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组教材围绕“亲情”这个主题,安排了四篇课文:《静夜思》《夜色》《端午粽》《彩虹》等。通过对本组课文的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体会亲情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家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本单元还安排了“语文园地四”,包括“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
| 课题 | 内容简说 |
| 《静夜思》 | 这首古诗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
| 《夜色》 | 这篇课文是一首儿歌,用第—人称写“我”从前胆子很小,很怕黑,后来爸爸晚上带我出去散步,“我”发现夜晚也像白天—样美好,“我”不再怕黑了。本课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充满了童趣,让学生读后体会到只要自己有勇气去克服困难,一切都是美好的。 |
| 《端午粽》 | 课文写每年的端午节,“我”都要到外婆家去吃外婆包的端午粽,在吃粽子的过程中,“我” 知道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初步的兴趣,对屈原产生崇敬之情。 |
| 《彩虹》 | 本篇课文中的“我”凭着丰富的想象力,把雨后天空中的彩虹,想象成是一座美丽的桥,“我”可以到桥上去,为爸爸浇田地,用镜子照妈妈梳头,坐在彩虹桥上荡秋千,反映了“我”的天真可爱,以及对家人的关爱之情。让我们从课文里体会到作者善良的心地和美好的愿望。 |
1.会认54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部分课文。
3.通过识字加油站和读好轻声的词语,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4.会读会背古诗,养成诵读经典古诗词的习惯。
5.通过课文的学习和课外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1.会认54个生字,会写28个生字。
2.通过识字加油站和读好轻声的词语,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3.通过课文的学习和课外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8.静夜思………………………………………………………… 1~2课时
9.夜色………………………………………………………………… 2~3课时
10.端午粽…………………………………………………… 2~3课时
11.彩虹………………………………………………………………… 2~3课时
语文园地四……………………………………………………………… 1~2课时
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低年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课文内容的意境美。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防止平均用力。识好字,学好文,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8.静夜思
| 课题 | 静夜思 | 课型 | 新授课 | ||||
| 设计说明 | 《静夜思》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成功地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所描写的意境。学习古诗,重在吟诵。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朗读和背诵古诗。 | ||||||
| 学前准备 | 1.制作字词卡片,搜集诗人李白的资料。(师生) 2.自学字词,熟读课文。(学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 ||||||
| 课时安排 | 1课时 | ||||||
| 教学过程 | |||||||
| 第一课时 | |||||||
| 学习目标 | 1.认识9个生字,会写“思、床”等7个生字,认识新偏旁“匕”。 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3.正确、有感情地诵读、背诵这首诗文。 | ||||||
| 学习重点 | 运用多种方式识字、记字;把古诗读正确、流利,并背诵下来。 | ||||||
| 学前准备 | 1.制作字词卡片,搜集诗人李白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自学字词,熟读诗文。(学生)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 ||||||
| 教学环节 | 导案 | 学案 | 达标检测 | 个性调整 | 达成共识 | ||
| 一、猜谜语导入。(用时:5分钟) | 1.小朋友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则: 小朋友,你们喜欢月亮吗?从古至今,许多诗人、作家和你们一样也很喜欢月亮,望着月亮,诗人、作家会想起许多他们思念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静夜思》。 2.板书课题(教师板书,学生齐读),认读生字“夜”。 | 1.学生认真倾听老师出示的谜语,边听边欣赏画面,思考谜语内容。 2.小组共同分析谜语内容,交流后回答。 3.齐读课题。 4.认读生字“夜”(指名读、齐读)。 5.区分同音字“夜”、“叶”,并组词,说话。 | 1.我会背古诗:《赠汪伦》。 2.比一比,组词。 夜( ) 叶( ) 页( ) | ||||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用时:5分钟) | 1.