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 o.32007(Vo l.22)
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问题
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乔新华
参见田方主编:!中国移民史略∀,北京:知识出版社,1986年;林发棠主编:!中国人口迁移∀,北京:知识出版社,1986年;
石方著:!中国人口迁移史稿∀,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葛剑雄主编,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中国移民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等。
# 1932年谭其骧发表的!湖南人由来考∀是移民史中区域研究的力作。谭其骧有关移民史的研究主要参见!长水集∀,北
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1994年。其后涌现了大量的区域移民史研究成果。代表性研究如安介生:!山西移民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张国雄:!明清时期两湖移民研究∀,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陆韧:!变迁与交融: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研究∀,贵州: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 前面提到的葛剑雄主编的六卷本!中国移民史∀研究的时段是从有确切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至20世纪前期,是长时段
研究的一个标志性成果。
% 代表性研究有:吴松弟:!北方移民与南宋社会变迁∀,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周振鹤:!唐代安史之乱与北方人民的
南迁∀,!周振鹤自选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徐泓:!明洪武年间的人口移徙∀,!中华文史论丛∀1987年第2、3期合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明永乐年间的户口移徙∀,!第一届历史与中国社会变迁研讨会论文集∀,台北:中研院,1982年。
基金项目: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0505104)。
作者简介:乔新华,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太原030006)。
摘 要:20世纪有关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问题的研究代表了传统移民史研究的取向,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对移民的原因、经过、路线、规模、影响等问题的探讨。进入21世纪,受后现代史学理论以及社会史研究方法的启发,有学者开始摆脱传统移民史研究的取向,尝试从一些新颖的角度、带着明确的问题意识对大槐树移民问题进行研究:从关注&人口迁移∋这个动态的客观过程到关注&移民∋这一主体生命本身及其背后的思想、文化过程。通过研究者及其作品背后暗含的问题意识,可以对百年来洪洞大槐树移民问题的研究进行梳理和分类。从学术思想史的脉络看,洪洞大槐树移民不仅仅是一个移民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
关键词:山西洪洞; 大槐树; 移民传说; 移民史
对中国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现象的研究,一直是历史学关注的重要课题,其直接的动因是探讨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活动对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究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和作用。因此,现代中国学者很早就开始了对历史时期人口迁移问题的探讨,至今在研究对象、方法、内容等方面已积累了丰硕成果,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全面、科学的移民史理论体系。
概括而言,在研究对象上,既有以全国范围为研究对象的宏观性研究,
也有以某一特定区域
为对象的微观性研究;
#
在研究时段的选取上,既
有以从古到今的长时段研究,∃
也有以某一朝代
或重要时期为断限的短时段研究;%
在研究方法
上,从主要利用历史学的文献考证方法,到兼及考古学、人口学、历史地理学、地名学、语言学、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多学科交叉方法;而在研究内容或者说关注的重点上则经历了一个更为重要的转变,那就是从关注&人口迁移∋这个动态的客观过程到关注&移民∋这一主体生命本身及其背后的思想、文化过程。这样的一个转变不仅有助于彻
