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4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 | 酒精挥发 | B. | 石蜡熔化 | C. | 粮食酿酒 | D. | 水凝成冰 |
| 考点: |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
| 专题: |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
| 分析: |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
| 解答: | 解:A、酒精挥发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石蜡熔化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粮食酿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水凝成冰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
| 点评: |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这里的新物质是指和变化前的物质是不同种的物质,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
2.(3分)(2015•成都)空气的组成成分中,体积分数最大的是( )
| A. | O2 | B. | N2 | C. | CO2 | D. | 稀有气体 |
| 考点: | 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
| 专题: | 空气与水. |
| 分析: | 根据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气体和杂质占0.03%,进行分析判断. |
| 解答: | 解: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气体和杂质占0.03%. A、O2占21%,不是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故选项错误. B、N2占78%,是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故选项正确. C、CO2占0.03%,不是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故选项错误. D、稀有气体占0.94%,不是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故选项错误. 故选:B. |
| 点评: | 本题难度不大,熟记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口诀:“氮七八氧二一,零点九四是稀气;还有两个零点三,二氧化碳和杂气”)是解答此类题的关健. |
3.(3分)(2015•成都)不属于新能源开发和利用的是( )
| A. | 火力发电 | B. | 风力发电 | |
| C. | 氢燃料客车 | D. | 太阳能电池路灯 |
| 考点: | 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 |
| 专题: | 化学与能源. |
| 分析: | 根据已有的新能源的类别进行分析解答,新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氢能、地热能、潮汐能等,据此解答. |
| 解答: | 解:A、火力发电使用的是煤,煤属于化石能源,不属于新能源; B、风力属于新能源; C、氢能属于新能源; D、太阳能属于新能源; 故选A. |
| 点评: | 本题考查的是化学与能源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
4.(3分)(2015•成都)通常状况下,下列溶液的溶质为液体的是( )
| A. | 蔗糖溶液 | B. | 酒精溶液 | C. | 氯化钠溶液 | D. | 澄清石灰水 |
| 考点: | 溶液、溶质和溶剂的相互关系与判断. |
| 专题: |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
| 分析: | 根据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方法(即气体、固体溶于液体中,液体是溶剂,气体、固体为溶质;液体和液体相溶时,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有水时,不管量多量少,一般把水看作溶剂;没有指明溶剂时,常把水看作溶剂),逐一分析判断即可. |
| 解答: | 解:A、蔗糖溶液是蔗糖的水溶液,蔗糖是溶质,水的溶剂,溶质为固体,故选项错误. B、酒精溶液是酒精的水溶液,酒精是溶质,水的溶剂,溶质为液体,故选项正确. C、氯化钠溶液是氯化钠的水溶液,氯化钠是溶质,水的溶剂,溶质为固体,故选项错误. D、澄清的石灰水是氢氧化钙的水溶液,氢氧化钙是溶质,水的溶剂,溶质为固体,故选项错误. 故选:B. |
| 点评: |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掌握常见溶液的组成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
5.(3分)(2015•成都)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 | 二氧化锰是反应物 | |
| B. | 与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装置相同 | |
| C. | 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 |
| D. | 可用带火星的木炭检验氧气 |
| 考点: |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氧气的收集方法;氧气的检验和验满. |
| 专题: |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
| 分析: | 根据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结合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分析发生装置,根据氧气的密度和溶解性分析收集方法,根据氧气的助燃性分析检验方法. |
| 解答: | 解:A、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其中的二氧化锰作为反应条件,是催化剂,故说法错误; B、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和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都是固体加热型的发生装置,故说法正确; C、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因此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说法正确; D、氧气具有助燃性,因此可以使带火星的木炭复燃用来检验氧气,故说法正确; 故选项为:A. |
| 点评: | 本题考查气体正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及氧气的检验方法,选择发生装置时,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等因素;选择收集装置时,要考虑气体的水溶性、密度、能否和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等因素,属于基础性的考查. |
6.(3分)(2015•成都)对下列现象或事实的解释错误的是( )
