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试题
2019.7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其中试题卷由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组成,共6页;答题卡共2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同时用2B铅笔将考号准确填涂在“考号”栏目内。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它选出来,并把它前面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每小题2分,共48分)
1.周初首都在关中的镐京(今西安)。周武王灭殷商后就着手在中原建立新都,周公摄政,营建成周(今洛阳),并放置九鼎,六师()于此,从而形成两京制。据此可知,周初建都洛阳
A.扩展了周王朝的统治疆域 B.实现了对中原的直接控制
C.确立了周天子的共主地位 D.利于控制殷商的残余势力
2.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孟子关于井田制的描述持否定态度,认为:“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过于简单化、理想化。近数十年来,学术界重视了对古代农村公社的理论研究,发现井田制确实与村社制极其相似,对孟子的学说也转而接受。关于井田制的争议说明
A.历史事实难以捉摸不可研究 B.历史研究随时代变化而变化
C.历史研究需要不断拓展视野 D.时代越近对历史的认识越深
3.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ji)之”;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大部诛之”,并产生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思想。这度映出先秦时期
A.神权统治的思想根深蒂固 B.统治阶层等级意识淡薄
C.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萌发 D.儒学深受天人感应影响
4.华夏,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而称周边少数民族为蛮夷。进入战国之后,内迁戎狄蛮夷已经逐渐融入华夏族,如楚国就不再被视为蛮夷。这表明当时
A.各国严守西周的礼乐制度 B.华夷之间的差别完全消失
C.民族消解了政治纷争 D.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滋生
5.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产品中常常要铭刻监造者、主造者、造者的姓名等,内容尽量详尽而丰富。所谓“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物勒工名”的出现说明
A.工商食官制度开始出现 B.产品生产贯彻责任意识
C.手工业区域性特征明显 D.商业发展冲击管理
6.郑人游于乡校,以议执政。贵族然明对子产说:“何不毁乡校?”子产日:”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孔子听说后”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这表明当时
A.国人决定国家 B.百家争鸣成为社会共识
C.儒家仁政观念深入人心 D.原始民主遗存影响政治
7.汉初选任官吏,专择“木讷于文辞”的重厚长者,处事苛刻、欲求名声者概不录用。对下宽容大度,人有小过,辄加掩匿覆盖。这反映了西汉初期
A.追求稳定的时代诉求 B.官僚繁琐而僵化
C.秦朝政治被摒弃 D.儒生的政治地位提高
8.西汉时期钱币使用非常普遍,除黄金、铜钱外,基本没有其他物品用作交换媒介。到东汉,黄金首先退出流通领域,而布帛在交换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原来用钱币支付的赏赐、犯罪赎金、人头税等渐次改用布帛。这反映了东汉时期
A.中外贸易出现严重逆差 B.田庄经营影响了市场活力
C.滥发钱币引发通货膨胀 D.赋税征收改变了商业环境
9.与西汉初年“布衣将相”状况不同,东汉初年创业集团大都出自“士族大姓”。以光武帝君臣而论,基本都是南阳、河北地区的士族大姓,往往同时具有“士人”和“大姓”的双重身份。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君主制度日趋衰落 B.东汉政治中心向东移
