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 C | B | D | B | D | A | D | B | B | B | A | C | D | C | B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 BC | BC | BD | CD | AB | CD | AC | AB | CD | AB |
1. 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获得感性经验。
错误。(1分)(1)获得感性认识并不是认识的真正任务。认识由实践开始,先形成感性认识,然后上升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接触外界事物而得到的对外事物表面现象、外部联系得认识,这种认识是认识过程不可缺少的第一阶段,并具有直接性、具体性的特点,但它不深刻、也不全面,更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因此,获得感性认识并不是认识的真正任务。(3分)(2)人的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将理性认识运用于指导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去,显示地改造客观世界。(2分)
2. 解决了主要矛盾,就等于解决了次要矛盾
错。(1分)主要矛盾是指处于支配地位,起领导和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指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领导和决定作用的矛盾。(2分)主要矛盾规定着我们工作的重点和中心。我们在解决复杂矛盾的时候,当然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解决,会给次要矛盾的解决打下一个基础。但是,主要矛盾的解决,不等于次要矛盾的解决。在解决主要矛盾的同时注意解决次要矛盾,属于"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辩证法艺术。而且,次要矛盾解决得好,会给主要矛盾的最后解决创造有利的条件。本命题属于形而上学的一点论的观点,而不是辩证法的两点论的观点。(3分)
四、简答题(每题7分,共28分)
1.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⑴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2分)⑵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辩证法全部规律和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关键。(1.5分)⑶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1.5分)⑷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2分)
2. 简述社会意识的相对性及其表现。
答:社会意识的相对性是指具有自己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2分)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的不平衡性; 第二,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第三,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反作用。(5分)
3.简述商品二因素的关系。
一切商品都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商品则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2分)
首先,二者相互依赖,缺一不可、不可分割。这表现在:⑴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存在于使用价值之中。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⑵一个物品仅有使用价值,而未凝结人类劳动,没有价值,也不是商品。(2分)
其次,二者之间又是互相排斥的,这表现在:⑴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⑵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所共有的属性,是一个永恒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历史范畴;⑶商品对它的生产者而言,只具有价值而不具有使用价值,商品对消费者而言,只具有使用价值而不具有价值,因此,就同一商品而言,无论商品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不能二者兼得。(3分)
4.分析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并阐述如何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⑴ 资本总公式是G — W — G′(1分)
⑵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同价值规律是矛盾的,这个矛盾表现在:按等价交换的原则,不会引起价值量的变化。而资本总公式却通过流通过程,使价值量发生了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2分)
⑶ 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①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②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发生增殖。(2分)
⑷ 资本家必须在流通领域买到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有创造价值的能力,而且能够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成资本的前提。(2分)
五、论述题(第1题12分,第2题13分,共25分)
1. 试述价值规律的调节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1)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作用的,表现为: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6分)
(2)价值规律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第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第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第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6分)
2.试述认识过程反复性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⑴ 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总是受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从客观条件看,人的认识受事物本质的暴露程度、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从主观条件看,人的认识受主体的认识水平、知识能力的制约。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5分)
⑵ 我们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社会主义只能实现计划经济。这种思想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4分)
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逐步摆脱了这种观念。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4分)
(以上主观性试题的答案仅供参考,可根据学生答题的具体情况酌情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