自主练读课文,并用“○”圈出不认识的字。 2.四人组成小组,组内学习:说一说有哪几个字是自己认识的,不认识的的字借助拼音自学,并读读自制生字卡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互教互学。 3.指名学生一句一句读诗文。注意正音,指导读好 “ 床、 光、望、乡”的后鼻音。 4.同桌互相读一读,争取人人把诗文读准、读顺。 5.这些字都会读了,古诗是不是也能读正确呢? (1)指名读古诗,其他学生认真听,准备给同学正音。 (2)读后正音。 | 1.生读课文,边读边圈生字。 2.读自制生字卡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互教互学。 3.学生一句一句读诗文。注意正音,读好“床、 光、望、乡”的后鼻音。 4.同桌互相读一读,争取人人把诗文读准、读顺。 5.(1)一学生读古诗,其他学生认真听,准备给同学正音。 (2)全班交流正音 | 3.我会认生字。连一连。 yè sī chuánɡ ɡuānɡ yí 床 夜 思 疑 光 jǔ wànɡ dī ɡù qián 低 举 望 前 故 4.我会读词语。 明月 举头 低头 故乡 5.我会读通顺诗句。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
| 三、感受诗意,再读古诗。(用时:15分钟) | 1.(课件出示插图,配上古筝乐曲)谈话:小朋友,请你们欣赏这幅图。在一个安静的夜晚,李白站在窗前难以入睡。他仰望天上那如霜的明月,又低下头看看地上的月光,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于是他写下了这首《静夜思》。 2.离开家乡,离开亲人,李白的心里一定非常(生说:难过、伤心、悲伤……) 3.教师范读,学生看着画面,感受诗中之情。 4.师:诗人看着空中的明月,想到了故乡。你们看到月亮会想到什么?(播放乐曲)生:我想到了亲人。师:是啊,在这样的夜晚,我们是多么思念亲人啊。下面我们就带着自己及李白的思念读这首古诗。 5.模仿练读,想象意境。 6.角色表演:小朋友,现在请你们就把自己想象成李白,表演一下这首诗。 7.指名最佳表演者上台表演,配以乐曲。 8.通过多种方式背诵、积累这首古诗。 | 1.跟着老师的讲解,静静地欣赏课本上的插图,结合自己搜集的李白的资料,思考作者为什么写下了这千百年来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的著名诗篇《静夜思》。 2.根据图意回答问题,注意说具体,说清楚。 3.听老师范读诗文,想想此时你似乎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4.听古诗,谈感受。(预设)生:“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在上海赚钱的爸爸。”“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在北京赚钱的妈妈、姐姐。”“看到月亮,我想到了好朋友。”“看到月亮,我想到了爸爸、妈妈,我很想他们回来,每天可以看到他们。”“我想到了故乡的那座小山。”“我想起了故乡的亲人。”…… 5.最佳表演者上台表演,配以乐曲多种方式背诵、积累这首诗。 | 6.我会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7.说说加点字的意思。 (1)“举头望明月”中“举”的意思是:提出( )兴起( )抬起( ) (2)“低头思故乡”中“思”的意思是:想办法( )思念( )希望( ) 8.《静夜思》这首诗主要写了: (1)李白十分喜爱夜晚圆圆的、明亮的月亮。 (2)李白望着月亮,思念家乡。 9.我会背诵《静夜思》。 | ||||
| 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用时:7分钟) | 1.认读生字卡,并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 (1)你发现了什么? (2)你认为哪几笔该给大家提个醒的? 2.教师范写。 3.学生描红、临写。展示学生作业,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 1.生认读生字卡。交流正音。 2.生观察每个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同桌交流书写应注意的事项。 3.生描红,并展示作品。 | 10.我会写: 前 低 乡
11.比一比,组词。 乡( ) 故( ) 香( ) 放( ) | ||||
|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用时:8分钟) | 1.《静夜思》这首诗,反映了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 2.回家和爸爸、妈妈找一找有关写月亮的诗句,读一读,背一背。 |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课件出示描写月亮的古诗。 (1)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2)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12.书写下列生字的笔顺: 前: 低: 乡: | ||||
| 板书设计 | |||||||
| 教学反思 | |||||||
| 课题 | 夜色 | 课型 | 新授课 | ||||||
| 设计说明 | 一个7岁左右的孩子,本身需要大人的呵护,更何况是在漆黑的夜晚,所以,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就要通过他们熟知的事物入手,通过朗读,在他们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12个生字,使孩子们在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教育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 ||||||||
