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当前新形势下,传统媒体已不能很好的传播红色文化。本文试图探寻在新的历史时期,如果借助新媒体手段更好的传播红色文化。对于现在很多人来说,常常由于信仰的缺失而丧失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本文在传播红色文化的同时,也很好的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特别是通过新媒体,让大家更能体会到红色文化的魅力,从而更好的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新媒体 红色文化 途径 大众化
红色文化作为我国在特殊历史时期留下来的历史印记,是值得我们大家保护和怀念的。
但就目前来说,我国红色文化旅游地的开发并不完全,许多人对红色文化的认识还不够深刻。特别是当代的年轻人,他们似乎对红色文化不太感兴趣。然后,新媒体的技术性和时空延伸性恰恰是传播信息很好的途径,借助新媒体传播红色文化将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借助新媒体,将能够更好的进行红色文化传播。
一、手机媒体为红色文化传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被称为“第五媒体”的手机的产生和发展,率先开创了媒体的新时代。这种起初单纯为了通讯方便的交流工具今天已经成为一个综合性、便携性、双向性的多媒体工具。手机业务的拓展为红色文化的传播和保护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关键性作用:
1. 短信业务
手机的短信业务是在人际传播中最常见的传播形态,具有灵活性、互动性、及时性等特点。目前成为手机媒体业务中最大、最具增长性的板块之一。短信以其信息个性化、交流便捷化、方式时尚化、传播及时化等优势,成为大众最青睐的一种业务或是说功能。
红色文化并不是死气沉沉的个体,有其内在互动性,红色文化说起来是一个大的文化综合体,但是拆分来看,每个部分会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质,这种有别于其他文化特质的因素能很好的显现出来,而作为吸引大众视角的独特之处。要真正成为有价值的红色文化,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是内在必要的一环,手机短信能够加速这种传播和交流,因而形成巨大的催生作用。
2. 手机上网业务
手机网络无疑是手机行业翻天覆地的一次大变革,它可以使得有声语音,音像,图文并蓄,一切信息尽在鼓掌之内。手机上网业务是个新生力量也是新技术传播的催生手段,无论多么偏远的地区产生社会流动就会产生大量的社会劳动力走出他的原属地区到另一个社区或者相对发达的地区,通常这种流动人口多数属于年轻人.手机对于这类人来说有着不可阻挡的诱惑性,当他们了解到自己地区的红色文化遗产时,会由衷的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而这种自豪感会推动他们向外传播自己的文化元素,让更多人能够认同找到自我认同和归属的期望。
二、移动电视为红色文化传播起到了极大的助推作用。
作为一种新兴媒体,移动电视的发展迅速是人们所始料未及的,它具有覆盖广、反映迅速、移动性强的特点,除了具有传统媒体的宣传和欣赏功能外,还具备城市应急信息发布的功能,这种移动电视的强度和广度对于信息资源的传播是一个巨大的熔炉。移动电视的一个巨大特点就是具有”强制接受性”,移动电视因为其便捷性在城市中异常流行,主要应用于广场LED大屏幕,城市街区公共放映电子屏幕,公交车移动电视以及电梯旁的移动电视等等,移动电视在广大城市中有巨大的使用价值和范围。暂且不论移动电视的成本,这种重复的循环性的信息刺激,使得大众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接受并认同了传播的信息。
对于红色文化的传播移动电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例如现在在重庆进行“唱传讲读”红色文化活动期间,城市大多数移动电视都在播放红色歌曲,经典红色故事、红色文化宣传活动等。在这个传播平台之中,让人们在休闲娱乐或者奔走在街上感受红色文化,与此同时,让大众对红色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知。通过移动电视,使得红色经典文化得到多数的赞同和共享.这种带有数字化色彩的传播工具为红色文化的传播和引起大众共鸣起到极大的助推作用。
三、网络媒体能让传播者感受到红色文化的内涵
红色文化通过网络媒体传播,从传播者的角度说,这不仅能为受众提供文化信息资源,并且能通过受众的反馈发展和改造自己认为有待改进的地方,红色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传承者也可以根据时代变迁和自己的偏好提出新的发展方向,加入新的文化元素,形成崭新的文化类型而实现文化的再造过程。在红色文化的传播的进程中,更大的突破在于文化的传播者可以通过互联网传播更多的文化类型和模式,通过流媒体上传下载,并能够让传播者感受到到红色文化的真正内涵,觉得在红色文化的传播过程中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样就会不自觉的产生归属感和自豪感,就会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从受众的角度来说,信息化时代受众因为信息选择细化的特征而呈现出高度群体化和极度个性化,通过网络媒体对于信息的传播,他们会对红色文化有一个选择和一个界定,这也就做到了在大众的角度实现了对于红色文化的传播。
四、微博能够让更多的人及时、方便的体验红色文化
从微博正式在中国兴起以来,人们对它的追捧就没有中断过。微博实现了多重的传播效果,实现了自我传播、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三种类型。微博的兴起让传播者能自由的来传播自己的特色文化,传播者可以自由的上传跟红色文化相关的图片、文字、音频和视频等等,突破了人际传播障碍。人们可以完全匿名的自由交流,不必介意别人是否熟知自己是谁而对某些文化产生偏见或者恶意诽谤的现象。在微博中,受众可以对博主发表自己最客观的评论,在保持原红色文化本质的限度内可以吸收有效的新鲜的文化元素,形成文化碰撞并构成崭新的文化共生模式。红色文化特质在于文化本身具有的极其强烈的个性,红色文化传播者如果开博的话可以以网络为一个廉价平台服务大众,与此同时极大的促进了红色文化的传播。微博能够让更多的人及时、方便的体验红色文化,并能够进行评论,与红色文化传播者进行互动与探讨。
应当明确的是,通过新媒体的传播,红色文化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呈现出新的效力,能够让更多受众深入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与精髓,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参考文献:
[1]陆地,高菲. 新媒体的强制性传播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0.
[2]宫承波. 新媒体概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
[3]徐芳,杨扬. 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的特征、问题及对策[J],党史苑,2009,(5).
[4]朱未,贺萌,车云鹤. 探寻信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发展之路[J],业界交流.
[5]. 新媒体传播中的文化构建[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