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部分成果(编号:990300)。
作者简介:刘志明(1957~),男,吉林长岭县人,副研究员,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生态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1)刘志明,晏明等,吉林省西部草场资源现状的卫星遥感调查,吉林省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之三,1999年。
吉林省西部草原生态环境现状与可持续发展
刘志明
1,2
,晏 明2,王贵卿3,孟 华3,张文哲2,王春晖
3
(1.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长春 130021; 2.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长春 130062;
3.吉林省草原管理总站,长春 130062)
摘要:吉林省西部的天然草场是我国的优质草场之一。近几年来由于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草场面积在不断减少,平均年递减415@104h m 2,而且草场的退化程度逐渐加剧,重度退化草场大幅度增加,产草量降低,草场生态环境恶化。通过对不同年代草场资源调查,分析了自然和人为因素对草场退化的影响。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草场综合治理与恢复应采取的、牧业管理、生态建设措施。通过对草场的科学利用、合理保护,可使退化草场得到改良,区域环境向良性发展。
关键词:吉林省;草场资源;现状;综合治理;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81218;X17114(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588(2002)02-0093-04
EC OLOGIC AL ENVIRONMENT OF GRASSLAND IN THE WEST OF
JILIN PROVINCE AND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I U Zh-i ming 1,2,YAN Ming 2,WANG Gu-i qing 3,MENG Hua 3,Z HANG Wen -zhe 2,WANG Chun -hui 3
(1.Cha ng chu n Institu te o f Geog ra ph y ,C AS ,Cha ngc hun 130021,Ch ina ;2.In stitu te o f Meteo rologica l Sc ienc e o f Jilin Provin ce ,Chan gc hun 130062,Ch ina ;3.Ge ne ra l sta tion for Pra irie Ma na ge men t o f Jilin Provin ce ,Chan gc hun 130062,Ch ina )
Abstract :Natural grassland in the we st of Jilin province is one of the best grasslands in China.In recent years,however,it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orsens gradually.For example,de gree and area of hea vy degen -erated grassland increase dra matically;meanwhile,grass yield within this region decreases rapidly.Based on investigation of grassland resource s in diffe re nt periods,influence imposed by natural and human factors up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examined in this paper.And the n,main concern is devoted to c omprehensive mana ge me nt of grassland and counte rmeasures for ec ological restoration.It is argued that only by scientific utiliza t ion and effective protection of grassland ca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thin this region be achieved.Key words :Jilin province;Grassland re sources;Current Situation;Comprehensive mana ge me 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 引言
吉林省西部草原位于松嫩平原的中南部,为欧亚草原的延伸带,属松嫩草原的一部分。处于43b ~47b N ,122~126b E 之间,主要分布在吉林省白城、松原两市所属的10个县(市、区),区域总面积470@104hm 2。属中温带半湿润气候向半干旱气候的过渡带,季风气候明显,年降水量300mm~500mm,也是农牧业的过渡带,属典型的半农半牧区。受气候的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其对环境变化比较敏感,是生态环境脆弱区。据