| 学前准备 | 1.制作字词卡片,搜集有关夜景资料。(师生) 2.自学字词,熟读课文。(学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 ||||||||
| 课时安排 | 2课时 | ||||||||
| 教学过程 | |||||||||
| 第一课时 | |||||||||
| 学习目标 | 1.认识“胆、敢”等1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喜欢朗读诗歌。 | ||||||||
| 学习重点 | 运用多种方式识字、记字,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 ||||||||
| 学前准备 | 1.制作字词卡片,搜集有月夜的资料。(师生) 2.自学字词,熟读课文。(学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 ||||||||
| 教学环节 | 导案 | 学案 | 达标检测 | 个性调整 | 达成共识 | ||||
| 一、情景导入。(用时:5分钟) | 1.同学们,我们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想听听你们背诗,谁能给老师背一首诗,请举手。(背到《静夜思》时请停下)。 2.你们喜欢这首诗吗?谁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夜色)你能给大家谈一谈你眼中的夜色是什么样的吗?X |k |B| 1 . c|O |m 3.今天我们就学习《夜色》这篇课文,你们想知道课文中小朋友眼中的夜色是什么样的吗? 4.板书课题:《夜色》 5.齐读课题。 6.认读生字“色”。 | 1.学生认真倾听老师的问题。 2.学生背诵自己所熟知的古诗。 3.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把自己眼中的夜色说给同桌听,并交流感受。 4.齐读课题。 5.认读生字“色”,并一字组多词。 | 1.我会背《静夜思》。 2.我会把古诗补充完整: 床前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疑是霜。 举头__________________, 低头__________________。 3.我会一字组多词。 ( ) ( ) 色 ( ) ( ) | ||||||
|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用时:15分钟) | 1.初读课文,圈出生字。 2.师:同学们遇到不认识的字,你们怎么办?教师巡视指导,对平时识字能力差的孩子尤其关注。 3.师:一个人学习快乐吗?你们愿意以小组的形式学习吗? 4.汇报交流识字情况。 5.师:生字我们认识了。现在,我们就来读读课文,看看谁读得通顺,谁读得流畅。 | 1.学生按自己的方法边读课文边圈生字。 2.小组内利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认识多的给予小红花奖励。 3.生各种形式认读生字,全班交流正音。 4.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汇报读文情况。(可小组齐读,也可个别学生代表)其他学生听后评议。 | 4.认读生字卡。 胆 敢 往 外 勇 窗 乱 偏 散 原 像 微 5.把生字按韵母分类。 胆 敢 往 勇 窗 像 乱 散 ɑnɡ: ɑn: | ||||||
| 三、感知课文内容。(用时:15分钟) | 1.播放课文录音,生认真听。提问:听完后你明白了什么?引导生初步感知“我”的心情变化。板书:害怕——不害怕 2.师:你们理解得真好,知道了课文的大概意思。谁还有读不明白的地方? 3.引导学生进行集体交流汇报。通过再读文,你读懂了什么? 4.教师根据学生反馈情况,随机点拨。重点感悟“原来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引导学生将读书思考同朗读体会相结合。 5.师:小朋友在和爸爸散步时还可能看到什么美景?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 6.总结后播放“美丽的夜景”图片。 | 1.学生听教师范读,听后谈谈自己的收获。 2.学生根据课文提出问题,把握主线:这个小朋友开始时怎样怕黑,后来为什么又不怕了?黑夜中都有哪些美丽景色?然后带着问题读课文。 3.学生进行集体交流汇报。 4.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夜晚看到的美丽的事物。 5.学生欣赏美丽的夜景图片。 | 6.我会读下面的词语。 胆 胆小 胆量 大胆 勇 勇敢 勇气 勇士 原 原来 草原 高原 微 微笑 微小 微风 7.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胆小—— 笑—— 8.我会读下面的长句子: (1)原来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 (2)从此再黑再黑的夜晚,我也能看见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 | ||||||
|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用时:5分钟)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师总结:其实,黑夜也是自然界一道独特的风景。在漆黑的夜里,各种动物也会活动,植物也会生长,许多自然景象也是在夜间形成的,只不过我们没有看见而已。如果我们常怀热爱自然之心,再黑的夜晚,我们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2.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 1.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2.认真完成作业。 | 9.背诵《夜色》。 | ||||||
| 教学反思 | |||||||||
| 第二课时 | |||||||||