无须赘言,在中国历史上,明代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及其传说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现象。&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与此相关的大量脍炙人口的移民传说故事广泛传播在北方民间。洪洞被很多人认定为他们祖先的发源地,被看作&根∋,成为无数人心目中故乡的象征。因此,在传统的移民史研究中,洪洞大槐树移民问题自然成为学者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相关的研究可谓非常之多。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有关大槐树移民问题的研究基本代表了传统移民史研究的取向,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对移民的原因、经过、路线、规模、影响等问题的探讨。换句话说,传统移民史研究基本上还是等同于&人口迁移史∋。而当世纪之交,受后现代史学理论和社会史研究方法的启发,有学者开始摆脱传统移民史研究的取向,尝试从一些新颖的角度,带着明确的问题意识对大槐树移民问题进行了别开生面的研究。这其中不仅涉及对移民史实与传说关系的探讨,而且其研究的内容除了有传统移民史研究所关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倡导对&移民∋这一主体生命本身及其背后蕴涵的思想、文化问题的探讨。可以说,这为长期以来大槐树移民研究的困境寻找到一条切实有效的学术理路,必将进一步深化此项研究。那么,全面回顾近百年来有关大槐树移民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大槐树移民问题做更为细致深入的研究。
本文试图以研究者及其作品背后暗含的问题意识,作为梳理洪洞大槐树移民问题研究的分类参照。同时,本文尝试在把洪洞大槐树移民问题放在学术思想史脉络的基础上,对移民史研究提出一些新的思考。这样一种分析思路本身也许蕴涵了对以往大槐树移民史研究中带有明显错误性倾向的惯性思维的一些批判性思考,其用意则是想描绘一幅有关大槐树移民更为细致、更为接近真实的历史画面。
一、作为历史事件的洪洞大槐树
移民问题研究
长期以来,对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的背景、过程、分布和影响的探讨,是传统移民史研究的主要内容。因此,在这样研究取向的指导下,洪洞大槐树移民研究也大致围绕上述问题展开。而这样一个研究的展开,当然也是建立在把洪洞大槐树移民作为一个真实历史事件基础上的。
大体而言,&洪洞大槐树移民∋问题以初年洪洞士绅景大启、刘子林等创修遗址和编撰志书为发端,中经20世纪80年代盛世修志背景下洪洞县志办对移民资料的大量调查和征集,到90年代以来被学者视为&历史之谜∋加以研究。多数学者利用大量的家谱、墓志铭等资料主要对移民的原因、经过、路线等问题做了有意义的探索。
1914年洪洞地方精英创修的&古大槐树遗址∋和1921年编撰的!古大槐树志∀,不仅是洪洞本地历史上的重要事件,而且也是直接引发学者关注并研究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契机。因为遗址的修建不仅将民间传播的大槐树移民传说变成了有迹可寻的遗迹,而且志书的记载也成为日后研究者的史料依据。而如果仔细研读!古大槐树志∀中所辑录的百篇文稿,其间流露的观点和提出的问题本身就反映了他们对大槐树移民问题的认识。比如赵宝麟概括该书的内容为&志中详载大槐树系明初洪永之际迁民点行处∋,同时也提出了大槐树移民&但不见诸史,惟详于谱牒∋的问题。因此,从这个视角来看,该志书是把洪洞大槐树移民放在作为一个真实历史事件的问题意识和研究视野下的开山之作。
1937年,郭豫才撰写的!洪洞移民传说之考实∀一文,可能是学界较早对洪洞移民传说进行的研究。他以正史记载为依据,辅以碑刻等资料,试图考察大槐树移民的真实面貌。该文的一个重要
乔新华: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柳蓉辑、张青点校:!增广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志∀,: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第84页。
观点认为:&洪洞移民之时间,不自明始,而始于金;地域不限于洪洞而指晋南诸郡∋。当然,这样的结论对明初洪洞大槐树移民说无疑是一个挑战,但同时似可引发学界对该问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不过,遗憾的是,郭氏提出的问题一直无人回应。到20世纪80年代,当大槐树移民问题再度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时,学界已普遍地接受了明初洪洞移民说,继之而起的一系列论文、论著大都是在这样一个前提下的研究成果,而这种研究思路一直蔓延到了新旧世纪之交。换言之,把洪洞大槐树移民作为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来研究是20世纪,尤其是80年代以后学界的主要研究取向。
20世纪80年代初,洪洞县志办在!参考消息∀上刊登了!古大槐树迁民资料征集启事∀,之后陆续收到了数百份家谱、族谱、墓碑和祠堂碑的抄件等大量资料,这首先引起了当地县志办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其中林中园、张青用力最勤。他们对浩繁的资料进行爬梳整理,出版了!洪洞县古大槐树志∀一书。与此同时,洪洞大槐树移民问题也开始引起学界的极大关注,费孝通、傅振伦、李毓珍等学者都曾对这个问题表示了浓厚的兴趣。#之后学界围绕这个问题的论文、论著便逐渐多了起来。据笔者统计,近20年来相关的论文约有20篇,∃论著也有10余部。%这其中林中园、张青、黄泽岭的贡献独特,前两位一直致力于对洪洞当地收集来的资料进行整理和对本地文化的研究,而后者则亲自深入河南乡村,对散落在民间的碑刻、族谱以及各种口述资料进行大范围的收集整理。这些论著中收集并利用了大量的地方志、家谱、族谱和墓志铭等资料。
