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六节常用代词简介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3 04:11:36
文档

第六节常用代词简介

第六节常用代词简介古代汉语中的代词古汉语的代词可分为五类:人称、指示、疑问、无定、辅助。一、人称代词(一)第一人称代词现代汉语第一人称代词比较简单,单数主要是“我”字,有时也用“咱”、“俺”;复数主要用“我们”,有时也用“咱们”、“俺们”。古代汉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较多,主要有:吾、我、余、予、朕、卬。吾——《论语·述而》:“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我——《孟子·公孙丑下》:“彼以其爵,我以吾义。”余——《左传·成公二年》:“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予——《庄子·达生》:“居,予语汝!”朕——
推荐度:
导读第六节常用代词简介古代汉语中的代词古汉语的代词可分为五类:人称、指示、疑问、无定、辅助。一、人称代词(一)第一人称代词现代汉语第一人称代词比较简单,单数主要是“我”字,有时也用“咱”、“俺”;复数主要用“我们”,有时也用“咱们”、“俺们”。古代汉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较多,主要有:吾、我、余、予、朕、卬。吾——《论语·述而》:“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我——《孟子·公孙丑下》:“彼以其爵,我以吾义。”余——《左传·成公二年》:“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予——《庄子·达生》:“居,予语汝!”朕——

第六节 常用代词简介 

古代汉语中的代词

古汉语的代词可分为五类:人称、指示、疑问、无定、辅助。 
一、人称代词 
(一)第一人称代词  

现代汉语第一人称代词比较简单,单数主要是“我”字,有时也用“咱”、“俺”;复数主要用“我们”,有时也用“咱们”、“俺们”。古代汉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较多,主要有:吾、我、余、予、朕、卬。 

吾——《论语·述而》:“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我——《孟子·公孙丑下》:“彼以其爵,我以吾义。” 

余——《左传·成公二年》:“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 

予——《庄子·达生》:“居,予语汝!”   

朕——《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列子·汤问》:“殷汤问曰:‘然则物无先后乎?’夏革曰:‘……朕所不知也。’” 

秦代之前,一般人均可用作自称,如秦代之后,专用为皇帝的自称,《史记·秦始皇本纪》:“天子自称曰朕。”太后听政时也自称朕。

卬——《邶风·匏有苦叶》:“人涉卬否,卬须我友。”(别人都乘船过河了,而我没有上船,我等待我的朋友) 仅见于《诗经》

此外在古代汉语中还常常用谦称代第一人称。如用“寡人”、“不谷”、“孤”、“臣”、“妾”、“仆”、“愚”以及自称其名等表示第一人称意义。例如: 

寡人——《左传·僖公四年》:“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即“寡德之人”,一般是天子、诸侯的自谦之词) 

不谷——《左传·僖公四年》:“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谷同好,如何?’”(即“不善”, 是侯王的自谦之词。“谷”本指五谷粮食,是养人之物,故引申出“善”义) 

孤——《老子》:“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孙)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意为少德之人) 

臣——《庄子·养生主》:“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臣”本义是奴隶,引申指帝王的官吏,用于臣对君的自称,秦汉之前也用作一般人的谦称。

《史记·高祖本纪》宋裴骃集解:“张晏曰:‘古人相与语,多自称臣,自卑之道,若今人相与语皆自称仆。’”)

妾——《孔雀东南飞》:“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妾”本义是女奴,引申指小妻,用于妇女自称) 

仆——司马迁《报任安书》:“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仆”“本义是奴仆,用作一般人的自谦之称) 

愚——诸葛亮《出师表》:“愚以为宫中之事,悉以咨之,然后施行。”(“愚”本义是愚蠢,用作一般人的自谦之称) 

古人用自称其名表示第一人称,例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二)第二人称代词  

现代汉语第二人称代词比较简单,单数用“你”,复数用“你们”。古代汉语中的第二人称代词较为复杂,主要有:女,汝,尔,若,而,乃。此外还有一个“戎”字。

女——《左传·僖公四年》:“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 周室。’” 

汝——《列子·汤问》:“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尔——《左传·宣公十五年》:“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若——《史记·陈涉世家》:“庸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而——《史记·平原君列传》:“楚王叱曰:‘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 (“而”字只用作定语) 

《史记·张仪列传》:“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而城!’”