C.儒学独尊后的社会变化 D.贵族等级制的不断发展
10.所谓土断,就是把世族和豪门荫庇和挟藏下的依附民户编入郡县户籍。东晋南朝,实行过几次土断,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桓温主政下的庚戌土断(公元3年)。据此可知,土:断制度
A.推动门阀政治的形成 B.强化了对基层的控制
C.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D.缓和了国家与世族的矛盾
11.东晋时期,统治集团矛盾集中在土族之间。南朝时期,皇帝皆以宗室诸王出镇要地或在朝秉政,由此骨肉相残成为斗争的主要表现。这表明南朝时期
A.门阀世族势力得到强化 B.皇权势力重新得到伸张
C.分封制强化了集权 D.宗族血缘关系日益淡薄
12.唐代前期,三省六部是行政机构。唐玄宗开始,往往差遣某官负责某项工作,久之差遣成为真正的职掌人。如盐铁使、户部使、度支使取代了户部的财政权,监选使、监考使取代了吏部的人事权。这一变化
A.规范了三省六部的职能 B.防范了地方的割据倾向
C.提高了六部的办事效率 D.推动了中枢机构的调整
13.唐代以前,官营作坊的工匠主要都是无偿服役的民间工匠,唐代开始出现了临时雇佣工匠,双方两厢情愿,公平交易。宋代的工匠多系募雇而来,官府按当时的通行标准付给工匠工资。这一变化
A.动摇了官营作坊垄断地位 B.有利于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C.推动了新的生产方式出现 D.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结构
14.唐代中后期,社会上出现一股“异儒思潮”。一些儒家学者采取空言说经、以经驳传等的解经方法,致力于阐发中的微言大义,甚至对经传的作者也提出怀疑。这一现象说明
A.儒学饱受佛道思想冲击 B.科举制影响到士人观念
C.儒家理论体系亟待重建 D.市民阶层构建话语体系
15.宋初以来不杀言事者,“纵有薄责,旋即超升,许以风闻,而无官长,风采所系,不问尊卑”,由此朝堂经常形成谏官与宰执大臣“异论相搅”的局面。这种做法意在
A.防范大臣专权威胁皇权 B.贯彻文官政治的原则
C.践行理学家的民本理念 D.提高的行政效率
16.北宋主户口的构成图
| 主户户等 | 阶级成分 | 占地情况 | 占全国总户数的比例 | 备注 |
| 一 | 大地主 | 300亩以上 | 10% | 北宋的官户、形势户加上主户中的一二等上户,总共不超过10%。 |
| 二 | 中地主 | 100—300亩 | 40% | |
| 三 | 小地主 | 不满100亩 | ||
| 四 | 自耕农 | 数10亩 | 50% | |
| 五 | 半自耕农 | 占少数土地但不能自给 |
C.自耕农经济丧失主导地位 D.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提高
17.北宋中期,科举考试中已出现所取之土南人多、北人少的情况。为此,司马光提出“逐路取人”之法,指出“国家科第”应均及中外;欧阳修则针锋相对地提出应当惟能是选。双方论争反映的实质是
A.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明显 B.南北士人群体的诉求各异
C.科举选官程序不够规范 D.党派差异引发的政治纷争
18.宋朝在房产交易方面建立了许多完备的制度,其中的“求田问舍”制度规定:当有房广而要出售时,业主必须先征询族人、邻人们的意见,上述人群享有优先购买权,这一制度在此后历代沿用。这反映了当时
A.严格房产交易 B.坊市制度推动市场繁荣
C.经济交易渗透儒家伦理 D.不抑兼并激化社会矛盾
19.宋代的土大夫大都抱有“得君行道”的期待,希望从朝廷发起改革,实现其政治理想。明代的士大夫则转向“党民行道”。如王阳明强调:“须作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这一变化的背景是
A.政治的日益僵化 B.市民阶层力量的兴起
C.儒学逐渐走向思辨化 D.早期启蒙思想的传播
20.清代非常重视对全国性地图、地志的纂修。从康熙到乾隆,清先后三次纂修《大清一统志》,并且对、、等边疆地区进行了详细的测量。这反映了清代
A.近代国家主权观念的兴起 B.致力于巩固一统局面
C.且有浓郁的边串危机意识 D.测绘技术水平在迅速提高
21.中国古代数学长期使用比较复杂的筹算。宋元后实用性的珠算在社会上逐渐兴起。明清时期作为应用算术书,程大位的《直指算法统宗》多次被翻印改编,时人谓“海内握算持筹之士,莫不家藏。若业举者之于四子书,五经义,翕然奉以为宗”。宋明时期珠算发展是因为
A.商业发展对实用算学的追求 B.科举制提高对算学的重视
C.雕版技术进步推动文化普及 D.重道轻器文化传统的改变
