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专题视频专题问答1问答10问答100问答1000问答2000关键字专题1关键字专题50关键字专题500关键字专题1500TAG最新视频文章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视频文章20视频文章30视频文章40视频文章50视频文章60 视频文章70视频文章80视频文章90视频文章100视频文章120视频文章140 视频2关键字专题关键字专题tag2tag3文章专题文章专题2文章索引1文章索引2文章索引3文章索引4文章索引5123456789101112131415文章专题3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七年级(下)古诗文赏析

来源:动视网 责编:小OO 时间:2025-10-03 04:24:57
文档

七年级(下)古诗文赏析

七年级(下)古诗文赏析第13首木兰诗《乐府诗集》教材原文译文赏析唧唧①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②声,唯③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④。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⑤,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⑥,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⑦,从此替爷征。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对着门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发出的声音,只听见姑娘在叹息。问木兰想的是什么,问木兰思念的是什么。木兰并没有想什么,木兰并没有思念什么。昨夜看见军中的文告,可汗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每卷上都有父亲的
推荐度:
导读七年级(下)古诗文赏析第13首木兰诗《乐府诗集》教材原文译文赏析唧唧①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②声,唯③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④。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⑤,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⑥,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⑦,从此替爷征。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对着门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发出的声音,只听见姑娘在叹息。问木兰想的是什么,问木兰思念的是什么。木兰并没有想什么,木兰并没有思念什么。昨夜看见军中的文告,可汗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每卷上都有父亲的
七年级(下)古诗文赏析

 第13首 木兰诗 《乐府诗集》

教材原文译文赏析
  唧唧①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②声,唯③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④。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⑤,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⑥,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⑦,从此替爷征。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对着门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发出的声音,只听见姑娘在叹息。

问木兰想的是什么,问木兰思念的是什么。木兰并没有想什么,木兰并没有思念什么。昨夜看见军中的文告,可汗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每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父亲去出征。

内容理解: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诗以“唧唧复唧唧”声开篇,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木兰之所以“叹息”,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表现手法:运用起兴手法,以“唧唧复唧唧”声开篇,写木兰停机长叹,说明木兰的忧思之深。刻画出一个充满忧愁苦闷的木兰形象。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⑧,南市买辔头⑨,北市买长鞭。旦B10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⑪。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⑫。

  到东边的集市上买来骏马,西边的集市买来马鞍和马鞍下的垫子,南边的集市买来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北边的集市买来长鞭(马鞭)。早晨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奔腾流淌的声音。早晨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脚下,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马叫的声音。

内容理解、修辞: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旦辞爷娘去……”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这里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万里赴戎机⑬,关山度⑭若飞。朔⑮气传金柝⑯,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的牺牲了,有的多年之后得胜而归。

内容理解、修辞:概写木兰的征战生活。“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概括上文“旦辞……”八句的内容,夸张地描写了木兰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飞越一道道关口,一座座高山。“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金柝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们征战多年,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的将士中的一个。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⑰。策勋⑱十二转,赏赐百千强⑲。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⑳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上朝堂(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赏赐很多的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说不愿做尚书省的官,希望骑上千里马,送我回故乡。

内容理解:写木兰还朝辞官。先写木兰朝见天子,然后写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再说到木兰辞官不就,愿意回到自己的故乡。“木兰不用尚书郎”而愿“还故乡”,固然是她对家园生活的眷念,但也自有秘密在,即她是女儿身。天子不知底里,木兰不便明言,颇有戏剧意味。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扶持着出外城(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门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打开我闺房东面的门,坐在我闺房西面的床上。脱去我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我当姑娘时的衣裳。当着窗子、对着镜子,梳理像云那样的鬓发,在额上贴好花黄。出门去见军中的同伴,同伴都非常惊讶:我们同行数十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兰是女儿身。

