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佛山市小学六年级小升初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3 04:11:37
文档

佛山市小学六年级小升初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佛山市小学六年级小升初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请用楷书将下面句子抄写在横线上,做到正确、美观。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列带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暮色(mù)        淮安(huái)       荧屏(yín)B.氛围(fèn)        芥菜(jiè)          惩罚(chéng)C.投降(xiáng)   沸腾(fèi)        竹笋(sǔ
推荐度:
导读佛山市小学六年级小升初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请用楷书将下面句子抄写在横线上,做到正确、美观。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列带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暮色(mù)        淮安(huái)       荧屏(yín)B.氛围(fèn)        芥菜(jiè)          惩罚(chéng)C.投降(xiáng)   沸腾(fèi)        竹笋(sǔ
佛山市小学六年级小升初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请用楷书将下面句子抄写在横线上,做到正确、美观。

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带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暮色(mù)        淮安(huái)       荧屏(yín)

B.氛围(fèn)        芥菜(jiè)          惩罚(chéng)

C.投降(xiáng)   沸腾(fèi)        竹笋(sǔn)

D.嗅觉(xiù)        徒弟(tú)            角色(jiǎo)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伶俐      深奥    余音绕粱    天涯碧草

B.飞弛      眷恋    仙露琼浆    鸣钟击磬

C.蜷缩      烘烤    不假思索       热血沸腾

D.干躁      辨论    大步流星    技高一筹

深圳是我国最早建立的经济特区,曾经吸引了全国许多人才前往。今年春节刚过,深圳人才智力市场就门庭若市。如果给某报就此事写的一篇消息拟一个形象化的标题,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特区依然有魅力,孔雀仍向深圳飞 .深圳依然有魅力,人才仍向特区飞

C.深圳依然有魅力,孔雀仍向东南飞 .人才仍向东南飞,深圳依然有魅力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本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各场演出的上座率超高,显示出市民对传统戏剧的热情可见一斑。

B.有些科学家认为,转基因大米富含维生素A,可以有效改善发展中国家人们营养不良。

C.中国科技创新成果交流会永久落户羊城,这是广州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硕果。

D.能否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他们快乐成长,是我国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至于赵六得的一个宝葫芦——那是掘地掘出来的。(表示解释说明)

B.假如我有这么一个——“那可就省心了。”(表示意思的递进)

C.于是奶奶又讲了一个——又是宝葫芦的故事。(表示声音的延长)

D.小人鱼向东方凝望,等待着晨曦的出现——她知道,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自己就会死去。(表示意思的转折)

下列歇后语不是源自《三国演义》的一项是(    )

A.孔明弹琴退仲达——临危不乱                             .阿斗的江山——白送

C.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林冲到了野猪林——绝处逢生

排列句子。选择正确的一组(       )

①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

②前些天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

③黄昏时分,风停了,就下起鹅毛般的大雪来。

④昨天一清早,天气骤然变冷,空中布满了铅色的阴云。

A.②①③④         .②④①③ .④②①③   .③②①④

按要求写句子。

(1)从下面的词语中任选一个,把你想到的用一段话写下来。

五颜六色的野花               五颜六色的雨伞             五颜六色的贝壳

______________

(2)这次半期考试小明考了100分,请你用一两句话写一写他拿到试卷时高兴的样子。

______________

运用学过的古诗文、名言警句填空。

(1)、“咏物诗”往往立意深远,表情达意含蓄。李贺的《马诗》中,诗句“何当_______,快走___________”饱含作者渴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悲叹。____________在《石灰吟》中,通过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自己为人清白、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我还读过这样的咏物诗《__________》。

(2)、“春”一直以来是诗人笔下描绘的对象:唐代的韩愈看到京城的春雨和绿草,写下了“天街小雨润如酥,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对于悄然无声、默默奉献的春雨,杜甫则发出了“_______________,润物细无声”的赞叹;而王观则在“若到江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寄托对好友的美好祝愿。

(3)、中秋佳节,遥望天上的月亮,唐朝诗人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_______________ ”这句诗让我们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我还知道类似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如今生活条件好了,我们也不能铺张浪费,有句古话说得好:“常将有日思无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青出于蓝”是一个成语,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这个成语出自《荀子》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

