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总体施工组织布置及规划;(总体规划要突出质量、安全、工期目标)
1.1工程概况
1.1.1工程范围及地理位置
XX至XX铁路扩能改造工程东端接既有XX线,并通过XX与XX、XX、XX铁路及规划建设的XX通道相连;中部与规划建设的XX~XX~XX~XX铁路相连;西端通过XX向北与大丽铁路、规划建设的XX铁路和XX铁路相连,向西与XX通道XX铁路相连接。线路自XX段新建双线起点XX北站成都端引出,沿既有线折向南行,于XX市西北侧约7km处新设XX北站,出站后下穿既有线和XX高速公路行至XX南侧新建XX南站。尔后向西穿越全线最长的XX隧道后设XX车站,继续向西经XX驿坝子XX村新设XX东站。出站后穿越XX及XX隧道至XX东。
沿途经过XX州禄丰县XX镇、XX市、XX州XX县、XX镇、XX州XX县下庄镇、前所、XX、XX县、XX县XX乡、XX市XX镇、XX市。
1.1.2自然地理概况
1.1.2.1地形地貌
XX至XX铁路扩能改造工程位于XX省西部地区,东起XX铁路的XX站,向西经XX、XX、XX,终至XX市。线路位于云贵高原的西部,主要通过构造侵蚀、剥蚀中、低山区及XX、XX驿、XX、洱海等断陷盆地以及其间的残丘缓坡地带,地形起伏较大,地势总体西高东低,海拔高程1780~2730m。沿线通过金沙江、元江、澜沧江分水岭,其中,XX至XX为金沙江水系,XX至上锦场为元江水系,上锦场至XX属澜沧江水系,沿线主要水系与山脉多呈北西或北北西向展布。
1.1.2.2地层岩性
区内覆盖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筑层(Q4ml)、冲洪积层(Q4al+pl)、坡洪积层(Q4dl+pl)、崩坡堆积层(Q4dl+col)、滑坡堆积层(Q4del)、坡残积层(Q4dl+el)、湖沼相沉积(Q4l+h),以及第四系更新统松毛坡组(Qps)等。下伏地层为上第三系(N2)、白垩系、侏罗系、三迭系上统、二迭系下统、石炭系、泥盆系下统、奥陶系下统,以及燕山期与喜山期岩浆岩。
区内地层从新至老简述如下:
A.新生界
①第四系(Q)
a人工填筑土(Q4ml):
棕红、棕黄色,以粉质黏土为主,硬塑~软塑,部分为碎块石土,石质成分主要为砂岩、泥岩质,松散~中密,一般厚2~10m。主要分布于沿线公路及既有铁路路堤段。
b冲洪积层(Q4al+pl)
棕红、棕黄、褐黄等色,一般上部为软土、松软土、黏性土,下部多为砂层、卵砾石或碎石角砾土,一般厚2~20m。主要分布于沿线河谷、盆地中。
c坡洪积层(Q4dl+pl)
棕红、棕黄、褐黄等色,一般上部为黏性土,硬塑~软塑,下部多为卵砾石或碎石角砾土,局部夹砂透镜体,松散~中密,部分沟槽、低洼地带为软土、松软土,一般厚2~10m。主要分布于沿线槽谷中。
d湖沼相沉积(Q4l+h):
灰~灰黑色,多属软粘土,淤泥质粘土、淤泥及泥炭,一般厚2~8m,局部大于20m,局部夹卵砾石及细、中、粗砂透镜体。主要分布于XX驿、XX及XX盆地内。
e滑坡堆积层(Q4del)
主要为粉质黏土、碎块石土组成。粉质黏土呈棕红、黄褐色,硬塑状,其中夹有约20~30%碎石角砾,φ20-50mm,其主要成份为泥岩、砂岩;碎块石土呈棕红、黄褐色,松散~中密,一般块径<1m,厚2~15m。
f崩坡积层(Q4dl+col)
主要为粉质黏土、碎块石土。粉质粘土呈黄褐色、棕褐色、褐色,硬塑,质地不匀,约含20%的碎石角砾,石质为砂岩、泥岩,φ=10~50mm,厚4~10m。碎块石土呈灰黄色,石质为白云岩、灰岩,松散~中密,稍湿,一般厚2~8m,其中下庄2号隧道进口段岩堆厚达25m。主要分布于XX至XX驿间陡坡脚。
g坡残积层(Q4dl+el)
主要为粉质黏土、黏土,呈棕红、棕褐、黄褐等色,硬塑~坚硬,其中夹少量碎石角砾,其主要成份为泥岩及砂岩,厚0~2m,局部地段厚为2~6m。广泛分布于沿线斜坡地带。
第四系更新统(Qp)
松毛坡组(Qps)呈黄绿、灰白色粘土岩、粉砂岩、细砂岩和砂砾岩夹褐煤层、多为半胶结,水理性差,灰白色粘土具膨胀性,易风化剥落。厚10~20m。 主要分布在XX驿、XX湖相沉积及冲积(Q4l+al)之下,以及XX东一带。
B.上第三系(N)
灰、灰白、淡黄等色粘土岩(泥岩)、粉砂岩、砾砂岩,局部夹褐煤,半胶结,微具成岩作用,岩性软,水理性差,灰白色泥岩膨胀率最大达65%,棕黄、灰绿色泥岩膨胀率25~39%,线路已绕避。
C.白垩系(K)
上统江底河组(K2 j)分为四段,线路通过地段为第一、二段。第二段(K2 j2)为紫红色块状泥岩、砂质泥岩夹粉砂岩;第一段(K2 j1)为紫红、灰绿、黄绿等杂色中厚~块状泥岩夹细粒长石石英砂岩、泥灰岩,局部含盐及石膏,溶孔发育。滇西为虎头寺组(K2h)灰白色中粗粒石英砂岩及紫红色粉砂岩。
上统马头山组(K2 m)
上部为紫红色灰质泥岩、砂质泥岩、灰绿色灰质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及含砾砂岩,中部为灰紫色厚层细中粒含长石石英砂岩夹紫红色泥岩,下部为砂砾岩,底部为砾岩。滇西为南新组(K2n):紫红色厚层粗粒石英砂岩及砂砾岩夹泥岩和粉砂岩。
下统普昌河组(K1p)