乃——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只用作定语)古代汉语中常常用尊称表示第二人称。主要有“子”、“君”、“先生”、“陛下”、“足下”、“大王”、“将军”、“公”,以及称人之字等等代第二人称。 

子——《论语·季氏》:“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子”原是对学有建树、富有影响的男子的贵称,如“孔子”、“孟子”、“墨子”、“老子”等,后用作对男子的尊称) 

君——《战国策·齐策》:“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战国策·齐策》:“冯谖曰:‘……今君(指孟尝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以上是下称上)《史记·申屠嘉传》:“上曰:‘君勿言,吾私之。’”(上称下)《孔雀东南飞》:“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妻称夫,平辈彼此相称)(“君”本指天子、诸侯、大夫等统治者,后来用作敬称)  

先生——《战国策·赵策》:“于是辛垣衍起,再拜谢曰:‘始以先生(指鲁仲连)为庸人,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 (原指年长有学问的人,后用作敬称)

陛下——诸葛亮《出师表》:“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陛”是宫殿的台阶,陛下本指阶下,后用作帝王之尊称,表示臣下不敢直接与天子讲话,要请站在阶下的侍者转告话语。)  

足下——《战国策·燕策》:“苏代谓燕昭王:‘足下以为足,则臣不事足下矣。’” 《史记·陈涉世家》:“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 (“足下”本指脚下,后用作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

大王——《史记·项羽本纪》:“(张)良问(沛公)曰:‘大王来何操?’” (是臣下对君王的尊称)

将军——《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鲁仲连曰:‘……所为见将军(指新垣衍)者,欲以助赵也。’”(是对武将的尊称) 

公等——《史记·陈涉世家》:“(陈胜、吴广)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是对一般人的敬称,表复数) 

少卿——司马迁《报任安书》:“今少卿(任安的字)抱不测之罪。” (古人称人之字例) 

(三) 第三人称代词  

现代汉语第三人称代词较为麻烦一些,单数男性用“他”,女性用“她”;复数男性用“他们”,女性用她们,男女混合在一起的复数仍然用他们。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表示第三人称的语法意义,主要用指示代词来表示。表示第三人称意义的指示代词主要有:之、其、厥、彼、渠。  

之——《左传·庄公十年》:“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只作宾语) “之”也偶尔用来作第一人称代词,如柳宗元《捕蛇者说》:“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也作第二人称代词,如《左传·宣公二年》:“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其——《左传·庄公十年》:“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只作定语) “其”偶尔用来作第一人称代词,如《孟子·滕文公上》:“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也用作第二人称代词,如《战国策·赵策》:“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其”的语法作用,相当于名词后面加上一个“之”,如“其爱”即“媪之爱”。

彼——《左传·庄公十年》:“彼竭我盈,故克之。” 

渠——《三国志·吴志·赵达传》:“(公孙)滕如期往,至乃阳求索书,惊言失之,云:‘女婿昨来,必是渠所窃。’” 

(四)第一、二人称代词后,加“侪(chái)”、“属”、“辈”、“曹”等字,可以表示复数。  

侪——《左传·昭公二十四年》:“吾侪何知焉?”

属——《史记·项羽本纪》:“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辈——《晋书·苻坚传》:“尔辈群奴,正可牧羊。”   

曹——杜甫《戏为六绝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上述“侪”、 “属”、“辈”、“曹”等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们”,它们有比较具体的意义,相当于“这伙人”、“这些人”、“这班人”。 

二、指示代词 
(一)近指代词。  

主要有:此、是、斯、兹、之、然、尔、若。译作“这”、“这个”、“这些”、“这样”。 

此——范仲淹《岳阳楼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是——《史记·滑稽列传》:“(西门)豹视之,顾谓三老、巫祝、父老曰:‘是女子不好。’” 