(6)、《学弈》中描写其中一人“三心二意的学棋态度”的句子是“一人虽听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综合性学习

时光转瞬即逝,六年就这样匆匆而过。六年来,我们从天真可爱的孩子成长为身心健康的少年,这既是我们自己努力的结果,也渗透着学校,老师的心血。班里举办以“难忘的小学生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加。

活动一:倾吐心声

(1)请给你的班主任老师写一两句话,倾吐自己的感恩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制作纪念册

(2)多姿多彩的小学生活值得我们珍惜,为此我制作了小学生活纪念册。我的纪念册的名字是《_______________》,里面分成了几个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要把这个珍贵的纪念册永远保留下来!

文言文阅读。

杀驼破瓮①

昔有一人,先瓮中盛②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③出。既不得出,其人以为忧。有一老人来语之④日:“汝⑤莫愁,吾⑥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⑦。”即用其语⑧,以刀斩头。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选自《百喻经》

【注释】

①瓮(wèng):一种口小腹大的陶器。

②盛(chéng):把东西放进去。

③不得:不能够。

④语(yù)之:告诉他。

⑤汝:你。

⑥吾:我。

⑦出之:使(让)它出来。

⑧即用其语:就采用那个人的话。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昔有一人       昔:________        (2)有一老人来语        语:________

(3)汝莫愁          汝:________        (4)即用其语               其:________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既不得出,其人以为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即用其语,以刀斩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养骆驼的人为什么会被天下人耻笑?要让骆驼的头从陶罐中出来,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其次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材料一:

筷子,可谓是中国的国粹。它既轻巧又灵活,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

我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史记•微子世家》中有“纣始有象著”的记载,纣为商代末期君主,以此推算,我国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篌历史了。先秦时期称筷子为“挟”,秦汉时期叫“著”。古人十分讲究忌讳,因“著”与“住”字谐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语,所以就反其意而称之为“筷”。这就是筷子名称的由来。

筷子虽为寻常物,却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筷子“头圆尾方”象征着中国人对“天圆尾方”的传统解读,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在下,中指在中间,隐含着中国“天地人”三才文化,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理解。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示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吃饭时提醒人们要节制不当欲望。筷子的使用则表达了中国以“和为贵”的传统文化,相比于西方用刀、叉等工具随意切割食物,让人感到一种暴虐和一种舞刀弄叉的张狂,那么东方人用筷子温文尔雅的夹取食物就显得更加内敛和含蓄了。

材料二:

一双筷子承载了太多的情感和记忆。小孩通过筷子第一次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老人通过筷子尝到了儿孙满堂的幸福滋味,孤独的人通过“添双筷子”找到人情温暖,相守的人通过筷子悟到心灵的依偎……传承、明理、关爱、思念、睦邻、感恩等含蓄的情感与礼仪传统,都可通过一双筷子体现出来。

材料三:

咏竹箸

【明】程良规

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

滋味他人好,乐空来去忙。

材料四:

当前,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关键时期,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为有效防止病毒在餐桌上蔓延,防止病从口入,坚决打好“舌尖上的防疫战”。浙江省余姚市文明办特此设计了此海报。

16、【材料一】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方面介绍了筷子。

17、【材料三】明代诗人程良规在《咏竹箸》这首诗中,热情歌颂了筷子的____________的精神,这与唐代诗人罗隐《蜂》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18、【材料四】是一则宣传海报,此海报提出的背景是________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倡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材料中的信息作答)

19、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孩通过筷子第一次尝到了人生的酸甜苦辣,老人通过筷子尝到了儿孙满堂的幸福滋味,孤独的人通过“添双筷子”找到人情温暖,相守的人通过筷子悟到心灵的依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光明心曲

在一个晚霞似火的黄昏,从街心花园的林荫深处,飘出一阵优美的歌声。唱歌的是一个小姑娘,在手风琴的伴奏下,她唱着“在那遥远的地方,清泉在流淌,阳光在歌唱,心儿呀,飞向那遥远的地方……”歌声像清泉,叮叮咚咚地在暮色中流淌;歌声像阳光,照进了浓浓的绿荫深处。我看见唱歌的小姑娘了,一件白色的连衣裙在晚风里飘拂,一只天蓝色的大蝴蝶结,随着歌声在她头顶飞舞。她唱得那么动情,我迎面走去,她仿佛没有看见,依然深情地唱着:“在那遥远的地方……”

看清她的眼睛时,我不由得倒抽一口冷气:竟是一个盲姑娘!