上部为紫红色厚层细粒含长石英砂岩与紫红色块状泥岩互层。中部为紫红色块状泥岩、灰质泥岩与粉砂岩互层,夹黄色灰质细砂岩。XX一带相变为紫红、灰绿、黄绿等杂色泥岩夹泥灰岩及粉砂岩。下部为紫红色灰质泥岩、砂质泥岩夹黄色细粒石英砂岩、粉砂岩及泥岩。滇西为景新统(K1j2):紫红色厚层状粉砂质泥岩及细粒石英砂岩互层。
下统高峰寺组(K1g)
上部为灰白、紫灰色厚层-块状细—中粒含长石石英砂岩夹紫红、黄绿泥岩、粉砂岩。中部为浅黄灰色厚层-块状细—中粒含长石石英砂岩。下部为灰白、黄灰色厚层-块状细—中粒石英砂岩夹砂砾岩透镜体。滇西为景新统(K1j1):紫红色厚层状粉砂质泥岩及灰绿色石英砂岩互层。
D.侏罗系(J)
上统妥甸组(J3t)
分为上下二段:上段(J3t2)为紫红、灰绿、黄色中厚层~厚层泥岩、灰质泥岩夹多层灰白色、浅灰色泥灰岩;下段(J3t1)为紫红色中厚层~厚层泥岩夹粉细砂岩及泥灰岩透镜体。
上统蛇店组(J3sh)
紫红色块状泥岩、泥质粉砂岩夹浅灰紫色细粒石英砂岩、灰质粉砂岩。顶部夹黄灰色泥灰岩透镜体。
中统张家河组(J2z)
分为上下二段:上段(J2z2)为紫红、灰紫、黄、灰绿等杂色厚层泥岩夹泥灰岩,细粒含长石英砂岩及泥质粉砂岩;下段(J2z1)上部为灰紫、紫红、黄绿、灰绿等中厚层细砂岩与紫红色泥岩不等厚互层。夹两层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下部为灰绿、黄绿色中厚层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夹泥岩。偶见砾岩透镜体。
下统冯家河组(J1f)
分为上下二段:上段(J1f2)为紫红色砂质泥岩夹灰绿色粉砂岩、细粒石英砂岩,下部砂岩增多;下段(J1f1)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黄绿、灰色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泥岩及砾岩透镜体。
E.三叠系
上统白土田组(T3ba)
黄灰、浅灰色中细粒、中厚层砂岩与紫红色泥岩互层,含多层煤。
罗家大山组(T3l)
分为三段:上段(T3l3)为灰色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夹页岩及数层煤;中段(T3l2)为灰白色粉砂质泥岩、细砂岩和灰绿色泥岩互层;下段(T3l1)为深灰色安山玄武质晶屑、岩屑层凝灰岩、火山角砾凝灰岩及灰质粉砂岩。
XX驿组(T3y)
分为三段:上段(T3y3)为棕黄色钙质粉砂岩页岩夹炭质页岩;中段(T3y2)为中厚层生物碎屑灰岩、泥灰岩夹绢云母板岩、粉砂岩;下段(T3y1)为黄绿色钙质页岩夹泥质粉砂岩。
F.二叠系(P)
下统玄武岩组(Pβ1)
灰绿、紫灰色,致密、杏仁状构造,多柱状节理及球状风化,底部有数十米黄绿色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夹3~4层角砾状灰岩小透镜体及硅质岩。
下统石灰岩(P1)
灰岩厚层状灰岩,节理发育,岩溶较发育,有溶蚀洼地、溶洞、溶隙及暗河。
G.石炭系(C)
中上统(C2+3)
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底部为深灰色薄层状含白云质灰岩及硅质岩,节理较发育。
下统(C1)
灰色薄至中厚层灰岩、硅质团块灰岩及硅质岩,夹含锰、磷灰岩,节理较发育,岩溶发育。
H.泥盆系(D)
中上统(D2+3)
灰白、灰黑等色硅质岩及上部含锰鲕状灰岩,节理发育。
莲花曲组(D1l)
灰黑色泥灰岩、页岩夹角砾状灰岩,含磷。底部为薄层状,含硅质小结核灰岩,泥灰岩,岩溶不发育,节理发育。
青山组(D1q)
灰~深灰色中厚层块状灰岩,受断层及岩浆岩侵入影响,较破碎。岩溶较发育。有洼地、漏斗,溶洞等。
康廊组(D1k)
灰白色厚层状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岩性硬脆,节理发育,具中等溶蚀现象,岩溶形态有石芽,溶洞及岩溶泉。
I.奥陶系(O)
出露下奥陶统向阳组(O1x):共分四段,线路通过一、四段。
第四段(O1x4)深灰色薄~中厚层状细粒钙质砂岩,含砾砂岩,底部夹灰绿色页岩,节理发育。
第一段(O1x1)
灰色中厚层状石英砂岩夹少量泥质粉砂岩,节理发育。
J.燕山期岩浆侵入体
正常斑岩(ξπ)
灰白、灰黄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节理发育。呈岩株形式沿断层破碎带侵入。
花岗斑岩(ξπ53)
肉红色及青灰色,中粗粒斑晶结构,块状构造,节理较发育~发育。
煌斑岩(χ5)
褐黄色,褐黑色,斑晶结构,块状构造,斑晶为全晶质黑云母,占50~70%,沿线零星分布,地表出露多呈土状或碎石土状。以岩脉或岩株形式沿断裂破碎带或层间裂隙侵入。
K.华力西期岩浆侵入体
辉长岩脉(ν),呈岩墙形式侵入硅质岩中,灰绿色,全晶质及斑晶结构,块状构造,节理发育。
1.1.2.3水文地质
沿线地表水、地下水进行水质普查发现少数地表水及地下水对混凝土都具弱~中等侵蚀性,大部分地表水及地下水对混凝土无侵蚀性。水质分析结果统计表明,沿线水质类型主要为HCO3-__Ca2+、HCO3-__ Ca2+ ·Na+、HCO3-__ Ca2+ ·Mg2+型水,及少量的HCO3-·SO42-__ Ca2+ ·Mg2+、HCO3-·CL-__ Ca2+、HCO3-·CL-__ Ca2+、HCO3-·CL-__Na+型水。
