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院:数学科学学院 班级:09(6) 姓名:凌月露 学号:09213216
●调查的背景和目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以崭新的形象来迎接这个新的时代。作为建设祖国的主力军,民族的未来,我们同样也要与时俱进,要以新的形象去面对新的时代,以新的特点去适应新的时代。这对每个学生,尤其是我们大学生是十分重要的。我认为新时代的学生应具备这样的新形象:敢于创新,重于实践,还要学会为人民服务。创新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创新贯穿于人类发展的任何时期,任何角落,它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社会发展的枢纽,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加速了社会的进步,丰富了社会的财富。 一个国家只有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矗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不创新就要面临被陶汰, 被消灭的危险。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在新时代中,各行各业都在飞速发展,如果缺乏创新精神,是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节奏。所以说,勇于创新是每个学生应具备的新形象,新素质。
21世纪是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在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浪潮中,各国教改都不约而同的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关键凸显出来。世纪之交,第三次全教会吹响了向素质教育进军的号角。国家站在整个民族在21世纪的国际地位的高度,加大了推进素质教育的力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新的时代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要求。由于我国的传统教学思想束缚了教师,再加上教育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适应考试,从小学到中学形成了应试教育的格局。以陈旧的教学内容局限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怎样来改变这种现状?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开展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专题研究,回应和反应了时代对教育的需求。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是一个很有必要研究的课题,主要是初步了解现在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现状,以及做建议性的指导。
●调查的基本信息
调查对象:大学生、中学生
调查时间:2011年7月13——2011年7月28日
调查地点:各学校
调查的主要方法:1、资料收集,查阅相关文献。2调查走访。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必要性
1、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现代社会的最大特点是发展加速、知识剧增,技术高潮迭起,对人才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当代人才必须具备学习、适应、创新和竞争的生存能力,不具备这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就没有竞争力,就不能算是符合需要的当代人才。因此,在这个靠竞争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年代里,创新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一个国家和民族兴衰存亡的大事,已成为人类求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现代社会对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是迎接新时代挑战的需要。
2、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内容的创新教育,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教育是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素质教育的成功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顺应创新教育的要求,大力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必须推进和落实创新素质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只有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包括: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异事物的敏感、对真知的执着追求、对发现、革新、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等,敢于进行创造思维、创造想象、创造计划、组织与实施。
3、弘扬创新本性的需要。创新是人类的最高本性。德国人类学专家兰德曼说,如果人有某种不可改变的东西的话,那么这种东西就是人的创新本性。人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善于通过生产、活动、实践获取经验与知识,从而发展自己,改造世界,进行创新。人总是通过自己的实践,以求得新的生存与发展。求知是人类的本性,如今,人的创造性在经济、科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所起的作用空前增强,成为促进经济发展、国家富强的重要力量。当代各国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实质就是创造力的竞争,因此,提高人的主动性,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成了时代对人的根本要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个人价值的重要体现。
●学校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发展现状
近年来,各大学校面临较为严峻的市场就业形势,很多学生对学习和市场就业产生茫然和困惑。面对生源素质下降和就业形势的严峻现实,许多学校没有制订切实可行的教育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没有体现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市场化需要,加之就业困难的因素导致生源严重不足,与社会对中学生的需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一)学校创新教育环境资源不足。创新教育环境资源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办学模式的影响,职业学校缺乏发展的可持续性战略,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了创新教育环境资源的建设,
(二)社会对创新教育的需求氛围淡薄。学生只有在社会创新教育环境中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需要社会大环境的融化,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才能有所作为。