内容理解:写木兰还乡与亲人团聚。先以父母姊弟各自符合身份、性别、年龄的举动,描写家中的欢乐气氛;再以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装束的喜爱,一副天然的女儿情态,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最后作为故事的结局和全诗的高潮,是恢复女儿装束的木兰与同伴相见的喜剧场面。

修辞: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通过“开”“坐”“脱”“著”“理”“帖”等动作,写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装束的喜爱。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辨别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修辞:用比喻作结。以双兔奔跑,难辨雌雄的隐喻,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未被发现的奥秘加以巧妙的解答,妙趣横生而又令人回味。

    【重点课下注释】①〔唧唧〕叹息声。②〔杼(zhù)〕织布的梭子。③〔唯〕只。④〔忆〕思念。⑤〔军帖(tiě)〕军中的文告。⑥〔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军书,军中的文书,这里指征兵的名册。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⑦〔市鞍(ān)马〕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⑧〔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⑨〔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旦〕早晨。⑪〔溅(jiān)溅〕水流声。⑫〔啾(jiū)啾〕马叫的声音。⑬〔戎机〕战事。⑭〔度〕越过。⑮〔朔(shuò)〕北方。⑯〔金柝(tuò)〕古时军中白天用来烧饭、夜里用来打更的器具。⑰〔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朝堂。⑱〔策勋〕记功。⑲〔强〕有余。⑳〔驰〕赶马快跑。〔郭〕外城。〔扶将〕扶持。〔红妆(zhuānɡ)〕指女子的艳丽装束。〔霍(huò)霍〕磨刀的声音。〔著(zhuó)〕穿。〔云鬓(bìn)〕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帖花黄〕帖,同“贴”。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火伴〕军中的同伴。当时规定若干士兵同一个灶吃饭,所以称“火伴”。〔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傍〕靠近、临近。〔走〕跑。

【主旨】《木兰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妇女渴求摆脱封建束缚,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英雄主义理想,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疏远心理。

【人物形象】文章塑造了一位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的不朽的巾帼英雄形象。

 第14首 竹里馆 唐·王维

【文学常识】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有“诗佛”之称。

教材原文译文赏析
独坐幽篁①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②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③。

独自闲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唯有明月来陪伴我。

内容理解:诗中景物有“幽篁”“深林”“明月”,人物活动有“独坐”“弹琴”“长啸”,将诗人内心的淡定与自然的幽静融合在一起。

炼字:“独”字在开头给人留下突出印象,贯穿全篇,塑造了诗人悠然独处的形象。

写作手法:以动衬静,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诗人又写了弹琴、长啸,以声响衬托静境。末句写到明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

“明月”意象:“来”字写出明月似是有意在幽林中陪伴诗人,更像是诗人志同道合的朋友,以明月的高洁烘托诗人高雅脱俗的形象。

【重点课下注释】①〔幽篁(huánɡ)〕幽深的竹林。篁,竹林。②〔深林〕这里指“幽篁”。③〔相照〕照射我,意思是明月来陪伴我。

【主旨】这首诗写了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全诗用字造句、写景写人都平淡自然,仿佛信手拈来,写出了清幽的氛围与淡泊的心态,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第15首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全国视野  课内对比:2020山东临沂与课内《夜上受降城闻笛》对比考查。

教材原文

译文赏析
谁家玉笛①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不知何人深夜吹笛,悠扬的笛声乘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炼字:“暗”是首句之关键。说笛声暗飞,似乎是为了来触动羁旅者的离愁别绪。此外,“暗”也有隐约之意,与诗的情境相呼应。“谁家”之“谁”与“暗”照应。“散”字用得极妙,说笛声散入春风,即笛声乘着春风散落于洛阳城的各个角落。

修辞:“散入春风满洛城” 使用夸张的修辞衬托出笛声的动人和夜的安静。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②情。

在这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写作手法:写诗人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情感:古人有折柳寄远的习惯,是盼远游亲人早归的意思。这样伤离惜别的曲调,勾起诗人无尽的思乡之情。