白垩系上统江底河组(K2 j)地层含盐及石膏,三叠系上统白土田组(T3ba)及三叠系上统罗家大组上段(T3l3)地层含煤,地下水对混凝土普遍具弱硫酸型酸型侵蚀。
1.1.2.4气象特征
沿线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温湿型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旱雨季分明;每年6~9月为雨季,雨季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0%以上;10月至次年5月为旱季,历年平均相对湿度位%~86%。
XX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季节变化不明显,干湿季分明、日温差大、年温差小。据XX州气象局的气象资料:历年平均气温16.0℃,历年极端最高温度33.6℃,历年极端最低温度-4.8℃。雨季多集中在5~9月,且夏季居多,四季雨量变化很大,年均降雨量862.7mm,历年最大降雨量1342.8mm。历年平均风速1.4m/秒,历年最大风速24.0m/秒,风向随季节变化,风向多为西南。
XX州属亚热带高原型季风气候,季节变化不明显,年温差小,寒暑适中,四季如春。历年平均气温14.8℃,历年极端最高温度31.9℃,历年极端最低温度-4.2℃。雨季多集中在5~9月,且夏季居多,四季雨量变化很大,年均降雨量1078.9mm,历年最大降雨量1337.2mm。历年平均风速2.4m/秒,历年最大风速40.0m/秒,风向随季节变化。沿线气象情况详见下表:
沿线气象资料表1.1.2.4
| 县市名称 | XX | XX | ||
| 平均气压(mb) | 821.0 | 800.8 | ||
| 气温(℃) | 年平均 | 16.0 | 14.8 | |
| 极端最高 | 33.6 | 31.9 | ||
| 极端最低 | -4.8 | -4.2 | ||
| 湿度 | 相对(%) | 年平均 | 75 | 66 |
| 最小 | 4 | 0 | ||
| 降水量(mm) | 多年平均降雨量 | 862.7 | 1078.9 | |
| 年最大降雨量 | 1342.8 | 1337.2 | ||
| 月最大降雨量 | 174 | 136.8 | ||
| 年平均降水日数 | 130 | 135.9 | ||
| 蒸发量(mm) | 年平均 | 1699.4 | 1969.8 | |
| 年最大 | 1829.3 | 2349.5 | ||
| 风(m/s) | 年平均风速 | 1.4 | 2.4 | |
| 最大风速及其风向 | 24SW | 40W | ||
| 雪 | 年平均降雪日数 | 0.6 | ||
| 年平均日照时数 | 2167.5 | 2280.6 | ||
| 年平均雷暴日数 | 45.0 | 63.7 | ||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1/400万,GB18306-2001),及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编制的《新建XX至XX铁路工程场区地震动参数区划报告》,沿线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见图2-1-1,沿线地震动参数划分见下表:
XX至XX铁路扩能改造工程地震动参数区划表1.1.2.5
| 位置 | 里程 | 地震动峰值 加速度 | 地震动反应谱 特征周期 | 相应地震 基本烈度 |
| 广大三标 | DK52+755.01-DK77+166.53 | 0.15g | 0.45s | Ⅶ |
1.1.2.6.1不良地质
区域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岩体较为破碎,风化程度较高,区域变质作用范围广,变质程度深,岩土体自稳性差,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较发育,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区内不良地质发育,主要有岩溶、砂土液化,对线路有较大影响。
(1)、岩溶
标段内不连续分布有灰岩、岩溶角砾岩、白云岩等可溶岩,岩溶中等发育;可溶岩分布段内各类工程基底存在大小规模不等的岩溶问题,对工程不利。
(2)、砂土液化
沿线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0g,属高烈度地震区标段内盆地及沟槽内浅表层的饱和粉土、粉细砂及松散的中砂分布较广,地下水位多在0.2~5m之间。路基及桥梁基础应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消除地震液化危害。
1.1.2.6.2特殊岩土
本标段包括软土、松软土等特殊岩土。