| 学习目标 | 1.会写“色、外、看”等7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背诵课文,并能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感受。 | ||||||||
| 学习重点 | 会写“色、外、看”等7个生字。会背诵课文,并能结合实际谈谈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感受。 | ||||||||
| 学前准备 | 制作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教师) | ||||||||
| 教学环节 | 导案 | 学案 | 达标检测 | 个性调整 | 达成共识 | ||||
| 一、复习导入。(用时:5分钟) | 1.组织抽读生字卡片。 2.组织进行组词比赛。 3.揭示课文题目。 | 1.读生字卡片。 2.进行组词比赛。 3.齐读课题。 | 10.我会组词。 色( ) 外( ) 看( ) 晚( ) 笑( ) 再( ) | ||||||
| 二、指导背诵课文。(用时:15分钟) | 1.引导学生自由读课文,想想每一小节分别写了什么。 2.引导学生尝试背诵第一小节。 3.小组内轮流背诵。 4.全班指名背诵,其他同学帮忙。必要时师做指导。 5.同法指导背诵第二小节。 6.各种形式背诵课文,并交流背诵方法和感受。 | 1.自由读课文,想想每一小节分别写了什么。 2.自由朗读第一小节,小组交流读书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小节。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组内背诵汇报交流。 4.组内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小节,尝试背诵。 5.全班交流背诵课文。 | 11.我会选,我会填。(填序号) ①勇敢的; ②美丽的; ③明亮的; ④有趣的 ( )孩子( )花草 ( )月光( )故事 12.背诵课文《夜色》。 | ||||||
| 三、指导写字。(用时:15分钟) | 1.指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掌握书写要点。 2.范写生字。 3.引导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4.组织展示。 | 1.认真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交流书写要点。 2.认真观察教师范写。 3.自由练习书写。 4.全班展示。 | 13.我会写。 色 外 晚 再 14.选字填空。 在 再 ( )见 正( ) 外 处 野( ) 到( ) | ||||||
| 四、总结提升,布置作业。(用时:5分钟) | 1.引导学生齐读全文。交流:学完这篇课文,你还会害怕黑夜吗?为什么? 2.布置作业:背诵课文。根据第二小节所描绘的画面,画一幅画。 | 1.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2.认真完成作业。 | 1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 ||||||
| 板书设计 | |||||||||
| 教学反思 | |||||||||
| 课题 | 端午粽 | 课型 | 新授课 | ||||||||
| 设计说明 | 本课教学设计,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培养学生对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敬佩之情,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渗透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 ||||||||||
| 学前准备 | 1.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教师) 2.字词卡片,了解家乡端午节的习俗,搜集有关屈原的资料。(学生) | ||||||||||
| 课时安排 | 2课时 | ||||||||||
| 教学过程 | |||||||||||
| 第一课时 | |||||||||||
| 学习目标 | 1.认读13个生字,会写“午、节、叶、米”四个生字,认识“立”“米”“矢”等偏旁。 2.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 ||||||||||
| 学习重点 | 图文结合,认读13个生字,会写“午、节、叶、米”四个生字,熟读课文。 | ||||||||||
| 学前准备 | 1.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教师) 2.字词卡片,了解家乡端午节习俗。(学生) | ||||||||||
| 教学环节 | 导案 | 学案 | 达标检测 | 个性调整 | 达成共识 | ||||||
| 一、激趣导入。(用时:5分钟) | 1.同学们,看看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课件出示粽子)你们认识吗?谁能告诉老师它是什么? 2.指名说,接着导入:同学们回答得很对,这是粽子。但是,同学们,你们吃过粽子吗?什么时候吃呢? 3.今天呀,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0课,文中的小朋友和我们一样,不仅吃过粽子,他还知道粽子的来历呢!板书课题。 4.指导学生学习生字“端”“午”“粽”。 5.再次齐读课题,注意读准三个生字的读音。 | 1.生观察粽子的图片,并思考图片上的实物是什么? 2.生回答老师的提问,全班交流。 3.生齐读课题。 4.小组合作学习生字“端”、“午”、“粽”。读不准的生字,其他同学帮忙指正。 5.生再次齐读课题,注意读准生字的读音。 | 1.听写词语: 中午 节日 叶子 玉米 2.选择正确的读音。 端(dān duān) 午(wú wǔ) 粽(zònɡ zhònɡ) 3.我会口头组两个词。 端 、 粽 、 | ||||||||