【重点课下注释】①〔玉笛〕笛子的美称。②〔故园〕故乡,家乡。

【主旨】全诗清新流畅、抑扬错落,紧扣“闻”字,叙述诗人客居洛阳的一个夜晚,听到抒发离别行旅之苦的笛声,勾起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

第16首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教材原文译文赏析
故园东望路漫漫①,

双袖龙钟②泪不干。

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双袖都被沾湿了,而涔涔的泪水还没有干。

内容理解:第一句写眼前实景,路途遥远,回家不易。“故园”指在长安的家,“东望”点明长安的位置,“龙钟”“泪不干”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

修辞:后一句运用夸张的修辞,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为下文写捎口信回家“报平安”做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③君传语④报平安。

骑着马在路途中与熟人相逢,没有纸笔写信,就请求您替我捎口信给家人报个平安吧。

内容理解:“逢”字点出了题目。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让其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

情感: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感人至深。

【重点课下注释】①〔漫漫〕路途遥远的样子。②〔龙钟〕沾湿的样子。③〔凭〕请求,烦劳。④〔传语〕捎口信。

【主旨】这首诗叙述了诗人在远赴边塞途中,偶遇返京的使者,立马而谈,诗人托他捎个平安的口信回长安的生活场景,抒写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第17首 晚春 唐·韩愈

【文学常识】韩愈,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家”之一。

教材原文译文赏析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离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竞相吐艳争芳,霎时万紫千红,繁花似锦。

内容理解:诗人不写百花稀落、暮春凋零,却写草木留春而呈万紫千红的动人情景,展现晚春风采,给人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

修辞:“知”“斗”赋予花草树木人的思维、情感和动作,运用拟人的修辞使它们有了留春惜时的生命特征。

情感: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表达了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

杨花①榆荚②无才思③,

惟解④漫天作雪飞。

杨花榆荚不像别的花那样“百般红紫”,如同人之“无才思”,只知道化作漫天飞雪随风起舞。

内容理解:杨花榆荚不因“无才思”而藏拙,纷纷如雪花般尽情飞舞,为晚春添色。

哲理:一个人“无才思”并不可怕,重要的是珍惜光阴、不失时机。

【重点课下注释】①〔杨花〕指柳絮。②〔榆荚(jiá)〕指榆钱,榆树的果实。③〔才思〕才气、才情。④〔解〕懂得,知道。

【主旨】这首诗以拟人化的手法,轻灵的语言,从花草树木的角度写对春天的留恋。

 第18首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全国视野  课内对比:2020河北与课内《赤壁》对比考查。

【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征伐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武攸宜缺乏将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仅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陈子昂登上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写下了这首诗。

教材原文译文赏析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往前望,望不见古代的贤君;往后看,看不到当今的明主。

内容理解:诗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已成为历史,后世自当有明君贤士的风云际会,却无缘相见。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

念天地之悠悠①,

独怆然②而涕③下!

想到广阔天地的无穷无尽,我不禁黯然悲伤,眼泪纵横!

内容理解、哲理:“天地悠悠”与“独”互为映照,诗人把个人的存在置于广漠的宇宙空间下来表现,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和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营造了空旷辽阔的意境,奠定了悲凉孤寂的情感基调。诗人融理入情,表达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重点课下注释】①〔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②〔怆(chuàng)然〕悲伤的样子。③〔涕(tì)〕眼泪。

【主旨】诗人登楼远眺,俯仰古今,感慨无限,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之情。

 第19首 望岳 唐·杜甫

全国视野  单篇:2020湖北襄阳,黑龙江龙东,辽宁本溪、辽阳、葫芦岛。

【写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杜甫曾在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漫游,故有此作。

教材原文译文赏析
岱宗①夫如何?

