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答案】C。(3分)
【解析】A.依据“想象有再现的,有创造的。一般的想象大半是再现的”可判断“也就是”不正确。B.“创造艺术”之“”缺乏依据。D.“选择就是创造”错了,原文是“只是选择有时就已经是创造”。
2、【答案】A(3分)
【解析】原文第四段说“但是只有再现的想象绝不能创造艺术”,且文中还说“王昌龄的《长信怨》精彩全在后两句,这后两句就是用创造的想象做成的”,由此可判断。
3、【答案】C(3分)
【解析】按本文信息,物变成人通常叫做“拟人”A.“潜” B.“厌言” D.“ 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4.【答案】A(3分)
【解析】“凶”的意思是“庄稼收成不好”。
5.【答案】B(3分)
【解析】②句是办案时的策略。③句是逮捕奸民时的情形。④句是桑怿不肯通过贿赂买官的情形。
6.【答案】C(3分)
【解析】C项所说桑怿“外表柔弱”耻于见人,不够自信,又拙于言辞”等方面在原文中都找不到任何依据。其中“言语如不出其口”的意思不是说他“拙于言辞”,而是说“话语好像不是从他嘴里说出来的”。5.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等到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
7、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译文:于是怀疑司马迁只是文笔雄健,在叙事中善于渲染,而古人不一定就是这样。等到了解到桑怿的事迹,才知道古时的人也有这样的情况,司马迁的书并没有说假话,知道今人中本来就有,只是未能全都知晓。
(二)、古代诗文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8、山映斜阳天接水(3分) 明月楼高休独倚(3分)
9、内容上:以芳草之无情反衬人之有情(2分)
结构上:承上启下,由上片的写景引入下片抒写离情别恨。(3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青,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 而寒于水 。(《荀子·劝学》)
(2)(2)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 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比权量力 , 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贾谊《过秦论》)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1)【答案】答E给3分 答B给2分 答A给1分 答C或D给不给分
(2)(6)
【答案】① 第一次出现,表达了遗璞村人对省城老贾的感激,省城老贾在在县里当了之后并没有忘记他们;②第二次出现,说明遗璞村人的生活仍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和几年前一样,孩子有凉鞋穿仍然是他们的一种期待。(每答对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3)(6分)
【答案】①淳朴善良,省城老贾“犯了错误”,村人还是处处照顾他;②有自豪感,但有时有些盲目,因为有一块孕璜遗璞便祖祖辈辈引以为傲,山外人不能喝当地的野茶就笑话他们胃嫩;③自主意识薄弱,常常希望老贾这样的大人物给他们啵救济。(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4)(8分)
【答案】 观点一: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
①从情节上说,遗璞村人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突然炸掉,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②从主题上说,“没有用”的遗璞是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象征,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蕴的表达;③从时代上说,这样的处理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精神,有现实意义。
观点二: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不合理的。
①从情理上说,遗璞村人世世代代视为宝物的东西,被一群年轻人轻易的炸掉,不合情理,违背了生活的逻辑;②从叙事上看,炸掉遗璞修水渠的必要性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的饿交代出来,缺乏艺术上的逻辑性;③从现实上讲,这种结局也不符合保护文物、合理开发的现代观念。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研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6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1)、【答案】A E(5分)
(2)、【答案】①冷静思考的结果:要培养新的国民,必须从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入手;②贫苦农民的刺激;张大哥一家的贫苦状况,加深了他对乡村教育的认识。(6分)
(3)、【答案】①乡村教育的“甘”:游览青山绿水,饱览美好风景,领略诗情画意,享受丰收喜悦;笑看学生茁壮成长,桃李芬芳;喜见村民读书明理,幸福美满,②乡村教育的“苦”:环境艰苦、远离城市文明:又脏又累、生活条件很差;需要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奋斗终生也不一定能够看到结果。(6分)
(4)、【答案】观点一:陶行知献身乡村教育的是实干精神值得学习。
①激情满怀,永不满足,不断追求新的目标;②乐于接触贫苦群众,善于动员志同道合者加盟;③为实现理想而自我牺牲、呕心沥血。
观点二:陶行知从改造乡村教育入手改造中国的理想在当时是行不通的。
①人民群众与三座大山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②他认为“国运盛衰决于一转念间“,显得过于简单化;③他的教育救国的狗想过余力像花,脱离社会实际
观点三:陶行知既有远大理想有较踏实地,值得学习。
①要提高中化民族的文化素质,必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②咬住移调查验就,善于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③应有求真务实的精神,努力实现人生价值。(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答案】D(3分)
【解析】凤毛麟角:比喻珍贵而不可多得的人或物。A项:兴风作浪:比喻挑起事端或进行破坏活动。而语境显示的是一种促使事物向坏的方面发展的作用,故可改为“推波助澜”。A项:捧着金碗要饭吃:比喻拥有良好的客观条件却不能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与句意矛盾。C项:箭在弦上:箭已搭在弦上,不得不发出去。比喻事情已经到了不得不做或话已经到了不得不说的时候,此处形容局势紧张不妥。
14、【答案】C(3分)
【解析】A、句式杂糅,去掉“就任于”中“于”字;B、偷换主语,“参加研制神州神舟七号飞船的全体科技工作者”放到“经过”之后去;D、搭配不当,“走访”与“三千多多公里路程”不能搭配。
15、【答案】D(3分)
【解析】从表意上说,⑤③一组表意项,阐述人与书籍之间的关系;①④⑥在表意上都是阐述读书的益处的,在层次上①是最终结果,应放在最后,获得知识后才能进一步辨析美与丑,所以④属于基础层面,⑥属于高级层面,这样三者的顺序就确定了;②属于转换话题的句子,另起一个层次。从分析上看,前两个组合属于同一话题,应该相衔接,前一组合表原因,后一组合表结果,这样前后的顺序就确定了,正确的排序应为:⑤③④⑥①②。
16、【答案】血气方刚的青年时人生的夏天,沉着稳重的中年时人生的秋天。
但只要保持心灵的春天,生命将永远年轻
17、仿照下面的事例,自选话题,写出三个句子,要求所写句子形成排比,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房子不必金碧辉煌,舒适就好;生活不必斤斤计较,快乐就好;事业不必出类拔萃,顺利就好。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思路点拨】漫漫人生路,总有遭受挫折的时候,在苦难面前,我们不要一味抱怨,要冷静地思考现在我拥有什么?生命赋予我们还有哪些财富?珍惜现在拥有的财富,利用它勾画我们的未来,积极创造美好的未来。始终满怀对生命的一腔向往憧憬之情,赋予短暂的生命以实在的意义。立意要积极向上,要体现“勾画”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