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鉴于目前相当一部分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特别是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过低,导致在学习和实习的过程中,出现一系列的问题。本文从职业能力的定义出发,诠释了职业能力的三个方面在社会工作中的体现和作用,分析了学生职业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 职业能力 专业能力 社会能力 方法能力 体现 作用 原因分析 贯穿 培养 提高
[正 文]
目前,顶岗实习已成为中职学生毕业之前的一项重要的学习活动,这既能让毕业生预先体验职场的要求、感受职场氛围,又能让学生将学校里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也是企业考查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颇受校企双方的欢迎。但在实习的过程中,我们的学生常常不能完成实习任务,中断实习,甚至提前离岗,这当中还不乏在校成绩优良,表现良好的学生。他们要么是嫌实习太苦,太累,太脏,要么嫌劳动强度太大,待遇太低,要么怪师傅教的太少,不经常过问,要么说同事关系处不好,等等。究其原因,笔者认为,种种现象是学生缺乏必需的职业能力引起的。
一、什么是职业能力
所谓职业能力,是指从业人员从事某项职业活动所具备的能力。按照职业教育专家姜大源先生的理论,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其中专业能力是指劳动者所具有的从事该项职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际操作能力,属于外在的显性能力。而方法能力是职业者对学习方法和工作方法的掌握和理解;社会能力是指如何为人,如何处世,特别是如何与他人共事的能力,后两者都是内在的隐性能力。
二、职业能力在社会工作中的体现和作用。
在以人为本的当今社会,劳动者的职业能力的高低,不仅体现在专业能力所涉及到的专业知识,专业技术,操作技能上,更重要地体现在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上。
有个03级供电专业的毕业学生,在校遵章守纪,成绩优良,专业知识学得比较扎实,但在某铁路企业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却总是感觉到不合群,领导给自己“穿小鞋”,师傅不爱搭理自己,同事之间关系处不好。有次加班晚归,同事居然连饭菜都没给他留下。就像人人都在故意与自己为难,融入不到一个良好的工作集体中去,空有较好的专业能力,却得不到发挥的机会和场所。这实际上是社会能力较差的典型体现。
目前,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的时候,并非刻意要求毕业学生是学的哪个专业,到企业后,上岗前都有一个培训的过程。比如两次到我校招聘的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成都)有限公司,成功应聘的员工首先都要送到青岛或成都培训3个月。况且,中职毕业生顶岗实习的单位,不见得就是他今后一辈子要工作的单位。所以,在倡导“学习终身制”的今天,怎么去学习,怎么去工作,方法能力更突现它的重要性。
笔者以前有个高中语文老师,是一所省重点中学里面资格很老的特级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很强,多年的高考,语文成绩在区里都名列前茅,很受上级和学校领导的赏识。所以学校提拔他为副校长,主管教学。但到了副校长这个位置上,诸如学习、管理、协调、应酬等各方面的工作远比单纯的教学复杂的多,而这位老师恰好不擅长在新的工作环境下如何学习新的知识,如何掌握新的工作方式方法。几个月下来,学校的教学工作陷入一团糟,无奈之下,学校只好让他重新回到原来的教学岗位上。可见,当工作环境发生变化甚至是职业发生变更时,我们能否尽快适应变化,继续在职场中生存,方法能力起了相当关键的作用。
三、造成学生职业能力较低的原因分析
1、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禁锢
传统教学模式把教师掌握的所有知识和技能灌输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即只强调了职业能力中的专业能力这一个方面,而忽略方法能力的培养。学生只知道结论如此,至于这个结论从何而来,需要满足哪些条件,经历哪些过程和步骤以及得到结论需要采取哪种方法,却不得而知。我们常责怪学生不能举一反三,所学知识不能“搬家”,其实真正的原因在于我们没有教会学生去掌握方法。
2、德育教育中对职业能力的培养存在偏差。
职业学校目前都很重视德育教育,我校还专门开设了每周两节的德育课,但德育教育中有的班主任老师只注重校规校纪的贯彻执行,两操的出勤率,寝室卫生的打扫情况,课堂的组织纪律等基本问题,而忽视了学生如何与人相处,在发生分歧时如何与人沟通,遇到挫折时该怎样摆正自己的心态,如何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和金钱以及怎样克服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困难等等一系列的社会能力的培养。虽然有的老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榜样作用和示范作用做得很好,但学生的收效甚微,其实又进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误区。
3、家庭教育不当对职业能力培养的不利影响
职业学校的学生,特别是新生,素质普遍偏低。经过简单的学生家庭背景的调查分析发现,长期的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学生职业能力特别是社会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大的不利影响。现在的家庭教育有两极分化的趋势:一种是家长几乎包办了孩子生活中的所有事务。新生入学时,在学生寝室里铺床整理柜子的几乎都是学生家长;周末,离校返家的学生手中大包小包提的都是“慰问”父母的礼物——脏衣服。我班有个学生,两天用完了一个星期的一百元生活费,只有向班费借50元钱,结果,其家长还打电话给班主任,要求借100元。这种情况存在于大部分家庭。还有一种是家长对孩子的生活,学习基本不闻不问,只要每月给孩子固定的生活费用,就撒手不管了,这种情况多出现在单亲家庭。两种极端的家庭教育方式,造成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性差的性格缺陷,他们依赖性强,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碰到困难和挫折时,心理承受能力差,要么消极退缩,要么走向极端,最终的结果是造成学生职业能力的低下。
四、如何在中职教育中贯穿职业能力的培养
1、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倡导职业能力的养成。
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是教师的课堂,教师是中心,是主角。通过教师的讲述、分析、演绎、归纳和简单的师生对话,来完成教学内容的传递,并通过考试、考查对学生接受教学内容的程度进行考核。这样的教学活动,对本身基础就较差,学习缺乏自觉性的中职学生而言,无疑是无味的、呆板的,缺乏吸引力的。学生要么不爱听,要么听不懂,就算勉强听懂了结论,但得出这个结论的过程他们是不懂的,更不要说用这个结论去指导实践操作了。而恰恰指导实际操作是中职学生学习的根本目的。显然传统教学模式所传授的知识,是惰性的,与职业知识和实用知识,常有脱节的地方,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利。