此外,近年来的许多著作,如曹树基的!中国移民史∀第5卷、安介生的!山西移民史∀、日本学者牧野巽的!中国移民传说∀,等等,对洪洞大槐树移民问题都有所涉及。(
总体来讲,这些研究几乎都是在把民间流传的&祖先是明初从山西洪洞来的∋说法作为研究的一个既定的前提,因此,研究的内容一则是描述此次移民的史实;二则是在此基础上分析移民的原因并试图复原明初山西向外移民的时间、次数、路线等。这些内容也大致反映了传统移民史研究的主要取向。
在对明初洪洞大槐树移民史实的考证研究中,学者多持&洪武、永乐年间共计移民18次∋的说法。如李靖莉指出:&洪洞作为晋南人多地少的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 (郭豫才:!洪洞移民传说之考实∀,!禹贡∀1937年第7期,第598页。
傅振伦于1986年为!洪洞县古大槐树志∀的序言中说:&当今盛世修志,山西洪洞县志办公室,就国人传颂的洪洞迁民资料,博采史籍、方志、碑刻、谱牒、传说,辑为!洪洞古大槐树志∀,这一部谱学专门史志,而是移民之史、人民之史。∋1983年12月费孝通在致李毓珍的信中说:&至于足小趾的指甲都是两瓣,我也听到过这个传说,但没有见过。至于说凡是从)大槐树∗来的人都有这个特点,恐怕不确,可以观察一下。你设想这种人和蒙古人有关,我看也许范围可能还要大些,看来和元末明初人口的移动是有关的。希望你能继续研究这个问题∋。以上均见林中园:!迁民后裔话迁民∀,临汾:临汾印业责任有限公司,2000年,第52、57页。
参见尹德民:!明初山东移民来自洪洞之考证∀,!山西文献∀1983年第21期,第20+27页;杨安祥:!大槐树迁民历史地位初探∀,!山西师院学报∀1984年第3期,第44+48页;李广洁:!洪洞古槐与明代移民∀,!文史知识∀19年第12期,第109+111页;扈新起:!洪洞大槐树的风俗及其传说∀,!民俗研究∀1990年第4期,第95+98页;魏隽如:!明初移民保定的小兴州人为何称来自山西或洪洞县∀,!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2期,第179+186页;!明初山西移民保定的历史原因及其影响∀,!河北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第114+119页;李靖莉等:!黄河三角洲洪洞移民考∀,!东方论坛∀2002年第4期,第50+54页;!黄河三角洲山西移民的特点∀,!文史哲∀2003年第1期,第151+155页;刘郁瑞:!古槐移民与古槐文化∀,!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第86+91页;张青:!洪洞大槐树移民考∀,!中国地方志∀2003年增刊,第25+29页;李永芳等:!明初洪洞移民在河南的历史考察∀,!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第83+87页。
参见张玉吉:!洪洞大槐树志∀,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黄有泉:!洪洞大槐树移民∀,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1993年;潘永修:!根在洪洞∀,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年;郑守来:!大槐树寻根∀,北京:华文出版社,1999年;黄泽岭:!洪洞移民传说∀,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张青:!洪洞大槐树移民志∀,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0年;等。国内如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5卷,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2+53页;安介生:!山西移民史∀,第311+ 317页;等书有所涉及;国外如日本牧野巽:!中国 移住伝説∀,!牧野巽著作集∀第5卷,東京:御茶水书房,1985年,第221+233頁。
狭乡,有组织地向外迁民先后有18次∋,但是文中并没有详细地列出具体的史实依据。不过,如果翻阅众多相关主题的论文,那么,张青文中罗列的18次迁民史实是很有代表性的,也是学者普遍采用的依据。#事实上,这些记载只能作为山西向外移民的依据,然而许多作者为了论证的需要,就浑然不觉地把它认定为洪洞移民的史实了。∃
移民的原因即迁移背景是研究移民史的重大问题。对于洪洞大槐树移民原因的探讨,学者提供的解释也基本上是大同小异的。论者多强调以下两方面原因的交互作用,一方面是由于元末明初的王朝鼎革之战、统治阶级内战等造成中原土地荒芜、人口稀少,下令移民;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山西甚至洪洞社会稳定、经济富足、地狭人众的客观形势,使之成为自然的人口迁出地。在一定程度上讲,这样的分析基本上是在套用学界关于明初洪武永乐大移民的宏大叙事。这里涉及关于明初洪武永乐大移民的问题,对此,学界基本认为明初国家把移民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而导致了后来我们认为的&明初大移民∋。但是当对某个特定区域进行具体研究时,不应该以非常宏大的叙事代替细致入微的具体情景。再进一步来说,姑且不论上述原因是否符合历史的真实,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上述原因的分析针对的乃是整个山西。于是,有学者便提出山西人口稠密地区首推平阳府,而洪洞县又是该府人口最多的县,以此来试图说明洪洞是移民人数迁出最多的事实。但是,正如安介生指出的:&仅从常识出发,假如这些资料都属实的话,那么,累积起来,将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移民数字,而洪洞一县在明初可能拥有如此众多的人口吗?∋%因此,在对大槐树移民原因的探讨中,学界一直没有非常令人信服的答案。