软土、松软土广泛分布于滇池断陷盆地、玉溪断陷盆地及边缘槽谷地区。主要为冲洪积或河湖交互相沉积软土及松软土,软土主要为软塑-流塑状的淤泥质土、泥炭质土、泥炭等,分布不均匀,厚度变化较大,一般厚2~15m不等,局部埋深大于40m。由于软土、松软土物理力学指标低,压缩性高,工程性能差,线路通过时应加强桥路方案比选,路基工程应采用合理措施进行地基加固处理。
1.1.3主要技术标准
1、铁路等级:Ⅰ级
正线数目:新建双线
坡度:6‰,加力坡13‰
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200km/h
最小曲线半径:一般地段3500m,困难地段2800m
牵引种类:电力
机车类型:客机动车组、SS9;货机SS3B
牵引质量:4000t
到发线有效长度:850m(双机880m)
闭塞类型:自动闭塞
客机交路:
XX机务段(XX客机整备所)的电力机车担当XX至XX、XX、XX、XX及XX间的机车交路;XX机务段的电力机车担当XX至XX、芒市、XX、XX间的机车交路。
货发机交路:
XX机务段的电力机车担当XX东至XX东、XX、XX以及XX东间的机车交路;XX机务段的电力机车担当XX东至芒市、XX、XX、XX间的机车交路。
建筑限界:
桥梁:KH-200;隧道:满足双线隧道有效净空面积不小于81.37m2。
1.1.4交通情况
既有XX铁路位于XX省中西部,东起XX铁路XX车站,经XX、XX、XX,西至XX市,全长约206km。线路东端接既有XX线,并通过XX与XX、XX铁路相连,西端通过XX向北与大丽铁路相连,XX、XX、XX西、XX、姚安、XX、XX、XX东、XX等车站能办理货运。
1.1.4.1铁路
即有S302省道可以做本项目材料运输主要利用的公路。
1.1.4.2公路
沿线公路交通较为发达,主要有走向与铁路基本一致沪瑞(G65)高速公路和G320国道与本工程并行或相交,同时沿线已经形成连接各乡镇较发达的乡村公路网络,材料运输较为方便。
1.1.5沿线水源、电源、燃料等可用资源情况
1.1.5.1施工用水
沿线通过金沙江,较大河流有东大河等。沿线主要水系与山脉多呈南北向展布。地表和地下水丰富,山间溪流一般长年有水,施工用水可就近取用。
1.1.5.2施工用电
XX至XX铁路扩能改造工程沿线大部分地段电网偏弱,除XX和XX市区电网相对较完善外,其余均为电网薄弱地段;县城所在地变电设备容量较大,其余支线变电站均为小容量变电站和小截面输电线路。
1.1.5.3施工用燃料
沿线的XX高速,工程油料均可就近供应。
1.1.5.4当地建筑材料的分布情况
1.1.5.5工程用砂
山砂、机制砂主要位于XX州各砂场,用汽车运往工地,XX州地段缺少机制砂,考虑从XX附近砂场通过既有XX站运输到XX州各材料库,然后用汽车运往工地。本工程从XX至XX地段缺少河砂,梁部用砂考虑从XX线牛街车站用火车运输至两铺架基地。
1.1.5.6工程用石料
沿线只有XX州石料料源较为丰富,可为本线路基、桥梁、隧道等工程建设采用。石场主要有大青山砂石场、天马山砂石场、西冲河砂石场、华严村砂石场、大波那砂石场、平坝村砂石场、银河砂石有限责任公司等。XX州缺少石料,考虑从XX附近石场通过既有XX站运输到XX州各材料库,然后用汽车运往工地。道砟来源主要有XX线的勤丰营石场,石质多为石灰岩,根据设计需要作为一级或二级道砟。另外充分考虑利用隧道弃碴(如XX隧道),通过解小加工然后运往附近工地,本工程级配碎石填料主要集中在XX至XX和XX驿至XX附近,在该区段附近购买填筑。
1.1.5.7工程取土
本工程填料需求量较大,主要集中XX、XX、XX、XX、XX, A、B组填料主要利用周边隧道弃碴。
1.1.5.8工程用砖、瓦
沿线采用的砖、瓦地方都有生产,可根据需要就近供应。
1.1.5.9工程用石灰
1.1.5.10沿线所采用石灰在沿线的市、镇就近供应,然后用汽车运往工地。
1.1.5.11其它有关情况
1.1.5.12土地利用现状
全线铁路征地数量为新征用地6656.17亩,利用既有用地28.0亩,临时用地4127.85亩。铁路新征占地主要以旱地为最多,占用地总数的37.3%,水田占27.2%,林地占19.6%;铁路临时用地以旱地为主,占临时用地总数的35%,林地占31.4%,水田占22.7%。
1.1.5.13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沿线所经地段九拢甸水库为XX市饮用水源地,兴拢坝水库为XX县饮用水源地,小官村水库为XX县饮用水源地,XX市在洱海设置了三处取水口并划定了保护区范围。既有铁路除穿越小官村水库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外,其余路段与饮用水源保护区距离均在2km以上。
沿线分布有XX苍山洱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清华洞国家森林公园以及XX县XX水源林保护区等。除XX县XX水源林保护区(既有铁路已经穿越)和线路有一定关系,其它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均在线路2km以外。
线路所经区域文物古迹主要集中于XX市XX古城范围内,距离线路在10km以外,其余路段均无分布。