调查统计,区域内退化(含沙化、退化、碱化)草场面积已达103@104hm 2,占区域草场总面积的81%1),已成为我国草场退化最严重的地区,占我国退化草场总面积的212%[1]。由于草场退化,造成牧草产量降低,不可食性植物滋生,造成水土流失,草场载畜量减少。因此,研究区域内的草场资源现状,对合理利用和保护草场资源,抑制草场退化的发展,对振兴区域经济,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4卷第2期2002年3月资 源 科 学RESOURCES SCIENCE Vol.24,No.2Mar.,2002
2 区域草场资源现状
吉林省西部草场退化的发展由来已久。伴随着人口增长及畜牧业和农(垦)业的发展,以及缺少生态保护的意识,致使该区域草场面积减少和退化程度加重。211 草场面积变化
吉林省西部原为少数民族渔猎和游牧之地,清咸丰十年(1860年),清廷解除封禁后,大片草地被开垦,时期和东北沦陷时期,草场不断垦殖并遭到破坏。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牲畜头数增加,草场负担加重,加之片面执行以粮为纲的方针,致使草场面积的减少和草场退化加剧。据资料统计[2],区域内可利用草场面积50年代初为213@104hm 2,到90年代减少为105@104hm 2,减少了108@104hm 2,减少了51%,平均年递减2@104hm 2。从各年代的可利用草场面积变化上看(图1),区域内可利用草场面积从50年代初到1978年呈递减趋势,1979年到1985年,由于省相继发布了5关于保护草原的布告6及在部分地方实行了草场承包责任制,使草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草场面积扩大,之后又逐渐下降。吉林省西部草场面积1986年为172152@104
hm 2
,而到1996年的10a 间,草场面积减少到127151@104hm 2,减少了26%,平均每年递减415@104hm 21)
。
图1 吉林省西部可利用草场年代变化
Fig.1 Te mperol chan ge of u tilizable grasslan d
in the west of J ilin Province
表1 吉林省西部地区退化草场面积及程度变化
Tab le 1 Area a nd degree chang es o f degenerated g ra ss la nd
in the west o f J ilin prov ince
(@104hm 2,%)
草场总面积
退化草场总面积轻度退化率中度退化率重度退化率19861721525516133415191219961271511031481444114715增减
-45101
4718
-3719
916
2813
212 草场退化程度变化
根据我们利用卫星遥感对1986年和1996年的草场资源调查的结果,将区域内的草场退化程度按轻度、中
度、重度划分(表1)[3]。自1986年以来的10a 间,草场退化面积增加了4718@104hm 2,其中轻度退化草场减少了3719%,中度退化草场增加了916%,而重度退化草场增加幅度最大,达2813%。草场退化程度明显加剧。草场退化还表现在产草量的明显下降,建国初期的产草量为1500kg #h m -2~3000kg #hm -2,其中羊草比例占90%以上,而区域内目前的产草量为采草场600kg #hm -2~900kg #h m -2,放牧场300kg #hm -2~450kg #hm -2,羊草的比例仅有30%~70%,有许多草场已基本失去利用价值。3 草场退化的控制因素311 自然因素
从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本区域一直处于少雨时期,年平均降水量较50年代初期减少了40mm ~60mm,且降水变率加大,降水的有效利用率下降,加上70年代后期开始气候变暖,加剧了本地区的干旱程度。另一方面,在区域降水总量减少的同时,强降水天气反而增加了,又加剧了水土流失。从5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的40a 间,平均降水减少了近10%,气温上升1e ,而用来表征气候干湿状况的气候干燥度指数K (k =0116E T #R -1,其中:E T 为\\10e 期间积温,R 为同期降水量)上升了012左右[4],从而加速了草场退化的进度。吉林省西部在地质历史上曾是一个大型内陆湖盆,湖水多次丰枯,沉积了深厚地层。由于降水使流域内高地母质岩中可溶性盐分随泾流汇集于闭流低地,这是盐碱的来源。随着气候变干,湖水退缩干枯,盐分上升积集于地面,形成了盐渍化土壤。盐渍土上的植被,一旦受到破坏,便形成了盐碱化草原。从地形地貌看,西部草原,是三面环山一面靠分水岭的平原,地势低平。周围山地降水充沛,可溶性盐类大量汇集本区。区内除松花江、嫩江贯穿中部以外,尚有发源于周围山地的百余条无尾河向中部平原集中,河水漫流于平原内,而形成无数内陆湖泊(即碱泡子),可溶性盐类不能排出,每年约有15@104t 之多。沉积的母质形成粘重的不透水层(碱隔子),从而加重了土壤的盐渍化程度。这就是西部草原大片盐碱化的根本原因。 1)刘志明,晏明,王贵卿等.基于卫星遥感信息的吉林省西
部草地退化分析.地理科学(待发表)
312 人为因素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不合理活动促使草场的减少和退化程度。由于受片面追求粮食生产的错误思想指导,盲目毁草开荒。在1958年~1981年的23a 间,区域内原1P 3的草原被垦为农田。其结果是,垦为旱田的因脆弱的植被层遭破坏后而大面积的沙化、盐碱化;垦为94
资 源 科 学24卷第2期
