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4 文章编号:1008-8717(2011)05-0144-03
从汉语恭维答语问卷看男女大学生语用差异
马 琰1 王 峰2
(1. 商洛学院外语系,陕西 商洛 726000;2. 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
摘 要:以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汉语称赞答语为研究基础,旨在科学合理地对男女语言现象进行分析,认为性别变量不是导致男女语言差异的唯一变量,男女语言差异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并强调全方位多视角解释性别语言现象。
关键词:性别;语言;恭维答语;语用差异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20世纪60年代以后,社会语言学作为语言学和社会学的边缘学科在美国率先兴起,推动了性别语言研究的发展,如今,语言与性别研究作为一个的研究课题受到了语言学家的关注。在言语行为中考查语言的使用已成为语言研究的新动向,以言语行为为平台对性别与语言问题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全面研究语言使用者的语言交流能力,而且能从更高层次了解语言与性别的关系。
一、文献回顾
恭维是日常生活中发生频率很高的一种言语行为,可以起到协调社会关系的作用,Wolfson 称其为“社会生活的润滑剂”。
[1](P)
就恭维答语而言,它也是交际活动的
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会使人们有机会探究会话者在其个人和社会身份受到外部评价时所做出的反应。它能反映出社会文化的取向或定势、价值、观念、利益结构以及人际间的利益关系等,也是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载体,所以称赞应答语又是映射社会及文化价值观的一面镜子。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恭维答语一直都是语言学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研究表明,在应答称赞时,性别变量也是一个影响称赞答语策略的重要因素。Holmes 在对新西兰人的恭维应答语研究中发现,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使用避免应答策略(Avoidance strategy)。[2](P462-463) Coats 发现,人们往往倾向接受来自同性的赞扬,约有50%的
异性赞扬会被拒绝。[3]
Herbert 对美国恭维语研究发现,
男性的称赞往往比女性的称赞更多被接受。[4]在中国,史耕山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他认为中国男性更倾向拒绝称赞,而女性则更倾向接受称赞。[5]
关于恭维语的研究较多,但绝大多数仅局限于对英语语料的研究,与之相比,汉语的此类研究则相对较少,而从性别角度对男女在汉语语境下的这一言语行为的研究更是屈指可数。因此,选择以中国大学生汉语恭维语为基础对男女语言进行研究,不但能够丰富汉语语料中男女称赞语的研究,而且能科学合理地对男女语言现象进行分析,并将实现语言与性别的研究从静态到动态,从宏观到微观,从单一学科到多学科的转变,此项研究也将使汉语语言与性别问题更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
通过补全对话(DCT)问卷方式对80名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女生40名,男生40名,共收到有效答卷80份。
(一)语篇补全测试(DCT)
本实验语料收集采用“语篇补全测试”(DCT)问卷调查法。在问卷中,设定不同称赞答语情景,让受试者根据情景写出与日常生活相同的反应。设定16个情景从三个层面对答语进行分析。这三个层面为性别组(同一性别,交叉性别),话题(外表,行为)和社会地位(学生—老师)。其中第一层面将反映称赞者和接受者的性别
收稿日期:2010-11-28
基金项目:商洛学院科研基金项目(07SKY038) 作者简介:马琰(1979—),女,山东蓬莱人,商洛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翻译研究。
王峰(1976-),男,湖北荆州人,长江大学讲师,四川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诗歌翻译,语言学。
(二)数据分析
本次实验所使用的问卷基与Ye[6]于1995年所作的类似研究,并根据先导试验做了适当调整,保证了问卷内容的效度;笔者与同事先对所收集的数据分别进行定性分析,之后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分类与描述,保证了信度;所收集的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t-test等量化统计分析,保证了此实验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三)恭维答语分类
作者根据对语料的分析,并结合Ye[6]的分类方法将称赞语回应策略分为五类:
I.接受策略(Acceptance)
1.感谢(Appreciation token)如:“谢谢”。2. 赞同(Agreement)如:“我也喜欢它”。3. 愉悦(Pleasure)如:“很高兴你喜欢它”。
II.接受+修正(Acceptance with Amendment)
1.回敬(Return)如:“你打得也不错”。2. 降低称赞“Downgrade”如:“马马虎虎”。3. 夸耀(Upgrade)如:“我的字当然写得好了”4. 确认(Question)如:“真的吗?你觉得做得非常好”?5. 转移称赞(Transfer)如:“喜欢就多吃点吧。”6. 提供来历(Comment history)如:“这是我昨天刚买的。”
III.不接受或拒绝
1.否定(Disagreement)如:“不行。”2. 谦虚(Qualification)如:“它容易脏。3. 叉开话题(Diverge)如:“别笑话我了”。