此外,关于洪洞移民的分布范围及其对迁入地的影响也是学者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说年间学者普遍地认为河南、山东、河北等地是移民的主要入居地,那么到20世纪80年代后,也许是在寻根问祖的社会思潮推动下,洪洞移民的分布范围着实扩大了许多。有学者考证认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姓氏共800余个,移民分布共18个省500余县市∋,(当然,这其中还考虑了所谓二次迁移的因素等等。在众多的迁入地中,河南、山东、河北是学者普遍认为的主要迁入地,因而有关洪洞移民对迁入地的影响也主要集中在对这几个地域的探讨中。其中刘郁瑞、张青提出的古槐文化概念、,叶涛对移民给山东民俗、民间艺术和行为习惯的影响的探讨都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移民研究。−但是,论者多以一些非常宏观的概括性描述来代替本来非常鲜活细致的具体分析。于是诸如巩固明朝统治、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振兴中原、开发边疆、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等成为学者论述移民影响的普遍术语。对此,赵世瑜指出:这样的的做法基本上还是&人口迁移史∋,而不尽然是真正的移民史。
正是基于上述研究思路,洪洞大槐树移民在中国移民史上占有非常显著的地位,而这反过来又强化了学界把洪洞大槐树移民作为一个重要历史事件的认识。张青认为:&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无论从时间上,从地域范围上,从组织规模上来说,无疑是中国移民史上的顶峰,是中国历史上的第四次移民,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至此,洪洞大槐树移民作为明初历史上的大事件确立了在中国移民史上的重要地位。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翻阅和研究正史记载及其相关资料,就会对上述研究把民间流传的
乔新华: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
% ( ,−.李靖莉等:!黄河三角洲洪洞移民考∀,!东方论坛∀2002年第4期,第51页。
张青:!洪洞大槐树移民考∀,!中国地方志∀2003年增刊,第26页。
李永芳等在!明初洪洞移民在河南的历史考察∀一文中写道:&在明初50余年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处分赴全国各地的迁民次数大致为18次,其中直接迁往河南的就有10次之多∋,第83页。
安介生:!山西移民史∀,第312页。
张青:!洪洞大槐树移民考∀,第27页。
刘郁瑞:!古槐移民与古槐文化∀,第90页;张青:!洪洞大槐树移民考∀,第29页。
叶涛:!移民 山东人 山东民俗∀,!东岳论丛∀1997年第6期,第67+68页。
张青:!洪洞大槐树移民考∀,第25页。
&祖先是明初从山西洪洞来的∋说法作为一个既定前提的做法提出疑问。因为所有把洪洞大槐树移民作为明朝初年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的认识,都是以初年编修的!洪洞县志∀中的记载作为立论的依据。也就是说最早将大槐树和移民问题联系起来的是版!洪洞县志∀的记载,所谓&明洪武、永乐间,屡移山西民于北平、山东、河南等地,树下为集合之所。传闻广济寺设局驻员,发给凭照川资∋。于是,20世纪的多数研究大都坚持认为洪洞大槐树是明朝初年大规模移民的官方中转站。但这样的研究是不认真、不科学的。因此,换言之,把&洪洞大槐树移民∋仅仅作为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而进行的研究也许远远不能合理真实地揭示这一现象蕴藏的丰富内涵。
以上所论,是20世纪洪洞大槐树移民研究的总体概况。毫无疑问,如果按照传统移民史的研究理路来看,上述关于洪洞大槐树移民的一系列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明朝山西移民史的研究。但是,如果我们回想年间郭豫才对大槐树移民提出的问题,再仔细剥离不同时代粘连在上面的东西,以及考察传说故事中的某些细节,那么,与其说洪洞大槐树移民问题是一个历史事件,毋宁说它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文化现象。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对这个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当新旧世纪之交,伴随着后现代史学的到来,洪洞大槐树移民研究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作为&历史记忆∋的洪洞
大槐树移民传说研究