齐鲁青②未了③。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呢?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

修辞、内容理解:开篇以问答的形式,表明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表现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从空间看,泰山横跨齐鲁;从时间说,泰山郁郁葱葱,千古常青。这是从远望的角度写泰山的高大与历史悠久。

造化④钟⑤神秀,

阴阳⑥割⑦昏晓。

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

内容理解:写仰望泰山所见,为静景。

修辞、炼字:“钟”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大自然人格化,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突出泰山神奇秀美的特点;“割”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山南山北的阳光被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象,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活力。

荡胸生曾⑧云,

决眦⑨入归鸟。

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仰望飞鸟归林。

内容理解:写仰望泰山所见,为动景。以“曾云”衬托山高,层层白云涌现,变化多端,令人心胸无比开阔。“决眦”将诗人极目仰望时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衬托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令人震撼的力量。

会当⑩凌⑪绝顶,

一览众山小。

(我)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俯瞰群山,群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内容理解:“会当”和“凌”表现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贴切传神。这是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精神的形象体现。

表现手法:用众山的“低小”进一步反衬出泰山之“高大”。

哲理: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

【重点课下注释】①〔岱宗〕指泰山。②〔青〕指山色。③〔未了(liǎo)〕不尽。④〔造化〕指天地、大自然。⑤〔钟〕聚集。⑥〔阴阳〕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⑦〔割〕分。⑧〔曾〕同“层”。⑨〔眦(zì)〕眼眶。⑩〔会当〕终当,终要。⑪〔凌〕登上。

【主旨】全篇扣住“高大”二字进行描写,“望”字贯穿全篇,把泰山的万千景色、高大气势渲染得纤毫毕现,令人如临其境。表现了青年杜甫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怀。

第20首 登飞来峰 北宋·王安石

【文学常识】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家之一。

【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王安石任鄞县(今浙江宁波)知县。三年后任满回临川(今江西抚州)老家探亲,路过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写下了这首诗。

教材原文译文赏析
飞来山上千寻①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听说站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晨鸡报晓时分就可看到旭日东升。

内容理解:第一句概括了峰和塔的高度。第二句写登飞来峰顶的高塔,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

修辞:“千寻塔”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塔的高峻。

表现手法:“鸡鸣”就能“见日升”,侧面烘托峰和塔之高,点出了诗人立足点之高。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②身在最高层。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远眺的视线,只因为我身在宝塔的最高层。

内容理解:写诗人登飞来峰的感想。

写作手法:表面看是即景说理,其实是用典来直抒胸臆。“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奸邪小人。联系到诗人后来上万言书、实行变法、与保守派的坚决斗争等,可知这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的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哲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重点课下注释】①〔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②〔缘〕因为。

【主旨】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登飞来峰时的所见所感,将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以理入诗,表达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第21首 游山西村 南宋·陆游

全国视野  单篇:2020天津、贵州铜仁、湖南常德。

【写作背景】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诗人以明快、抒情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农村风光图。

教材原文译文赏析
莫笑农家腊酒浑①,

丰年留客足鸡豚②。

不要笑话农家腊月所酿的酒浑浊,在丰收的年景里用来待客的菜肴丰足。

内容理解、炼字:以劝说别人不要嫌弃农家腊酒浑的口吻,写农家在丰年殷勤待客的情谊,间接抒写了自己在山西村农家做客时的感受。“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尽其所有的盛情。这两句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处,眼前忽然又出现了一个山村。

炼字:“山重水复”可见地形复杂,显出所经山水之无穷变化。一个“疑”字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又一村”写出自己的欣喜之情。

哲理、情感:这两句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诗人触景生情,表达了在困境中坚持下去,终究会出现豁然开朗的境界的人生思考,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将近社日,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随处可闻,村民们穿戴简单朴实,古代的风气仍然保存着。

内容理解:农人欢天喜地地庆贺一年一度的“春社”。迷人的山水,古朴的风俗,淳厚的农民,使诗人流连忘返。

从今若许闲乘月③,

拄杖无时④夜叩门。

今后如果还能趁着月明来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家的门。

内容理解:诗人希望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一个热爱农村生活、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情感:表现出诗人的悠闲惬意之情,以及对古风犹存的吾土吾民的热爱。