斯——柳宗元《捕蛇者说》:“向不为斯役,则久己病矣。” 

兹——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之——《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然——《荀子·劝学》:“干越夷貉(mò)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然,这样) 

尔——陶渊明《饮酒》:“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尔,这样) 

若——《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若,这样) 

(二)远指代词。  

主要有:彼、夫(fú)、其。译作“那”、“那个”、“那些”、“那样”。 

彼——《诗经·魏风·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夫——《战国策·齐策》:“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fú) “长铗归来”者也。’” 马中锡《中山狼传》:“且鄙人虽愚,独不知夫狼乎?” 

其——《史记·滑稽列传》:“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 

(三) 旁指代词:他。  

他——古汉语中的“他”,一般不作第三人称,而用作旁指,凡别人、别事、别物,都称“他”,译作“别的”、“其他的”。 

《孟子·梁惠王上》:“王顾左右而言他。” 

《史记·项羽本纪》:“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四) 特殊的指示代词:焉、诸。  

焉——“焉”的本义是鸟名,借作代词。“焉”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用在句末作补语,既是指示代词,又有语气词的性质,因此,它又被称作“兼词”。“焉”的含义相当于“于是”、“于此”,有人认为它是“于是间”的急读合音。例如: 

《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孟子·许行》:“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荀子·劝学》:“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诸——“诸”作代词,一般是“之于”或“之乎”的合音(“于”是介词,“乎”在句末是语气词)。例如: 

《列子·汤问》:“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诸,之于) 

《左传·襄公十五年》:“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诸,之于) 

《孟子·梁惠王下》:“文王之囿(yòu)方七十里,有诸?”(诸,之乎) 

《论语·先进》:“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诸,之乎) 

《庄子·应帝王》:“人孰敢不听而化诸?”(诸,之乎) “诸”有时相当于代词“之”。

《左传·文公元年》:“潘崇曰:‘能事诸乎?’曰:‘不能。’” 

《左传·昭公三年》:“吾敢违诸乎?” 

三、疑问代词 
(一)指人的疑问代词  

主要有:谁、孰。 

谁——范仲淹《岳阳楼记》:“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孰——《论语·微子》:“丈人云:‘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孰与——《战国策·齐策》:“吾孰与徐公美?”(“孰与”是凝固结构,表示比较选择) 

(二)指物的疑问代词  

主要有:孰、何、胡、曷、奚。相当于“什么”或“为什么”。  

孰——《孟子·告子下》:“礼与食孰重?” 

《荀子·天论》:“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后?”(“孰若”是凝固结构,表示比较选择)   

何——《左传·庄公十年》:“问:‘何以战?’” 

《左传·隐公元年》:“姜氏何厌之有?” 

《史记·滑稽列传》:“有顷,曰:‘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

胡——《诗经·魏风·伐檀》:“不稼不穑(sè),胡取禾三百廛(chán)兮?” 

李白《蜀道难》:“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曷——《史记·游侠列传》:“侠客之义,又曷可少(轻视)哉?”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

奚——《论语·子路》:“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三)指处所的疑问代词  

主要有:安,恶,焉。相当于“哪里”、“什么地方”。

安——《史记·项羽本纪》:“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又:“沛在?”   

恶——《孟子·滕文公上》:“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孟子·公孙丑上》:“敢问夫子恶乎长(chánɡ)?”(“恶乎”相当于“于何”,“长”指擅长)    

焉——《论语·先进》:“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孟子·离娄上》:“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 

四、无定代词 
“无定代词”是指所代对象不确定的代词,分为“肯定性”和“否定性”两类。

(一) 肯定性的无定代词:或。  

“或”表示某人、某事肯定或可能存在,但究竟是什么人、什么事却不确定,难以具体指明。 

1、“或”表人   

“或”表人译作“有人”、“有些人”、“有的人”。例如: 

《左传·襄公十五年》:“宋人或得玉。” 

《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贾谊《论积贮疏》:“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史记·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2、“或”表物  

“或”表物,译作“有的”、“有的东西”。例如: 