20世纪,尤其是90年代以后,尽管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大槐树移民问题进行了探讨,但对于传说与历史记载之间的巨大反差所透露的各种问题,仍未得到合理有力的解释。世纪之交,受后现代史学以及社会史研究方法的启发,有学者摆脱传统移民史研究的取向,从一些新颖的角度,带着明确的问题意识进行了别开生面的研究。这其中不仅涉及对移民史实与传说关系的探讨,更重要的是倡导对&移民∋这一主体生命本身及其背后蕴涵的思想、文化问题的研究。换言之,这些问题意识的提出使大槐树移民研究有可能成为真正的&移民史研究∋,而不再是以往&人口迁移史∋意义上的移民史研究。
洪洞大槐树移民问题之所以引起学界的极大关注,在很大程度上乃是由于民间广泛流传的传说故事。&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几乎是北方民间妇孺皆知的一句歌谣,洪洞被无数人认定为故乡。在中国移民史上,类似洪洞这样被移民世代记忆为故乡的地点,还有南雄珠玑巷、山东枣林庄、苏州闾门外、南京杨柳巷、江西瓦屑坝等,同时还附会着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因此,对于如何理解传说的内容及其流传过程,以及传说与史实的关系等问题就变得至关重要,也是使移民史研究得以进一步深化的新的突破口。
这里首先涉及传说能否作为可供研究者分析的文本以及传说与史实关系的问题。对此,学界大致有以下这样几种观点:
其一是把传说与史实二元对立的做法。这主要体现在科学实证的历史研究中,传说被学术界视为随意性、杜撰、人云亦云以及不可信的同义语,把传说与信史对立。在史料的层面上,除了正史文献、金石等实物记载以外,对口传的东西多持怀疑态度,因其不可信而通常被排除在研究范围外。
其二是对传说采取半信半疑的态度。有时会把传说简单地视为历史事实,并作为立论的依据。比如在前述关于大槐树研究中就多把民间大量的传说故事等口碑资料视为史实而作为立论的依据。但是如果仔细查看明朝遗留下来的官方文献,如!明实录∀、!明经世文编∀等,并没有特别提到山西洪洞县的移民问题,更不用说大槐树了。在前述的研究中,学者多把正史中关于山西移民的记载想当然地视为洪洞移民。同时,在洪洞本地的县志中也没有确凿的记载可供分析,赵世瑜曾指出:&当我们仔细查考了从明代到时期的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孙奂仑、贺椿寿修,韩垧纂:!洪洞县志∀卷七!舆地志∀,1917年,第9页。
7种版本的!洪洞县志∀以后,发现除了六年的那个版本中讲到了大槐树和大移民的关系以外,在以前的各个版本中却对此只字未提。为什么这样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不见于本地的地方志呢?∋因此,我们同样也要谨慎地把握传说与史实之间的微妙关系。
其三是在后现代主义视角下,把传说视为与历史同等意义的&历史记忆∋,并强调在思想史意义上对其进行解读。20世纪末,伴随着后现代史学对科学实证研究的挑战,传说与历史二元对立的关系遭到质疑。对此,学界不仅有相关的理论阐述,也有许多成功的个案研究。赵世瑜认为&无论口头传说还是历史文献,都是历史记忆的不同表述方式∋,因此他进一步指出:&在历史记忆的意义上,传说与正史文献传达的历史在价值上是平等的,而不应以截然的二元对立的态度来对待它们∋。正是在这样一种思路和眼光下,学者们又强调了如何更好地解读传说。其中刘志伟有关移民传说的观点很有新意。他通过长期对华南历史的深入研究提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他认为&有关移民的历史叙述,应该是被研究的对象,而不是研究所得的结论∋。接着又说:&按照这样一种思路和眼光,移民、开发、教化和文化传播的历史,不仅仅是文明扩张的历史,更被理解为基于本地社会的动力去建立国家秩序的表述语言。∋#赵世瑜则用另外的话表达了大致相同的意思,他指出&历史记忆这个词不仅包括它记忆的对象是历史事件,同时记忆本身也是一个历史,是一个不断传承、延续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也构成历史∋。∃因此,对传说这样一种历史记忆,其本身的真实与否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应该把传说产生和流传的过程这样一个历史的真实纳入我们的研究视野,进而探讨这一过程背后更深层的动因。其实也就是要从思想史的意义上解读传说背后蕴涵的文化意义。因为有这样一种可能性,即我们主观上认为这个东西是虚构的,同时即使在&事实&的意义上某些传说也是虚构的,但在&思想∋的意义上它们仍是事实。
正是在上述研究思路的推动下,历史学界不断出现一些从传说出发研究历史的成功个案。比如顾颉刚对孟姜女传说的研究,发现了层累地制造古史,顾诚对沈万三故事的研究以及陈学霖对北京建城传说和&八月十五杀鞑子∋传说的研究等。关于对移民传说的研究,已成为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等多学科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而已有的研究建立在顾颉刚、钟敬文和顾诚等前辈对其他各类传说的研究和重视的基础之上。其中刘志伟在对华南宗族历史进行研究时对南雄珠玑巷移民传说的解释就颇具代表性。他认为即使把这个传说认定为史实是不可靠的,但这里也包含其他的历史成分。他考证发现,这与明朝初年广东人的入籍问题有关。当地的土著、贱民为了取得合法身份,千方百计地希望把他们纳入户籍当中,为了与已经在籍的那些人一致,便都采取了南雄珠玑巷迁来的说法。%这样就使我们把关注点从&人口迁移∋这一动态的客观过程转移到对移民这一主体生命及其背后蕴涵的思想文化意义上来,无疑这样的研究视角使我们能通过传说中透露出的和历史学家记载所不同的历史语境,来看到更复杂多样的历史,就其本质来说,也就是更真实的历史。