| 现象或事实 | 解释 | |
| A | 气体被压缩 | 分子间的间隔大 |
| B | 墙内开花墙外香 | 分子不停运动 |
| C | 物体热涨冷缩 | 分子可变大可变小 |
| D | 1个水分子质量约为3×10﹣26kg | 分子很小 |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 考点: | 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
| 专题: |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
| 分析: | 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
| 解答: | 解:A、气体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压强增大,分子间间隔变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B、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选项解释正确. C、物体热涨冷缩,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随着温度的改变而改变,故选项解释错误. D、1个水分子质量约为3×10﹣26kg,说明分子很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C. |
| 点评: |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
7.(3分)(2015•成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 | |
| B. | 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即可燃烧 | |
| C. | 图书档案起火宜用水基型灭火器扑灭 | |
| D. | 不慎碰倒了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水来灭火 |
| 考点: |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几种常用的灭火器. |
| 专题: | 化学与生活. |
| 分析: | A、根据燃烧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B、根据燃烧的条件解答; C、根据灭火的方法解答; D、根据酒精的着火方法解答. |
| 解答: | 解:A、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正确; B、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才能燃烧,错误; C、图书档案起火不宜用水基型灭火器扑灭,会造成图书的损坏,错误; D、不慎碰倒了酒精灯,酒精在桌面燃烧,用湿抹布盖灭,错误; 故选A. |
| 点评: | 本题考查的是化学与生活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
8.(3分)(2015•成都)下列有关化肥和农药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 | 氯化钾可用作钾肥 | |
| B. | 化肥能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 | |
| C. | 农药施用后,不会通过农作物转移到人体 | |
| D. | 农药应根据农作物、虫害和农药的特点合理施用 |
| 考点: | 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
| 专题: | 常见的盐 化学肥料. |
| 分析: | 根据已有的化学肥料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化学肥料能提高作为的产量也会造成环境的污染,据此解答. |
| 解答: | 解:A、氯化钾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正确; B、化肥能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正确; C、农药施用后,会通过农作物转移到人体,错误; D、农药应根据农作物、虫害和农药的特点合理施用,过量施用会造成环境的污染,正确; 故选C. |
| 点评: | 本题考查的是化学肥料的作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
9.(3分)(2015•成都)如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与“”代表不同种元素的原子)
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 甲中的一个分子有三个原子构成 | |
| B. |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 | |
| C. | 该反应可能是水的电解 | |
| D. | 该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
| 考点: |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化学反应的实质. |
| 专题: | 化学反应模拟图型. |
| 分析: | 本题应从分子的原子构成和反应前后粒子的变化角度入手.从模拟图可看出,反应物是一种由不同原子构成的分子,生成物有两种分子,其中每种分子都是由同种原子构成的,据此逐项分析即可. |
| 解答: | 解:A、甲中的一个分子是由一个“”与两个“”,共有三个原子构成,故说法正确; B、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而原子的种类、个数都没有发生改变,因此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的过程,故说法正确; C、该反应是一种化合物分解成两种单质,类似水分子电解的结构示意图,故说法正确; D、反应前氢元素为+1,氧元素为﹣2,而反应后都变成了单质,表现为0价,故说法错误; 故选项为:D. |
| 点评: | 本题通过微观粒子的反应模型图,考查了微观上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学会通过微观示意图把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物质的变化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
10、两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是,其中相同的是
A、电子数B、质子数C、电子层数D、所带电荷数
| 考点: | 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
| 专题: |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
| 分析: | 根据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各部分的含义,对比两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判断两微粒的相同之处. |
| 解答: | 解:由上图的两种微粒结构示意图可知: A、它们的电子数分别为11、10,不相同,故A不正确; B、它们的质子数相同,都为11个质子,故B正确; C、它们的电子层数分别为3、2,不相同,故C不正确; D、Na呈中性,Na+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所带电荷数不相同,故D不正确. 故选B. |
| 点评: | 本题的难度不大,了解结构示意图的意义是解答本题的基础; |
