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小说知识汇总
一、结尾的分类
(一)小说的结局如果如果出人意料(欧亨利式结尾)
答题角度为:
①内容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
②结构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以作了埋伏。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③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二)小说的结局如果是令人伤感的悲剧
答题角度为: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
(三)小说的结局如果是令人喜悦的大团圆
答题角度为: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四)小说的结局如果是戛然而止,留下空白
答题角度为: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如:微型小说(《我没有病》)请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通过奇特的情节设置悬念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1)小说开头没有交代“他”的身份,而是写“他”来到办公室安排工作,接待来访的人,怒斥企图行贿的人,接听电话,制造了“他”是不是的悬念。小说最后点明“他”不是而是病人。(2分)
(2)这样设置悬念的好处:使故事扑朔迷离,情节曲折;使主人公这个人物形象更具传奇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
二、结尾的作用
(一)表现手法上,与前文伏笔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与前文形成对比,升华主题,发人深思;
(二)主旨上, 深化(升华)主旨,含蓄点明主旨,揭示小说主题;
(三)人物形象塑造,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品质、经历、命运、能力、成绩。
(四)故事情节上,小说的结尾照应了标题和开头,使小说结构紧凑、脉络清晰,合情合理;
三、设置阅读题主要有三类
(一)作用题:1“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这样写有什么意图”。
(二)比较题:这样的结尾处理是否合理;将文章最后一段删去,好不好?
一般评述题。
《狼杀》小说最后一部分写到刘小山“与一只小狼的神奇邂逅”,这样刻意地营造一种情节上的巧合,你觉得好吗?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理解。(5分)
这样写好。因为①小说最后以补叙的方式写到了小山小时候喂小狼的经历,与前面小山追杀母狼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同一只小狼从受人点滴恩惠表达感激到杀人报仇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写升华了主题,发人深思。②小说最后的补叙更加鲜明地揭示出悲剧的根源就在于人类的贪婪与仇恨心理,当我们心中对自然充满善意的时候,自然和人一定会和平共处的。③描写小狼吃了小山给的花生,也懂得感谢,但与人之间还是保持了距离,这也提示我们人类应该对大自然保持足够的敬畏,维持应有的距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5分。观点明确(好或不好)1分,原因解说每点2分,写出两点即可。)
不同角度
(1)在审美意蕴上
(2)艺术手法上
(3)思想内容上
(4)情感表现上
(5)人物形象上
(6)艺术结构上
《祝福》
1.结尾一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何作用?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时候。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答:这段文字主要写了鲁镇年底“祝福”景象。(1)情节结构上,首尾呼应,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气氛。(2)人物形象上,以乐景衬哀景,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与文中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形成鲜明的对比;(3)主旨上,以祥林嫂的惨死和歆享了供品的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祝福作对比,深化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2.小说始于祝福,终于祝福,中间又一再写到鲁四老爷家的祝福,并且小说取名为“祝福”,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小说开始描写鲁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显示了辛亥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封建势力、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B.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主要是表现鲁四老爷的封建宗法思想和反动的理学观念,突现这个封建卫道士的淫威;同时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C.封建礼教正是通过祝福这样的典型事件在精神上多次摧残以致杀害了祥林嫂,而祥林嫂死时又正是鲁镇家家祝福之时,以“祝福”为题更能揭露封建礼教、封建思想对劳动妇女的精神摧残,起到了深化主题的积极作用。