超载过牧,加重了草场负担。据调查,80年代该区域的173@104h m2草场可载牧540@104个羊单位,实际载牧586@104个羊单位,超载46@104个羊单位。到90年代,该区的128@104hm2草场放牧季理论载畜量为22918@104个羊单位,实际载牧120515@104个羊单位,超载97517@104个羊单位,超载4125倍。超载过牧的结果,使草场严重退化。优良牧草因得不到休养生息而消失,土壤严重板结和贫脊。另一方面,草地利用强度过大,由于牲畜数量过多,划区轮牧已不可能,牲畜在一块地上从早春到晚秋,连踩带啃,使牧草没有恢复生长的机会。
连年的过度采草而不采取施肥等保护性措施的掠夺式经营方式也是造成吉林省西部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据文献[2]记载:70年代末期与60年代初期相比,该地区的干草收贮量已由6615@104t减少到51@ 104t,减少了2313%。另据有关专家在洮南市的最新考察结果,连年割草的草地产草量为370g#m-2,而间闲1a 不割草的临近草地,产草量可达700g#m-2。
还有一个属于自然又是社会的原因是人口压力,50年代至90年代初,区域内人口增长了111倍,户数增长了115倍,人口密度已达9811人#km-2,远远超出联合国提出的半干旱农牧区人口控制在20人#km-2以下的指标。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造成人均占有的资源量大幅度下降和人口总消耗的大幅度上升。人们在没有法律规范的条件下,必然大规模地开垦耕地。据对乾安县的人口、耕地、草地面积变化情况的调查(表2)[5],从50年代到90年代,人口增长了135152%;耕地增长了61115%;草地面积减少了59169%。随着人口的增加,耕地面积随之不断扩大,而这些主要是以草地面积的减少为代价的。
由于烧柴不足,人们过度的樵柴、采草,尤其是用大耙搂草等掠夺式樵柴方法,破坏了草场植被,使草质下降产量降低。另外,挖草皮、取土、采药材等一些不合理的农事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草场植被。
4草场综合治理及保护措施
吉林省西部草场严重退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治理与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应遵循可持续性的原则,既遵循生态持续性、经济持续性、社会持续性的原则,使草场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与区域总体开发建设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表2乾安县人口、耕地、草地变化
Ta ble2Cha nges o f popu lation,cultiva ted la nd
a nd g ra ss la nd in Qia n.a n cou nty
50年代80年代90年代
人口(@104人)101912115625170
耕地(@104hm2)91171216514181
草地(@104hm2)19118121537173
人均耕地(hm2#人-1)018401590157
人均草地(hm2#人-1)117601580130 411措施
(1)解决家畜私有与草场集体管理与使用的矛盾,完善草原有偿使用、长期承包责任制。至今为止,吉林省西部草原仅有2915%承包到户,7015%的草原仍为集体使用,家畜在吃草原的/大锅饭0。草场责、权、利不明确,调动不了群众种草养畜的积极性。
(2)加强执法监督,严格贯彻落实5草原法6。提高各级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控制滥垦滥用草原。改变重农轻牧的旧观念,要像种粮食作物一样种植牧草,象推广农作物新品种一样推广牧草优良新品种。
(3)加大草原建设的资金投入。从1987年以来,吉林省用于草原建设的资金为250@104元#a-1~300@104元#a-1,即使全部都投入到西部现有的大约128@104hm2草原上,每年的投资也仅为1195元#hm-2~2134元# hm-2。在吉林省西部,有60%的草场可在现有的基础上通过改良建成半人工草场,40%的严重退化草场可经过人为的改善生态环境后建成人工草场。这需要农牧民和有较大的投入。
412牧业管理措施
(1)科学利用草场资源,控制适当的载畜量,解决草场超载过牧是恢复草地资源的关键措施。实现畜牧业发展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通过调整畜群结构,改善品质,减少数量。应实行量草记牧的放牧制度,控制牧草采食量在50%以下。
(2)改变靠天养畜的局面,由单一草原放牧畜牧业向舍饲、半舍饲畜牧业转变。适时放牧,实行季节性休牧,西部草原每年返青时间在5月初,因此应在返青至5月15日禁牧,在初霜前一个月,大约9月初停放,在雨天、雨后停放,避开忌牧期。该区有大量的秸杆和葵花
95
24卷第2期刘志明等:吉林省西部草原生态环境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籽饼、蓖麻饼、大豆饼和甜菜、胡萝卜等,可作为牲畜的饲料。推广青贮和农作物秸杆发酵饲料,开发饲料资源,可缓解草畜矛盾。
(3)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有规划地进行家畜易地育肥。吉林省中部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又是重要的畜产品消费市场,西部的草场资源与中部农区丰富的秸杆、饲料资源可构成理想的地域组合。将西部草原建成犊牛、羔羊的生产基地,实施易地育肥,或者把西部的架子牛羊冬季向中部转移,既有利于畜牧业的发展,又可减轻草场利用强度。
413生态建设措施
(1)改良草场,提高牧草的产量和质量是生态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据在区域内的实验测定[6],对重度退化的草场进行改良后,植被盖度从原来的30%提高到85%,密度由原来的300株#m-2增加到800株#m-2,高度从20cm增加到70cm,产草量从555kg#h m-2提高到2535 kg#hm-2,经过改良建设,草场中羊草的比例可达到90%以上,生草土层由原来的5cm~10cm增加到15cm以上, 20cm以内的土层中p H值由810降到713,改良后的草场变得郁郁葱葱。