歌声依然飘来。盲姑娘陶醉在她的歌声里。她两手合抱成一个拳头,紧紧地贴着胸口,头微微昂起,仿佛在遥望着远方:那流着清泉、洒着阳光、开满了五彩缤纷的花儿的远方……从她的清脆而又纯美的歌声里,从她的幸福而又神往的微笑里,我似乎也看到了她向往的那个光明灿烂的地方。我知道,在她的憧憬里,这远方绝不是虚幻的,它足以驱散她眼前的黑暗。

唱吧,盲姑娘,有一颗热恋光明、向往光明的心,你的生命之路是不会黯淡无光的。

拉手风琴的是位年轻的母亲,她凝视着自己的女儿,手指轻轻地在琴键上移动。也许,女儿直到现在,还不知道母亲是什么模样,还不知道阳光是怎么一回事。然而,从这位母亲紧抿的嘴角上,从那闪着泪光的眼神里,我知道了她的心思:她要用一颗母亲的心,为女儿点燃希望之火。她满怀深情地拉着琴……

20、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陶醉(  纯美(  憧憬

21、照样子写词语。

晚霞似火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2、第一自然段中两处省略号的作用是_________。

23、请你用文中的话回答,母亲满怀深情地给女儿拉琴,是因为“______________”。

24、对歌声在文中反复出现的作用,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为线索,使全文更加紧凑。

B.表现了盲姑娘的音乐天赋。

C.烘托人物性格,表现盲姑娘对光明的向往。

D.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感染力。

25、“我知道,在她的憧憬里,这远方绝不是虚幻的,它足以驱散她眼前的黑暗。”句子中的黑暗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习作

(1)、题目:在课堂上

文章的开头情节:在上语文课的时候,学生李刚把一只刚出生几天的小仓鼠带进教室,放在抽屉里,小仓鼠吱吱吱的叫声引起了老师的注意……

要求:根据材料展开合理想象,写一篇完整的记叙文,注意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不少于400 字。

(2)、题目:那次,我得到了_________

要求:横线上可填“表扬”“批评”“理解”“原谅”“宽恕”等。中心要突出,条理清晰,不少于450字。

【参】***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1.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汉字的书写能力。

完成此类题目较简单,注意笔画、笔顺,将字写工整、正确、舒展、美观。

2.C

解析:C

【详解】本题考查了汉字的读音,注意平翘舌的发音及声调的不同,根据所学汉语拼音正确拼读后,找出错误的读音改正即可。

A.有误,“荧屏”的“荧”读音为yíng。

B.有误,“氛围”的“氛”读音fēn。

C.正确。

D.有误“角色”的“角”应读“jué”,他还有另外的读音是“jiǎo”牛、羊、鹿等头上长出的坚硬的东西。

3.C

解析:C

【详解】本题考查对汉字字形的掌握,注意区分形近字。

A.有误,余音绕梁: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余音回旋不绝。也比喻诗文意味深长,耐人寻味。故“粱”错误,应为“梁”。

B.有误,飞驰:飞快地跑。故“弛”错误,应为“驰”。

C.正确。

D.有误,干燥:缺少水分。故“躁”错误,应为“燥”。辩论:对不同的观点,双方展开争论。故“辨”错误,应为“辩”。

故选:C

4.C

解析:C

【解析】略

5.C

解析:C

【详解】此题考查病句辨析能力。

A.句式杂糅,去掉“显示出”或“可见一斑”均可;

B.句子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在句未加上“的状况”即可;

C.没有语病;

D.两面与一面不搭配,“能否”包含两个方面,“是”仅包含一个方面,去掉“能否”即可;

6.C

解析:C

【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标点符号的作用。

破折号用途广泛,一般有解释说明、表示意思递进、表示声音延长、表示话语中断等作用。

选项C错误,这句话的意思是奶奶又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就是宝葫芦的故事。因此破折号后面的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解释说明。