1.1.5.14地区卫生防疫情况
工程所经过的地区没有传染病发病区,当地的市、镇、乡都有完备的卫生防疫系统和卫生组织。
1.1.6主要工程数量
主要工程数量见表1.1.1。
表1.1.1.6 主要工程数量
| 工程名称 | 单位 | 数量 | ||
| 拆迁征地 | 其中 | 改移道路 | 公里 | 4.109 |
| 砍伐、挖根 | 株 | 18 | ||
路基工程 路基工程 | 区间路基土石方 | 断面方 | 2396715 | |
| 其中 | 土方 | 立方米 | 827686 | |
| 石方 | 立方米 | 1165125 | ||
| 填渗水土 | 立方米 | 141958 | ||
| 级配碎石(砂砾石) | 立方米 | 109780 | ||
| 站场土石方 | 断面方 | 511571 | ||
| 其中 | 土方 | 立方米 | 241542 | |
| 石方 | 立方米 | 228 | ||
| 填改良土 | 立方米 | 116161 | ||
| 填渗水土 | 立方米 | 15579 | ||
| 级配碎石(砂砾石) | 立方米 | 138061 | ||
路基 附属 工程 | 附属土石方 | 立方米 | 57288 | |
| 混凝土及砌体 | 圬工方 | 63579.5 | ||
| 土工合成材料 | 平方米 | 79438 | ||
| 垫层 | 立方米 | 47161 | ||
| 干砌片石 | 圬工方 | 7030.6 | ||
| CFG桩 | 米 | 625 | ||
| 水泥搅拌桩 | 米 | 390777 | ||
| 土工格栅 | 平方米 | 285981 | ||
| 微型桩 | 米 | 6818.8 | ||
| 挡土墙片石混凝土 | 圬工方 | 7502.7 | ||
| 加筋土挡土墙 | 圬工方 | 309.7 | ||
| 桩板挡土墙 | 圬工方 | 10719 | ||
| 土钉墙 | 米 | 1101 | ||
| 抗滑桩 | 圬工方 | 2910.9 | ||
| 预应力锚索 | 米 | 7322 | ||
| 桥涵工程 | 其中 | 特大桥 | 延长米/座 | 4070.1/2 |
| 大桥 | 延长米/座 | 4056.49/11 | ||
| 中桥 | 延长米/座 | 216.06/3 | ||
| 涵洞 | 横延米/座 | 922.6/38 | ||
| 隧道 工程 | 其中 | 1<L≤2km隧道 | 座-延长米 | 2-3199 |
| L≤1km隧道 | 座-延长米 | 7-3303 | ||
| 站场工程 | 其中 | 公里 | 1.872 | |
| 大型临时设施和 过渡工程 | 汽车运输便道 | 公里 | 22.435 | |
| 铁路便线、便桥 | 公里 | 7.5 | ||
| 新建引入线 | 公里 | 11.749 | ||
| 改扩建便道 | 公里 | 8.046 | ||
| 材料厂 | 处 | 1 | ||
| 大型道碴存放场 | 处 | 2 | ||
| 混凝土集中拌和站 | 处 | 2 | ||
| 改良土集中拌和站 | 处 | 1 | ||
| 电力线路 | 公里 | 14.3 | ||
| 大型工程临时用地 | 亩 | 112.361 | ||
1.1.7.1总体特点
1.1.7.1.1工程设计标准高
XX线设计时速200 km/h,属高速铁路,建设过程中对轨下路基、桥梁、隧道等基础工程以的设计、施工要求很高,以满足线路建成后安全运营的要求。
1.1.7.1.2地质条件复杂
线路所经地区地壳抬升与河流溯源侵蚀作用强烈,形成了高山深谷、斜坡陡峻等地形特点;区域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岩体较为破碎,风化程度较高,区域变质作用范围广,变质程度深,岩土体自稳性差,岩溶、砂土液化、风化剥落等不良地质和特殊岩土发育,隧道施工易产生坑壁崩塌、涌水等,地质条件较差。
1.1.7.1.3气象环境有利
本项目所在区域属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是四季如春,昼暖夜凉,冬春恒阳,夏秋多雨,冷热月温度差异小,日照时间长,便于施工。
1.1.7.1.4环保、水保要求高
本标段内基本农田分布密集,临时工程、路基、隧道、桥梁等工程的施工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全线的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的技术措施要求较高。
1.1.7.1.5工程任务艰巨
本标段有长大隧道,沿线岩体受断层构造影响严重,存在少量断层突泥突水、洞口道路危岩落石等风险,施工安全压力大;现浇桥梁数量较多,施工组织难度大,质量控制难度大;短路基多,过渡段复杂,质量控制难度大。
1.1.7.2专业工程特点
1.1.7.2.1路基工程
本标段路基9.986km,所占比例约为40.7%,根据本线工程地质条件,路基工点类型主要有路基边坡防护、不良地质路基等类型。地基处理主要采用垫层、水泥搅拌桩、CFG桩、预应力管桩等措施。
与站后工程接口多:路基工程与综合接地、电缆沟槽、接触网支柱基础、声屏障基础等站后工程接口复杂,施工中加强组织和协调,保证接口合理、施工有序、质量可控。