当传说在历史记忆层面上和正史文献一样成为历史研究的另一个文本时,传说也就成为学者对许多传统课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新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因此,在这种研究视角和问题意识的转变下,洪洞大槐树移民传说进入了学者的视野。对大槐树移民传说背后蕴涵的思想文化意义等问题的探讨,成为世纪之交的新取向。其中,安介生、赵世瑜的观点较有代表性。
前面曾指出以往研究中把传说作为立论依据
乔新华: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
∃%赵世瑜:!传说、历史、历史记忆+++从20世纪的新史学到后现代∀,!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第1页。
刘志伟:!地域社会与文化的结构过程+珠江三角洲研究的历史学与人类学对话∀,!历史研究∀2003年第1期,第63页。
赵世瑜:!传说、历史、历史记忆+++从20世纪的新史学到后现代∀,第186页。
刘志伟:!附会、传说与历史真实+++珠江三角洲族谱中宗族历史的叙事结构及其意义∀,!中国谱牒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49+162页。
的不科学性,那么反过来,我们能把传说视为不可信而彻底抛弃吗?我们能就此而否认洪洞大槐树移民的真实性吗?问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是与否就能解释得清楚,因为在北方民间,确实又有为数可观的方志、谱牒和口碑资料都把明初山西移民与洪洞及大槐树紧紧联系在一起。这种&但不见诸史,惟详于谱牒∋的反差,在初年就已引起当地人的注意。1957年洪赵县(当时把洪洞和赵城合并为洪赵县)人民委员会分析指出&无论洪洞人如何忠厚,当时断不能只迁此一县人民∋。#安介生也指出:&明朝初年山西移民史研究的困难,并不在于尽可能地依据可靠的历史文献复原当时人口迁移的真实状况,而在于解决官方文献与民间传闻之间关于迁民史实的巨大反差。∋那么,该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对此,安介生的分析引入了心理因素,他认为,&对于世代耕耘的山西农民而言,告别父老,离开故土,走上坎坷漫长可迁徙之路,是一段难以言喻的辛酸历程,因此,景物佳绝、兴隆繁盛的洪洞作为他们离开山西时留下的最美好的记忆,郁郁葱葱的大槐树也就永远烙印在他们的脑海中,成为他们永远依恋的精神家园。这大概就是绝大多数移民将洪洞作为故园,将大槐树作为故乡标志的最根本的原因∋。∃持此观点的还有曹树基、魏隽如等学者,曹树基认为大槐树、珠玑巷等是明初移民在不同地区的主要集散地,来自不同地方的移民暂时聚集一处,随后各奔东西。因此把这个地点视为共同的&乡里∋便于记忆,并创造出各种传说故事和象征物来强化这种记忆。%魏隽如认为移民们起程时依依惜别,不忍离去,走了好远还频频回首,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鹳窝,故大槐树和老鹳窝便误传为村庄,其实是移民当时惜别家乡的标志。(尽管上述研究跳出了以往研究只是简单地辨别大槐树移民传说真实与否的羁绊,并试图从社会心理的角度进行解读,但还没有真正细致地考察其背后隐藏的更为复杂的内涵。
赵世瑜指出要在思想史的意义上深入解读大槐树移民传说。他指出:&洪洞大槐树移民的传说,不仅是讲传说背后的历史过程,讲移民史,更多是把传说当作这个历史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甚至去发现某些历史过程就是由传说构建起来的,扩展到文本以外分析以外的东西。∋他通过深入思考大槐树移民问题中的种种现象,提出了要在思想史的意义上解读大槐树传说。也就是不再简单地把大槐树移民传说仅仅作为结论,而试图通过考察其叙述和流传的过程,分析隐含其后的社会和历史情景。具体而言,就是从洪洞外部来考察,不同地方的人、在什么时候、为什么要说自己就是从洪洞而来。因为并非所有的人都是真正地从洪洞迁出,但他们却不假思索地一致声称是从洪洞而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围绕这一事件在各个地方的历史叙述中确实有虚构的成分在里边,但人们虚构自己祖先历史这一过程本身就又是一个真实的历史。对此,他认为:&这些传说故事和家族神话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历史真实,它们是一种思想史。∋,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赵世瑜指出:&很多提到洪洞大槐树的族谱和碑刻都是比较晚近的。我们发现最早把移民与洪洞大槐树联系起来的是清嘉庆道光年间的祁韵士。此外,在大量的有关民间传说中,山东、山西、河北把它与元末明初的战乱联系起来,而在河南的一些传说则把它与明末清初的战乱联系起来,可见传说是很有地方性的,最后都归结到洪洞大槐树。∋这样一些问题的提出其实是想把对大槐树移民问题的研究推向一个纵深层次。他通过解读传说中的几个母题(如人兽婚的故事),看到了族群关系与大槐树的关系,并从一个长时段来理解这些传说的流变,反过来又以此深入探讨了地方社会的变迁。他认为大槐树移民传说反映了华北社会从金元到一个重塑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 ,
赵戴文:!洪洞古大槐树志序∀,景大启汇辑:!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志∀,1921年石印本,第84+85页。洪赵县人民委员会:!山西省洪洞县古大槐树迁民纪略∀,林中园:!迁民后裔话迁民∀,第42页。