7.D

解析:D

【详解】略

8.B

解析:B

【详解】略

9.     五颜六色的野花,红的、白的、粉的、蓝的、紫的,还有一半粉一半白,一般蓝一半红的。你简直数不清它们有多少种颜色!这些花在微风中摇动着,带着孩子似的娇羞。     试卷发到后,小明高兴的跳起来,他真不敢相信,自己竟然得了满分。

【详解】本题考查按要求写句子。

(1)本题要求选择一个词语,写出一段自己想到的话,对词组进行扩写,,句子和词组要相关联,合情合理,不要写错别字。本题中“五颜六色”的意思是形容色彩复杂或花样繁多。无论选择哪一个词语写话,都可以将事物五颜六色的样子具体地描写出来,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

(2)本题考查情境写话。

本题要写出小明拿到试卷时高兴的样子,可通过对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突出人物非常高兴的情感即可。

10.     金络脑     踏清秋     于谦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竹石     草色遥看近却无     随风潜入夜     赶上春     千万和春住     不知秋思落谁家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莫把无时当有时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思援弓缴而射之

【详解】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作家作品的识记能力。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出自唐代李贺的《马诗》,全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出自明代于谦的《石灰吟》,全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粉身碎骨浑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浑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咏物诗还有罗隐的《蜂》,王冕的《墨梅》等。

(2)、此题考查学生诗词的识记默写能力。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出自唐代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全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出自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全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出自宋代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全诗: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3)、此题考查学生诗词的识记默写能力。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出自唐代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全诗: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思念家乡亲人的诗词还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静夜思》等。

(4)、此题考查学生名言名句的识记。

常将有日思无日,莫把无时当有时。摘自《增广贤文·上集》意思是:过好日子的时候要居安思危,想想以前贫困的时候,不要等到真正过上穷日子的时候才只能去回想当年富足的风光。

(5)、此题考查学生名言名句的识记默写。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摘自《荀子·劝学》意思是: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颜色)比蓝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6)、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识记默写能力。

原段: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11.     敬爱的老师,您为我们奉献了自己的美好年华,让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在这毕业之际,我衷心感谢您的培育之恩。     金色童年     亲情     友情     师生情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结合题干的内容进行分析。

(1)本题中对班主任说的话,围绕自己对老师的不舍和感恩之情来展开即可。注意语言完整流畅,不要写错别字即可。

(2)本题考查的是开放性题目,结合题干的内容以及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纪念册的名字和组成的部分,注意符合要求即可。

12.12、     以前,从前。     告诉。     你。     代词,代老人。

13、     因为骆驼的头出不来,这个人就为此事发愁。     这个人随即采纳了老人的意见,用刀把骆驼的头斩断了。

14、因为他盲目地听从那个老人的愚见,把骆驼杀死了,陶罐也破了。把瓮敲碎就可以了。在陶罐的边缘擦点油,减少摩擦力应该可以试试。

15、做事情要有自己的判断力,不能盲目听从别人的建议,要三思而行。

【分析】译文

从前有一个人,一开始把粮食存放到了瓮中。一头骆驼偷吃了瓮中的粮食,结果头被卡在里面出不来了。因为骆驼的头出不来,这个人就为此事发愁。有一个老人来到见了就说:“你不要发愁,我教你一个能让骆驼头出来的方法。你把骆驼的头斩断,自然就能够出来了。”这个人听了随即就采纳了老人的意见,用刀把骆驼头斩断了。已经杀死了骆驼,进而又要把瓮打破才能取出粮食。这样行事的人,被后人所耻笑。

12、这道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加点词的意思,需要学生结合学过的知识和本文内容进行分析,教师可引导学生先说出整篇文章的大概意思,然后再分析单个字的意思。需要注意的是,题(2)的“语”在这里作动词,读“yù”,读“yǔ”时作名词,翻译为语言、话语。