(2)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在西部草原区,由于土层薄,盐碱化程度高,比较适合须根系而耐盐碱的植物生长,而具有主根不耐盐碱的植物(大部分农作物、树木等)则生长不良。不适合粮食作物的生产和大面积的林木种植。应该以发展草地畜牧业为主,并在科学考察、规划的基础上,有计划地退耕还草。
(3)封场育草建设/草库仑0,使草原用养结合,可提高草原的生产力。双辽县通过实施/草库仑0管理后,牧草产量提高30%~60%,牧草质量也大大的提高(表3)[7]。1998年吉林省西部特大洪水,使近20@104hm2的积水草地不能放牧利用。要封育积水草地,改良过水草地,种植碱茅和养殖芦苇,使草地植被的/伤口0逐渐愈合,这需要10a或更长的时间来完成。
表3双辽县草库仑内外草群结构比较Tab le3Steppe vegetatio n difference in Shua nglia o Co unty
牧草
株数(株#m-2)平均株高(c m)盖度(%)
草库仑放牧地草库仑放牧地草库仑放牧地禾本科5254356115411753163715
豆科2-2710-110-
菊科161227151910110014
杂草412510-013-参考文献(References):
[1]陈大珂.经济生态学引论[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
社,1995.63~68.CHEN Da-ke.Introduction to Economic Ec o-l
ogy[M].Ha.erbin:The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 ty Press,
1995.63~68.
[2]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吉林省志(畜牧卷)[M].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253~257.Local Chronicles Compiling Commi ttee of Jilin Province.Annals of Jili n Province(Stock Vo-l
ume)[M].Changc hun:The People.s Pres s of Jilin Provice,
1996.253~257.
[3]北方草场资源调查办公室.草场资源调查技术规程[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6.Northern Grassland Res ources Survey Office.Technical Rules of Grassland Resources Surve y [M].Beijing:China Agricultural Pres s.1986.
[4]马树庆.农业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分
析[J].吉林气象,2000,(1):3~7.MA Shu-qing.Analys is on agricultural natural resources and causes and tacklling of ecolog-i
cal environment proble ms[J].Jilin Meteorology,2000,(1):3~
7.
[5]卞建民,林年丰,汤洁.吉林省西部乾安县土地荒漠化研究
[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00,30(2):177~179.BIAN Ji an-min,LIN Nian-feng,TANG Jie.Land des ertificati on of Qian.an County in the west of Jilin Province[J].Journal o f Changc hun Sc ienc 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 y,2000,30(2):177~179.
[6]孟华,冯泽,王春晖.加强草原生态治理促进西部经济开发
[A].吉林省首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C].长春:吉
林大学出版社,2000.708~710.M ENG Hua,FENG Ze, WANG Chun-hui.Prai rie ecological manage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 n the West of Jili n Province[A].Theses of the1st Science and Technol ogy Annual Symposi um of Jilin Province[C].
Changchun:Jilin University Press,2000.708~710.
[7]吕宪国,等.松嫩平原西部景观生态结构及生态建设[J].
环境科学杂志,1990,(12):4~7.LU Xian-guo e t al.Land-scape ecological structure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the West of Songnen Plai n[J].Journal o f Environmental Sc ie nce,1990,
(12):4~7.
96资源科学24卷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