【重点课下注释】①〔浑〕浑浊。②〔豚(tún)〕小猪,这里指猪肉。③〔闲乘月〕趁着月明来闲游。④〔无时〕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

【主旨】诗人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农村风光图。表现出诗人的悠闲惬意之情,以及对古风犹存的吾土吾民的热爱。

 第22首 己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

全国视野  单篇:2020北京。

【文学常识】龚自珍,字璱(sè)人,号定盦(ān),清代思想家、文学家。

【写作背景】清道光十九年(1839)是己亥年,这一年诗人辞官离京返回杭州,后又北上迎接眷属,往返途写成七绝315首,总题为《己亥杂诗》。这是第五首,是诗人刚刚离开京城时写的。

教材原文译文赏析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①东指即天涯。

(我)在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中看落日西斜,向远处延伸,离开京师,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从此便和朝廷远远相隔了)。

内容理解:这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落红②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花并不是没有情义的东西,它化成春泥后更加地护育新花。

表现手法、修辞:这两句展开联想,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移情于物,借“落花”自喻,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宽广胸怀,且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自然而朴实。 

情感:后两句是说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不忘报国之志,表达了诗人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

哲理:多借指甘愿牺牲自我的无私奉献精神。

【重点课下注释】①〔吟鞭〕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②〔落红〕落花。

【主旨】这首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借“落花”自喻,形象地表现了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

第23首 泊秦淮 唐·杜牧

全国视野  课内对比:2020湖南邵阳与课内《赤壁》对比考查。

【写作背景】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泊秦淮》。

教材原文译文赏析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浩渺的寒江上弥漫着朦胧的水雾,明月的清辉洒在白色的沙渚上,夜晚时,将小舟停泊在秦淮河畔的酒家附近。

炼字:两个“笼”字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描绘了一幅朦胧的水色夜景,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气氛。“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或冬季,而且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夜泊秦淮”揭示时间、地点,并巧妙点题,以“近酒家”引发思古之幽情,引出下文“商女”的出场。

商女①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②。

金陵歌女哪里知道亡国的哀愁,依然隔江吟唱着《玉树后庭花》。

炼字:“犹”将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暗示晚唐统治者正重蹈覆辙,走向亡国,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凸显出诗人的忧愤之情。

修辞:运用典故,借古讽今,这两句诗看似在批评歌女不知亡国之恨,其实是对那些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达官贵人表示忧虑与愤慨。

【重点课下注释】①〔商女〕歌女。②〔后庭花〕曲名,《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亡国之君陈叔宝所作,后世多称之为亡国之音。

【主旨】全诗寓情于景,将兴亡之忧融入悲凉意境,借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讽喻晚唐统治者,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第24首 贾生 唐·李商隐

【文学常识】贾生,即贾谊,西汉政论家、文学家。力主改革弊政,却遭谗被贬,郁郁不得志。

教材原文译文赏析
宣室求贤访①逐臣②,

贾生才调③更无伦④。

汉文帝在未央宫前殿的正室咨询被贬谪的大臣,贾谊的政治才能更是无人能比。

炼字:“求”“访”两字,似乎能够表现汉文帝的诚意,仿佛热烈颂扬汉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的品质。“才调”与“更无伦”的赞叹配合,让人感叹贾生才华横溢,无与伦比。从“求”到“访”到赞,层层递进,表现了汉文帝对贾生的推崇器重。

可怜⑤夜半虚⑥前席⑦,

不问苍生⑧问鬼神。

谈至深夜汉文帝在座席上向前移动,靠近贾谊,以便更好地倾听,可惜他不垂询百姓生计,却是穷究鬼神。

内容理解:皇上问询到半夜,谈着谈着,双膝都挪到贾谊跟前,似乎是很虚心倾听的。前一句是全诗承、转的关键。“可怜”一词,使汉文帝虚心倾听的细节成了诗人叹息和微讽的对象。“问”与“不问”的对照,讽刺辛辣,感慨极深。