|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用时:15分钟) |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把不认识的生字画上“○”,生词画上“”,看看哪些同学把课文读得又快又好! 2.检查生字、生词认读情况。 (1)师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2)师出示生词卡片认读。 3.课文有几个自然段,这几个自然段写了有关粽子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呢?(课件) 4.学生自读课文。 | 1.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读课文,生字画“○”,生词画“____”,读不准确的地方,小组内合作完成。 2.生用各种形式认读生字、生词,互相帮忙正音。 3.生自由读课文,组内合作,互读互译,并交流每个自然段所写的内容。 | 4.我会认,我会连。 zǒnɡ mǐ jiān fēn dòu 米 总 豆 间 分 ròu dài zhī jùn niàn 知 肉 带 念 据 5.我会补充音节。 总 ǒnɡ 分f 念 iàn 真zh | ||||||||
| 三、三、再读课文,感悟内容。(用时:15分钟) | (一)读课文,感悟内容。 1.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全班帮忙正音。 3.全班交流。(课件问题) (二)分段学习课文。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 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呢? 2.指名回答,师指导。 3.师总结:外婆煮好一锅粽子,不仅仅是盼望我们回家吃粽子,同时,更饱含了外婆对我们浓浓的爱。 4.出示生字卡“午”“节” 认读两个生字,师指导描红。 5.作品展示。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把不会读的词和句子用“~~~”划出来。 2.全班交流词句的正音。 3.师教读,指名“小老师”带读。 4.讨论交流:这一段写了有关端午粽的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5.回答交流,并板书:箬竹叶糯米枣又黏又甜 6.理解词语:箬竹叶清香又黏又甜 7.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注意读出骄傲、喜爱的情感。 8.齐读第2自然段,读出外婆包的粽子的特别之处。 | 1.生认真倾听老师范读,边听边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写了有关粽子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2.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生读第一自然段,并思考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4.全班交流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5.观察田字格中生字“午”、“节”的笔顺和所占的位置,边描红,小组内讨论该注意的问题。 6.展示并交流书写作品。 7.生自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完成老师提出的任务,组内讨论交流。 8.全班交流:第2自然段主要写了端午粽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9.生朗读以下词语:箬竹叶糯米枣清香又黏又甜 10.朗读第2自然段,在老师的引导下,准确找出相关句子:(1)外婆的粽子是用这些材料包成的: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2)煮熟的粽子,清香扑鼻:外婆……一股清香。(3)外婆包的粽子味道美极了:剥开粽叶,……又黏又甜 | 6.我会读。 端午节 一锅粽子 7.我会写下列生字的笔顺。 午: 节: 8.选一选,读一读。 ①片②颗③股④个 一( )箬竹叶 一( )红枣 一( )清香 一( )粽子 9.词语模仿秀。 又黏又甜 又 又 又 又 10.我会填表示颜色的词。 的糯米 的枣 的苹果 的梨 的桃花 的竹叶 11.我会写: 叶 米 | ||||||||
| 四、拓展感悟,布置作业。(用时:5分钟) | 1.回忆自己家端午节包了什么粽子,谁包的,用的什么原料,味道如何? 2.全班交流并评价。 3.作业:你喜欢吃粽子吗?吃过什么味道的粽子?和同学说一说。 | 1.回忆自己家端午节包粽子的情形,先组内讨论交流,然后全班讨论交流。 2.认真完成课后作业。 | 12.生字变魔术。 木(加一笔) 木(加两笔) | ||||||||
| 教学反思 | |||||||||||
| 第二课时 | |||||||||||
| 学习目标 | 1.继续识记生字,会写“真、分、豆”三个生字。 2.学习课文3、4自然段,了解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诗人屈原。 | ||||||||||
| 学习重点 | 会流利朗读课文3、4自然段会写“真、分、豆”三个生字。 | ||||||||||
| 学前准备 | 1.生字、词卡片、课件。(师) 2.生字、词卡片、有关屈原的资料。(生) | ||||||||||
| 教学环节 | 导案 | 学案 | 达标检测 | 个性调整 | 达成共识 | ||||||
|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 1.认识生字卡片。 2.听写生词。 | 1.学生认读生字卡片,并在自己准备的生字卡片中能快速找到。 2.倾听朗读,全班交流。 | 13.听写词语: 中午 节日 叶子 玉米 14.我会读: 端午粽 总是 中间 | ||||||||