D.小说结尾再次写到“祝福”,与篇首呼应,以喜写悲,既反衬祥林嫂惨死的悲凉,又突出清王朝严酷的阶级对立的现实,深化了对封建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
1.名句解析
二.审题立意、首先要理解诗意,甚至诗歌的背景和作家的经历才能以诗句为基础立意。
三.存在问题
1.不提不引诗句,完全忽略作文要求;
2.引用诗句各自为政,不能互相联系成文;
3.只引用诗句,却不以此为基础立意;
4.不理解诗句意思和内涵胡乱生发,引用生硬
5.不讲究引用诗句在文中的呈现方式;
目前,在材料作文中的突出问题是:误把新材料作文当作话题作文,不注意二者的区别;
不能准确把握材料的中心,偏离题意;
对两则及多则材料不知如何归纳概括,常常顾此失彼。
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审题。
因此,如何掌握新材料作文,特别是多则材料类作文正确的审题方法,提高准确把握题意的能力,是当前应注意的重要问题。
多则材料作文在提炼观点时,必须对所提供的各则材料,先逐则分析,再比较分析,最后综合分析,归纳提炼出恰当的观点。
多则材料作文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准各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全面、准确、周密的分析。
1、相同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涵有相同之处。
其方法是先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
然后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2、相反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各则材料的内涵相反,构成鲜明的对比关系。
其方法也是先分析各则材料的内涵,再比较出相异点,这相异点就是这组材料的作文立意所在,正反皆可切入立意。
3、相对型
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几则材料的内涵既不相同,也不相反,而是各偏执于一点,都带有片面性。
其方法是将各材料的内涵加以分析综合,找出它们之间的对立矛盾点,进而归纳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
四、审题原则
1、逐则分析。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
2、对比分析。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同向关系、对立关系、互补关系
3、综合分析、把握整体。归纳材料最终主旨:异中求同、异中辨异、互补叠加
七、多则材料作文的审题应对策略
1、同中求异找主旨
相同的材料,从他们的相同点出发可以提炼观点,但往往缺乏深度,如果我们从相同的材料中寻求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就能挖掘深度,得出有份量的结论。
2、异中求同找主旨
相异的事物,有时是形异而实质相同的,因此,对于多项材料,我们可以进行分析比较,寻找材料间的共同点,从共同点入手提炼观点。
3、异中辨异找主旨
有些相异的材料,它们之间有明显的分歧点,我们找出分歧点,从它们的分歧点处入手提炼观点。
4、互补叠加找主旨
有些材料性质是同一的,但各自并不全面,而是互为补充的,只有将它们叠加起来,才是科学合理的,也只有这样才能提炼出正确的观点。这就是互补叠加法。
五、课堂小结
1、整体考虑。切忌割裂几则材料,就事论事。
2、理清关系。寻找材料间联系点,多法分析。
林运使墓志铭 杨万里
【注】①居者:家里人。②猘zhì,狂犬,猛犬。③闑,niè古代竖在大门的短木。
卓然:1、卓越。2、突出。罔不:无不、全都。 秩◎ 有条理,不混乱的情况:~序。◎ 古代官吏的俸禄:“官人益~,庶人益禄”。◎ 古代官职级别:委之常~。贬~三等。◎ 十年
秩满 :为官吏任期届满。 靡:无;没有。靡不:无不。听决:听事决案;听候断决。 故事 [ gù shì ] [ gù shi ]
故事:旧日的制度;例行的事。
故事:旧事、旧业、先例、典故。若辈:这些人,这等人。
尤:1.特异的,突出的:~为(wéi)。~异。无耻之~。
2.更加,格外:~其。
3.过失:效~(学着别人做坏事)。
4.怨恨,归咎:怨天~人。
5.姓。
〈形〉
(形声,小篆字形,从乙,又声。乙象植物屈曲生长的样子,受到阻碍,则显示出它的优异。本义:最优异)
同本义
尤,异也。——《说文》。朱骏声曰:此字当之猶之古文,犬子也。
尤,怪也。——《小尔雅》
尤,异也。——《广雅》
夫有尤物。——《左传·昭公八年》。注:“异也。”
而视之尤。——《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服注:“甚也。”
然有知强弱之所尤。——《管子·侈靡》。注:“殊绝也。”
夫子,物之尤也。——《庄子》
又如:尤功(功绩最卓著。亦指功绩最卓著的人)
惊异
公饮之酒,厚酬之,赐及从者。司马亦如之。张丐尤之。——《左传》
〈动〉
责备;怪罪
尤其室。——《左传·襄公十五年》。注:“责过也。”
畜君何尤。——《孟子》。注:“何尤,无过也。”
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