IV.不回应(No Response)不作任何回应
V.复合式(Combination)使用以上任何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策略。
三、研究发现
(一)男女学生之间恭维答语策略在不同话题下的分布
本实验发现男生和女生在面对不同的称赞话题时(外貌,能力),采用的答语策略不同。如下所示:
如表,就外貌而言,男女对五种策略的选择不同,性别对话题的选择有一定影响。表现在:男女在使用“接受”,“接受+修正”和“不接受”策略时性别差异较为显著。即:女性比男生更倾向使用“接受”策略(33.1% VS. 20.6%,P=0.012<0.05);而男生比女生更多使用“接受+修正”策略(39.4% VS. 28.8%,P=0.045<0.05)和“不接受”策略(18.1% VS. 10%,P=0.037<0.05)。可见,女性往往倾向直接接受关于相貌的称赞;相反,男性则倾向于间接接受。
就能力而言,男女生对称赞回应策略的选择也并不相同。性别对话题的显著影响表现在:男生比女生更倾向使用“接受+修正”策略(45.6% VS. 28.1%,P=0.001<0.05),女生比男生更多使用“复合式”(20.6% VS 10.6%,P=0.014<0.05)来回应关于能力的称赞。不难发现,对能力称赞时,男女生都会首选“接受+修正”策略,其次选择“不接受”策略。这与他们回应来自外貌称赞时所使用的答语策略完全不同。当称赞话题从外貌变为能力时,女生的称赞答语的首选策略从“直接接受”转变成“接受+修正”,而次选策略则从“直接接受”转变为“不接受”策略;男生称赞答语的首选策略仍旧为“接受+修正”,但次选策略则从“直接接受”转变为“不接受”策略。可见,当男女生回应来自能力的称赞时,他们往往都不会直接接受称赞而是或选择较为间接的策略接受或者拒绝。Leech“礼貌原则”中提出的谦逊准则认为要减少表达对自己的赞誉,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低自己[7],而这条准则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谦虚自古以来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尤其是面对能力方面的称赞,人们总是倾向于不正面接受或不予接受,体现出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和价值取向对人们行为的影响。
(二)师生之间的称赞答语在不同话题下的分布
老师对学生相貌或能力称赞时,男女生的答语情况
145
146 如下表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不论是回应外貌还是能力的称赞,男女生都首选“复合式”策略回应老师的称赞。这一发现与学生之间称赞答语策略的选择截然不同。这表明男女的话语风格受到交际双方地位差异的影响,称赞者与被称赞者社会地位差距越大,男女对称赞话题的选择越趋于一致。如女老师称赞一男学生的新鞋时,男学生说“谢谢老师,这是我昨天刚买的”。这是“接受”策略——“谢谢老师”与“接受+修正”——“我昨天才买的”组成的“复合式”策略。再如:男老师称赞一位女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时,女学生回答“是吗?谢谢老师,我会继续努力的”。男女生都使用了“接受”+“接受+修正”相结合的“复合式”回应策略。值得一提的是,在本试验中学生使用的“复合式”回应策略大多都选择以“接受”+“接受+修正”两个策略相结合的“复合式”策略模式,且“接受”策略一般都是以“谢谢”为主,而“接受+修正”下的选择相对多样,如:“转移”、“贬低”、“询问”等。
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社会交往中既要尊重对方的积极面子,又要照顾到对方的消极面子,这样才能给对方留点面子,同时也给自己挣点面子,以免带来难堪的局面或
使关系恶化[8]
。在语言交际中为了减少对面子的威胁,
交际者应采取积极礼貌策略和消极礼貌策略。前者强调双方的平等、熟悉,而后者特点为表示克制、正式和双
方的社会距离[9]
。当学生回答老师的称赞时,一方面为
了维护老师的积极面子,都使用了“接受”的答语策略与老师的观点达成一致和共识,强调和老师关系的融洽与和睦;另一方面,为了维护自己的消极面子,他们使用间接的“接受+修正”策略补充弱化由于直接接受称赞而产生的自满感,同时也强调了社会距离和双方的正式关系。而学生之间的答语策略首选“接受+修正”的间接策略,强调维护自己的消极面子,因此表达大多不正式且口语化,直接接受礼貌策略如“谢谢”出现频率不高。
(三)男女学生之间称赞答语策略的分布 统计数据显示,称赞者的性别对男女生答语策略选择有一定影响,男女生对策略的选择显示出一定的性别针对性。男生(男-男,男-女组中)使用“接受”策略回应女生的称赞高于回应男生的称赞(23.3% VS 10.6%,P=0.003<0.05),而他们使用“接受+修正”策略(48.8% VS 36.3%,P=0.024<0.05)更多回应来自同性的称赞。女生(女-男,女-女组中)使用“不回应”策略主要针对男生的称赞(13.8% VS 6.3%,P=0.025<0.05)。
因此,男生倾向直接接受异性的称赞而间接接受同性的称赞;女生更倾向拒绝来自于异性的称赞。这一发现却与Herbert 对美国人恭维语研究的结论相矛盾,他认为:男性的称赞往往比女性的称赞更容易被接受,尤
其易被女性所接受。[4]
这是因为在中国人们遵循谦虚的社会准则,虽然从心里上爱听表扬的话,但在回应称赞时,多数还是倾向于拒绝或不正面接受。同时,由于男女恭维语的社会功能也不相同,男性恭维的目的是对所赞赏和羡慕等内容的肯定和评价,而女性的称赞则是寻
求与他人等同的地位(Herbert [4];Holmes [2]
)
。人们清楚女性称赞是为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他们倾向接受这类称赞来满足称赞者面子的需求,而男性称赞属于积极称赞,是对事实的肯定,但为了保持谦虚的形象,他们往往拒绝或否定男性的称赞,因此男性的称赞往往被女性拒绝。
(四)恭维答语中的身势语特征
Salzmann 在对男女身势语研究时发现,女性语言的
特征是大量使用身势语;[10]
Kramer 发现,
(下转149页)