11.(3分)(2015•成都)下列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 A. | 3CO+Fe2O32Fe+3CO2 | |
| B. | CH4+2O2CO2+2H2O | |
| C. | Zn+H2SO4═ZnSO4+H2↑ | |
| D. | Na2CO3+CaCl2═CaCO3↓+2NaCl |
| 考点: | 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
| 专题: |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 |
| 分析: | 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
| 解答: | 解:A、3CO+Fe2O32Fe+3CO2,该反应的反应物均为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错误. B、CH4+2O2CO2+2H2O,该反应的生成物均为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错误. C、Zn+H2SO4═ZnSO4+H2↑,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正确. D、Na2CO3+CaCl2═CaCO3↓+2NaCl,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C. |
| 点评: |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置换反应的特征(反应物和生成物均是两种,其中一种是单质和另一种是化合物)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
12.(3分)(2015•成都)将60℃的钾溶液降温至20℃,有晶体析出.有关该过程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 | 60℃时的溶液一定是钾饱和溶液 | |
| B. | 20 摄氏度时的溶液一定是钾的饱和溶液 | |
| C. | 钾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 | |
| D. | 钾的晶体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得到 |
| 考点: | 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
| 专题: |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
| 分析: | 利用钾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的知识结合过程解决此题.60℃时的一杯钾溶液降温至20℃,结果有少量晶体析出,原溶液可能接近饱和,也可能不饱和;由于降温后有晶体析出,故20℃时的溶液是否饱和获得钾的晶体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得到. |
| 解答: | 解:A、60℃时的一杯钾溶液降温至20℃,结果有晶体析出,原溶液可能接近饱和,也可能不饱和,故A错; B、由于降温后有晶体析出,故20℃时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故B正确; C、60℃的钾溶液降温至20℃,有晶体析出,说明钾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故C正确; D、根据钾溶解度的变化特点,要得到钾的晶体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 故选A |
| 点评: | 此题是物质饱和溶液降温的问题,是对这一过程中各种成分变化的分析,抓住其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
13.(3分)(2015•成都)按如图进行实验,有关说法及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 | 烘干的木炭粉末与CuO粉末须混合均匀 | |
| B. | 网罩的作用是集中火焰,提高温度 | |
| C. | 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 |
| D. | 产生的气体一定没有CO |
| 考点: | 碳的化学性质. |
| 专题: | 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
| 分析: | A.为使反应充分,木炭粉末与CuO粉末须混合均匀; B.酒精灯网罩的作用是提高温度; C.根据二氧化碳性质分析; D.木炭粉末与CuO粉末反应当碳粉过量时会产生一氧化碳; |
| 解答: | 解:A.为使反应充分,木炭粉末与CuO粉末须混合均匀;正确; B.酒精灯网罩的作用是提高温度;正确 C.木炭粉末与CuO粉末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正确; D.木炭粉末与CuO粉末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当碳粉过量时可能会产生一氧化碳;不正确. 答案:D. |
| 点评: | 本题主要考查碳的化学性质,完成实验探究题时,要明确探究的目的,根据所给信息按步骤进行分析,认真思考反应中的现象,不放过细节问题. |
14.(3分)(2015•成都)按下表进行实验,有关说法及分析错误的是( )
| 向少量NaOH溶液中滴加CuSO4溶液 | 向少量BaCl2溶液中滴加CuSO4溶液 | |
| 现象 | ① | 白色沉淀 |
| 化学方程式 | CuSO4+2Na(OH)2↓+Na2SO4 | ② |
| A. | ①有蓝色沉淀 | |
| B. | 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SO4+BaCl2=BaSO4↓+CuCl2 | |
| C. | 两个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 | |
| D. | 只要有沉淀生成的反应就属于复分解反应 |
| 考点: | 盐的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
| 专题: | 常见的盐 化学肥料. |
| 分析: | 根据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会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氯化钡和硫酸铜反应会生成白色的硫酸钡沉淀等知识进行分析. |
| 解答: | 解:A、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会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故A正确; B、氯化钡和硫酸铜反应会生成白色的硫酸钡沉淀,化学方程式为:CuSO4+BaCl2=BaSO4↓+CuCl2,故B正确; C、通过分析,两个反应都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故C正确; D、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会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不属于复分解反应,故D错误. 故选:D. |
| 点评: | 本题主要考查了有关复分解反应反应的研究,难度不大,注意掌握复分解反应的书写方法即可解答. |
二、本题只有1个小题,共8分
15.(8分)(2015•成都)(1)根据图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金刚石的 硬度 (填“硬度”或“密度”)大
②钠元素是人体必需的 常量 (填“常量”或“微量”)元素.