《孟子·滕文公上》:“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xǐ,五倍),或相什百,或相千万。”(相,相差) 

3、“或”表时间

译作“有时候”、“有时”、“偶尔”。例如:

韩愈《马说》:“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水经注·江水》:“至于夏水襄陵,沿泝(sù,同“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偶或,偶尔) 

司马迁《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或,有时候) 

(二) 否定性的无定指代词:莫,无,靡。

1、 莫   

“莫”表示某人、某事不存在,但不确指。“莫”只作主语,译作“没有人”、“没有东西”、“没有地方”等。例如: 

《战国策·齐策》:“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莫”代人)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孙)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莫”代人) 

《庄子·秋水》:“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莫”代水) 

《韩非子·难一》:“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莫”代物) 

司马迁《报任安书》:“故祸莫惨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莫”代事) 

《盐铁论·非鞅》:“孝公卒之日,举国而攻之(指商鞅)。东西南北,莫可奔走。”(“莫”代地方) 

2、 无  

“无”的用法与“莫”相似,可译作“没有人”、“没有东西”。例如: 

《史记·高祖本纪》:“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无”代人) 

《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无”,没有一头牛;“非牛”,不是全牛) 

《韩非子·难一》:“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无”代物) 

3、 靡   

“靡”的用法与“无”相同,可译作“没有人”、“没有东西”。例如: 

《诗经·大雅·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没有什么没个开头,但很少能有个好的结尾) 

《史记·孝文本纪》:“德厚侔(móu齐等)天地,利泽施四海,靡不获福焉。”(“靡”指人) 

五、辅助性代词 
“辅助性代词”是指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必须与其他词或词组结合才能使用的代词。古汉语中有两个辅助性代词:必须有前加成分的“者”和必须有后加成分的“所”(有的学者把“者”、“所”称为助词)。

(一)者  

“者”的本义是“别事词也”,即用以区别人、物、事、时的虚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辅助性代词”。 “者”的主要用法有以下三种: 

1、放在动词、形容词和各种词组之后,组成名词性词组“者”字结构,称代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的主体,译作“……的人”、“……的事物”、“……的情况”。例如: 

《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李斯《谏逐客书》:“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论语·里仁》:“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国语·越语上》:“子苟赦越国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

范仲淹《岳阳楼记》:“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者”代心情)

2、放在数词和时间词之后,表示一定范围或种类,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翻译。例如: 

《论语·颜渊》:“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三者”,指“足食、足兵、民信之”) 

《论衡·订鬼》:“二者用精至矣!”(“二者”,指伯乐相马、庖丁解牛)

《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今者,现在) 

《论语·泰伯》:“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昔者,以前)

司马迁《报任安书》:“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古者,古时候)

3、放在作主语或宾语的名词后面,起复指这个名词的作用,一般不必翻译。例如: 

《史记·项羽本纪》:“亚父者,范增也。” 

晁错《论贵粟疏》:“车骑(jì)者,天下之武备也。”(车骑,车辆马匹) 

《论语·雍也》:“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 

(二)所  

“所”的本义是“伐木声也”,借作辅助性代词,主要有三种用法: 

1、“所”放在及物动词前面(即“所+动词”的形式),组成名词性词组“所字结构”,表示这个动词所代表的动作行为的对象,译作“……的人”、“……的东西”。有时,“所”放在不及物动词、名词、形容词前面,这时不及物动词、名词和形容词都活用为及物动词。由于“所”指代了动词的宾语,所以“所”字结构中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但可以带补语)。例如: 

《韩非子·五蠹》:“吏之所诛,上之所养也。” 

《战国策·赵策》:“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贵”活用为及物动词,它的后面带补语“于天下之士”) 

晁错《论贵粟疏》:“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贵”、“贱”、“卑”、“尊”本是形容词,都活用为及物动词)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史记·陈涉世家》:“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罾”本是名词,活用为及物动词) 

《木兰辞》:“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对于“所+动词”这种形式,有七点值得注意:

第一、“所+动词”表示动作的对象,“所”指代行为的客体,即动词的宾语,如“所食”指“吃的东西”;而“动词+者”则表示动作的发出者,“者”指代行为的主体,如“食者”指“吃东西的人”。

因此,决不能混淆了“所食”和“食者”之间的界限。试比较下列二例: 

《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所见”指“看见的东西”,即“牛”,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 

《庄子·达生》:“见者惊犹鬼神。”(“见者”指“看见东西的人”,表示动作行为的发出者) 

第二,“所+动词”是一个名词性的词组,它的语法功能与名词相同,可以做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和判断句的谓语。如“吏之所诛,上之所养也”中的“所诛”是主语,“所养”是判断句的谓语;“财物无所取”中的“所取”是宾语,“置人所罾鱼腹中”中的“所罾”是定语,等等。 

第三,“所+动词”所表示的内容(即其所指代的行为对象),一般来说,是比较泛的,往往并不能具体表示是什么人、什么东西,如“所食”指“吃的东西”,但究竟是什么,却并不清楚。

因此,为了明确指出具体对象,就以“所字结构”作定语,而以具体对象的名称作中心语,形成 “所+ 动词(+之)+名词”的格式。如“所食”可扩展成“所食之鹅”,“所罾”可扩展成“所罾之鱼”或“所罾鱼”,等等。《史记·项羽本纪》:“独(项)籍所杀汉军数百人。”“所杀汉军”即“所杀之汉军”。在“所+动词(+之)+名词”的结构中,名词表示动作的具体对象,“所”的作用弱化,不再起指代作用,而只起指示作用,相当于“那个”、“那些”。如“所杀汉军”即“杀死的那些汉军”。 

第四,古汉语中还有“所+动词+者”的形式(如“所食者”),它的作用和“所+动词”(如“所食”)相同,也是指代动词所表示的行为对象。也就是说,“所食者”等于“所食”,而不等于“食者”。例如,

《战国策·齐策》:“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所寡有者”即“少有的东西”,与“所寡有”含义相同,而不同于“寡有者”(少有东西的人)。在“所+动词+者”的形式中,行为的对象由“者”称代,“所+动词”可以理解为“者”的定语;“所”不再起指代行为对象的作用,只起指示作用。

《史记·酷吏列传》:“所爱者,挠法活之;所憎者,曲法诛灭之。”“所爱者”与“所爱之人”义近,译成“喜爱的那些犯人”;“所憎者”与“所憎之人”义近,译成“憎恶的那些犯人”。 

第五,“所+动词”、“所+动词(+之)+名词”、“所+动词+者”这三种结构形式,都可以作中心语,在它们的前面可以用表示行为发出者的名词作定语来修饰,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往往有“之”字。例如: 

《庄子·列御寇》:“一悟万乘之主而从(zòng)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 

《孟子·滕文公上》:“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之所筑与?” 

《庄子·养生主》:“臣之所好者,道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其”的语法作用相当于“名词+之”) 

第六,“所谓”是凝固结构,意即“所说的”,指代的行为对象不具体。在古汉语中,“所谓”通常作定语用,在“所谓”后面要加上中心语。例如: 

《孟子·梁惠王下》:“所谓故国者,非谓(为)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人们所说的“故国”,不是指的有乔木,而是指的有世臣。) 

《战国策·齐策》:“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取胜) 

司马迁《报任安书》:“及以(已)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强颜,指厚 脸皮。)

第七,“有所……”、“无所……”、“何所……”是常见用法,其中“所……”是“所字结构”。“有所……”和“无所……”是动宾词组,“有”、“无”是动词,“所……”作宾语;“何所……”是倒装的主谓词组,“何”作前置谓语,“所……”作主语。例如: 

《礼记·礼运》:“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战国策·赵策》:“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 