1.1.7.2.2桥梁工程
本标段沿线桥梁8.343km,约占线路长度的34.02%,桥梁工程具有新技术含量高、施工工艺复杂等特点。连续梁结构复杂,施工采用悬浇。
另外,工后沉降和混凝土徐变控制标准高,为满足无碴轨道沉降控制技术要求,对桥梁工后沉降和混凝土收缩徐变严格控制;与站后工程接口多,施工中避免出现差、错、漏,造成不必要返工。
1.1.7.2.3隧道工程
本标段隧道6.1km,占新建正线总长的25.24%,隧道结构复杂,影响因素多,应用工法多。施工中加强进洞及浅埋隧道的加固措施,做好超前地质预测和施工过程中的围岩量测。环、水保要求高,工程艰巨、施工安全风险高,施工设备需求量大。
本标段隧道不良地质和特殊地质多,隧道地质复杂,软弱围岩所占比重较大。不良地质及特殊地段施工时,极易产生塌顶和突水、突泥等地质灾害问题,施工中做好超前地质预测预报和施工过程中的围岩量测,做好相应施工应急预案。
1.1.7.2.4站场工程
专业接口多,建设工序复杂。车站是路基、桥梁、站房、四电的结合点,施工中需要各专业通力合作,强调计划的严肃性,保证各专业各工序按施组有序推进。
1.1.8桥重点工程
1.1.8.1XX2号双线特大桥
工程位置:D1K55+050.65。
工程规模:2206.27m。
工程特点:桥址区局部房屋密集,施工前应补充钻探。桥位处地震动峰值加速
度为0.15g,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本桥为全线最长桥梁。
处理措施:全桥孔跨布置为:67×32;采用圆端形桥墩,钻孔桩基础。本桥1、
2、63号墩位于水中,采用编织袋围堰施工;5~7号墩位于上山脚2号断层破碎带内,桥墩桩基础采用采用通长配筋;3、33号墩、67号台处道路需改移。
1.1.8.2XXXX高速立交双线特大桥
工程位置:D2K73+390。
工程规模:1863.85m。
工程特点: 桥址区属低中山缓坡地貌,地形起伏较大,地表沟谷发育;桥位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线路斜跨XX高速公路,与高速公路交叉角度为41度,公路路面宽度22m。
处理措施:采用主跨80m的混凝土连续梁跨越,全桥孔跨布置为:1×24+9×32+3×24+5×32+(44+80+44)连续梁+33×32+2×24;混凝土连续梁采用
轻型挂篮分段悬臂灌注施工;普通简支T梁采用预制成品梁,架桥机架梁。
1.1.8.3XX1号隧道
XX1号隧道全长1900m,施工采用“进口 +出口”共2个掌子面掘进的方法组织施工,施工工期长,隧道贯通工期制约无碴轨道施工进度,为本标段的重点和控制工程。
1.2总体施工组织安排
1.2.1施工建设目标
1.2.1.1建设总体目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全路铁路工作会议精神,按照铁路建设新理念,全面落实 “六位一体”的要求,以标准化管理为抓手,精心组织,精心设计,精心施工,精心管理,打造百年不朽工程。全段整体达到世界高速铁路一流标准,创建精品工程、安全工程,经得起运营和历史的检验。
1.2.1.2质量目标
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100%;确保全部工程质量全面达到国家及铁道部工程质量验收标准,并满足设计开通速度要求。
1.2.1.3安全目标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完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杜绝安全特别重大、重大、大事故,杜绝死亡事故,防止一般事故的发生。消灭一切责任事故,确保人民生命财产不受损害。创建安全生产标准工地。
1.2.1.4工期目标
总工期36个月,2012年12月1日开工,2015年11月30日竣工。
1.2.1.5环保水保目标
严格执行国家《环境保》和《水土保持法》和地方有关规定,坚持做到“少破坏、多保护,少扰动、多防护,少污染、多防治”,实现环境监控达标,确保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把XX铁路站前工程建设成为绿色、环保工程。
1.2.1.6职业健康目标
注重职工的职业健康,保证文明施工,保障劳动保护,杜绝职业病发生;加强卫生监控,确保无大的疫情,无传染病流行。
1.2.1.7文明施工目标
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项目管理程序化、施工行为规范化、场区建设标准化。做到现场布局合理,施工组织有方,材料堆码整齐,设备停放有序,标识标志醒目,环境整洁干净。高起点、高标准地推进文明施工、和谐施工在XX铁路站前工程的建设中全面展开。
1.2.1.8文物保护目标
严格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的有关精神,积极与地方文物保护部门签订文物保护实施协议,严格遵守保护程序,制定可靠保护预案,全力配合文物主管部门对施工现场发现的文物进行抢救和保护,确保文物不被损坏、不遭流失,安然无恙。