13、本题需要解释整句话的意思,需要着重注意的点还是比较多的。

题(1)“既”翻译成“因为”,“以为忧”翻译为“为此事而忧虑”,所以整合后整句翻译为“因为骆驼的头出不来,这个人就为此事发愁”。

题(2)中的“以”翻译成“用”,需要特别注意。

14、这道题共有三个问题,在回答之前需要审题清楚。首先问杀骆驼的原因,结合文章主要内容回答即可;再次,问让骆驼出来的最好办法,也就是在骆驼不用杀死、粮食不会损失条件下的可以做到的最快的办法,陶罐易碎,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敲破陶罐;最后,第二好的办法比较多,只要言之有理并且有用即可。

15、这道题主要考查文章带给我们的启示,学生需要结合文章主要内容来进行分析。这类题型为开放性题型,学生只要围绕“不能盲目听从别人的建议”这一中心思想言之有理即可。

13.16、     地位     历史     文化内涵

17、     默默奉献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18、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     防止病毒在餐桌上蔓延,防止病从口入     文明用餐,使用公筷

19、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筷子诉说着不同人生和情感,更好的说明一双筷子承载了太多的情感和记忆。

【分析】

16、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材料一首先介绍了筷子的地位,它是中国的国粹,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

接着介绍了筷子的来历,我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纣为商代末期君主,以此推算,我国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篌历史了。先秦时期称筷子为“挟”,秦汉时期叫“著”。古人十分讲究忌讳,因“著”与“住”字谐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语,所以就反其意而称之为“筷”。这就是筷子名称的由来。

然后介绍了筷子蕴含的文化内涵,筷子“头圆尾方”象征着中国人对“天圆尾方”的传统解读,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在下,中指在中间,隐含着中国“天地人”三才文化,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理解……

17、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与识记。

“殷勤问竹箸,甘苦乐先尝。滋味他人好,乐空来去忙。”这首诗的意思是筷子被频繁的使用,先尝到各种或甜或苦的味道,但真正的滋味确实由人来品尝,筷子到头来白忙活了一场。热情歌颂了筷子默默奉献的精神。

罗隐的《蜂》,全诗为: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意思是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歌颂了蜜蜂勤劳无私、甘于奉献的品格。

18、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由“当前,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关键时期,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可知,此海报提出的背景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由“为有效防止病毒在餐桌上蔓延,防止病从口入,坚决打好‘舌尖上的防疫战’”可知,此海报的目的是防止病毒在餐桌上蔓延,防止病从口入。由海报图片可知,此海报倡导大家在饭桌上文明用餐,使用公筷。

19、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与分析。

这句话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使用四个“通过……”的句式,将小孩、老人、孤独的人、相守的人通过筷子诉说着的人生和情感写出来,这样更好的说明一双筷子承载了太多的情感和记忆。传承、明理、关爱、思念、睦邻、感恩等含蓄的情感与礼仪传统,都可通过一双筷子体现出来。

14.20、     沉醉     纯净     向往

21、     水平如镜     骨瘦如柴

22、表示相关内容的省略

23、她要用一颗母亲的心,为女儿点燃希望之火

24、B

25、指

解析:20、     沉醉     纯净     向往

21、     水平如镜     骨瘦如柴

22、表示相关内容的省略

23、她要用一颗母亲的心,为女儿点燃希望之火

24、B

25、指盲姑娘因残疾而遇到的失败、困难、挫折、打击。

【分析】

20、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陶醉:表示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沉醉于某种事物或境界里,以求得内心的安慰。近义词是沉迷、耽溺、着迷、入迷、迷恋、沉浸、沉溺、沉醉

纯美:就是纯真而美丽的意思。近义词是美丽、甜美、纯真

憧憬:意思是对某种事物的期待与向往。近义词是向往、遐想、期待、期望、神往

21、本题考查的是词语仿写。

根据题干的要求进行分析和仿写,是含有比喻的词语,类似的词语有:光阴似箭、热情似火、繁花似锦等。

22、本题考查的是对标点符号的理解和分析。

结合原文的语境“在那遥远的地方,清泉在流淌,阳光在歌唱,心儿呀,飞向那遥远的地方……”和“在那遥远的地方……”可以得出这两处的省略号都表示内容的省略。

2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结合原文的内容“她要用一颗母亲的心,为女儿点燃希望之火。她满怀深情地拉着琴……”可以得出母亲满怀深情地给女儿拉琴,是因为她要用一颗母亲的心,为女儿点燃希望之火。

