表的最后一个部分包括补贴收入、投资收益以及营业外收支。在这几项中,补贴收入主要是用于核算
退税、财政补贴等经济业务,而能否取得退税、
补贴并不取决于企业单方面意愿,还需要满足上的规定,因此可操控性不大。相比之下,企业对于投资收益与营业外收支则有一定的调节能力,例如企业可以选择时机转让持有的短期投资或长期投资来调节投资收益,企业还可以通过报废或出售固定资产、计提或转回减值准备等手段操控营业外收支。因此,上市公司可以利用投资收益与营业外收支作为手段进行盈余管理,这样我们提出第四个假设。
H4:投资收益与营业外收支更容易受到中国上市公司的操控。
(二)样本选取与研究方法
为了剔除IPO现象的影响,我们首先选取2001年之前在上交所或深交所上市发行A股的全部公司,然后剔除其中的金融保险企业以及在2002 ̄2005年之间股东权益出现过负值的企业,最终得到941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我们采用分布检验法对假设1进行检验。如果假设1成立,那么在第四季度盈余管理之前亏损的公司或者
通过正向盈余管理实现当年扭亏为盈,或者通过负向盈余管理“洗大澡”增加当年亏损、为以后年度扭亏为盈做好准备,由此导致与第三季度末情况相比,全年微亏公司的数量及占全年亏损公司数量比例将大幅减少,全年巨亏公司的数量及占全年亏损公司数量比例将大幅增加。
为了检验假设2 ̄4,我们选取了941公司在2001 ̄
2005年之间“
洗大澡”的公司———即前一年度ROE小于等于-20%、第二年度实现扭亏为盈的公司———作为样本公司,共得到144个公司年,因为财务数据缺失剔除其中的ST中燕2个公司年,最后得到142个公司年作为样本。之所以选取这些“洗大澡”的公司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因为这些公司在前一年扭亏无望的情况下会想尽办
中国上市公司利用盈余管理避免亏损的实证研究
张
昕
杨再惠
中国上市公司利用盈余管理避免亏损的实证研究短论
166--
2007年第9期
法降低收益,人为压低利润表中能被操控的项目,以便能为下一年的扭亏为盈做好铺垫,而在第二年度这些公司为了避免连续亏损人为调高那些可操控项目,使得这些项目异常增加,这样利润表中那些容易被上市公司操控的项目在两个年度中将有显著的变化,这将大大有利于我们的研究发现。此外我们又为每一公司年选取了一个配对样本进行比较。配对样本的选取标准是与样本公司属于同一行业(这里采用公布的行业分类标准)且在样本公司发生巨额亏损年度的年初资产总额与样本公司最为接近。利用这些配对样本作为控制组,我们可以消除或者降低宏观经济、行业背景等外部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我们使用下面的Logistic模型对假设2 ̄4进行检验:
Bath=β0+β1Turnover+β2Profitrate+β3OpEx+β4AdEx+β5FiEx+β6OtOpIncom+β7Invest+β8Subsidy+β9NonOpIncome+ε
变量的定义及符号预测如
表1所示,其中Profitrate反映
公司两年间主营业务收益率的
变化;营业费用率、管理费用
率、财务费用率均是用当年的
相应费用除以主营业务收入,
OpEx、AdEx、FiEx反映在控制
了主营业务收入之后,这3项
费用的变化。
(三)实证结果
假设1分布检验的统计结
果如表2所示。结果表明:2002 ̄2005年之间,第三季度末累计利润微亏公司占亏损公司的比例为82.65%,而全年微亏公司占亏损公司的比例却降为44.86%,这一比例的降低在1%水平下统计显著;相应地,第三季度末累计利润巨亏公司占亏损公司的比例为17.35%,而全年巨亏公司占亏损公司的比例为55.14%,这一比例也在1%的水平下发生了显著增加。分年度结果也同样支持这一结论。因此,分布检验很好地支持假设1。
假设2 ̄4的回归检验结果如表3。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到回归系数所得符号与预测符号完全一致,除其他业务利润之外的全部解释变量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均显著,这说明“洗大澡”公司会在前一年度尽可能压低利润表中几乎所有项目,而在第二年再反过来增加这些项目实现扭亏为盈,因此这些公司的巨额亏损并不是因为偶然受到某些事件的影响导致利润表中某个项目或某些项目的恶化,而是近乎全部项目的恶化,客观现实中真正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很小,因此这里存在着很强的人为操控的因素。
主营业务收益率变化(Profitrate)指标在1%水平下显著,表明在控制了主营业务收入的情况下,“洗大澡”公司的主营业务成本在两年间有显著变化,这很好地支持了假设2。管理费用率的变化(AdEx)在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在控制了主营业务收入的情况下“洗大澡”公司的管理费用在两年之间存在显著变化,这与假设3相一致,说明管理费用更容易受到操控。不过营业费用率的变化却只在10%的水平下显著,显著性水平不及财务费用率的变化,未能很好地支持假设3。这可能是因为很多中国上市公司展览费、广告费支出不多或占营业费用比例不高,所以企业对这一部分费用支出操纵能力有限,而财务费用率的较显著变化可能源自于企业对于利息支出的资本化或费用化的操控性选择上。投资收益与营业外收支均在1%水平下显著,说明“洗大澡”公司这两项在两年之内存在显著变化,因此这两项更容易受到人为操控,有利地支持假设4。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中国上市为避免亏损进行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我们发现:上市公司为了避免年度亏损,通常会选择在第四季度进行盈余管理,使全年微亏公司占亏损公司的比例显著下降,全年巨亏公司占亏损公司的比例显著上升。在利润表的各项目中,主营业务成本、管理费用、投资收益以及营业外收支项目更容易受到上市公司的人为操控,年度之间会出现显著的变化。这一结论对于我们全面提高对于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鉴别能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张昕,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杨再惠,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陆建桥:《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会计研究》,1999年第9期。
(2)王亚平、吴联生、白云霞:《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频率与幅度》,《经济研究》,2005年第12期
。
16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