| 二、学习课文,感悟内容。(用时:15分钟) | 1.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 (1)过渡: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自然段,知道了外婆包的粽子特别好吃,那么除了味道好,外婆的粽子还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2)指名读第3自然段。 (3)指名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4)指名回答并板书:花样多。 (5)练习用“除了……还有……”说话。 (6)总结:外婆包的粽子除了好吃,花样多,还叫我们带回去给邻居吃,看来,外婆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善良 2.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启发谈话:人们端午节吃粽子为了什么呢? (2)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3)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屈原的资料。 | 1.生先自由读第3自然段,组内交流,再讨论第3自然段的内容,准备全班交流。 2.组内互读第3自然段中的长句子,会读的同学可以帮助其它同学。 3.读生词卡,自由读,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 4.组内练习说话。 5.齐读第3自然段。 6.组内互读互译第四自然段。 7.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屈原的资料。讨论端午节的来历,体会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 15.我会读。 十分好吃 红枣粽 红豆粽 鲜肉粽 美滋滋 邻居 16.找近义词。 十分——( ) 17.运用“除了……还有”说一句话。 | ||||||||
| 三、课文拓展,指导书写。(用时:15分钟) | 1.总结交流。 (1)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那么屈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人呢? (2)课件出示屈原资料,了解其生平,以及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2.拓展交流。 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家乡端午节习俗资料,并和课文内容相对照,看看哪些地方是相同的,哪些地方不同? 3.指导生字“真、分、豆”书写。 (1)课件演示“真、分、豆”笔顺。 (2)认读3个生字。 (3)观察三个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指导书写。 | 1.生边看视频,边了解屈原的生平。 2.生组内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屈原的资料,体会其伟大的爱国精神。 3.全班交流家乡端午节习俗资料,激发热爱家乡,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情。 4.生观察三个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组内交流注意的问题,描红。 5.交流作品展示。 | 18.我会读。 知道 据说 纪念 诗人 屈原 19.我会写生字笔顺。 真: 分: 豆: 20.猜字谜。 八刀(打一字) 谜底: | ||||||||
| 四、布置作业。(用时:5分钟) |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课文的主要内容。 2.布置作业。把在本课中收集到的词语放在你的词语库里。课外了解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 | 1.齐读课文,体会情感。 2.认真完成作业。 | |||||||||
| 板书设计 | |||||||||||
| 教学反思 | |||||||||||
| 课题 | 11.彩虹 | 课型 | 新授课 | |||||
| 设计说明 | 本课教学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培养、训练学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以及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让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彩虹”的一些知识,同时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科学奥妙产生兴趣。 | |||||||
| 学前准备 | 制作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教师) | |||||||
| 课时安排 | 2课时 | |||||||
| 教学过程 | ||||||||
| 第一课时 | ||||||||
| 学习目标 | 1.学会认读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培养、训练学生想象力。 3.通过朗读课文,感悟大自然的美,培养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感情,激发探索自然的兴趣。 | |||||||
| 学习重点 | 读文识字,认识“虹、座”等12个生字,会写“着、那、到”等7个生字。 | |||||||
| 学前准备 | 1.制作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教师) 2.自学字词,熟读课文。(学生) | |||||||
| 教学环节 | 导案 | 学案 | 达标检测 | 个性调整 | 达成共识 | |||