③面包中淀粉属于( A 填字母序号).
A、糖类 B、蛋白质 C、油脂
④100g该硫酸溶液中溶质质量为 20 g
(2)自行车是绿色出行的交通工具,根据图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锰属于 金属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②制造钢质轮圈利用了金属的延展性,这属于 物理 (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③材质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B (填字母序号)
④在 潮湿 (填“潮湿”或“干燥”)的空气中,自行车的铁质部件更易生锈.
| 考点: | 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元素的简单分类;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矿物质与微量元素. |
| 专题: | 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金属与金属材料;化学与生活. |
| 分析: | 根据已有的物质的性质、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以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和铁锈蚀的条件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
| 解答: | 解:(1)①金刚石的硬度大,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故填:硬度; ②钠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故填:常量; ③面包中淀粉属于糖类物质,故填:A. ④100g该硫酸溶液中溶质质量为100g×20%=20g,故填:20. (2)①锰属于金属元素,故填:金属. ②制造钢质轮圈利用了金属的延展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这属于物理性质,故填:物理. ③轮胎是橡胶的,橡胶属于有机合成材料,故填:B. ④在潮湿的空气中,自行车的铁质部件更易生锈,故填:潮湿. |
| 点评: | 本题考查的是金属的应用以及化学与生活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
三、(本题只有1个小题,共10分)
16.(10分)(2015•成都)波尔多液是一种农业上常用的杀虫剂,它由硫酸铜、生石灰加水配制而成.
(1)硫酸铜所含阴离子的符号是 S .生石灰加水过程中会 放 (填“放”或“吸”)热
(2)煅烧石灰石(主要成分CaCO3)可制得生石灰(CaO).若要制取11.2t氧化钙,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需要碳酸钙的质量是多少?
(3)波尔多液不能用铁质容器来配制的原因是. Fe+CuSO4═FeSO4+Cu .
| 考点: | 盐的化学性质;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
| 专题: | 常见的盐 化学肥料. |
| 分析: | (1)根据硫酸铜在溶液中会电离出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出热量进行分析; (2)根据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然后结合题中的数据进行解答; (3)根据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进行分析. |
| 解答: | 解:(1)硫酸铜在溶液中会电离出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所以硫酸铜所含阴离子的符号是S,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出热量; (2)设需要碳酸钙质量为x, CaCO3CaO+CO2↑ 100 56 x 11.2t = x=20t; (3)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 故答案为:(1)S,放; (2)20t; (3)Fe+CuSO4═FeSO4+Cu. |
| 点评: | 本题主要考查了和波尔多液有关的化学知识,难度不大,需要加强识记. |
四、(本题包括2个小题,共17分)
17.(8分)(2015•成都)用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和酚酞溶液.按如图步骤进行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无色溶液A是 氢氧化钠溶液 ,仪器C的名称是 酒精灯 .