《论语·子张》:“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

2、“所”放在“以”、“从”、“为”、“与”、“由”等介词前面,指代介词的对象(即介词的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原因、方式、手段、工具及有关的人物,等等;“所”和它后面的介词,一起放在动词或动宾词组前面,即以“所+介词+动词(+宾词)”的形式,组成名词性的词组“所字结构”。这种“所字结构”从其所表达的意义内容看,与动词的状语义相当,而与“所+动词”所表示的动词的宾语义不同。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所以……” ——这是常见的凝固结构,主要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方式、手段和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例如: 

《荀子·议兵》:“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表工具)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此殆天所以资将军。”(表手段) 

《墨子·公输》:“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表方式) 

《左传·成公三年》:“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表方式) 

诸葛亮《出师表》:“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表原因) 

晁错《论贵粟疏》:“此商人之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者也。”(表原因)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表原因) 

“所从……” ——一般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时间。例如: 

《吕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表处所) 

司马迁《报任安书》:“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表时间) 

“所为……” ——一般表示行为发生的原因、目的。例如: 

《史记·项羽本纪》:“(项)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表原因) 

《战国策·赵策》:“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表目的) 

“所与……”——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联的人物。例如: 

《孟子·离娄下》:“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表示与之饮食的人) 

《孙子兵法·虚实》:“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表示我军与之作战的敌人) 

“所由……”——一般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例如: 

《荀子·正论》:“是乱之所由作也。” 

苏轼《教战守策》:“夫风雨霜露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由生也。” 

“所+介词+动词(+宾语)”这种形式,是名词性词组,可以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定语和判断句的谓语,它的前面可以加表示动作主体的名词作定语,后面也可加“者”,等等。

3、用“所+动词”的结构形式,表示“所+介词+动词(+宾语)”的含义内容。也就是说,有些“所+动词”的结构不表示动作的对象,而表示动作的工具、方式、处所、原因等等。这种情况,要根据特定的上下文仔细分析其含义。这是“所字结构”中的难点,必须特别注意。例如: 

《荀子·劝学》:“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所构”是“所以构”的意思,表原因) 

《庄子·德充符》:“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所爱其母”是“所以爱其母”的意思,表原因) 

《左传·庄公十年》:“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孔颖达疏:“(庄)公意衣食二者虽所以安身,然亦不敢专,己有之,必以之分人。”由孔颖达疏可知,“所安”即“所以安身”,指“衣食”,表工具) 

《战国策·赵策》:“诺,恣君之所使之!”(“所使之”是“所以使之”之意,表方式) 

《荀子·劝学》:“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小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所渐者”指“滫”,是“所以渐者”之意,表工具)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大官大邑,所以庇身也。”、“大官大邑,身之所庇也。”(“身之所庇”和“所以庇身”在同一篇文章中出现,含义相同,均指“大官大邑”,表依凭) 

《孟子·滕文公上》:“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所事孔子”是“所以事孔子”之意,表方式) 

《庄子·胠箧》:“彼曾史杨墨师旷工倕离朱,皆外立其德,而以爚乱天下者也,法之所无用也。”(“所无用”是“所以无用”之意,表原因) 

《左传·昭公四年》:“冀之北土,马之所生。”(“所生”是“所从(由)生”之意,表处所) 

《诗经·小雅·小宛》:“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所生”是“所从(由)生”之意,这儿指父母宗族) 

《荀子·劝学》:“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系”的对象是“巢”,系巢的地方是“苇苕”,“所系者”指苇苕,是“所于系者”之意,表处所)

司马迁《报任安书》:“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大臣忧惧,不知所出。”(“不知所出”是“不知计之所从出”之意,表处所) 

文档

第六节常用代词简介

第六节常用代词简介古代汉语中的代词古汉语的代词可分为五类:人称、指示、疑问、无定、辅助。一、人称代词(一)第一人称代词现代汉语第一人称代词比较简单,单数主要是“我”字,有时也用“咱”、“俺”;复数主要用“我们”,有时也用“咱们”、“俺们”。古代汉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较多,主要有:吾、我、余、予、朕、卬。吾——《论语·述而》:“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我——《孟子·公孙丑下》:“彼以其爵,我以吾义。”余——《左传·成公二年》:“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予——《庄子·达生》:“居,予语汝!”朕——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