【重点课下注释】①〔访〕咨询,征求意见。②〔逐臣〕被放逐的大臣。这里指曾被贬到长沙的贾谊。③〔才调〕才华,这里指贾谊的政治才能。④〔无伦〕无人能比。⑤〔可怜〕可惜。⑥〔虚〕徒然。⑦〔前席〕指汉文帝在座席上向前移动,靠近贾谊,以便更好地倾听。⑧〔苍生〕指百姓。

【主旨】这首诗表面写汉文帝虚心倾听贾谊之事,其实是托古讽今,全诗先扬后抑,议论精警,揭示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也寄寓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第25首 过松源晨炊①漆公店(其五) 南宋·杨万里

【文学常识】杨万里,字廷秀,自名书室为“诚斋”,世称“诚斋先生”,南宋诗人。

教材原文译文赏析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②行人错喜欢③。

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骗得游山的人空欢喜一场。

内容理解、炼字:首句以否定的形式提出论题,指出下山并不像通常认为的那样轻松容易,人们往往会“上当受骗”,空自欢喜。“莫言”二字,像是自诫,又像是提醒别人,耐人寻味。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因此说“赚”,幽默风趣。

政④入万山围子里,

一山放出⑤一山拦。

当你正进入到群山的包围之中,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马上出现将你阻拦。

修辞:运用拟人的修辞,“放”“拦”两个动词,赋予“万山”以人的行为动作,使万山活了起来,它仿佛给人设置了层层圈套,将人的心情——意外、惊诧、厌烦,直至恍然大悟都体现出来。

【重点课下注释】①〔晨炊〕早餐。②〔赚(zuàn)得〕骗得。③〔错喜欢〕空欢喜。④〔政〕同“正”。⑤〔放出〕这里是把行人放过去的意思。

【主旨】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议论,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人们不要为眼前的顺境所迷惑,要放眼长远,认真对待,才能不断克服困难,履险如夷。

【艺术特色】语言明白如话,灵动活泼,幽默诙谐,意趣横生。

第26首 约客 南宋·赵师秀

全国视野  单篇:2020江苏连云港。

【文学常识】赵师秀,字紫芝、灵芝,号灵秀、天乐,南宋诗人。

教材原文译文赏析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江南的梅雨季节家家户户都被烟雨笼罩着,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上,处处蛙声不断。

内容理解:“黄梅时节”首先点明了时令,接着用“家家雨”写出了“黄梅时节”的天气特征,描绘了一幅烟雨蒙蒙的江南诗画。又暗示了客人不能如约而至的客观原因。

写作手法:“处处蛙”采用以声衬静(以动写静)的写法,烘托梅雨时节乡村夜晚的恬静和谐气氛,还折射出诗人落寞孤寂与烦躁不安的心境。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①。

已过了半夜,约好的客人还没有到,闲着无事,敲着棋子,震落了灯花。

内容理解、炼字:“有约”照应诗题,“过夜半”说明等待时间之久,透露出诗人等待的焦急。“闲敲棋子”这一动作细节的描写,既写了诗人雨夜等候客人来访的情景,也写了约客未至的怅惘、无奈。

【重点课下注释】①〔灯花〕灯芯燃烧后结成的花状物。

【主旨】这首诗前两句写景,描绘一幅江南夏雨图。后两句于叙事中抒情,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烦躁不安、茫然若失的复杂心情。诗中的环境描写、动作描写,细致入微地烘托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充满生活气息。

文档

七年级(下)古诗文赏析

七年级(下)古诗文赏析第13首木兰诗《乐府诗集》教材原文译文赏析唧唧①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②声,唯③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④。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⑤,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⑥,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⑦,从此替爷征。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对着门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发出的声音,只听见姑娘在叹息。问木兰想的是什么,问木兰思念的是什么。木兰并没有想什么,木兰并没有思念什么。昨夜看见军中的文告,可汗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卷,每卷上都有父亲的
推荐度:
  • 热门焦点

最新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

专题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