(2)实验中滴入酚酞溶液的目的是 证明盐酸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
(3)实验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NaOH+HCl═NaCl+H2O
(4)步骤⑤的操作名称是 蒸发结晶 ,当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应 停止加热,靠余热烘干
(5)实验步骤②和③两次使用了滴管,用完后需要洗涤的是 ③ (填②或③)
| 考点: | 中和反应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
| 专题: | 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 |
| 分析: | (1)根据酚酞试液只有在碱性溶液中显红色及常见的仪器分析; (2)根据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无现象分析酚酞的作用; (3)根据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钠和水,可以据此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根据蒸发操作及注意事项分析; (5)根据滴管使用的注意事项分析. |
| 解答: | 解:(1)向无色溶液A中滴加酚酞试液变成红色,说明溶液显碱性,因此A溶液是氢氧化钠溶液;仪器C是酒精灯;故答案为:氢氧化钠溶液;酒精灯; (2)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无现象,因此滴加酚酞试液,依据颜色的变化可以证明而发生了化学反应;故答案为:证明盐酸能与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 (3)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钠和水,故反应的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 (4)步骤⑤是将固体和液体的分离得到氯化钠,结合仪器及操作可知是蒸发结晶;在蒸发操作中注意当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应停止加热,靠余热烘干,防止固体溅出,也可以节约能源;故答案为:停止加热,靠余热烘干; (5)滴瓶上的滴管不要清洗,防止把原试剂稀释,而其它的滴管需要清洗,防止互相使用污染试剂;故答案为:③. |
| 点评: | 本题考查了氢氧化钠和盐酸的中和反应,难度不大,依据酸碱指示剂及常见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分析即可. |
18.(9分)(2015•成都)自来水厂净水过程的主要操作流程如图:
资料:常用的絮凝剂有明矾[KAl(SO4)•12H2O],消毒剂有液氯(Cl2)
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X的名称是 过滤 ,试剂A的名称是 活性炭 .
(2)明矾作絮凝剂是因为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胶状物.氢氧化铝的化学式为 Al(OH)3 .
液氯与水中杂质反应生成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例如三氯甲烷(CHCl3).三氯甲烷属于 有机物
(填“有机物”或“无机物”)
(3)高铁酸钾(K2FeO4)能作消毒剂与絮凝剂.它杀菌时会生成氢氧化铁胶状物.高铁酸钾中铁元素的化合价是 +6 .
(4)硫酸铝也能做絮凝剂,写出制取硫酸铝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Al+3H2SO4=Al2(SO4)3+3H2↑ .
(5)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 不能 (填“能”或“不能”)将硬水软化成软水,生活中将硬水软化的方法
是 煮沸 .
| 考点: | 自来水的生产过程与净化方法;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硬水与软水;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
| 专题: | 空气与水. |
| 分析: | (1)常见的净化水的方法按照净化程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是沉降、过滤、吸附、蒸馏等流程;根据吸附过程解答; (2)根据物质化学式的写法解答; (3)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解答; (4)铝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氢气解答; (5)根据硬水中含有较多的钙、镁离子,加热煮沸可以将硬水软化成软水. |
| 解答: | 解: (1)在自来水厂为了将小颗粒泥尘沉降下来,常用絮凝剂,经常使用的絮凝剂是明矾,为了除去不溶于水的固体杂质,必须用过滤的方法;在过滤后的水中仍然含有可溶性的有色、有异味的物质,通常用吸附剂来吸附,吸附能力较强的是活性炭; (2)氢氧化铝的化学式为:Al(OH)3;一般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是有机物,三氯甲烷(CHCl3)属于有机物; (3)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设铁元素的化合价是x (+1)×2+x+(﹣2)×4=0 x=+6 (4)铝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3H2SO4=Al2(SO4)3+3H2↑; (5)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不能将硬水软化成软水,生活中将硬水软化的方法 煮沸. 答案: (1)过滤 活性炭 (2)Al(OH)3 有机物 (3)+6 (4)2Al+3H2SO4=Al2(SO4)3+3H2↑; (5)不能 煮沸 |
| 点评: |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水的净化方法、过滤操作、硬水和软水的检验以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别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
五、(本题只有1个小题,共13分)
19.(13分)(2015•成都)某小组在学习“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课题时,探究了二氧化碳气体的收集方法.
【查阅资料】
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约能溶解1 体积二氧化碳,所得溶液pH约为5.6.
【提出问题】
二氧化碳能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实验设计与操作】
实验一、在通常状况下,测定二氧化碳溶液水所得溶液调查PH,判断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度的体积.