2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结合原文的内容歌声在文中反复出现,理解不正确的是B项,这里并不是表现了盲姑娘的音乐天赋。这里反复出现是因为要表现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

25、本题考查的是开放性题目。

根据文段的内容进行分析,根据原文的内容“从她的清脆而又纯美的歌声里,从她的幸福而又神往的微笑里,我似乎也看到了她向往的那个光明灿烂的地方。我知道,在她的憧憬里,这远方绝不是虚幻的,它足以驱散她眼前的黑暗。”可以得出句子中的黑暗指的是指盲姑娘因残疾而遇到的失败、困难等。围绕这个方面来展开描写即可,注意语言完整流畅,不要写错别字即可。

15.范文:

那一次,我得到了表扬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仿佛是一个个美妙的音符,连起来就是一首永远也奏不完“金乐曲”。

那是第一次我得到了表扬。

那天,阳光明媚,微风徐徐。随着清脆的上课铃声响,语文课

解析:范文:

那一次,我得到了表扬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仿佛是一个个美妙的音符,连起来就是一首永远也奏不完“金乐曲”。

那是第一次我得到了表扬。

那天,阳光明媚,微风徐徐。随着清脆的上课铃声响,语文课开始了。“这篇列夫·托尔斯泰写的文章主要内容是什么呢?谁来回答?”一大批语文迷齐刷刷地举手踊跃发言,教室仿佛是一个战场,自己是战士,答对一个问题就成功轰敌方一炮。

平时安静的我,自然就不去参加这“血腥的战斗”。可老师就像在鸡蛋里头挑骨头,偏偏让平时不爱发言的我。“小芳,请你来回答这个问题吧。”我慢悠悠地站起来,手不知放在哪里好,只是不停地搓着衣角。“怎么办,怎么办,好害怕啊!”我低着头向左右看了看,同学们都在等着我回答的答案。我尴尬极了,脸滚烫滚烫的,通红通红的,我不敢抬头看老师,心里做着斗争“鼓起勇气回答吧!”“不行,不行,要是回答错了可是会挨骂的啊!”我愣了愣神,抬头看了老师一眼,只见老师满脸笑容,眼睛里满满的都是鼓励:“小芳,加油啊!老师相信你的实力,你一定会回答正确的!”

我深呼吸,为了不让老师失望,为了不在同学们面前丢脸,为了让老师和同学们对我刮目相看,我一鼓作气回答完了问题,只听见班上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我回答对了?耶!我回答对了!“小芳,你果然没让老师失望!回答很正确,值得表扬,不过下次回答问题时要说话大方,不要怕,不管你回答的对不对,老师都不会批评你的。”我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坐了下来。

那堂课我得到了表扬,那表扬像一道光,指引着我继续努力,不断进步。

【详解】本次习作为二选一题目,作答时可以选择一个自己擅长的题目进行写作。

(1)、本题为命题作文,写作时不能改变作文题目。写作时要注意:

①根据给出的开头展开想象,进行文章的写作。

②写作时要合理发挥想象力,想一想老师发现李刚把小仓鼠带进教室后有什么反应,他(她)是如何处理这个事件的,同学们对此又有着怎样的反应。注意运用一些人物描写,把事件的过程详细具体地写出来。

③文章结尾要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2)、本题为半命题作文,要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进行写作。写作时应注意:

①要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能突出中心的事件进行描写。

②要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

③可以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描写,写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将事情写完整。

④要突出重点,把事情发生时的场面或过程详细具体地写出来,并适当加入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

⑤文章结尾要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或表达某种情感。

此外,还要注意文章要语言通顺,条理清晰,中心突出,字数符合要求。

文档

佛山市小学六年级小升初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

佛山市小学六年级小升初期末语文试卷(含答案)请用楷书将下面句子抄写在横线上,做到正确、美观。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列带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暮色(mù)        淮安(huái)       荧屏(yín)B.氛围(fèn)        芥菜(jiè)          惩罚(chéng)C.投降(xiáng)   沸腾(fèi)        竹笋(sǔ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