而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中,学生是教学的中心。他们通过构建综合的学习任务,模拟相应的职业情景,设立项目,分析案列,扮演角色,仿真练习,并经过小组学习讨论,自我调节或专家咨询建议等过程,有意识,有目标、,有反馈地进行学习活动,整体、自我地获取经验,且构建应用知识。这种在行动中学习的过程能有机地与职业情景和生活情景结合在一起,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行动能力具有实践性,自激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对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能力,特别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提高,有着巨大的作用。目前我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已着手初步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虽然时间不长,但学生普遍反映,从枯燥、呆板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解脱出,带着任务和自己的目标去学习和实作,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自己更喜欢,更容易接受,更能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2、转变理论教师的观念,将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角色转变是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五大条件之一,教师不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学习的组织者,活动的主持人,行动过程中的建议者和咨询者。在行动导向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的任何行为都必须紧紧围绕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这个中心,都要以学生获取完整的过程知识和经验作为最终的目标,将遵守时间和纪律,重视安全和操作规程,良好的团队协作,勇于尝试和直面挫折等一列方法和习惯的培养,贯穿于整个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另一方面,虽然行动导向教学中,学生是中心,但这个中心的活动,离开了教师的参与是完成不了的,因为行动导向教学的五个条件中——教师角色转变,构建行动学习情境,开发过程导向课程,实施个性化教学形式及建立一体化专业教室,几乎都与教师有着必然的联系。而且行动导向教学过程中,资讯的收集、计划和决策的制订、对学生意见的反馈和指导以及最后行动目标的检查和评估,教师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教师并不是没事做了,而是有更多的事要做。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时候,无形只中也提高了教师自己的职业能力。
3、改观德育课堂现状,将职业能力的宣传和培训提到一定的高度。
德育课堂是学校方针、规章制度宣传和贯彻的前沿阵地,也是班主任和学生交流的直接平台。但如果每次德育课班主任都是讲制度、讲纪律、讲日常管理细节,时间一长,学生难免会心生厌烦情绪,德育课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如何改观德育课堂现状,让学生喜欢上德育课是目前值得研究和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这一学期,我尝试了将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学生日常管理融合到德育课堂上来的做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青年学生都是好动的,抓住他们的这个心理,德育课堂上我多才用互动的方式,比如讲故事、讨论、辩论、游戏等,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要讨论和解决的问题中来,最后将学生引导到如何进行职业能力的培养上去,往往能做到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的效果。
比如,在对待学生留长发的问题时,德育课上,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多次的讨论和激烈的辩论,最后我抛出一个引导性的问题:我们的头发是留给谁看的?让学生猛然明白了自己的发型,自己的形象在招聘现场的重要性。这种把和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职场行为与学校日常行为规范结合起来的方法使学生自觉地剪短头发,达到了学校的要求。再比如在对待某些学生眼高手低的就业观念的问题上,我借鉴有的班主任采用了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不低头,不弯腰拣起地上的百元大钞,从多个学生的失败中引导学生得出一个结论:拣钱都是要弯腰的,何况是工作!世上没有不辛苦而待遇又高的工作存在,纠正了部分学生不正确的就业观念。可见将职业能力的培养配合到德育课堂中来,事半功倍,效果显著。
4、加强家庭和学校的联系,做通家长的工作,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告诉我们,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多半都有“问题父母”或者“问题家庭”存在。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环境、家长的言行,孩子耳濡目染,对他们的成长有着最直接的影响。老师们常常感叹:辛辛苦苦一个学期好不容易有了进步的学生,一个假期回来,又变回原来的样子了。家庭的影响力之大,由此可见一斑。因此,与学生家长保持及时的联系,拓宽沟通的渠道,通过各种机会向家长宣传职业能力的观念和重要性,是我们当前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做通了家长的工作,家庭的力量和学校的力量重合在一个方向时,产生的“合力”较之原来绝对不止大两倍三倍,所以我们的眼光不应只盯在学生身上,所做的工作也不应只停留在校园里面。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企业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够达成。
余世维先生在《管理者的情商》里讲过:科学调查和研究证明,一个人的成功,智力商数IQ起了20%的作用,情感商数EQ发挥了80%的作用。而EQ说穿了,其实就是人的职业能力,可见,职业能力在人的一生中所占据的位置是至关重要的。
《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强调了职业教育在科教兴国,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同时又指出“职业教育仍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因此,倡导以“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教学模式,充分认识到职业能力的重要性,并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将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中职教育的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切实有效的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学校才可能出现有序的、可持续的发展。
∙9
∙顶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