安介生:!山西移民史∀,第317页。
曹树基:!中国移民史∀第5卷,第52+53页。
魏隽如:!明初山西移民保定的历史原因及其影响∀,!河北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第116页。
赵世瑜、杜正贞:!追求不断创新之路+++赵世瑜教授访谈录∀,!历史教学∀2005年第1期,第9页。
56
汉族正统性的民间的做法,体现了一种把区域历史纳入整个国家现代化浪潮的努力。他还指出要真正对移民的影响有一个深入的探讨,首先纳入我们研究视野的也许真正应该是&这些徙自他乡的人如何在陌生的土地上艰苦立足、如何处理他们与土著之间的关系等等∋。#换言之,也就是要求我们尽量摆脱以往那种宏大叙事风格,对&移民∋这一主体生命赋予&同情之理解∋,进而才可能对移民的影响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概而言之,他通过对传说背后的意义进行福柯所谓&知识考古学探究∋,试图&发现这些话语和象征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也可以通过研究这些传说的不同类型和传承特点,发现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氛围∋。他认为:&探讨诸如这样一些历史过程,也许可以被视为采用历史人类学视角的思想史。∋∃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赵世瑜进一步指出,洪洞怎样成为一个象征性符号同样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也就是说从洪洞内部来考察,这个地方究竟有什么样的特质会被数不清的人认定为祖先发源地,成为无数人魂牵梦绕的家园。%这与从洪洞外部考察不同地方的人在什么时候为什么要说自己是从洪洞来的,构成了大槐树移民问题的一体两面。
总体而言,进入新世纪后的几年时间里,由于史学方法的更新、研究视野的拓宽、问题意识的鲜明,大槐树移民研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在某种意义上,本时期的研究相比上个世纪,是一次质的飞跃。把大槐树移民作为一个历史、文化现象本身就说明了认识的深化,也促成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而且,由于学者的研究视野扩大了,对移民这个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内涵有了较为充分的理解,比如族群认同、民族主义等问题。此外,还以此个案对国家与社会、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大小传统等相关理论做一些理解和补充。总之,近几年所取得的成绩必将为其后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整体史∋视野下大槐树移民
问题研究的思考与展望
20世纪,中国的移民史研究在几代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以及重大的移民事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卓有建树的成果,其中以葛剑雄等人合撰的6卷本!中国移民史∀为最重要的标志性成果。
该书自1997年出版以来,就引起了学界的极大关注,对其评判也是褒贬不一。有学者把它视为是多年来中国移民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认为它&不仅详尽地总结分析了先秦至本世纪前期发生在中国境内各次重要移动过程,而且对于移民史研究中所涉及到的概念、理论问题进行了鞭辟入里的阐发∋。(有些学者则从不同的角度对该书的史料、某个历史阶段的移民以及有关移民史的理论等问题做了程度不同的批评。其实不论学者是站在哪个角度对其进行阐发,在某种意义上既是对百年移民史研究的肯定,也是对未来移民史研究新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在我看,6卷本的!中国移民史∀正如宏大的!中国通史∀一样,其在宏观纵向上对中国历史移民问题进行全面探讨的意义上是值得肯定和称道的。但也正因为面面俱到而不可能对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更深入细致的研究,该书也是在这个意义上遭到了学界的批评。事实上,一部移民史决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对其求全责备似无必要。客观地讲,该书中一个相对完整的中国移民史框架的建立、一系列有关移民的数据的提出,有助于后人在此基础上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那么,如何使传统移民史继续深入,借鉴并合理运用20世纪尤其是80年代后国内外历史学理论及社会史研究范式、区域社会
乔新华: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问题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
(赵世瑜:!传说、历史、历史记忆+++从20世纪的新史学到后现代∀,第190页。
赵世瑜:!我是什么人?我是哪里人?∀,!读书∀1999年第7期,第140页。
赵世瑜:!祖先记忆、家园象征与族群历史+++山西洪洞大槐树传说解析∀,!历史研究∀2006年第1期,第50页。