| 一、情境导入。(用时:2分钟) |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我们来猜一个谜语。 贴出彩和虹字,那你见过彩虹吗?你能说说你见过的彩虹是什么形状和颜色的吗?让我们来看一看吧。(播放课件)你们想读读吗? 2.齐读课题。 | 1.生观看课件,一边看,一边思考谜语内容,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谜底。 3.齐读课文题目。 4.认读生字“彩”“虹” | 1.我会组词。 ( ) ( ) 彩 ( ) ( ) 2.我会选。 彩(cǎi chǎi) 虹(hónɡ ɡónɡ) | |||||
|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用时:15分钟) |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准生字读音。 2.引导学生练习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把生字画出来。 3.课件出示要求会认的12个生字,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认读,并组词。 4.全班汇报生字的学习情况。教师相机补充、指导。 5.同法指导学习本课生词。 | 1.认真听教师范读课文,听准音。 2.练习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把生字画出来。 3.采用多种形式认读要求会认的12个生字,并组词。 4.全班汇报识字学词方法:熟字加偏旁、形近字比较、反义词比较、同音字比较。 | 3.给下列生字按要求分类。 虹 座 洒 兴 拿 镜 照 着 千 成 前鼻音:___________ 后鼻音:___________ 声母是zh:________ 声母是z:_________ 4.连一连,组成新字。 虫 坐 广 工 合 手 | |||||
| 三、再读课文,巩固识字。(用时:10分钟) |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重点指导难读的句子。 2.指导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思考:彩虹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呢?彩虹美吗?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你最喜欢哪一个? | 1.分自然段读课文,体会难读的句子。 2.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和同桌交流问题。 3.全班齐读。 | 5.我会读。 彩虹 挑水 高兴 梳头 秋千 荡来荡去 裙子 彩云 飘来飘去 | |||||
| 四、指导书写。(用时:10分钟) | 1.出示7个会写字。 2.引导学生自己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想一想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重点指导“着”“那”“兴”的书写。 3.教师范写。 4.课件展示书写,强调笔画的搭配。 | 1.学生开火车读生字,并用这7个字组词、说话。 2.学生观察后交流。尤其要注意“那”字“横撇弯钩”的写法,要和右边的部分搭配好。 3.学生跟随教师的范写进行书写,照着老师的范字认真书写。 | 6.我会写。 (1)“那”的音节是( ),部首是(),去掉部首还剩( )画,组词( )。 (2)“兴”、“成”是( )结构的字,分别组词( )( )。我能在田字格里写漂亮。 | |||||
| 五、布置作业。(用时:3分钟) | 1.组织自由认读生字,给生字组词。 2.引导练习朗读课文。 | 1.自由认读生字,给生字组词。 2.练习朗读课文。 | 7.我会组词。 那( )到( ) 高( )兴( ) 千( )成( ) | |||||
| 教学反思 | ||||||||
| 第二课时 | ||||||||
| 学习目标 | 1.朗读感悟,读好每个自然段,读好每个自然段中的问句。 2.在朗读中弄清每个自然段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索自然的兴趣,感悟大自然的美。 | |||||||
| 学习重点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索自然的兴趣,感悟大自然的美。 | |||||||
| 学前准备 | 制作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教师) | |||||||
| 教学环节 | 导案 | 学案 | 达标检测 | 个性调整 | 达成共识 | |||
| 一、复习导入。(用时:5分钟) |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认读,组词。 2.引导齐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你最喜欢哪一个? | 1.认读生字,并组词。 2.齐读课文,交流老师提出的问题。 | 8.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音节填空。 xìnɡ xīn 高兴( ) 中心( ) nà nǎ 那里( ) 哪里( ) | |||||
| 二、品读课文。(用时:30分钟) | 1.引导学习课文 (1)指名回答以上问题 (2)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彩虹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呢?彩虹美吗? (3)学生讨论交流 (4)课件出示雨后彩虹美景。指导看图: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彩虹像什么? (5)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出美感。 2.引导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指导看第一幅插图,说说图上画的什么? (2)指名说,师生指正。 (3)课文哪个自然段写的是这一幅插图呢? (4)范读、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我要在彩虹桥上干什么? (5)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6)“我”真的能在彩虹桥上洒水吗? (7)同学们说得对,这是小作者的想像而已。