1.2.2施工组织机构
为了加强建设项目管理、全面履行合同、控制建设投资,确保工程建设工期、质量、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全面实现建设目标,针对站前一标段工程的特点,经过全面考察,现场施工实施机构拟采用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即项目指挥部—施工作业队—作业班组3级管理,其中施工作业队采用架子队管理模式。项目指挥部设项目经理1人,项目副经理2人,项目总工程师1人;设置6部1室(综合部、工程部、成本预算部、安质部、计财部、物设部和中心试验室),11个架子队伍、、2个混凝土集中拌和站、1个填料集中拌和站承担本项目的施工任务,抽调具有丰富的国内铁路干线施工经验、专业技术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曾参加、参与过国内大型铁路干线建设、路基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等施工任务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参与项目管理。
施工组织机构见“(二) 施工组织设计图表部分《表6-1拟为承包本工程设立的项目实施组织机构图》”。
项目指挥部及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责见表1.2.1。
| 表1.2.2 项目指挥部及职能部门管理职责 | ||
| 序号 | 岗位部门 | 管理职责 |
| 一 | 项目经理 | 项目经理作为项目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代表本投标人认真贯彻落实建设单位的指示指令,全面负责项目质量、安全、工期以及成本等相关工作。负责组织开展质量体系贯标活动,负责对工程项目进行资源配置,保证质量体系在工程项目上的有效运行及劳、材、机资源的需求。负责贯彻实施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组织制订项目质量规划及实施计划,监督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对工程的质量、安全、进度、成本负责。 |
| 二 | 项目 总工程师 | 项目总工程师在项目经理领导下对项目施工质量、技术、进度、计量测试和重难点攻关全面负责;负责组织施工方案、施工组织进度计划、质量目标、安全目标的制定及批准后的实施,解决施工中有关技术难题,协助项目经理解决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和重大技术难题,并负责指导施工技术人员开展科技创新和科技攻关活动;负责组织指导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及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
| 三 | 项目副经理 | 协助项目经理全面、全过程完成本项目合同的实施和履约,具体主抓项目的进度、安全质量管理,从计划进度、实际进度和进度调整等多方面进行控制,确保项目如期完工。推动全标段安全质量保证体系有效运行,确保实现安全质量目标。 |
| 四 | 项目指挥部各职能部门职责 | |
| 1 | 综合部 | 负责处理项目指挥部一切日常工作,负责党政、文秘、接待等工作。下设治安室配合当地门做好本工程的安全保卫工作;卫生所负责工地的消毒、员工医疗、事故救治及流行病的预防。 负责本工程征地拆迁及对外关系协调工作。完成本工程的征地拆迁、临时用地,并配合业主完成永久征地拆迁工作,确保本工程的顺利进行和如期完成。负责本标段施工过程中的文物保护。 |
| 2 | 工程部 | 负责本工程的施工技术工作;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对测量班进行指导并检查工作。负责对设计图纸进行核对、技术交底、过程监控,解决施工技术疑难问题;负责编制工程相关技术的详细施工方案和操作细则;负责编制竣工资料和进行技术总结,组织实施工程竣工后保修和后期服务;组织推广应用“四新”技术,开发新成果。 按照合同规定,与甲方的协作配合,主动或在甲方的协调下做好与其他各承包单位、前后专业工序之间的联系与配合。 |
| 3 | 成本预算部 | 负责收集整理成本单价信息,对成本单价信息进行登记、分类、筛选,为制订项目的最高限价提供准确的依据;负责搜集整理工程成本所需的各项资料,为成本预算编制提供依据;负责编制项目责任成本预算、补充预算;负责项目工程索赔、调概、验工计价工作;负责项目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变更设计的单价编制;负责审查审核工程项目设计预算;负责分析责任成本相关费用;负责责任成本统计、成本分析工作,按照公司要求,按月、季、年度要求统计上报本项目资料;负责办理验工结算工作,按公司成本管理办法做好成本管理工作。 |