22.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了很多民间社团。“文有文社,诗有诗社”,不但读书人要立社,士女们也要结起诗酒文社。社团成员赋诗作文后,一般会把作品集收集并选编刻印。如复社的《国表集》,几社的《几社会议集》。这一现象反映了当地
A.儒学社会化的趋势明显 B.女性的地位迅速提升
C.学术文化水平显著提高 D.崇尚文雅的社会氛围
23.在古希腊,为数众多的神明都有其祭坛、神庙与圣地,固定的时节和日子。这些节日中有些是全希腊人都参加的,如祭祀宙斯的奥林匹亚节,祭祀阿波罗的庇底亚节(Pythia),但大部分节日都是地方性的。据此可以推断,古希腊
A.民主政治起源于宗教祭祀 B.商业发展改变了城邦生活
C.宗教祭祀强化了城邦认同 D.区域差异影响到文化交流
24.从罗马帝东尼王朝起,如果奴隶认为自己受到虐待,可以向市法官控诉,法官可以允许在一定条件下把他卖给另一个主人。克劳提乌斯皇帝宣布,患病时被主人遗弃的奴隶为自由民。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自然法某些理念得以实现 B.法律至上原则得到严格遵守
C.私有财产的保护观念滞后 D.统治者意识到奴隶制的弊端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材料解析题(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
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时期,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政治形势,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这些人才大多数都来自于士阶层。于是士的社会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显赫,奔走出入于各国,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人才。士人求仕最常用的办法是游说自荐。一个普通士人若通过游说国君,即可骤列高位,拔居要津。如商鞅初入秦就是通过游说得到秦孝公重用。公孙衍、张仪也通过过人的辩术纵横捭阖于各国之间,成为“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风云人物。随着聚徒讲学风气的盛行,收有门徒的士人往往被尊为“夫子”,其“率徒讲学,辩其谈说”,声势比一般士人更盛。各国养士之风盛行,最著者如齐国的稷下学宫,名流荟萃。其他如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中君,食客都达3000人以上。战国士人有着较强的自尊自主意识,号称“从道不从君”,在后世大一统王朝的统治中,这种意识仍然长期存在。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每次公民大会开始后,传令官会向全体与会者发问:谁要发言?任何人都可以应声而起。柏拉图指出:当公民大会对有关城邦管理的事务进行审议时,站起来发言的可能是工匠、铁匠、鞋匠、商人、店主、富人、穷人,贵族或者普通人,没有人对这些人提出反对,即使他们没有这方面的专长和经验,他们也试图提出建议。在阿里斯托芬的喜剧《阿卡奈人》中,穿着破烂衣服、被称为叫花子的狄开俄波利斯也走上讲坛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除了少数走上讲坛的人,台下的数千名听众也可以自由行使他们的发言权,可以通过叫嚷、欢呼表示赞同,也可以通过起哄,嘲笑表示不满,甚至把演说者直接赶下台。
——摘编自崔丽娜《演说自由与雅典民主政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活跃的原因,并简要说明其意义。(13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公民演说与战国士人游说的差异,并分析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12分)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神與万国全图》是国内现存最早的世界地图,作者为太仆寺少卿李之藻和意大利耶稣会的传教士利玛窦。
注:这张地图向中国人展现;了世界的整体轮廓(由于当时地理学知识所限,图中误将大洋洲和南极洲两片绘为一体)。一些保守士大夫将此图斥为“邪说惑众”,并且攻击说:“直欺以其目之所不能见,足之所不能至,无可按听耳,真所谓画工之画鬼魅也!”