统计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改变学生在校期间只有毕业实习这唯一实践性环节的做法,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多元化立体式统计教育教学体系。统计学既然作为一种工具、方法,就应该和具体实务实践相结合才能显然出统计学的魅力,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进行改革。教师导修、小组研讨、案例演练等实践和应用环节应该得到大面积的推广。
笔者认为,首先,要采取课堂讲授与小组研讨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模拟工作实务环境,提供机会训练学生的数据整理、运算、分析能力;其次,要抓课程论文的研习,要让学生选定一个感兴趣的题目,在老师指导下,以汇报、口试或书面报告的形式研习完成;最后,要以案例训练学生。通过案例教学,不仅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注释:
R
①软件是一个开放的统计分析和图形显示的程序设计环境,是彻底的面向对象的统计编程语言。R已经有上千个由世界各国统计学专家提供的R软件包,用户可以免费使用,通过R软件还可以和全球一流的统计计算方面的专家合作讨论。
参考文献:
[1]周恒彤.对统计学学科体系建设的感悟[J].统计研究,2005,(1).
[2]林洪.关于财经类院校统计学专业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1999,(4).
[3]蒋剑辉.统计学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实践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5,(7).
[4]曾五一.关于经济统计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统计研究,1999,(11).
[5]夏英俊等.对统计学专业建设的新思考[J].统计教育,2007,(6).
(上接146页)在交流中女性比男性更多微笑。[11]在本研究中,男女生在回答问卷时在身势语的使用上同样表现出了差异。女生运用身势语(如面部表情等)作为伴随语言手段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比男生强,女生更善于使用身势语来传情达意。在本次问卷中,一些女生使用了附加信息,使回答更贴切现实容易使人理解。这些附加的非语言信息或者是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如:“表示惊奇”、“很兴奋”、“微笑”或者用一个笑脸的符号“☺”表示。而在男生的问卷中没有发现任何非语言表达的线索。在恭维答语中女生更多使用身势语是因为女性情感更加丰富,善于表达,注意情感交流和人际关系的融洽,她们使用微笑、惊讶等非语言信息能够更好地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情感。而男性较为克制,他们主要关注说话内容,因此话语比较直率,语句比较干脆,没有更多的附加信息。
四、结论
男女生在称赞答语中,语言风格不仅受到交际者自身性别的影响,还受到称赞话题、交际者地位关系、交际对象性别以及社会文化背景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研究性别语言时,应尽可能把更多因素考虑进去,采取多层次、多视角的动态分析方法,对语言与性别差异做出科学、准确、客观的解释,才能对它有真正客观和深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Wolfson N. An empirically based analysis of complimenting in American English[A]. In N Wolfson
and E Judd (Eds.), Sociolinguistics a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 Rowley, MA: Newbury House. 1983. [2]Holmes J. Paying compliments: A sex-preferential politeness strategy [J]. Journal of Pragmatics, 12 (4), 445-465. 1988.
[3]Coates, J. Women, Men and Language [M]. UK: Longman Group UK Limited. 1993.
[4]Herbert R K. Sex-based differences in compliment behavior [J]. Language in Society, 19, 201-224. 1990. [5]史耕山.汉语称赞语中的性别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6]Ye L. Complimenting in Mandarin Chinese[A]. In Kasper G. (Ed.), Pragmatics of Chinese as Native and Target Language[C].Manoa: University of Hawaii. 1995.
[7]Leech 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London: Longman. 1983.
[8]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9]高航.面子、礼貌与语用[J].外语学院学报,1997,(2):24-28.
[10]Salzmann Z. Language, Culture and Society: An Introduction to Linguistic Anthropology [M]. Boulder, Col: Westview Press. 1998.
[11]Kramer C. Perceptions of male and female speech [J].Language and Speech,20, 151-161.1977.
1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