又如:尤苦(苛责;污蔑);尤恶(谴责和憎恶);尤怨(埋怨;怨恨)
缠绵;爱昵 。
如:尤殢(尤云殢雨;也指放娇撒赖,纠缠不清);尤红殢翠(比喻男女间的缠绵亲昵);尤云殢雨(喻缠绵于男女欢爱)
〈名〉
过失,罪过
废为残贼,莫知其尤。——《诗·小雅·四月》
又如:尤诟(过失和羞辱);尤违(过失;过错);尤累(过失)
姓
〈副〉
尤其,更加
庚:〈名〉
1. 天干的第七位,与地支相配,用以纪年、月、日 [the seventh of the ten Heavenly Stems]
庚,位西方[1] 。——《说文》
先庚三日,后庚三日。——《易·巽》
太岁在庚日上章,月在庚曰窒。——《尔雅》
其日庚辛。——《淮南子》
秋,日庚、辛。——《史记》
2. 又以配五行
庚辛申酉,金也。——《淮南子·天文》
3. 年龄 [age]。如:贵庚;年庚(庚甲。年龄)
4. “伏天”的代称 [dog days]。旧历杂节三伏,以夏至后第三庚日为始,名初伏;第四庚日为中伏,故有庚伏之称。“庚伏”也简称“庚”。如:庚暑(三优暑天)
5. 姓〈动〉
1. 赔偿,偿还 [compensate]
季子皋葬其妻,犯人之禾,申祥以告,曰:“请庚之”。——《礼记·檀弓下》
2. 又如:庚偿(抵偿)
3. 变更;更换。通“更” [change]
丙枕或思前夜席,庚邮宁肯后锋东。——宋· 邹登龙《送表兄赵奏院赴南外知宗》
4. 又如:庚邮(更换递送的驿邮)
〈副〉1. 通“更”( gèng)。愈加。
糜粥: 粥;糜和粥本来是同一种东西的不同名称,古时候或者干脆就叫做“糜粥”。把米搁在锅里和菜汤肉汁一起熬烂,叫做糜,也叫做粥。
循良 :1.谓官吏奉公守法。2.指循良的官吏。
3.善良。持节: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官名;保持节操。肃清
拼音:sù qīng(1)指清除;消灭干净。
列举:中国在战斗之中一旦斩去了帝国主义的链锁,肃清自己阵线内的汉奸卖,得到了自由和,这种创造力,将会无限地发挥出来。
(2)指削平。(3)指冷静。
嵇康《琴赋》:“冬夜肃清,朗月垂光。”
[get rid of;eradicate]∶完全清除
肃清贪污
[peace and tranquility]∶清平;太平
八方肃清,上下无事
[desolate]∶冷清
冬夜肃清[1]
引证详解编辑
1. 犹清平。多指国家、社会安定太平,法纪严明。
①《汉书·韦贤传》:“王朝肃清,唯俊之庭,顾瞻余躬,惧秽此征。”
②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二州肃清,四邦咸举。”
③唐 柳宗元 《故叔父殿中侍御史府君墓版》:“初公元兄以纯深之行,端直之德,名闻於天下,官至侍御史;持斧登朝,宪章肃清。”
④明 宋濂 《邹氏复姓孙氏序》:“ 大明 受命,四海肃清。”
2. 谓完全削平。
①晋孙楚 《为石仲容与孙晧书》:“师不逾时, 梁 益 肃清;使窃号之雄,稽颡降阙。”
②《北齐书·王紘传》:“天下皆当肃清,岂直伪 陈 而已。”
③元 高文秀 《襄阳会》第二折:“若不是 汉 三杰尽力扶持,怎能彀展封疆肃清海内?”
④明 施耐庵《水浒》第五十五回《高太尉大兴三路兵 呼延灼摆布连环马》 小可分兵攻打,务要肃清山寨,扫尽水洼,擒获众贼,拆毁巢穴。
3. 犹整顿。
①《通典·职官十五》:“ 开元 元年,改 雍州 为 京兆府 ,置牧如故,掌宣风导俗,肃清所部。”
②《元典章·礼部四·儒学》:“吏民往往不循礼法,轻犯宪章,深不副朝廷肃清风俗,宣明教化之意。”
4. 指清扫。
①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皇都品汇》:“迓一元之来复,庆万物以更新,洒扫庭除,肃清家庙。”
② 徐迟 《精神分析》:“马路是这样被打扫更是这样被肃清的。”
5. 谓彻底清除坏人、坏事、坏思想等。
①宋 曾巩 《襄州到任表》:“臣昨治 济南 ,最为烦剧,野有羣行之盗,里多武断之豪,驯致肃清,始熄凶残之害。”
②清 黄轩祖 《游梁琐记·内黄大盗》:“ 大名 素称逋薮,民情强悍,与 内黄 毘连,凡盗案出,恒彼此为窜逃。年终两省会剿一次,为肃清之计。”
③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八:“我们应当在自己内部肃清一切软弱的思想。”
④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八章:“ 郑小蔫 告诉 小钢炮 ,后续已经进来,正在肃清残敌。”
6. 形容天气明朗高爽。
①汉 班固 《终南山赋》:“三春之季,孟夏之初,天气肃清,周览八隅。”
②唐 刘禹锡 《始闻秋风》诗:“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7. 犹冷静;冷清。
耸然 :1.高耸貌。2.惊惧貌。耸,通“ 悚 ”。3.诧异貌。耸,通“ 悚 ”。4.敬畏貌。耸,通“ 竦 ”。强致 :1. 强行召辟。2. 以强力得到;以强力达到。俾
bǐ◎使:~便考查。~众周知。俾 <名>形声。从人,从卑,卑亦声。“卑”意为“替代物”、“代表物”。“人”与“卑”联合起来表示“主人的代表”。本义:门人、门役(代表主人站在门口为主人接客或传话)
②祠禄,官名。宋制,大臣罢职,令管理道教宫观,以示优礼,无职事,但借名食俸,谓之祠禄。
燕飨,亦作“ 燕享 ”。指以酒食祭神,泛指以酒食款待人。
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注释:①饮散:饮完酒后离散。离亭:送别的驿亭。
②浮生:一生。古人谓“人生世上,虚浮无定”,故曰“浮生”。
③飘蓬(péng):飘浮无定之意。
④重重(chóng chóng):一层又一层,形容很多。
⑤暮(mù)天红:指傍晚天空一片酡红。
⑥画船:装饰华丽的船。多指游船。
⑦淮(huái)月:指照临淮水上空的月亮。
⑧朦胧(méng lóng):模糊不清。
⑨奈:怎奈,奈何。
⑩孤枕(zhěn)梦:这里指孤枕难眠。五更风:指黎明前的寒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