——《坤舆万国全图》(摹本)
解说词是结合事物的图像、实物等进行解释说明的文辞,它通过对事物准确描述,使观众和听众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特征和意义等。根据图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一个角度写一段对该画的解说词。(要求:主题明确、介绍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7.(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依旧坚挺,当时国家连年对外用兵,国家财政根本无力。唐德宗年间(783年)由户部侍郎赵赞首倡,开始征收“间架税”。“间架”指房屋的计量单位,“凡屋,两架为一间”。唐根据估值,将长安居民的房产分成上中下三等,上等每间收税:二千文,中等一千文,下等五百文。有隐瞒一间的,杖六十,告者赏钱五十贯,取于其家。
间架税开征后,给民间造成了非常大的困扰。当时的两税已将房屋列入课税范围。“衣冠士族,或贫无他财,独守故业,坐多屋出算者,动数十万,人不胜其苦”。建中四年(783)十月,被调往东方削藩战场的泾原兵途经长安时因犒赏不周发动兵变,乱兵攻人长安城内后、为安抚惊慌失措的百姓喊出了“不税尔间架”的口号唐德宗仓皇出逃至奉天(今陕西乾县),为了不失民心,宣布废除了间架税。中国第一项正规的房产税仅活跃半年就夭折了。
——摘编自朱华、莫骄《唐代间架税及相关问题简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后期征收间架税的背景。(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间架税最终失败的原因。(8分)
四川省绵阳市2018—2019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参和评分标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把它选出来,并把它前面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每小题2分,共48分)
| 题目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答案 | D | C | C | D | B | D | A | B | C | B |
| 题目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 答案 | B | D | B | C | A | B | A | C | A | B |
| 题目 | 21 | 22 | 23 | 24 | ||||||
| 答案 | A | D | C | A |
二、材料解析题(25题25分,26题12分,27题15分,共52分)
25.(1)原因:礼崩乐坏,传统社会秩序变动;各国变法,重视人才;私学教育发展,学术下移。(6分)
意义:推动各国变法,为各国提供了后备官僚人才;百家争鸣,推动文化的繁荣;自尊自主精神,塑造了知识分子的品格,影响后世。(7分)
(2)差异:士人参政主要是游说君主;反映了集权的发展倾向。公民演说主要在公民大会等场合;反映了民主政治的时代风貌。(6分)
原因:直接民主,城邦政治繁荣;工商业经济发达;智者学派人文精神的影响。(6分)
26.主题1:明清西学东渐冲击传统中国的天下观(3分)
解说词:《坤舆万国全图》是国内现存最早的世界地图,作者为太仆寺少卿李之藻和意大利耶稣会的传教士利玛窦。图中美洲第一次出现在中国视野,向中国人展现了世界的整体轮廓。(3分)
明清时期,随着新航路开辟,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代表人物有意大利人利玛窦等。他们在传教的同时,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包括地球和各大洲、大洋等地理概念,冲击传统士人的天下观念。同时也把中国学说传播到西方,扩大了中华文明对世界的影响。(6分)
主题2: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天下观念根深蒂固(3分)
解说词:《坤舆万国全图》是国内现存最早的、第一幅出现美洲的世界地图,作者为太仆寺少卿李之藻和意大利耶稣会的传教士利玛窦,这张地图向中国人展现了世界的整体轮廓。虽然利玛窦把中国置于世界的中心,但是仍然遭到传统士大夫的质疑和批评。(3分)
明清时期,随着新航路开辟,一些欧洲天主教传教士前来中国传教,代表人物有意大利人利玛窦等。他们在传教的同时,与一些开明的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西方科学书籍,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技知识,但是由于中国传统士大夫观念根深蒂固,西方科技对中国的影响极其有限,中国最终以封闭和落后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6分)
27.(1)背景: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增加财政收入,解决军费开支需要;赵赞的建议。(7分)
(2)原因:重复征税、税制不合理;触犯了阶层的利益;急功近利,缺乏相应配套措施;泾原兵变影响。(8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