| 4 | 安质部 | 依据安全目标制定安全管理规划,负责安全综合管理,编制和呈报安全计划、安全技术方案等具体的安全措施,并认真贯彻落实。组织定期安全检查和安全抽查,发现事故隐患,及时监督整改。负责安全检查督促,对危险源提出预防措施,制定救险预案。定期组织对所有参建员工进行安全教育。 负责本工程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建立健全环境保护责任体系。依据国家、省及当地环保部门的有关规定,针对本工程环境特点,制定具体详细的环保、水保规划与措施,并督促各架子队抓好贯彻落实,确保施工不对当地环境造成任何损害。 依据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制定质量管理规划,负责质量综合管理,行使质量监察职能。按照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对全部工程质量进行检查指导;负责全面质量管理,指导工程项目QC小组活动,对试验技术工作进行指导。 |
| 5 | 计财部 | 依照合同法负责与各架子队进行劳务合同、内部承包合同的制定、签定和管理。负责本工程进度目标的分析和论证、编制进度计划、定期跟踪进度计划的执行情况、采取纠偏措施,提出计划修正意见报项目经理批准执行。负责验工计价工作,指导各架子队开展责任成本核算工作。负责按时向业主报送有关报表和资料。 负责本工程的财务管理、承包合同、成本控制、成本核算工作。参与合同评审,组织开展成本预算、计划、核算、分析、控制、考核工作。按照财务法负责本工程资金管理,确保项目建设资金专款专用。 |
| 6 | 物设部 | 根据工程需要与工程部共同制定材料、机械、设备的进场计划。负责甲供材料进场接受与管理和其它物资和设备的采购与管理,制定和实施物资管理办法、设备管理制度,组织安装设备的检验、验证、标识及记录;参与验工计价工作,对单位工程材料消耗和机械使用费用情况提出计量意见,评价各单位机械设备管理情况。 |
| 7 | 中心试验室 | 负责原材料和现场实物的取样和检测试验工作。做好试验仪器的管理和保养工作,并定期进行标定,确保试验结果有效,并做好试验记录的收集、分类和归档。对自己经手的检测试验报告和结果的正确性负责。 |
按照施工准备(征地拆迁)→路基、桥梁下部、现浇梁、隧道施工施工总顺序,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平行流水、均衡生产。路基、桥梁、隧道等结构物内预留的四电接口项目同步施工。充分考虑路基、桥涵、隧道等结构的沉降变形稳定时间。
依据施工组织、建设标准、建设目标等各方面内容的总体要求,施工顺序遵循以下原则:
⑴ 统筹规划、均衡生产。
满足全线整体组织建设,以长轨铺轨和联调联试主线控制工期,线下工程工期服从工程总工期要求,统筹安排线下工程工期,并充分考虑路基、桥涵、隧道等结构的沉降变形稳定时间。
在施工组织管理中按照轨道轨下基础施工顺序服从于铺轨顺序的原则;桥梁及路基、隧道施工顺序服从于轨道轨下基础施工顺序的原则;大型临时设施服从于主体工程施工顺序及节点要求的原则。做到统一安排和筹划,确保均衡生产。
⑵ 重点先行、分段展开。
施工具备条件后,标段内的各项目有重点地同步实施。按长轨铺设方向和顺序依次展开跟进,确保本标段工程按期保质建成。
① 桥梁工程现浇梁区段在具备条件后优先安排开工,桥梁下部工程以满足现浇梁需求为目标组织多单元平行流水施工。
② 路基施工安排地基加固处理工程优先施工。
③长大隧道控制工期,重点控制工期隧道优先开工。
⑶ 突出难点、有序推进。
根据本标段工期计划进行节点工期控制。同时,对路基地基处理、路基沉降控制、重点控制工期隧道和特殊桥梁结构,箱梁现浇施工、各专业接口结合等重难点环节预先规划,做到有实施预案、有执行计划,使本标段工程施工有序推进。
综合考虑站前、站后工程间及各专业间的接口,统筹安排,紧密衔接。
1.2.4施工任务安排及队伍安排
根据本标段工程特点进行施工队伍安排、任务划分和劳动力组织,详见表1.2.2。
| 表1.2.4 任务划分及主要施工队伍安排计划 | |||
| 序号 | 施工队伍 | 劳动力(人) | 任务划分 |
| 1 | 路基架子一队 | 250 | 负责本标段XX南中间站(DK52+755.1_DK65+436)范围内区间路基和XX南中间站以及改移道路路基、地基处理施工及附属工程。 |
| 2 | 路基架子二队 | 230 | 负责本标段起点DK65+436-DK77+166.53以及改移道路路基及、地基处理施工附属工程。 |
| 3 | 桥梁架子一队 | 220 | 负责拢川江双线大桥、拢川江2号双线特大桥施工。 |
| 4 | 桥梁架子二队 | 210 | 负责孙家屯双线大桥、冲井家XX高速立交双线大桥续梁现浇施工、李家双线特大桥、祝家双线中、祝家双线大桥、黑箐湾双线中桥施工。 |
| 5 | 桥梁架子三队 | 210 | 负责姚安山双线大桥、黄家冲双线大桥、XXXX高速立交双线特大桥施工续梁现浇施工。 |
| 6 | 桥梁架子四队 | 180 | 负责汤水铺双线中桥、慕家院双线特大桥、慕家院双线中桥、新铺双线中桥、新铺双线特大桥施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