关于此项研究体现在由赵世瑜指导、乔新华完成的博士论文!洪洞士绅与金元以来地方形象的塑造∀,该文对当地士绅对古代圣王形象的塑造过程进行了研究,从而探讨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洪洞如何从一个小地方成为全国知名之地的内在肌理和历史脉络。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未刊稿,第179+197页。
参见安介生:!山西移民史 导言∀,第2页。
57史研究方法、长时段、整体史等理念变得非常重要。近年来大槐树移民研究以及有关华南南雄珠玑巷移民传说的研究已代表了这样一个新的研究取向,而且通过对这些个案进一步的深入细致研究有望从中提升一些关于移民史研究带有普遍意义的理论模式。
通过对百年大槐树移民研究的回顾,我们看到在世纪之交,大槐树移民研究实现了从传统&人口迁移史∋向&移民史∋的跨越,并对传说与移民史实的关系做出了一些带有启发意义的解释,相比传统的移民史研究着实深入了许多。但是大槐树移民及其传说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一个影响深远的文化现象,研究的问题还很多,研究的意义也很重大。
展望未来,我们不能停留在上述一个研究视角的转换上,而应该借助更科学的学科理论、更丰富的资料和合理的分析工具,进一步推动此项研究。随着区域社会史等新的研究范式、历史人类学等新的解释方法的运用,我们应该进一步推动此项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它可以是理解不同地方社会的切入点、也可能是新时期国家话语下的重要历史资源。
由于大槐树移民是一个影响时间久远、波及范围很广的历史文化现象,因此,从一个长时段对其进行&整体史∋研究将是今后努力的方向。比如,赵世瑜在论及移民与心理积淀的关系时曾指出:&这种挥之不去的移民情结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什么样的心态?对他们的行为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我以为,这种心态史的研究追求的是更为深层的东西、长时段的东西,它背后不完全是那种科学主义的、逻辑实证的、求真的方,它要求)同情理解∗,要求对意义的解释,要求人文主义取向。∋此外,对移民与政治、基层社会组织、社会生活等关系的探讨如果都放在一个整体史的框架下研究,最终将使洪洞大槐树移民研究更加深化和细化。
(责任编辑:王丰年)
An At the Turn of Century Review and Investigation into the
Migration Issue of the Big Pagoda Tree in Hongtong,Shanxi
QIAO Xin hua
(S chool of H istor y and Cultur e,S hanx i Univ er sity,T aiy uan030006,China)
Abstract:During the20th century,the research concerning the Migr ation Issues of the big pag oda tr ee in H ongtong,Shanxi,is basically characterized by tr aditional approaches,which are chiefly fo cused on such topics as the cause,pro cess,r outine,scale and influence of the mig ration.A t the beginning o f 21st century,inspired by the post mo dern histo rical theo ry and social history metho ds,so me scholars shifted fro m traditional research to some creative and o riginal investigatio ns into the Migr ation Issue o f the big pagoda tree In brief,the focus is now on the subject o f m ig ratio n in itself and the process of phil o sophical and cultural ev olutio n,instead of the previous dy namic and objectiv e pr ocess of mig ration. This thesis m akes attempts to so rt out the research concerning the M igration Issue o f the big pag oda tree during the last centur y,by making a reference to the co nsciousness o f the researchers and their finding s. At the same time,the thesis puts for ward so me original conclusio ns about the migr ant history,w hich ar e based on the skeleton of academ ic histo ry of ideas.
Key Words:H ongtong;the big pag oda tr ee;migrant legend;migrant hisor y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赵世瑜:!我是什么人?我是哪里人?∀,第141页。
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