(1)如图1甲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aCO3+2HCl=CaCl2+H2O+CO2↑ .
(2)实验时,需先将甲装置中的空气排尽.其操作是:开启弹簧夹 K1 、关闭弹簧夹,打开活塞,滴加稀盐酸至空气排尽.检验空气已排尽的方法是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K1导管口处,若木条熄灭则空气已经排尽 .
(3)关闭K1,打开K2,K3.待丙装置中收集半瓶气体时,关闭活塞K2 和K3,充分振荡丙装置.然后用pH 计测得如下数据:
| 物质 | 丁装置中溶液 | 丙装置中溶液 |
| pH | 6.50 | 5.60 |
置中溶液的总体积.
(4)实验中,乙装置的作用是 吸收二氧化碳中的HCl气体 .若没有乙装置,则测出的溶液pH 会 偏小 .
实验二:在通常状况下分别测定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的气体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从而得到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
(5)用氧气测量仪测得收集的气体中氧气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2(起始时氧气的体积分数都以21%计),则最终两种方法收集的气体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较大的是 排水法 (填“排空气”或“排水”)法,两种方法收集的气体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差值是 15.7%
【结论与反思】
(6)由实验一、二分析,你认为二氧化碳 能 (填“能”或“不能”)用排水法收集,能减少二氧
化碳在水中溶解度的措施是 升温或加酸或事先制成二氧化碳的饱和溶液 .(写一条即可)
| 考点: | 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
| 专题: | 科学探究. |
| 分析: | 由题目的信息可知: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配平即可;实验时,需先将甲装置中的空气排尽,其操作是:开启弹簧夹K1、关闭弹簧夹K2、K3,打开活塞,滴加稀盐酸至空气排尽.检验空气已排尽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K1导管口处,若木条熄灭则空气已经排尽;由实验分析可知:在丙和丁装置中所溶解二氧化碳的体积小于丙和丁装置中溶液的总体积;实验中,乙装置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中的HCl气体,若没有乙装置,则测出的溶液pH会偏小,因为氯化氢气体溶于水是盐酸,酸性比较强;用氧气测量仪测得收集的气体中氧气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2(起始时氧气的体积分数都以21%计),则最终两种方法收集的气体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较大的是排水法,两种方法收集的气体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差值是15.7%;由实验一、二分析,我认为二氧化碳能用排水法收集,能减少二氧 化碳在水中溶解度的措施是:升温或加酸或事先制成二氧化碳的饱和溶液. |
| 解答: | 解:(1)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配平即可,故答案为:CaCO3+2HCl=CaCl2+H2O+CO2↑; (2)实验时,需先将甲装置中的空气排尽,其操作是:开启弹簧夹K1、关闭弹簧夹K2、K3,打开活塞,滴加稀盐酸至空气排尽;检验空气已排尽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K1导管口处,若木条熄灭则空气已经排尽;故答案为:K1;K2、K3;将燃着的木条放在K1导管口处,若木条熄灭则空气已经排尽; (3)由实验分析可知:在丙和丁装置中所溶解二氧化碳的体积小于丙和丁装置中溶液的总体积;故答案为:小于; (4)实验中,乙装置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中的HCl气体,若没有乙装置,则测出的溶液pH会偏小,因为氯化氢气体溶于水是盐酸,酸性比较强;故答案为:吸收二氧化碳中的HCl气体;偏小; (5)用氧气测量仪测得收集的气体中氧气体积分数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2(起始时氧气的体积分数都以21%计),则最终两种方法收集的气体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较大的是排水法,两种方法收集的气体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差值是15.7%;故答案为:排水法;15.7%; (6)故由实验一、二分析,我认为二氧化碳能用排水法收集,能减少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度的措施是:升温或加酸或事先制成二氧化碳的饱和溶液;答案为:能;升温或加酸或事先制成二氧化碳的饱和溶液; |
| 点评: | 本考点主要考查了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溶液的酸碱性等,综合性比较强.要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并理解应用;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