怎样来读好这两个问句呢? (8)范读、指名读,请小老师带读,读出作者对大自然探索的兴趣。(9)总结谈话:小作者不仅对探索大自然充满了兴趣,同时也是一个关心父母的孩子。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3.引导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想想这一段有几句话?主要写了什么? (2)指名说。 (3)全班齐读,读出作者对大自然探索的兴趣。读出“我”对妈妈的关爱。 4.总结学法,引导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5.总结全文,齐读全文,感悟情感。 |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1自然段,交流对彩虹的初步印象(美丽的桥)。 2.学生观察课件并畅谈感受。 3.全班交流,学生质疑。(预设:美丽的彩虹怎么会像桥呢?) 4.学生进行看图说话。 5.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知道彩虹是夏天雨后的一种自然现象,形状弯弯的,就像一座彩色的桥。 6.生练读第一自然段,读出美感。全班评价。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看第一幅插图,说说图上画的什么?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我要在彩虹桥上干什么? 3.指名回答提问,全班交流。 4.指名读,请小老师带读第二自然段,读出作者对大自然探索的兴趣。 5.学生找句子,其他同学帮忙。 6.读第二自然段的问句,读出“我”对爸爸的关爱。 7.指名读,请小老师带读第三自然段,读出作者对大自然探索的兴趣。读出“我”对妈妈的关爱。 8.指导读好以下长句子:如果我拿着它,走到桥上,天上不就多了一个月亮吗?如果我把它挂在彩虹上,坐着秋千荡来荡去,花裙子飘啊飘的,不就成了一朵彩云吗? 9.生流利地感情朗读全文。 | 9.我会读句子。 (1)雨停了,天上有一座美丽的桥。 (2)我把雨洒在上上的地里,你就不用挑水去浇了,你高兴吗? 10.仿照例句说一句话。 彩虹好像一座美丽的桥。 我会说: 好像 。 11.把标点宝宝送回家。 。 ! ? (1)天上有一座美丽的桥□ (2)我把雨洒在山上的地里,你就不用挑水去浇了,你高兴吗□ (3)彩虹桥真美啊□ 12.我会读。 彩虹 挑水 高兴 梳头 秋千 裙子 彩云 13.词语模仿秀。 荡来荡去 飘来飘去 来 去 来 去 来 去 来 去 14.我会读好长句子。 (1)如果我拿着它,走到桥上,天上不就多了一个月亮吗? (2)如果我把它挂在彩虹上,坐着秋千荡来荡去,花裙子飘啊飘的,不就成了一朵彩云吗? | |||||
| 三、课堂拓展,布置作业。(用时:5分钟) | 1.除了本课的彩虹让我们充满无限的想象,你还见过哪些自然现象也很美呢? 2.把课文美美地读给家长听。 | 10.生回答见过的美丽的自然现象,全班交流。 11.认真完成作业。 | ||||||
| 板书设计 | ||||||||
| 教学反思 | ||||||||
【学习目标】
1.通过认识人体器官,认识8个生字,8个生词。
2.通过字词句的运用,知道轻声的几种构词方式,并能读准确。知道带有“点”笔画的独体字的笔顺规则。
3.日积月累,通过诵读《寻隐者不遇》,培养收集古诗词的兴趣。
【学习重点】
1.了解轻声词的构词方式,养成课外积累词语的习惯。
2.日积月累,通过诵读《寻隐者不遇》,培养收集古诗词的兴趣。
【学前准备】
1.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教师)
2.2.字词卡片。(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识字加油站】
一、认识人体基本器官,识字学词
1.指名说说人体头部器官,师板书:眉毛鼻子嘴巴脖子
2.认读生字:眉、鼻、嘴、脖,指名读,开火车读,小组比赛读。
3.认读生词:眉毛、鼻子、嘴巴、脖子,一边指着同桌面部这些器官,一边认读这些生词。
4.利用各种形式认读以上生词。
5.同法认读生字:臂、肚、腿、脚生词:手臂、肚子、小腿、脚尖
6.齐读以上生词,或抽读生字卡。
二、课件出示生词,学习轻声
1.理解“轻声”,就是要把有些词读得轻而短。
2.课件出示读轻声的词:眉毛、鼻子、嘴巴、脖子、肚子。
3.以上词语中的“毛、子、巴”等需要读得轻而短,这是汉语中语言表达的需要。
4.师示范读,教读。5.指名读,小组读,小老师带读,齐读。
【字词句运用】
课件出示以下词语:
胆子 粽子 镜子 爸爸 妈妈 哥哥 故事 月亮 时候
1.师范读,让学生倾听。
2.听出了什么吗?你发现了什么吗?
3.有时候,一些词里面含“子”或重叠词,或某些特定的词,由于表达的需要,也要读轻声。(简单讲解即可)
4.师举例说明。
5.指名试读词语,师相机指导。6.分小组读,全班齐读。
【书写提示】
1.课件出示独体字:主、书、门、我
2.师在田字格字帖上范写,生观察“主”“门”中点的书写顺序与“书”“我”中点的书写顺序的不同。
3.指名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4.师讲解“点”在不同的字里,书写顺序是不同的。
5.生描红,同桌互评。
6.作品展示,师生全班交流。
【日积月累】
一、回顾本单元学过的古诗《静夜思》,指导背诵
二、课件出示古诗《寻隐者不遇》
1.生看课件,借助拼音读古诗。自由读,小组内互读互评,并圈出不认识的字。
2.汇报交流生字。
3.认读生字卡:寻 隐 者 遇 贾 药 此 深
4.生再自由读古诗,要求一句一句读清楚,读通顺。
5.指名逐句逐句朗读古诗,全班交流正音。
三、学习古诗,理解诗句内容
1.师范读。
2.师带读,生标出每句停顿的地方。
3.全班齐读。
4.结合插图情景,逐句理解诗句意思。
5.感悟朗读古诗,指导背诵。
6.小组背,指名背,全班齐背。
【布置作业】
1.抄写本单元课后生词。并把抄写的词语放到“我的词语篓”里
2.背诵《寻隐者不遇》。
3.回家和大人一起读儿歌:《妞妞赶牛》。
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